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频道
产经·企业  曝 光 台  本网动态  现代畜牧舆情  
当前位置:首页产经·企业人物聚焦 → 文章内容

张健騑:非洲猪瘟的防控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18/10/29 17:38:33 关注:160 评论: 我要投稿

  非洲猪瘟(简称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严重危害着全球养猪业。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01
  我国疫情发生情况(注:截至发稿日数据)
  2018年8月3日,一则我国发生非洲猪瘟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养猪界。8月3日上午11时,我国在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确诊并报道了首例非洲猪瘟疫情。根据农业农村部通报,8月1日,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某养殖户的生猪发生疑似非洲猪瘟疫情,存栏383头,发病47头,死亡47头。农业农村部接到报告后立即紧急指导当地做好各项防治工作,并采样检测,启动了Ⅱ级疫情预警,沈北新区政府立即发布封锁令,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设立8个临时消毒检查站,连夜对疫点、疫区内所有存栏生猪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对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进行全面彻底消毒。
  8月16日下午出现第二例疫情,经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检测确认,郑州双汇食品有限公司屠宰场从黑龙江佳木斯汤原县鹊立镇交易市场运到的260头生猪中,有30头死亡为非洲猪瘟疫情。自2018年8月16日起,郑州双汇食品有限公司屠宰场划定为疫点实施封锁,时间为6周。但在17日20时,黑龙江省政府召开了关于非洲猪瘟疫情紧急发布会,佳木斯市政府通报了关于疑似该市调出生猪检出非洲猪瘟的有关情况。经哈兽研采样检测结果表明:佳木斯养猪场不存在非洲猪瘟,也不支持该养猪场为河南省某屠宰场非洲猪瘟疫情的疫源地。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8月19日发布,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发生一起生猪非洲猪瘟疫情。已启动应急机制,采取封锁扑杀、无害化处理、消毒等处置措施,禁止所有生猪及易感动物和产品运入或流出封锁区。
  8月22日下午3点,经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确诊,浙江省乐清市淡溪镇樟岙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畜牧养殖小区发生非洲猪瘟疫情。
  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引起我国本次非洲猪瘟疫情的毒株为基因II型,部分基因序列与格鲁吉亚2007株和俄罗斯伊尔库茨克2017株的相应序列完全一致。
  这次沈阳市发生的非洲猪瘟疫情,是我国首次发现的疫情。疫情发生后,国务院和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要求坚决防止疫情蔓延扩散。
  02
  非洲猪瘟的流行历史与分布
  1921年,东非国家肯尼亚首次确认非洲猪瘟疫情。之后,于1957年传入欧洲,1971年传入美洲,2007年,首次传播至欧亚接壤的格鲁吉亚,迅速传入俄罗斯。2012年,传入乌克兰,2013年传入白俄罗斯。2014年传入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2016年传入摩尔多瓦,2017年传入捷克,罗马尼亚。2018年8月传入我国辽宁。据统计, 截止到2015年, 全球约有52个国家发生过非洲猪瘟疫情或检测到病毒, 其中包括31个非洲国家、17个欧洲国家和4个拉丁美洲国家。2016年共有10个国家的多个地区发生非洲猪瘟疫情。根据OIE通报, 截止2017年10月底, 全球共有11个国家 (波兰、拉脱维亚、立陶宛、乌克兰、俄罗斯、捷克、赞比亚、南非、摩尔多瓦、罗马尼亚、科特迪瓦) 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其中波兰疫情数高达470多起。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在11个举办城市中,在举办前的6个月有3个城市周边发生了14起疫情。在世界杯开始后不到2个月时间,就有6个城市周边发生了38起疫情,占俄罗斯全国同期疫情总数的76%。
  03
  病原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 (ICTV) 最新病毒分类第八次报告中指出, 非洲猪瘟病毒属于DNA病毒目, 非洲猪瘟病毒科, 非洲猪瘟病毒属成员,病毒有些特性类似虹彩病毒科和痘病毒科。病毒粒子的直径为175~215纳米,呈20面体对称,有囊膜。基因组为双股线状DNA,大小170~190kb。含有151个开放阅读框, 可编码150~200种蛋白。在猪体内,非洲猪瘟病毒可分为23个基因型。非洲猪瘟病毒基因组变异频繁, 表现出明显的遗传多样性。非洲猪瘟病毒不能够诱导产生中和抗体,因此还没有对血清型进行分类。非洲猪瘟病毒可在几种类型的细胞浆中,尤其是网状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中复制。该病毒可在钝缘蜱中增殖,并使其成为主要的传播媒介。
  该病毒为囊膜病毒, 能够抵抗蛋白酶的作用, 对乙醚及氯仿等脂溶剂敏感, 但易被胰酶灭活。病毒在p H 4~10的溶液中比较稳定, 但对温度较敏感, 病毒可在5℃的血清中存活6年, 室温中可活数周,56℃加热70min或60℃加热30min可使其灭活。许多脂溶剂和消毒剂可以将其破坏。本病毒能从被感染猪之血液、组织液、内脏,及其他排泄物中证实出来。
  04
  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猪是非洲猪瘟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猪与野猪对本病毒都系自然易感性的,各品种及各不同年龄之猪群同样是易感性,其他动物不感染该病毒,人工感染白鼠、天竺鼠、兔、猫、犬、山羊、绵羊、牛、马和鸽等动物均未获成功。
  传播媒介:非洲猪瘟病毒是唯一的虫媒DNA病毒,几种软蜱是非洲猪瘟病毒的贮藏宿主和媒介。因此, 在非洲, 非洲猪瘟病毒在蜱和野猪感染圈中长期存在, 难以根除。一般认为,非洲猪瘟病毒传入无疫地区都与来自国际机场和港口的未经煮过的感染猪制品或残羹喂猪有关,或由于接触了感染的家猪的污染物,胎儿,粪便,病猪组织,并喂了污染饲料而发生。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可达100%。
  05
  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潜伏期4~19d,往往更短,临床实验感染则为2~5d。非洲野猪对该病有较强的抵抗力, 一般不表现出临床症状, 但家猪和欧洲野猪一旦感染, 则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根据病毒的毒力、感染剂量和感染途径的不同, 临床症状存在差异,可表现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或隐性感染。
  发病时体温升高至41℃,约持续4d,直到死前48h,体温始下降为其特征,同时临床症状直到体温下降才显示出来,故与猪瘟体温升高时症状出现不同,最初3~4d发热期间,猪只之食欲,显出极度脆弱,猪只躺在舍角,强迫赶起要它走动,则显示出极度累弱,尤其後肢更甚,脉搏动快,咳嗽,呼吸快约三分之一,显呼吸困难,浆液或粘液脓性结膜炎,有些毒株会引起带血之下痢,呕吐,血液变化似猪瘟,从3~5个病例中,显示有50%之白血球数减少现象,淋巴球也同样减少,体温升高时发生白血球性贫血,至第4d白血球数便降至40%才不下降,未成熟中性球数增加也可观察到,往往发热後第7天死亡,或症状出现仅1~2天便死亡。
  5.1
  最急性病例:
  在发病几天内即死亡(少于1周)。病猪发热,成堆拥挤在一起,除此之外,无其它明显临床症状。
  5.2
  急性病例:
  感染后最初症状是高烧(>40℃)伴随沉郁和食欲下降,并且耳部、腹部和腿部皮肤发红,四肢末端、腹部、口鼻部和耳朵等处出现红疹、呕吐、发热、虚脱、鼻子或直肠出血、出血性休克(鼻分泌物、腹泻),死前表现呼吸困难(肺水肿造成)。感染后2~10d死亡,流产也是比较常见的症状。血液学检测会出现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减少等。临床症状出现后7~10d内发生死亡, 死亡率高, 可达100%。
  5.3
  亚急性病例:
  临床症状不明显,病毒造成血小板减少症,在感染后20d左右死亡。发病猪的淋巴结出血症状明显,同时肺脏、肾脏、心脏及胃部也有病变和出血症状。
  亚急性或慢性非洲猪瘟多发生在非洲以外的地区, 表现为妊娠母猪流产, 呼吸改变, 关节肿大, 跛行, 皮肤溃疡, 消瘦, 病死率低。
  06
  发病机理
  非洲猪瘟病毒可经过口和上呼吸道系统进入猪体,在鼻咽部或是扁桃体发生感染,病毒在扁桃体和下颌淋巴结的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中进行复制,通过淋巴和血液遍布全身,在淋巴结、骨髓、脾、肺、肝和肾等进行第二次复制。病毒血症通常在感染后4~8d出现,由于缺乏中和抗体,将持续数周或数月。强毒感染时细胞变化较快,在呈现明显的刺激反应前,细胞都已死亡。弱毒感染时,刺激反应很容易观察到,细胞核变大,普遍发生有丝分裂。发病率通常在40%~85%之间,死亡率因感染的毒株不同而有所差异。高致病性毒株死亡率可高达90~100%;中等致病性毒株在成年动物的死亡率在20%~40%之间,在幼年动物的死亡率在70%~80%之间;低致病性毒株死亡率在10%~30%之间。
  07
  病理变化
  在耳、鼻、腋下、鶥腹、会阴、尾和脚无毛部分呈界线明显的紫色斑,耳朵紫斑部分常肿胀,中心深暗色分散性出血,边缘褪色,尤其在腿及腹壁皮肤肉眼可见到。内脏器官广泛性出血。脾脏肿大、梗死, 呈暗黑色, 质地脆弱。淋巴结肿大、出血, 暗红色血肿, 切面呈大理石样。肾脏表面及皮质有点状出血。切开胸腹腔、心包、胸膜和腹膜上有许多澄清、黄或带血色液体,心内膜及浆膜可见斑点状出血。在腹部内脏或肠系膜上表部分,小血管受到影响更甚,于内脏浆液膜可见到棕色转变成浅红色之瘀斑,尤其于小肠更多,直肠壁深处有暗色出血现象。
  08
  诊断
  8.1
  临诊诊断
  非洲猪瘟与猪瘟等其他出血性疾病的症状和病变都很相似,比如, 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猪丹毒和败血性沙门菌等;另外非洲猪瘟的亚急性型和慢性型在生产现场实际上是难以区别的,因而不能根据临床症状和眼观病变来判断是否为非洲猪瘟,必须用实验室方法才能鉴别。
  8.2
  实验室诊断
  非洲猪瘟的实验室诊断主要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PCR、荧光定量PCR、DNA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病毒分离及动物接种等多种方法,另外,一些新的方法正在被开发和评估,但到目前为止,生产实际中,应用较多的还是Elisa、PCR以及荧光定量PCR等常用方法:
  8.2.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OIE将ELISA作为诊断非洲猪瘟的首选血清学方法,应用于血清抗体的检测, 具有操作方便、特异性较好、灵敏度高的特点, 适用于大批量样品的检测, 国内外常用作检测抗原的蛋白有VP73、VP72、P54、P32和P30等。目前检测抗体的商品试剂盒有ELISA K3、ELISA ID-VET和ELISA-Svanova,但由于我国之前无非洲猪瘟病例,所以尚无批准注册的非洲猪瘟诊断试剂。
  8.2.2 PCR: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度高和特异性强的优点, 是目前非洲猪瘟病毒最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可以检测出极低含量的非洲猪瘟病毒, 为早期感染的快速诊断提供了有效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多重RT-PCR方法, 还能够鉴别诊断猪瘟病毒和非洲猪瘟病毒, 可以从临床样品 (如抗凝全血、细胞培养物和组织) 中检测到病毒, 这为早期快速、特异性诊断非洲猪瘟和猪瘟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8.2.3 荧光定量PCR:实时荧光定量PCR比常规PCR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可同时快速检测大批量样品。
  8.3
  农业农村部在《非洲猪瘟防治技术规范(试行)》中规定:
  血清学检测:抗体检测可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阻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等方法。
  血清学检测应在符合相关生物安全要求的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或农业部指定实验室进行。
  病原学检测:病原学快速检测可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等方法。
  开展病原学快速检测的样品必须灭活,检测工作应在符合相关生物安全要求的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或农业农村部指定实验室进行。
  病毒分离鉴定:可采用细胞培养、动物回归试验等方法。
  病毒分离鉴定工作应在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或农业部指定实验室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必须达到BSL–3或ABSL–3。
  目前农业农村部确定,必须按照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研究确定的非洲猪瘟检测方法开展检测工作,所需诊断程序、引物等由动卫中心统一提供。任何单位均不得违规生产、销售非洲猪瘟诊断制剂,没有相关资质的实验室也不得开展非洲猪瘟诊断工作。
  09
  防控
  目前世界范围内尚无有效疫苗预防非洲猪瘟,市面上更没有合法生产、销售的疫苗。所以在该病的防控上,要做到:
  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到达:及时发现,快速反应,严格处置,减少损失的目标。重点要做好日常的生物安全管理和临床巡视、诊断。非洲猪瘟病死率高达100%,无有效治疗手段,一旦发病,必须按照农业农村部印发的《非洲猪瘟疫情应急预案》和《非洲猪瘟防治技术规范(试行)》进行封锁、扑杀等措施,不得进行治疗。
  9.1 在国家层面上,把好国门,严格出入境检验检疫。防止新病原的传入。8月3日22时,海关总署公布《关于加强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工作的警示通报》,有效期6个月。具体要求如下:
  (1)要加强供港澳活猪管理,指导相关养殖场做好防范工作,特别是疫情周边地区,要高度关注猪异常发病死亡等情况,抓好疫情报告、采样送检等工作,严格按照防控要求,科学有效稳妥处置。
  (2)要加强对来自非洲猪瘟疫区国家(地区)的进境寄递物和旅客携带物查验,一旦发现猪、野猪及其产品,一律作退回或销毁处理。
  (3)要针对性研究制定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处置预案,加强人员培训和应急综合演练,提高一线海关关员对突发疫情的早期报告、鉴别诊断和规范应对能力。
  (4)在途经我国或在我国停留的国际航行船舶、汽车、飞机和火车等运输工具上,如发现有来自非洲猪瘟疫区国家(地区)的猪、野猪及其相关产品,一律做封存处理。其废弃物、泔水等一律在海关的监督下做无害化处理。
  (5)密切关注境内外疫情动态,做好信息收集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报送海关总署动植司。
  9.2 在国内防止疫情的扩散,严格遵循《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非洲猪瘟防治技术规范》和《非洲猪瘟疫情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全面监测国内疫情,规范疑似疫情的报告、确诊程序,紧急开展流行病学的调查,做好疫情的处置,包括及时对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的划定和封锁,对疫点、疫区内所有存栏生猪的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对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进行全面彻底消毒等,禁止疫区内生猪的调运。对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包括生猪的扑杀和无害化处理、不同场景的消毒、样品的采集和保存运输等技术。加强宣传,非洲猪瘟只感染猪,对人和其他动物没有威胁,所以对待疫情既要高度重视,也不要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9.3 在养猪场层面,做好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严格控制人员、车辆和易感动物进入养殖场;进出养殖场及其生产区的人员、车辆、物品要严格落实消毒等措施。尽可能封闭饲养生猪,采取隔离防护措施,尽量避免与野猪、钝缘软蜱接触。严禁使用泔水或餐余垃圾饲喂生猪。积极配合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疫病监测排查,特别是发生猪瘟疫苗免疫失败、不明原因死亡等现象,应及时上报当地兽医部门。
  10
  疫苗进展
  10.1
  灭活疫苗
  迄今为止, 采用多种传统方法制备的非洲猪瘟灭活疫苗均不能对强毒攻击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 包括病毒接种肺泡巨噬细胞以及感染脾组织后匀浆制备的灭活疫苗。虽然用非洲猪瘟灭活疫苗免疫后可产生高效价的抗体, 但难以检测到中和抗体的存在。提示细胞免疫在ASF疫苗免疫保护中起重要作用。鉴于现有研究结果, 采用传统方法研制有效的非洲猪瘟灭活疫苗困难较大。
  10.2
  减毒活疫苗
  根据减毒活疫苗毒株来源不同, 可将非洲猪瘟减毒活疫苗毒株分为3类:传代致弱毒株、天然致弱毒株和重组致弱毒株。减毒活疫苗能够诱导强烈持久的免疫应答, 但生物安全是其使用的主要限制因素,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可增强减毒活疫苗的安全性。
  10.2.1传代致弱毒株
  非洲猪瘟病毒可经过猪骨髓来源细胞、Vero和COS-1等细胞系传代致弱。传代过程中, 非洲猪瘟病毒致病力逐渐下降, 同时病毒免疫原性和稳定性也随之下降。由于生物安全原因,传代致弱毒株的致病性导致此类疫苗的开发一度受阻。家猪接种完全致弱的ASFV-G毒株后并未获得相应保护力, 以抵抗母本病毒的攻击, 表明传代致弱的非洲猪瘟病毒安全性较差且很难提供较好免疫保护。
  10.2.2 天然致弱毒株
  采用天然致弱非洲猪瘟病毒毒株OURT88/3或NH/P68免疫动物后, 能诱导产生对同源强毒株的攻毒保护, 保护率介于66%~100%。研究表明, 病毒特异性抗体以及CD8+T细胞在免疫保护中均起重要作用, 且OURT88/3毒株产生的免疫保护与病毒特异性IFN-γ产生细胞呈正相关性。采用NH/P68免疫后, 猪对高毒力ASFV/L60感染抵抗力增强。以OURT88/3免疫并用致病性OURT88/1毒株进行加强免疫后, 可诱导机体产生针对非洲猪瘟病毒 I型不同分离毒株的交叉保护, 表明研制具有交叉保护的非洲猪瘟病毒疫苗是可能的。然而, 天然致弱毒株免疫动物后可造成诸多副反应, 包括肺炎、流产和死亡等,以及存在散毒的可能性等生物安全隐患限制了其在实际生产中的进一步应用。
  10.2.3 重组致弱毒株
  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 敲除病毒功能基因、病毒毒力基因或者免疫抑制基因, 可降低病毒毒力或增加机体对病毒的免疫应答, 研制比传统弱毒疫苗安全性更好且效力更高的基因工程减毒活疫苗。研究表明, 一些缺失某些基因的毒株接种宿主,毒力减弱且可诱导产生针对同源母本毒株或异源毒株的特异性免疫保护。
  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影响非洲猪瘟弱毒活疫苗田间应用的重要因素,致弱毒株保护性的强弱、是否有毒力残留和是否导致持续感染是弱毒活毒株能否成为候选疫苗毒株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 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确定适合的缺失靶基因及其组合, 以研制可诱导保护性免疫反应且没有相应副作用的非洲猪瘟病毒弱毒活疫苗。
  10.3
  病毒活载体疫苗
  研究表明,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在抗非洲猪瘟病毒感染中发挥作用。有学者将非洲猪瘟病毒保护性抗原重组入腺病毒或痘病毒载体,获得了良好的抗原特异性CTL反应,能够诱导强烈体液免疫反应和细胞免疫应答,但上述研究仍需通过攻毒保护试验, 进一步验证病毒活载体疫苗在非洲猪瘟疫苗开发中的可行性。
  10.4
  核酸疫苗
  非洲猪瘟核酸疫苗的研究刚刚起步, 通过将编码病毒主要抗原的基因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后, 直接导入机体内, 在宿主细胞内完成转录翻译后产生抗原蛋白, 从而同时激活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实验接种非洲猪瘟 DNA疫苗后, 在没有诱导产生可检测水平非洲猪瘟病毒抗体的情况下, 能够使部分动物获得攻毒免疫保护, 表明细胞免疫在非洲猪瘟病毒疫苗的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10.5
  亚单位疫苗
  非洲猪瘟亚单位疫苗只包含特定的病毒抗原, 需通过合适抗原传递系统免疫动物。用重组p30或p54蛋白免疫猪后可以诱导中和抗体的产生, 但不能提供针对急性非洲猪瘟感染的保护,但同时免疫p30和p54蛋白或两种蛋白的嵌合体可以提供部分保护。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制备的非洲猪瘟病毒结构蛋白p72、p30和p54等, 以蛋白复合物作为抗原免疫动物后仍不能提供有效的免疫攻毒保护, 说明仅仅依靠上述抗原刺激产生的中和抗体很难获得理想的免疫保护效果。因此, 需要研究鉴定更多的非洲猪瘟病毒保护性抗原、开发新型免疫佐剂以及采用DNA首免蛋白质加强免疫策略, 以提高非洲猪瘟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免疫效力。
  10.6
  疫苗展望
  我国已发生非洲猪瘟疫情,研发安全有效非洲猪瘟疫苗也迫在眉睫。过去的几十年中, 对非洲猪瘟疫苗的研究虽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所有努力都未能研制出可应用于实际生产的疫苗。通过基因重组技术, 获得安全、高效减毒活疫苗仍是非洲猪瘟病毒疫苗开发的首选策略。然而, 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考虑, 如安全性研究, 以及开发适合弱毒活疫苗生产的细胞系等。研发可鉴别野毒感染和疫苗免疫的非洲猪瘟亚单位疫苗、病毒活载体疫苗、核酸疫苗、以及复制缺陷型疫苗也是研发非洲猪瘟病毒疫苗的重要策略, 尤其是在没有疫病流行地区的使用。与减毒活疫苗相比, 这些疫苗的生物安全性有所提高, 但鉴定病毒保护性抗原, 有效的递送机制以及高效的免疫佐剂都需要长期的研究和探索,正所谓任重而道远。
  11
  结语
  这次的非洲猪瘟,可说是来势汹汹,三周时间内就发现4宗病例,沈阳非洲猪瘟疫情的发生,宣告了中国非洲猪瘟零疫情历史的结束。疫情的发生,既是意料之外也是意料之中,因为我们早就认识到我国周边国家的疫情会对我国造成较大的威胁,随着国际贸易和旅游的日益增多,生猪和肉品的大量走私,威胁随着增大。我国对非洲猪瘟早有防范,自该病2007年传入俄罗斯以来,农业农村部先后印发了《非洲猪瘟防治技术规范(试行)》和《非洲猪瘟疫情应急预案》,在北方边境省份等高风险地区多次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并连续多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监测,定期及时通报国际上非洲猪瘟的流行动态。今年5月7日,海关总署与农业农村部还联合发布关于防止匈牙利非洲猪瘟传入我国的公告,禁止直接或间接从匈牙利输入猪、野猪及其相关产品。
  在目前对病原的来源、流行病学不清晰的情况下。为防止疫情扩散,必须加强领导,密切配合,形成多部门联动机制,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建立多道防线和多级屏障。做到及时发现,快速反应,严格处置,减少损失。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最短时间内扑灭。
  张健騑:广东省动物防疫技术交流协会秘书长
文章作者:包呼格吉乐图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汝城县开展高致病性禽流感、非洲猪瘟专项监测工作2024/2/5 13:45:12
杨汉春:必须摒弃非洲猪瘟与生猪产业共存的幻想,不根除将永无宁日2024/1/2 8:53:36
WOAH 警告全球养猪业非洲猪瘟疫苗不合格2023/11/3 15:45:29
WOAH 警告全球养猪业非洲猪瘟疫苗不合格2023/11/3 13:45:29
白挨泉:目前非洲猪瘟防控最大的漏洞是内部交叉2023/9/19 9:36:19
白挨泉:目前非洲猪瘟防控最大的漏洞是内部交叉2023/9/19 7:36:19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10-6528335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您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更多>>

版权所有 现代畜牧网 Copyright©2000-2023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2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