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频道
产经·企业  曝 光 台  本网动态  现代畜牧舆情  
当前位置:首页产经·企业人物聚焦 → 文章内容

厚生投资王航:食为天 安为先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16/12/27 13:55:37 关注:460 评论: 我要投稿

  中国的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是在宏微观层面都高度关注的问题。
  经历了十二连增,中国粮食尤其是口粮呈现安全格局。2015年中国的小麦和水稻的总消费量分别是1.14亿吨和1.91亿吨,而小麦和水稻总产量分别是1.30亿吨和2.08亿吨,均有1500万吨以上的余量,如果在收、储、转、运、销、加工环节加大节约力度,余量还会更大。
  我们曾担心中国粮食安全会主要发生在非口粮,非口粮主要是畜牧业用粮,而畜牧业用粮满足的是中国人动物蛋白的需求。过去业界往往把中国的人均蛋白消费量与美国做对标,美国2011年肉类消费量人均118kg/年,水产类消费量人均22kg/年,蛋类消费量人均15kg/年,奶类消费量人均283kg/年;中国2011年肉类产量人均59kg/年,水产产量人均42kg/年,蛋类产量人均21kg/年,奶类产量人均27kg/年。由于肉类是饲料消耗的最大源,因此业界曾判断,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向美国接近,中国的肉类消费量和产量还会急速上升,饲料需求还会规模上涨,饲料用粮压力会持续存在。
  但实际上从2012年起中国饲料行业开始进入增长瓶颈期,2012年到2015年中国商品饲料总产量分别是19449万吨、19340万吨、19727万吨和20009万吨,增长速度急速放缓。中国同期肉类产量分别是8387万吨、8535万吨、8706万吨和8625万吨,而同期进口量也没有大幅上升。在城市化和经济增长表现不俗的情况下,我国肉类产量和进口量都没有大幅上升,是否说明人均动物蛋白消费的高点已经达到,是否说明将美国作为我们的对标国选择错误?从消费文化、人口统计特征、饮食传统等角度看,我们应选择更相似的日本进行宏观决策对标。
  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起,其肉类和水产的人均消费总量就开始维持在一定范围没有增长,2007年以后,日本的人均蛋白消费结构趋于稳定。2014年,日本人均年消费肉类46kg(其中猪肉19kg,牛肉9kg,鸡肉17kg,其他0.3kg),人均年消费水产50kg,人均年消费奶量90kg,人均年消费蛋类20kg。2014年,中国人均年消费肉类63kg(其中猪肉42kg,牛肉5kg,鸡肉10kg,其他6kg),人均年消费水产47kg,人均年消费奶量36kg,人均年消费蛋类22kg。如果以日本作为对标,中国动物蛋白的人均消费量与日本不相上下,而日本的人均收入水平和城市化率又远高于我们。我们要用这样的眼光去前瞻我们的需求。美国年人均肉食消费约120公斤,很大程度上与西方人的特殊体质以及长期形成的饮食习惯有关,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物质丰富引致的浪费,未必与东方人的情况相符合。所以,目前中国的动物蛋白消费是结构问题,不是总量问题。
  的确,未来我们还会出现大量中产阶级的崛起和进一步城镇化进程,但城镇化可能有老龄化做对冲,尽管人均的消费量可能会进一步增加,但是不会是巨大的弥漫的增加。按国家统计年鉴的数据测算,我国肉食自给率在95%以上,随着未来消费多元化,牛肉和水产品的消费量会继续上升,中国由于天然禀赋,牛肉和水产品的需求增长会更依靠进口。因此,非口粮的压力不是想象中那样严峻。
  中国食品、粮食的缺口集中在三个地方:一个是结构化缺口,属于国际分工中的正常现象,这与天然禀赋、技术进步甚至劳动力成本有关,是国际分工理论中的“相对比较优势规律”。比如中国的大豆和牛羊肉就作为结构性的缺口由国际市场补充,是正常的。第二个缺口是质上的缺口,我们对自己食品安全信心不足。第三个缺口是价格差带来的假缺口,国内农产品在价格上缺乏竞争力。所以我们可能需要重新思考,我们对国际市场的资源需求究竟是从总量上的抗拒,还是主动做结构性调整。不要为了单纯增产而带来过量的农资投入、过多的仓储浪费以及良好国际市场环境的错失。
  过去中国十二连增,在生产关系的调节上下了很多工夫,政策好、天帮忙、人勤劳,但应该看到很大程度上带来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过量投入。根据FAO的统计,2002年至2010年期间中国的氮肥和磷肥的施用量从每公顷301公斤增加到了413公斤,增加37.2%,相应增收是水稻5.9%、小麦25.7%、玉米10.9%,边际投入远高于边际产出。化学肥料的大量使用直接导致了土地和生态系统劣化,也对河流与地下水造成直接污染。2010年中国第一次全国污染源调查显示,一半的污染源来自于农业。让人担心的上游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使得食品安全的空间被挤压,中国就无法成为一个良好食品生产加工的国度。在整个产业链里面,增值最大的是食品加工环节,我们恰恰薄弱在这里。因此结构调整是需要我们特别思考的问题,不应该简单的谈一定要增收。在中国有限的资源环境中,如果不是通过科技而是刚性地要把自己拉成农业的大国,最后就会发展为食品的弱国。
  除此,我们更要看到中国市场的力量,其实支撑我们的不仅仅是食品消费大国,更应该是食品制造大国;支撑我们的不仅是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市场,更应是大区域市场的辐射中心。不管是承接东北亚,还是东盟自贸区,或是往西亚走,我们作为大区域市场中心国的位置其实是明显的,如果不利用这个战略机遇期,是很可惜的。我们应该让一些国际优秀的食品产品、产能向中国来转移,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增长,增长潜力在我们这里。
  我们要重新审视中国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的关系,国家可以利用现在比较好的国际环境和国际商贸条件,主动在结构上进行调整。我们把政策向口粮以及增值空间大的食品加工环节集中倾斜,把市场向非口粮放开,主动利用国际市场调节,让我们基础原料的价格下来,把增值的空间留给中国的农民(主要是养殖户)和中国食品加工商。不再以总量增长而以结构优化为目标,对有限的资源进行重新调节,让中国在满足粮食需求的同时,发展成为食品强国。
  随着中国供给侧改革深化到农业食品领域,预计先进的育种技术、农业大数据技术等农业科技将会成为未来中国农业的支柱。植物育种技术会成为提高农业种植单位产量的第一支撑,而动物育种技术通过降低料肉比,会成为减少非口粮消耗的第一支撑。农业大数据技术作为提高农场管理有效性的工具,将成为精准农业、高效农业的驱动力。随着中国消费者从追求“物美价廉”转变到追求“物有所值”,农业食品产业链上的食品加工环节将会成为中国走向食品制造大国的关键。中国不可能也不应该在农业食品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进行自主研发,未来会有越老越多优秀的龙头企业代表中国农业食品的力量“走出去”,在产业链各个环节挖掘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进行海外并购,成就我们走向食品大国。
文章来源:厚生投资     文章编辑:现代畜牧网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新希望王航:长期主义的底色是乐观主义2023/3/27 9:49:41
王航: 寻找能做行业“止痛药”的企业2021/7/6 22:50:45
王航: 寻找能做行业“止痛药”的企业2021/7/6 20:50:45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10-6528335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您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更多>>

版权所有 现代畜牧网 Copyright©2000-2023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2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