法规标准频道
政策法规  行业标准  
当前位置:首页政策法规国家政策 → 文章内容

农业部: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年)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11/12/29 21:50:28 关注:598 评论: 我要投稿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畜牧兽医(农业、农牧)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畜牧兽医局:

  肉牛业是畜牧业的重要产业,良种是肉牛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为推进牛群遗传改良进程,提高肉牛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促进肉牛业持续健康发展,我部组织制定了《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年)》,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二○一一年十一月三十日

       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年)
 
肉牛业是畜牧业的重要产业。良种是肉牛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基础。为完善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加快牛群遗传改良进程,提高肉牛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制定本计划(本计划适用于普通牛、水牛、牦牛等主要以牛肉生产为主品种的遗传改良工作)。
一、 我国肉牛遗传改良现状
我国肉牛遗传改良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经过5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目前全国已初步建立了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对牛肉生产和肉牛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培育了一批肉牛新品种。几十年来,利用引进的西门塔尔、夏洛来、安格斯、利木赞等品种,与地方牛品种杂交选育,培育了一批新品种,包括中国西门塔尔牛、新疆褐牛、三河牛等兼用品种和夏南牛、延黄牛、辽育白牛等3个专门化肉牛品种。这些品种在生长速度、饲料转化效率、胴体重等方面比地方牛种都有显著提高,为今后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保护了主要牛种遗传资源。我国是世界上地方牛种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有54个地方黄牛品种、26个水牛品种和12个牦牛品种。长期以来,国家在保护地方品种资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农业部先后两次公布了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包括秦川牛、晋南牛、南阳牛、鲁西牛、延边牛等21个地方牛品种,确立了14个国家级保种场和2个国家级保护区。这些种质资源为开展肉牛遗传改良奠定了良好的群体基础。
(三)提高了肉牛良种生产和推广能力。从上世纪60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建立了肉牛种公牛站30多个、肉牛原良种场136 个,目前全国采精种公牛存栏1300余头、种肉牛场存栏种牛1.4万多头,2010年销售冻精1500多万剂。经过多年的肉牛改良实践,大范围推广应用人工授精技术,培养了改良技术队伍,推动了基层肉牛改良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初步构建了以原良种场、种公牛站、技术推广站、人工授精站为主体的繁育体系,为开展我国肉牛遗传改良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提升了肉牛生产水平。随着肉牛遗传改良速度的加快以及饲养管理水平的不断改善,我国肉牛生产水平逐年提高。2010年,全国肉牛存栏9400万头、出栏4700万头、牛肉产量653万吨,分别比1980年增长0.3倍、13倍和23倍。肉牛出栏率从1980年的5%,提高到2010年的51%;出栏体重也有大幅提高。2010年全国肉牛养殖产值1900多亿元,占畜牧业产值的9.5 %,已成为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国肉牛遗传改良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无论是与肉牛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我国肉牛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遗传改良的基础工作薄弱。肉牛育种缺乏有效的规划与指导,主要品种的育种思路不清晰,良种肉牛品种登记、体型鉴定、生产性能测定、遗传评估、杂交配合力测定等基础工作尚未有效开展起来。二是遗传改良的基础条件较差。目前,我国种公牛总体性能不高,全国1300多头采精公牛还不能满足肉牛生产的良种需求。主要品种没有核心种子母牛场,现有种牛场基础设施落后。自主培育种牛机制没有建立,大部分种公牛依赖国外引进。基层良种推广力量不强,一些地方人工授精等实用技术普及率低。三是地方牛种资源保护和利用能力不强。“良种化”为“洋种化”的趋势明显,导致地方牛种选育提高进展滞后,地方牛种肉质好、耐粗饲、抗逆性强等优良特性没有得到重视和发挥,一些珍稀地方牛种濒临灭绝。四是缺乏杂交改良规划。一些地区在杂交改良和生产过程中不断更换父本品种,盲目杂交不仅没有起到提高生产性能的作用,反而造成种群遗传背景混乱,生产性能停滞不前。
“十二五”期间,国家明确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种业的战略目标和措施。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肉牛种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期,需要制定和实施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明确肉牛遗传改良总体思路,落实具体工作措施,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推动我国肉牛育种工作上到一个新的水平,为促进肉牛业稳定发展提供坚实的良种基础。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肉牛产业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以提高个体牛肉产量和牛肉品质为主攻方向,强化育种规划和指导,明确各主要牛种的育种方向,夯实品种登记、生产性能测定和疫病监测净化等育种基础,建立主要品种核心种子母牛场,提高种公牛站制种和推广良种能力,健全基层人工授精服务网络,有计划地组织杂交改良工作,逐步完善肉牛良种繁育体系,促进肉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总体目标
到2025年培育5-8个肉牛新品种,品种登记覆盖到主要品种,实现全部肉牛种公牛的生产性能测定和遗传评估,青年公牛后裔测定率达到50%以上,引进品种采精公牛自给率达到80%以上,冷冻精液基本普及推广,肉牛屠宰胴体重提高15%-20%,奠定肉牛业发展的优良种源基础。
(三)主要任务
1. 制定遴选标准,严格筛选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开展联合育种,作为开展肉牛育种和提供优秀种公牛的主体力量。
2. 在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开展种牛登记,建立健全种牛系谱档案,完善育种信息记录制度。
3. 规范种牛生产性能测定、青年公牛后裔测定、种牛健康状况和遗传评估,获得完整、可靠的生产性能记录,作为选种育种的依据。
4. 充分合理利用现有育种基础,科学规划,制定选育技术方案,培育肉牛新品种。
四)主要指标
1.用于种公牛培育的肉牛生产性能测定数量年均达到8000头,到2025年测定总数超过10万头。
2.每年新增主要品种登记牛5000头,2025年在群总数达到6万头以上。
3.在开展疫病监测净化的基础上,通过生产性能测定、个体选择、后裔测定,年选择优秀种公牛400头以上,其中通过后裔测定的验证公牛200头以上。
4.到2025年,北方地区肉牛屠宰胴体重提高15%,南方地区肉牛屠宰胴体重提高20%。
三、主要牛种的遗传改良思路
(一)引进肉牛品种
我国引进的15个肉牛品种中,应用较多的是西门塔尔、夏洛来、安格斯、利木赞及摩拉、尼里-拉菲等品种,已成为国内肉牛杂交的主要父本。经过多年引进杂交,形成了较大的杂交群体。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引进结构不合理。部分品种引进的主要是种公牛,家系血统不足,还没有相应的种子母牛场,无法开展有效的纯种选育和繁育。二是重引进、轻培育。西门塔尔、安格斯、利木赞、夏洛来等几个重点品种在国内尚有不同规模的母牛群体,但没有扎实开展选育工作,种群退化较为严重,供种能力有限,目前这几个品种的种公牛仍有70%依赖进口。三是无序杂交现象突出。一些地区曾使用多个引入品种的公牛,处于无序杂交状态,没有科学的用种计划。一些地区又多年反复使用某个品种的几头公牛,导致一些杂交群体出现近交严重、生产性能下降的现象。
引进肉牛品种的遗传改良方向主要是增强种公牛的培育能力。对于提供父本的品种,要大力引进优质种公牛、种母牛或胚胎、精液等遗传物质,建立核心种子母牛群,不断扩大育种群,提高供种能力和质量,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对于有基础的杂交群体,要制定相应的育种技术路线,培育新品种。对于杂交改良地区,要根据当地实际,逐步建立肉牛生产杂交繁育体系,有效利用杂种优势,提高肉牛生产水平。
(二)北方黄牛
北方是我国黄牛养殖的主要区域。该区域黄牛品种资源丰富,秦川牛、延边牛、南阳牛、鲁西牛等群体是我国杂交肉牛生产和新品种培育的重要基础群体。北方黄牛体格高大,成年公牛体重400-700公斤,屠宰率50%以上。在种群杂交改良的基础上,先后育成了中国西门塔尔牛、新疆褐牛、三河牛、夏南牛、延黄牛、辽育白牛等品种。但北方黄牛也存在良种选育力度不够,性能测定制度不完善,育种群规模小,供种质量差、数量少,种群遗传进展缓慢等问题。
北方黄牛遗传改良应重点加强秦川牛、延边牛、南阳牛、鲁西牛等品种的本品种保护和选育,制定实施选育方案,建立核心种子母牛场,扩大育种群,开展性能测定工作,提高肉用生产性能和种群供种能力。同时,对育种基础较好的杂交群,制定杂交和选育计划,培育肉牛新品种。对已育成的夏南牛、延黄牛、辽育白牛等肉牛品种和正在培育的种群,在扩大育种群的同时,重点选育提高产肉能力和牛肉品质,提高群体整齐度。对中国西门塔尔牛、新疆褐牛、三河牛等兼用型品种,加大其产肉性能的选择强度。
(三)南方黄牛
南方是我国黄牛养殖的重要区域。该地区的黄牛品种资源较多,目前有38个,但大部分品种存栏在10万至50万头之间,近年来存栏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改良牛主要以西门塔尔杂交为主,也有部分婆罗门、安格斯、短角牛杂交后代。南方黄牛体型普遍较小,适于湿热气候和丘陵山地养殖,但肉用性能不高,体重小、生长速度慢、屠宰率低。南方黄牛的繁育体系总体落后于北方,品种资源保护和选育较为滞后,多数品种没有建立保种场或划定保护区;杂交改良方向不明确,人工授精网点少,杂交改良率较低;选育工作不系统,杂交后代大部分直接商品出售;产业链不完善,改良牛经济效益不高。
今后,南方黄牛遗传改良应通过建立保种场、保护区等形式,选择具有优良经济性状的主要品种开展保护。对未进入国家级保护名录的品种或未划入保种区范围内的群体,结合生产实际,筛选优势肉牛杂交组合,提高群体生产性能。对改良基础好、数量大的杂交群,建立育种区和育种基础群,扶持建设核心育种场,制定和实施育种方案,培育肉用新品种。
(四)水牛
我国现存栏水牛2300多万头,居世界第三位,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我国共有28个水牛品种,其中地方品种26个,引进品种2个。中国地方水牛绝大多数为沼泽型,生长速度慢,耐粗饲、疾病少、易饲养,乳、肉生产具有较大潜力。从国外引进的河流型水牛具有体型大、泌乳性能好、生长速度快、产肉量高等优点,肉、乳生产性能优于本地品种。全国现有水牛种公牛站8个,种水牛场20个,种公牛站存栏公牛130头。我国历史上水牛基本是役用,产肉性能开发程度低,近年来逐步向肉乳兼用方向改良,但未对本地优秀水牛品种进行系统选育,育种群规模小,近亲繁育现象严重;杂交改良种质资源缺乏,人工授精受胎率偏低,繁育体系不完善。
水牛遗传改良要立足现有优势品种资源,加强保护和利用开发,扩大育种群规模,推进本品种选育提高。利用引进水牛优良品种,大力培育优秀种公牛,建立水牛人工授精体系,有计划地与国内地方水牛进行杂交,提高产肉性能。
(五)牦牛
牦牛是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牛种。我国牦牛存栏1500多万头,占世界总数的95%。我国有1个培育品种(大通牦牛)和12个地方品种,有1个牦牛种公牛站和13个种牛场。近年来,相继开展了部分地方品种的本品种选育和牦牛杂交改良工作,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性能。但牦牛养殖区域生存条件严酷,改良工作与其他牛种相比难度大,普遍采取自然交配的模式,人工授精覆盖面低。牦牛育种场少,育种群规模小,制种供种能力低,缺乏科学选育和种质交换,近亲繁殖严重,致使牦牛繁殖力和生长速度下降。
牦牛遗传改良以提高生产性能和种群供种能力为主。在加强地方牦牛品种保护的同时,对大通牦牛等品种要加强种牛场建设,扩大生产性能测定规模,提高种公牛供种能力。要积极推广优良种公牛本交,提高主产区牦牛的生产性能。在有条件的地区,有计划推广人工授精杂交改良技术,适当开展娟姗牛、安格斯等品种杂交改良工作,提高群体的产肉性能。
四、主要工作内容
根据各个牛种的遗传改良现状和今后发展趋势,有选择、有重点地实施部分主要进口品种和国内品种的遗传改良工作,制定具体的遗传改良计划,重点加强核心育种场、生产性能测定、主要疫病监测净化、品种登记、新品种培育、人工授精体系等方面的建设。
(一)遴选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
1. 实施内容
制定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遴选标准,采用企业自愿、省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推荐的方式,选择50个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
 2. 任务指标
 2020年前分批完成50个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的评估遴选,筛选出核心育种群1.5万头,配套相关育种设施设备,建立育种场和种公牛站的育种联结机制。
(二)建立种牛生产性能测定体系
1. 实施内容
制定实施肉牛种牛生产性能测定标准和管理规程,开展育种场为主的场内生产性能测定。在肉牛优势区域建设4个国家级和部分省级生产性能测定中心,负责区域内的种牛生产性能测定。建设和完善国家级肉牛遗传评估中心,负责遗传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发布。
2. 任务指标
肉牛核心育种场按照要求开展测定,及时上报有关数据。参加生产性能测定肉牛数量年均达到8000头,到2025年累计测定数量达到10万头以上。通过性能测定和个体选择,每年选出优秀种公牛200头以上。
(三)组织开展种牛登记
 1. 实施内容
组织开展肉牛种牛品种登记,制定各品种的种牛登记技术规范,建立国家肉牛种牛数据库。
 2. 任务指标
 2020年前完成50个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在群纯种牛登记,并适当扩大主要品种的良种母牛登记范围,每年新增品种登记牛5000头,2025年在群总数达到6万头以上,逐步形成连续完整的种牛系谱材料及档案,并动态跟踪种群变化情况。
(四)建立种牛后裔测定与遗传评估制度
 1. 实施内容
制定肉牛后裔测定技术规程和实施方案,开展肉牛核心育种场遗传交流,建立持续的场间遗传联系。制定肉牛遗传评估方案,国家肉牛遗传评估中心对各地上报的性能测定数据进行评估,依据评估结果选留优良种牛。
2. 任务指标
 每年对400头经过计划选配所产生的,且生产性能测定结果优秀的青年公牛进行后裔测定,每年选出200头验证公牛。
(五)培育肉牛新品种
1.  实施内容
选择有培育基础条件的品种或杂交改良群,成立专家组,制定相应的育种实施方案,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新品种培育工作。
2. 任务指标
到2025年,培育出5-8个肉牛新品种,每个品种育种群达到3000头以上,形成由种子核心群、育种群、商品群组成的完整的育种和生产体系。
(六)完善肉牛改良人工授精体系
1. 实施内容 
依托国家肉牛良种补贴项目,加快普及肉牛人工授精技术,将优良种牛精液迅速推广应用到生产中;核心育种场通过扩繁不断地将良种牛推广至生产中,从而带动商品牛生产水平的提升。在牦牛主产区,利用牦牛种公牛补贴项目,推广使用优秀种公牛,提高牦牛的良种化水平。
2. 任务指标
到2025年,基本普及肉牛人工授精技术,建设的肉牛人工授精技术服务站点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管理规范、服务到位。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
国家肉牛遗传改良计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连续性和公益性。各有关部门要积极争取广泛的支持,确保工作开展的连续性,切实做好中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的组织实施与协调工作。农业部成立中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工作小组和专家小组,制定主要品种的遗传改良计划。全国畜牧总站具体组织与协调遗传改良计划的实施。各级地方畜牧主管部门和技术支撑部门负责肉牛遗传改良工作的具体实施,制定地方肉牛遗传改良计划,负责区域内核心育种场的资格审查,组织开展肉牛生产性能测定、疫病监测净化、品种登记、良种推广等工作。充分发挥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育种协作组等方面的力量,为开展肉牛遗传改良提供技术、组织支持。
(二)强化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和种公牛站管理
 公布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名单,接受行业监督。国家核心育种场原则上保持相对稳定,但在计划实施中必须严格按规定淘汰不合格企业。国家核心育种场要按照改良计划的要求,具体负责育种工作,建立场间遗传联系,及时提交育种数据。种公牛站要按照肉牛种公牛生产性能测定和改良计划的有关要求,选择引入种公牛,加强种公牛性能测定、疫病监测净化、饲养管理、冷冻精液生产等工作,定期向全国肉牛遗传评估中心提交测定数据。
(三)加大遗传改良计划实施的资金支持力度
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本投入肉牛育种行业,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实施肉牛核心育种场、种公牛站、生产性能测定中心、基层肉牛改良站点等重点建设项目,完善育种基础设施,优先支持参加肉牛育种的企业和单位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大肉牛良种补贴、品种登记、生产性能测定和疫病监测净化等工作的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遗传改良数据库,推广优良遗传物质。
(四)加强宣传培训与国际交流
加强对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的宣传,为改良计划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肉牛育种技术人员队伍。建立全国肉牛遗传改良网络平台,促进信息交流和共享。在加强国内肉牛遗传改良工作的同时,要积极引进国外优良种质资源和先进生产技术,鼓励国内企业与国外进行合作、合资,促进我国肉牛育种产业与国际接轨。
文章编辑:现代畜牧网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4月肉市行情偏弱 5-6月猪肉价格能否反弹2024/4/25 16:53:34
对话 6 位餐饮“大佬”:存量竞争下如何发现新增量?2024/4/25 16:52:23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畜禽肉类采购招标公告2024/4/25 16:50:10
南方强降雨天气对豆粕、生猪的影响2024/4/25 16:47:44
山东兰陵:多措并举“抢滩”预制菜市场2024/4/25 16:46:57
预制菜难挑大梁,得利斯十年首亏2024/4/25 16:46:32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10-6528335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您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更多>>

版权所有 现代畜牧网 Copyright©2000-2023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2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