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频道
产经·企业  曝 光 台  本网动态  现代畜牧舆情  
当前位置:首页本网动态观点评论 → 文章内容

中国肉企:认知决定命运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22/11/25 9:35:54 关注:842 评论: 我要投稿

  英雄将迟暮,新血待重生。
  “我爱你,心爱的姑娘,见到你,心就慌张……”2022年1月,双汇王中王伴着冷少的大肚皮在小视频中出场。那时还没有现在这么火的冷少与蒋胖胖,关于爱情的文艺腔分外搞笑,虽然硬插入的王中王不是那么软。
  对于永远伟光正的大双汇来说,这是一条有着划时代进步意义的广告,说明双汇终于愿意放下身段与民同乐了。
  可惜,估计是受到了不少质疑。一个前双汇员工愤愤然地说:“双汇真是堕落了,怎么可以拍这么恶心的广告!”
  于是,具有伟大意义的一步收了回来。
  近几年,双汇开始频繁作秀,要么是杨紫黄磊郭德纲代言,要么是永远一排中年西装男合影的“战略合作”秀。例如,今年八月在珠海与中国航天的“战略合作”,合影之后,双汇还是没讲明白肉肉与航天的关系,不像之前,同样是与中航合作,蒙牛为了“牛上天”在全国搞了许多场地推活动。
  看惯了双汇宏大叙事型表达的员工们,不理解什么才是好的快消品广告,阻断了双汇向可可爱爱的方向发展;双汇的营销部门空有许多想法,但习惯了精打细算的肉业文化,无法理解乳业的推广投入为什么要那么耗资巨大,以及“战略合作”对主场在县乡的产品有多少作用。
  而这一切,仅是双汇近几年努力转型中遇到的表层认知问题。
  新冠三年,秋。
  大疫三年,众生皆苦。然而对于肉品行业来说,或许大概率是个好年景,当然,除了先后断崖式下跌的雨润、正邦、华英……这不,猪周期开始反转,牧原的市值再次超过千亿,双十一当天,高达2589.77亿。
  历久弥坚的猪周期,越来越像大屠企与大猪企轮流坐庄的游戏。神仙打架的农业大省河南,就集中了牧原、双汇这两大阵营的龙头,各领风骚一年半。
  即使今年是屠企的小年,双汇的三季报仍然不失体面。财报显示:归母净利润同比上涨近18%,其中三季度利润的同比增速达到了46%,占总营收不到一半的肉制品就贡献了超过90%的利润。
  值得一提的是,双汇的股价比他们一向稳健的业务还要稳健,除了短期上探过,这么多年来,一直稳定在24-26元左右。
  牧原的股价受周期的影响就相对明显了,“2022年第三季度,随着生猪价格持续回升,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81.96亿元,同比增长1097.41%。”真是老天爷阶段性赏饭吃。
  然而,喜大普奔的数据,并不能触达资本的High点。
  肉企的规模大,公众的关注度却一直不高。
  明显的事实是,这是一个故事越来越匮乏的行业。
  市场在,消费者也在,而肉类行业目前面临的普遍问题在于:
  它们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
  2022年的第三季度,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多事之秋。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经济下行;郑州几乎封了一整个夏天;富士康员工受疫情的影响徒步大逃亡;餐饮旅游培训全线停摆;互联网开始中美协同大裁员;俄乌战争是遥而不远的黑天鹅……这一切都成了肉业营收增长的催化剂。经济越下行,内需占比越高,接近民生的保障型产业就越被重视。这也是显而易见的规律。
  疫情的这三年,有太多的不确定性,随同信息技术的飞速普及与猪周期的波动形成的复杂环境,催生了肉业各企的剧烈变化。
  原本这个在农业与工业之间定位模糊的行业,在二三十年间一直风格稳定:
  大规模、多劳力、产品雷同、总部集权、多级经销网络、永远先款后货、议价空间极小,并不重视营销。
  而这三年,各大肉企的变化几乎比得上过去三十年的变化。速度之快,让业内外围观群众目不睱接。
  这三年,原先的中国养殖巨头:牧原、温氏、新希望、正邦,排位发生了一些变化——正邦掉队,圣农补位。
  2022年,国家对种业的规划,使体量相对较小的圣农受到高度重视,傅光明也成为行业内唯一赴京参会的代表。
  这三年,之前排位极为稳定的中国肉制品三巨头:双汇、雨润、金锣,位次也发生了一些众所周知的变化。
  双汇仍然是老大,却现出疲态。
  祝义财归来了,雨润下去了。这个“来”,是“出走半生归来仍少年”的来,这个“下”,却是“江河日下”的下。2022年初,雨润因为负债超八百亿,宣布完成破产重组。
  金锣的大小老板明金星、周连奎低调得像是隐士,作为职业经理人的总裁郭维世不求有功但求稳健,江湖中许久没有金锣的声音。
  业内传闻,新排位中最有可能进前三的应属大红门,虽然它只是屠宰势头生猛,而肉制品板块并无建树。
  这三年,猪价从高位走到低位又回到高位,刚好走完了一轮周期。
  这三年,2018年首次正式上位双汇总裁职务的马相杰,于2021年毫无争议地再次平稳连任。
  “你办事,我放心”,董事长万隆在四年前宣布总裁任命后赴港,再也没回漯河。每年年底的经销商大会、年初的业务大会,都是在线上发表讲话,连大年初一的回乡祭祖都没再亲自参加。
  这三年,各大肉企的职业经理人如走马灯般变换,除了双汇的马相杰与金锣的郭维世一直在线,许多业内资深高管一直匆匆走在履新的路上。
  游牧卸任双汇总裁后去了宝能,又从宝能到雨润任总裁。虽然一路辗转中,年薪翻了几倍。老板的信任度、企业文化的契合度,却与之前相差甚远,想来他今年再辞雨润时,应该是长舒了一口气的。
  朱龙虎从双汇到中粮肉食任总裁,再从中粮到宝能,然后就中止了他的职业经理人生涯。双汇的狼性文化与中粮的国企文化氛围不匹配,中粮做实业的习惯与宝能忽悠资本的套路也大相径庭,所以一早财务自由的他自己回乡创业去了。
  年轻一些的,王豪杰从双汇到雨润再到龙大任总裁;以及,邓成从新希望到天邦再离开天邦……他们在年轻时就已经坐到引人瞩目的大企业高管位子上,但几次跳槽都没有足够的时间做出更出彩的业绩,现在已是“中年听雨歌楼上”,寂然之中各自奔天涯。
  值得一提的是蒋凯,他从新希望跳到了新兴品牌“本味鲜物”任职,是从传统企业向有互联网基因的新肉企转场的少数高管之一。
  这三年,开始崭露头角的二代们仍然是预备役,新希望刘畅、牧原秦牧原、雨润祝媛、圣农傅芬芳、唐人神陶业、凤祥刘志光、正邦林峰等年轻人先后被寄予厚望,但因为一代仍在壮年,都还没有真正全面接班,在业内形成自己的经营风格。
  运气好些的,比如刘畅、秦牧原、傅芬芳和刘志光,已经开始独立管理一个板块;运气不大好的,比如祝媛和林峰,接到手的只能是个烂摊子。
  最让人唏嘘的是双汇的两位公子,都已经快到了可以退休的岁数,还没能进入公司的核心经营层。
  老爷子即使年事已高,多年不回总部,对一手打下的江山大权仍然恋栈,他与大公子去年的那一场著名冲突你们都知道了。
  肉企规模之大,多层级制度之稳定,早就像一个反射弧太长的巨人。踩了他的脚趾头,一周后才知道痛,再过一周才能把脚收回来。
  而这三年,眼看着双汇从粗分割、到精分割,再到气调装,直到现在全面进军预制菜;从只上中央一套,到动车、电视剧、动漫、小视频见缝就刷,完全变了一个人设。
  十年前,是穿着质朴、手握锹把的农民大伯,现在是服装花哨、跳着街舞的……农民大伯。唉,你们知道双汇有多努力吗。
  和大双汇一样,笨拙而努力地游走于各大线上平台与直播间的传统肉企们,反复在刷知名度,却又没有小鲜肉的新鲜劲儿,虽然很用力,却真的没流量。
  远不如二十年前,游牧亲自带着业务员们,在大学宿舍楼下,一网兜一网兜往窗内扔玉米热狗肠,朴素、实惠、热闹而感人。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被肉业感知到的时候,多半,传统线下食品加工业的寒冬已将来临。这个寒冬,不是指消费者们不再吃肉,而是肉企要迎战的,不仅是跨行业而来的巨咖或新锐,还有整个时代需求的变迁。
  牧原不满足于养猪界第一的人设,2020年末,集团位于内乡的第一家屠宰厂开业。
  一个不专业的企业请来一个专业的管理人员,是不是就可以变得专业?牧原以实际经历告诉你:绝对……不是的。
  牧原请来的这位厂长,来自二十年来素以生产标准高、产品远销日本而著称于业内的龙大肉食。
  但是外来的方丈,一样解决不了秦英林的认知问题:从工厂筹备,到分割工艺,再到销售策略,每一分、每一寸都透着外行。
  同一产品南北同价就算了,毕竟只有一个工厂。而在外的销售人员把客户遇到的质量问题反馈回去,却被工厂的品管负责人斥为“只站在外人的角度看问题”。
  看来,人类的悲欢永远不可能相通。
  本来,牧原要解决这个短板很简单,高薪去业内的黄埔军校大双汇,挖一个囊括各项主要生产环节的工厂技术管理团队出来就好,可是牧原“绝不挖人”,人家去校招。
  实话说,在屠企中,双汇真的已经是“最不差”了,特别是关于屠宰的实操规范,能写出一本厚厚的教科书。
  那么纯校招的逻辑是什么呢?素质高,好洗脑?可以看到,牧原的公告中,有几个85后甚至是90后的高管,都拿着数百万元的年薪。
  运气好的牧原员工,能在入司不久就拿到很高的报酬,可见牧原是业内最有钱的企业。
  比较谜之操作的是,牧原会随即要求该员工进行指定高消费,比如买辆宝马。可能一是彰显牧原的实力,二是进一步激发员工的斗志吧。
  相比之下,双汇的文化就朴实的多,双汇、万洲双上市后,很长一段时间,资产过千万的员工们,回总部都不敢开奔驰,以免与老板撞车。
  牧原的屠宰产业规划之初,秦英林就派出1995年出生的长子秦牧原负责这个板块,跟进学习。
  十岁时就跟着父母旁听经营班子会议的秦牧原,被热传极为勤奋且聪明,同时有着海外留学经历,不知道在改变牧原走向屠宰业乃至肉制品业的认知瓶颈上,能起到多么显著的作用。
  至少两年多来,牧原大步走向肉品全产业链的步伐,与它的资金实力显然并不匹配。
  在养猪企业中,牧原已经是优秀生的天花板了。同班的倒霉孩子是江西的正邦,这个在南方极少见的成规模的“饲料+养猪+屠宰企业”。
  今年三季度,牧原的股价随猪价上天的时候,上市公司正邦科技发布公告,宣称因资不抵债而启动重整程序。
  截止三季末,17家上市猪企的负债已超过5000亿元,包括市值2500多亿的头牌牧原,也以1137.15亿元的负债数额排名第一。
  正邦的准破产,有媒体认为,他是错判了猪周期的节点,在他认为的低位大举进入,然后抄底抄到山腰上。
  这是很外行的看法,不要说猪海沉浮数十年早有判断经验,历经多次周期,正常的企业家也不可能一把投入全部身家。
  正邦的失败,与前一个周期的雏鹰之殇,可以组合为一个同类型的思考:
  庞大的,是不是强大的?
  和正邦业态类似的则是浙江的天邦。低调的张邦辉醉心于技术,经常毫不吝惜地把最高职位让给请来的高人,又会在不久之后很失望地坐回原属于他的位子。
  他更愿意把主要时间扑在优化饲料、培养“飘香猪”上,据说,猪肉口味不输黑猪。
  天邦耗资14亿在安徽阜阳建起可能是全国最先进的工厂,请来外国专家,整出了能保鲜21天以上的气调包装。
  可是对于大量销售气调包装食品的生鲜电商来说,鲜品第一天正价,第二天就开始打折,绝不可能存放到第三天,连现有常用的六日保鲜技术都嫌浪费,何况是21天。
  C端的用户会用可能更昂贵的价格去购买半个月前出厂的鲜肉吗?这个问题,只需要用脚趾头思考就能得出答案。
  天邦分别推出了“拾分味道”与“汉世伟”两款气调鲜肉品牌,当然是希望挣钱的。怎么挣?和牧原一样,请来自雨润的、正大的销售精英来卖。
  天邦的逻辑是:熟手有人脉、有资源、有渠道,仅用高出一些的薪水,就可以带来又快又好的销售,这个也是肉业,特别是规模在双汇雨润金锣三巨头之下的企业最通用的思维。
  不想着认真了解市场、提升产品力、花大力气做推广,只想着小成本借力,殊不知,这个世界,关系已经越来越弱化,渠道正在产生颠覆性的变化,早已经是以终端用户为中心的市场逻辑。
  当然,在国内的肉类行业中,正邦与天邦都是比较低调的角色。
  这两年的剧集中,戏分最多的是雨润,从创始人祝义财回归后就高潮不断。
  这三年,先是高薪挖来前双汇总裁游牧及大批双汇中层,让雨润一度被誉为“东双汇”;伴随清除前经营班子的前戏与大跳槽两三个月后红蓝军宫斗的续集;再然后,试图将原先直营的商超体系转回经销商制度;最后,“成功”债转股并股权重组,直至现在寂然无声。
  “带头大哥出狱后,挖出之前用巨款囤起的寻呼机,准备靠它重出江湖,然后发现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真的不是笑话,祝义财如是,国美黄光裕亦如是。雨润不是唯一的一家没有大哥时仍在持续经营,而在大哥归来后很快被搞死的企业。
  乡村教师马云告诉我们:没有企业的时代,只有时代的企业,当然还有被时代抛弃的企业。
  据说,许多肉企最想研究的是,双汇为什么无论周期顺逆一直那么稳健,最大手笔的雨润甚至不惜重金请来了游牧。
  但这个完全是研究不透、目标不对,想真正成为双汇,最应该挖的是万隆或者马相杰。
  当过八年兵的万隆在创业时意志如钢铁,制定的纪律就是铁律,并且以身作则,是以双汇关于生产、经营的条条框框虽然繁琐,却如齿轮般紧密咬合,并通过强力的执行形成每个员工的肌肉记忆。
  将所有的精力All in在不变的事物上,这一点双汇做到了。
  马相杰在完美承继万隆这个特点的同时,还是高智商的经营天才,大局观非常强,擅长在保持基本盘稳定的同时,不断小成本试错与创新,他可以平稳连任总裁的原因就是——无人可以替代。
  为什么雄才伟略的祝义财、黄光裕们成为最终的悲情英雄?
  回望近三年祝义财回归后的市场动作,基本是跟风上产品,这也是中国肉企乃至整个制造业的通病,不擅创新而擅山寨,一拥而上后就开始摆烂,然后等待下一个爆品,不去深入思考并专注于自身的优势。
  与此同时,已经五十多岁的祝义财,急于重现当年辉煌,又没有对现有团队的信任,于是开始玩权术、玩平衡。
  这是中国人最熟悉的领域,一旦开始宫斗,基本上商战剧就到了尾声,《真还传》大幕就会徐徐拉开。
  没有创新的机制与文化,创造不出新的价值,只会导致全企业、全行业的内卷。而此时,过于沉重的历史包袱,就会压垮试图前进的脆弱企业。
  让人始终不理解的是,为什么肉业普遍离市场特别远?
  他们中大部分人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开会,早会、晚会、周会、年会、培训会、营销分析会……会议之冗长繁多,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对外工作。
  从线下的会议室与各地工厂视频联动,到腾讯会议、钉钉会议,技术的提高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开会的效率,只要企业体制不变,会议就要没完没了地开下去。
  有笑话称,双汇名称的由来,就是每天早上开一个会,下午开一个会。照这个逻辑,双汇还是要改名为“全汇”,因为远不止上述两场。
  这个行业习惯了以老板为中心层层排列,脸永远朝向领导,却把背留给了客户。在这种堆叠式的阵列中,相关领导对市场的了解来自于下属,以及下属的下属的……下属的层层汇报,变形程度多高,可想而知。
  领导们在百忙会议中抽出点时间下基层看市场,当地的销售团队前呼后拥,大经销商高接远迎,在规划好的路线预演过的摊位上走一圈,然后进入当地会议模式,一方提要求讲希望,一方拍胸脯表态度,看市场流程成功而胜利地结束了。缺乏足够认知的人,只会看到自己想看的那一面。
  都2022年了,肉业对市场的高度不敏感,源于整个行业的文化。这一点行内的各头部企业尤为严重,因为已经没有追赶的对象。
  大型肉企的老板多是农村出身,艰苦奋斗功成名就之后,已经习惯于对公司的全方位控制。
  强大者松弛,弱小者操控。看似一言九鼎言出法随,其实内心不够强大,听不得一句逆耳之言。这也导致了公司的整体封闭,很难有机会听到外界与下面真实的声音,仍然像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作派,却是肉企的通用风格。
  在这个“老板永远对”的第一定律中,员工的思考不仅无用且有风险,也就形成了普遍性的思维惰性。
  所以,即使雨润挖到双汇的关键人物,也改变不了它的经营风格与发展命运。
  无知与未知不是愚昧,拒绝承认无知与未知才是愚昧。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是港片最后的高光时刻,也是国内的肉企最高光的时刻。
  那个时代,肉企用人海战术建起了遍布全国的多级经销渠道,实现了先款后货的高周转、无风险销售逻辑,企业只需要专注提升产能、控制价格就好。
  肉业居高临下管理渠道,对经销商随口许诺、随手罚款,退款、押金之类更是易进难出,允许越级申诉的,已经是行业内的高素质选手了。
  再后来,被市场一再教育的肉企们扭扭捏捏地“电商”了。
  可是,与京东等平台签约,他们的角色,仍然是供应商,供应的具体事宜,还是交给旗下的经销商来做。
  习惯了先付款、后交货、快周转的肉企,从未想过垫付巨额账期,更没有可能出资自建平台。
  他们很难走出资金安全的舒适区,接受新的营销逻辑。
  许多企业对于共同开发目标客户的建议,既没实力也没兴趣。所以肉企无法真正触电,归根到底,是企业难以改变的基因问题。
  在不久的将来,他们或将先后沦为大平台的代工厂,不再有议价权与品牌价值,而率先突破这一步的,必将获得市场的丰厚回报。2020年,圣农自行承担账期,仅在朴朴平台上就实现了月销过千万。
  什么是认知?认知不是已经知道的信息,而是思考的逻辑。
  信息是无限的,思考的维度却有高下之分。
  2016年,朴朴初诞于福州时,只是一个日营业额才几千元的小小送货上门公司。而那个时候,朴朴就很清楚地知道,它的模式,对于同城的庞然大物永辉超市,就是降维打击。
  六年后的今天,资产缩水2/3的永辉痛定思痛,把重新崛起的希望寄于向朴朴学习,将主营阵地转至线上。
  2020年,中粮肉食的低温肉制品进入当时只有四城的朴朴,月销百万,营业额居其所合作电商平台之首。
  然而,不作死就不会死。中粮肉食认为,只在朴朴上的销售电商款,影响了其在华南区沃尔玛的销量,以及中粮高大上的形象,强制要求提价而被朴朴下架。
  短短一年多后,面对所有快消企业,都把进朴朴作为销售工作首要任务的现状与日益萎缩的线下销售,可以测算中粮肉食的心理阴影面积。
  习惯了把主战场放在线下与下沉市场的传统肉企们,需要看到趋势,勇于尝试,放下自己的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的另一种形式,来自新入行的非肉类企业,特别是从金融、房地产、互联网等“高端”行业淘金成功后转行进入的企业。
  从“高科技”行业转入肉类行业的创业者们,暗戳戳地认为这是一个很低端又很暴利的行业,准备以高知的身份进行降维打击与重新洗牌。
  他们,通常很快会被现实毒打。
  就连一致公认养猪成功的网易丁磊养的猪,一般人也不配吃到。“专注了13年”、“6个员工能养两万头”的网易未央“高科技猪”,更多充当的是网易平台配套的卖点。
  低端不等于低智,养猪也不会像猪。
  认知的不足,导致了这种莫名优越感的形成。
  事实上,进入门槛越低的行业,对技术的要求就越高。现代化的养猪投入或许大过房地产,连曾经试图搞个万达养殖的前首富王健林,在仔细了解牧原的投入后都直呼“养不起”。
  至于互联网人的各种奇思妙想,例如给猪挂芯片之类,在近十年,还是在元宇宙实现比较有前途。
  肉业的专业程度,很难一言以蔽之。归根到底,还是对行业的认知。
  外行就是外行,没有十多年以上在业内的摸爬滚打,并且站到足够的高度,是很难有所长进的。
  即使身处其中,也会有很深的壁垒。懂养殖的未必懂屠宰,懂生鲜的未必懂制品,懂销售的未必懂生产,甚至会卖鲜肉的未必会卖冻肉,会卖国产冻肉的未必懂进口冻肉,会卖猪肉的未必会卖牛肉鸡肉。
  这是一个外行很难强势快速进入的市场,与资金和资源无关。
  也因此,肉业的重新定义,来自业内的觉醒可能性更高。
  当然,这也是肉业多年在舒适区中,没有寸进的主要原因。
  疫情加码,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许多原先赚钱的行业都发现钱不再好赚,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对市场产生极为复杂的影响,有如寒冬瑞雪,危中有机。
  业绩好看的大企业或许很快资不抵债,新手出山也可能乱拳打出一片天空。
  存量市场巨大的肉业,从广义来说,除了饲料、养殖、屠宰、制品,也包括餐饮、物流、零售端等下游产业链,从农业一直延伸至服务业。
  现在的经济气候,既可能给盲目扩张的企业以致命一击,也容易让新的经营方式跨越规模壁垒,脱颖而出。
  是成是败,存乎一心。
  而在这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新时代,企业自我认知的提升就犹为重要。
  没有人可以生而知之。对于认知不足的人,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因为他根本无法接受,有如夏虫不可语冰。能不断自我提高认知的人,早已不仅限于成为一个智者,甚至接近成为圣人,例如王阳明的龙场悟道,可见其难。
  肉业的各位掌舵者,无不是行内资深人士,或许便存在“知见障”,看不到市场深刻而急剧的变化。
  比如,好几年前,火腿肠市场就被判断日渐萎缩,可是双汇王中王至今仍在量价齐涨,所以双汇就应该重点关注经典大单品?
  比如,上抖音和快手直播,销量寥寥,是不是这些新的营销方式,对于肉品销售的价值,远不如一次能下单十几吨的大经销商?
  比如,东南沿海积极拥抱电商的传统制造业,如安井、海欣们发现,他们研发的电商专卖产品,销量都很让人失望。为什么既有主观积极性,又有专业技术能力的企业,总是摸不准电商的脉,是产品问题还是营销问题?
  再比如,预制菜。
  七八年前,双汇就出过“预制品”筷乐星厨,把部位肉切丝切片切丁,冷冻装袋后供餐饮客户。但由于服务跟不上,当时就不大拼得过离上海更近的中粮。
  好在,双汇生鲜品及时搭上了京东。
  当时最快在京东开卖的竟然是双汇的生鲜品,而不是更标准化、更好贮运、占有率高达60%以上的双汇火腿肠,是得益于时任生鲜品事业部负责人马相杰对电商的敏感。
  然而京东的全国大配送确实不利于生鲜产品,肉丝/片/丁之类,即使精分割,也属短链产品,不值得走那么长的路。
  这些年来,双汇一直在尝试中式产品,卤肉、狮子头、黄豆猪蹄汤、红烧肉、鱼香肉丝、小酥肉……基本都过不了长江。
  是多达两百余人的技术中心技术不行吗?
  也许更不行的,是双汇多年来开发新产品的思维角度吧。
  今年三季度,马相杰与投资者交流时称:预制菜业务作为屠宰的第三条曲线,全年销量有望超过三万吨。
  以一份预制菜是300克,一份出厂价8元毛估,大约不到十亿元。
  对于大双汇动辄六七百亿的年营业额来说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字,却成了双汇今年的工作重点之一。
  值得称赞的是,以双汇之大,终于愿意俯下身来,耐心培养新产品了,或许是看到了存量市场的增长乏力。
  但是双汇在“大举进军”之前,是否思考过:同样生产小酥肉,为什么新希望的成了年销十几亿的爆品,而双汇的便宜许多还取不了胜?为什么原来双汇的技术员,到新希望后就开发出了这个单品?
  评论:推窗便见风满楼
  认知一:提高产品力。
  什么是高端品牌?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产品与物流极大丰富的现在,新品牌层出不穷,以巨额推广打出品牌知名度的方式早已过时。
  双汇自然是大品牌,但体现在购买上,或许产生反作用力。因为它已经是常温、低端的“淀粉式火腿肠”的形象,很难改变。
  传统肉业想推陈出新,可以尝试勇敢地放下或淡化旧有品牌,开发增量市场,比如爆火的优形鸡胸肉,从不强调它是“凤祥”旗下的。
  什么是高端?现在的所谓高端,是指像小米的许多颠覆性产品那样,有能力将同品质产品的成本,压低到别人绝对做不到的程度;或者像苹果那样,将同品类产品的品质,做到别人绝对做不到的高度。
  而不是“高高端起架子”,凭一个“知名商标”,一个漂亮包装,就理所当然比别人卖的贵,还要自说自话地“市场保护”。
  意识到自己不足的企业,总是习惯性地希望低成本的改进能见效,这是人之常情。比如先改包装,不行再改营销推广,再不行增加新设备产品,还可以增加新机构、新人才,至于企业的体制与文化,改动起来就太伤筋动骨了。可是后者都是前者的根源,只改表相意义不大。但至少,提升产品力已经是低要求。
  产品力足够强的单品,不依赖广告、渠道、品牌、平台的加持,仅需口碑传播,就可以迅速裂变。已经经营数十年的大肉企,有着远比同行优越的源头成本优势与技术储备、经营能力,更容易不断推出高端新品。
  之所以一直“不断推出”却没有引爆,多数是因为站位不对。
  研发不论是为了老板喜欢,还是局限于自身优势原料都不可取。精准地为目标客户画像,适应他们的消费场景,解决相关痛点,创造新的需求,才是研发产品应该持有的心态。
  火腿肠一路发展这二十年来,从业者想的不是怎么把产品做得更好,而是考虑如何降成本,用更少的肉、更多的添加剂去下沉市场,规模取胜。一直局限在“许多国人吃不起肉”的前提假设中,也许真的是被曾经的贫穷限制了想象力吧。
  2020年的猪周期高位,大双汇遍布全国的工厂都在忙于分割进口产品挣快钱。而工厂自身的屠宰量,从一天数千头直降至百余头,分割品近趋于无。许多对冷鲜肉品质要求较高的忠实客户纷纷掉头而去,这就是企业因为急功近利的短视,而给自己挖的坑。
  对于研发出的肉制品也一样。大企业往往一上线就要求“月销多少吨”,营销过于粗糙,自信地认为产品可以适合大多数人的大多数场景。
  不了解市场与消费逻辑的技术负责人,即使将各种蛋白玩出花来,也只能是盲人摸象。
  至于看到美好小酥肉、王小卤虎皮凤爪、圣农炸鸡桶等单品红了,大肉企蜂拥而上。从技术上说,没有任何难度;从心智上说,一直在模仿,就不愿去超越了。
  把腌了糖醋的猪瘦肉裹粉炸一下,是闽南地区民众喜欢的醋肉。就这样一个小单品,新希望组织了一个研发团队,在泉州呆了数月之久。拥有全国渠道与最知名商标的双汇小酥肉,输在哪里,相信业内人士都有答案。
  诚心正意,敬畏市场。很多人知道,很少人能够做到。
  不努力提升产品力,就只能努力去试错。
  成立于2015年的盒马,挟当时如日中天的阿里出世,一直被快消业当成生鲜新零售的典范。负责人侯毅从单店成本三千万的盒马鲜生,开到盒马mini(小店),再开到盒马邻里(社区店),再开到盒马奥莱(折扣店),共同点是:都一直亏。
  亏到财大气粗的阿里忍无可忍地把盒马丢出集团矩阵,让它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去了。
  近几年,侯毅忙于在各类零售论坛,高调输出各种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思考,居然到现在还有人听。而一声不吭的朴朴,业绩一早超出同城盒马,并且顺手在前年把盒马挤出了福州。
  侯毅的人设,已经是妥妥的地主家傻儿子没错了。不知道不停出新概念产品,并且都卖不好的一些肉企,会不会有所启示?
  认知之二:渠道的革新刻不容缓。
  某种意义上说,肉企用了数十年的时间建立的渠道网络,除了规模与区域不同,基本都长得一样。
  制品按区域划分,保护其唯一性;生鲜按通路划分,不保护唯一,并强调排它,因为生鲜品上,是打不了商标的。
  管理也差不多,交押金(牧原的押金更自恋一些,叫“业务员廉洁保证金”)、下指标、由厂家给授权、做不好罚款。
  因此,也确实难怪肉企对市场不敏感,他们真正的客户,其实是大大小小的经销商们。
  长期以来,经销商对肉企的意义,在于建立了一个巨大的缓存:
  负责先款后货,以减少风险、加速流转;负责支线储运,以对接干线物流;负责开发市场,以承担各项资源成本。
  用胡萝卜和大棒管理的外围团队一直简单有效,直到电商的不断迭代,对这个网络进行了全方位打击。
  2015年前,坐拥巨资与全国数万家加盟店的大双汇万老爷子,喊出了“肉蛋奶菜粮”的综合发展规划。而现在,双汇欲求成为一些平台上的“肉”,也未必能做到。
  虽然第一大的双汇有很强的向五线以下城乡下沉的能力,但说到智能手机,大家膜拜的都是苹果,谁知道世界销量第一、在非洲热卖的国产手机叫啥牌子。
  时至今日,马总裁仍然言必提“肉蛋奶菜粮”,说的却是预制菜的组成了。
  有朴朴前,福州到处都是社区生鲜小店。后来,朴朴的前置仓开到哪里,哪里周边的此类小店,包括“永辉生活”就死一片。
  即使只走到小区门口,也没有直接送货上门方便。没有一个店面的朴朴,营收轻松超过任何一家当地的实体大店,这就是线上销售的实力。
  仅在两年前,大多数肉业还认为,他们的主战场在线下的农贸、超市、加工厂与加盟店,而现在,连双汇都做起了生鲜气调装。
  未来已来,但几乎整个行业都在装睡。视觉的盲点,在于肉企至今摆脱不了甲方思维。
  体量大的肉企习惯了当甲方。在销售端,乙方就是经销商。一转身,经销商又成为各种大零售商,比如超市、平台的乙方,承担各种服务、账期与费用。两边都是乙方的经销商俗称“中间商”。
  在信息更透明、物流更发达的现在,中间商的立足之地越来越小。许多经销商纷纷转型,从专营一家产品变成兼营多品牌,从只做经销到兼做门店,从只做线上到尝试线上开店直播……不尝试拥抱未来,就会被潮流冷落,这,就是趋势。
  于是,肉企不得不越来越多地直面在买方市场中更象甲方的超市、平台以及其它大客户。这时候,不是“我的东西有多好,你应该了解并接受”,而是“我研究市场需求与痛点,给出有竞争力的产品与服务。”
  肉企太大,最接近市场的一线人员忙于开会无法决策,有资格决策的高层忙于开会不懂市场……谁能先真正解决这个死循环,谁就能在其后的竞争中占据先机。
  认知之三:格局放大看得失,眼光放远论输赢。
  一直以来,肉企的评价标准就是结果导向。业绩最高的经销商就是最好的经销商,销量最大的渠道就是最有价值的渠道,需求最多的客户就是最值得用力的大客户。
  行业内都习惯了追求“巨”与“大”,你足够大才会被我看在眼里,不理解在互联网时代,最有价值的为什么是“新”、“小”、“微”。这个仍然是逻辑问题。
  这几年,各企业的年会主题的变化都在顺应潮流,从“大”变成“新”再变成“数字**、智能**”。但是如果企业文化没有变,老板的认知没有变,仍然是新瓶装旧酒。
  以老板为中心的企业,是无法理解什么叫“去中心化”的。只有把每个部门、每个个体,打造成有一定决策能力的有效单位,才能让绿皮火车跑出高铁的速度。
  有智慧的企业,更善于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成长的新事物,并对于看似雷同的属性或业态,分析出他们理念与逻辑的不同,而不是粗暴地比较或分类。
  为什么同样是连锁商超,土系的民营永辉可以做到全国最大,外资的家乐福与国企的乐购却先后闭店关门?
  为什么同样是商超,这几年永辉身价大量缩水,胖东来却成了永远的神?
  为什么完美如现实中乌托邦的胖东来,却发展多年还是不到十家店,怎么也走不出河南地界?
  为什么大资本亲自下场的美团优选、多多买菜、橙心优选等社区团购与仓店一体的大盒马,都拼不过白手起家的前置仓叮咚与朴朴?
  为什么同样是前置仓,占尽天时地利还上市了的每日优鲜与叮咚买菜,在朴朴面前都是弟弟?
  成功并不取决于某一种模式或身后的资源,更多拼的是创始人的心性、格局与企业文化。
  在肉企的发展与竞争中,前瞻性与洞察力是优秀的经营者应有的智慧。
  同样是前年,双汇表示远在南方的朴朴体量太小没空关注。而相对更近的圣农一直在支持着朴朴的成长,从2017年十多万的营业额,迅速增长到2020年的一个亿。
  与“巨大”的客户博弈,是非常困难的,人家早就有成熟的供应渠道与议价能力。对“小微”直接服务,也许获得天量市场,却对企业的组织、响应与个性化服务能力要求更高。
  肉业的知名品牌,多数是以时间积累出的工厂与渠道的数量取胜,并没有足够的技术含量。谁做出什么好卖的产品,其他人都可以一拥而上,连包装都理直气壮地抄一个。
  那么,肉业能比拼的,就是眼光——看有潜力的新市场与新客户的眼光,与超期待值的服务。某些业内第一的企业,至今连常温制品都还做不到即时配送,需要立等一个多月可取,在现在的竞争环境中,只会一直被超越。
  对新产品、新市场、新客户有足够的耐心,对过程风险有足够的担当,对企业员工有足够的授权,这非常考验企业决策者的格局与眼光。
  能排上号的肉企全都拥有巨额资金,但是,金钱只能带来力量,却不能带来智慧。
  或许经历过重大波折的老板,更能明白其中的滋味。
  认知之四:提升心性,延迟满足;放下执念,勇于坚持。
  2022年8月,农业农村部提出要扶持国家种业,其中涉及肉业的有86家,禽业领头的是圣农、新希望,猪业领头的是牧原、温氏。
  今年十月,圣农傅光明作为二十大代表赴京参会,他表示,要“一辈子做好养鸡人”。
  这句话有一些耳熟,若干年前,双汇万隆也曾说过“这辈子只想做好一件事:杀猪。”
  讲真,这个表态有些矫情。大企业的老板,重点早已不在技术活上,甚至早已远离具体的经营管理,进入投融资与行业趋势研究领域。
  时代对企业家的要求,是随着发展的阶段在不断提高的。历经前期创业的艰险与中期扩张的辛劳,到企业成熟期乃至上市之后,技术、经验、智商、能力都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肯定,此时能决定企业是否百尺竿头更上一步的,是企业家的心性。
  什么是坚持?什么是执念?为他要,是坚持,为我要,是执念。肉企做大之后,老板的自我往往都太大,已经淡忘了初时的筚路褴褛,风霜雪雨。年纪大了要安享晚年固然无可厚非,仍然把企业死死攥在手中,生怕大权旁落,则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对于企业家而言,每下一个决策之前,都应该先问自己的内心。
  谁都想赚更多的钱,但赚钱应该是结果而不是动因。如果想赚钱,天下没有好做的事,如果想做事,天下没有难赚的钱。
  为什么“养鸡”、“杀猪”?即将为社会、为市场带来什么新的价值?想明白这个问题,心性就会豁达通透;坚定明了正确的方向,企业能在经营层的带领下一起使劲奔跑,而不是人在心不在地“以老板为中心”。
  延迟老板与高管对金钱、地位、权力……的满足很难、很反人性,但只有老板自我心性的提升,才有可能带来整个企业的新生。
  对于体量巨大历史悠久的传统肉企来说,提高认知的过程犹如防疫放松的过程,总是进三步退两步。
  但时代潮流汹涌而至,没有留出太多供纠结的时间窗。
  现阶段,肉企正在面临着来自行业内外的挑战。
  仅从营销而言,乳业、酒业、水业、服装业等其它行业对营销的深刻认知,不知已甩肉品多少条街。
  疫情三年是一面照妖镜,看得到永远增长的数据下,谁的增长已经乏力。
  双汇投禽业投养殖,却把他们“重点关注”的多种预制菜分包给各外围工厂生产,说明还是更愿意投入不出错的前端项目,而不愿认真向更有价值的后端发展。其余肉企思路也差不多。
  然而,外界越来越多的人与机构,瞄上了肉业这个体量巨大而思维传统的消费市场,正在以他们擅长的资本、营销、互联网理念强势进入,成为业内的“新锐”品牌。
  虽然不大,但是很快。
  认养一头牛的创始人徐晓波从房地产起家后跨界养牛,仅用八年时间迅速打造出百亿估值的网红牛奶品牌,现在又推出肉牛品牌“以牛为本”,宣称0添加,立志成为中国第一安全肉牛品牌。
  大希地调理牛肉的创始人王凌波则来自IT行业,在众多资本的加持下一路高歌猛进,也是八年时间,成长为全国领先的家庭预烹饪食材品牌,年增长率超过100%,年销售额过20亿元。
  20亿,相对于数百亿体量的大型肉企而言不算什么,大希地的品质与加工技术也相当一般。可是可以思考的是,他们对品类、赛道、用户的洞察,有没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以更大的全面优势,是否可能在同品类做得比他们更好。
  本味鲜物挑战“0添加”的黑猪肉肠,所有资深的肉企可能都会微笑,这是个真正的外行,别说黑猪,冷冻食品零添加这有何难。但是,今年双十一,这么外行还贵的产品,为什么与锋味派一起作为中高端肉肠的代表,占据了肉肠热销榜单的前两名。大双汇、大金锣与大中粮,是可忍孰不可忍啊。
  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这是一个颠覆的时代。对于深耕肉业多年的肉企来说,这是最好与最坏的时代。
  是顺势而上,还是被边缘化,与企业决策人的认知高度息息相关。
  英雄将迟暮,新血待重生。肉业所有可能的改变,一定首先源于企业家的乐于听见不同声音的大心脏。
文章来源:新肉业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2024年一季度内蒙古肉禽蛋价格下降2024/4/19 22:38:47
浙皖两省开展“秸秆变肉”交流合作 合力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2024/4/19 22:02:40
山东禹城:2024年一季度肉蛋价格小幅下降2024/4/19 6:36:44
济宁:4月上旬肉蛋价格涨跌互现2024/4/19 6:36:35
职工饭堂肉菜、粮油等供应商采购招标公告2024/4/18 18:41:52
肉价反弹,但猪周期拐点未至2024/4/17 13:55:37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10-6528335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您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更多>>

版权所有 现代畜牧网 Copyright©2000-2023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2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