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频道
产经·企业  曝 光 台  本网动态  现代畜牧舆情  
当前位置:首页产经·企业名企动态 → 文章内容

双汇收购全球食品巨头 “美国猪”会更安全吗?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13/5/31 23:35:57 关注:297 评论: 我要投稿

    新华网上海5月31日电(记者 周琳)因收购全球最大生猪及猪肉生产商美国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30日,双汇发展股价大涨8.73%。

    从商业角度看,股价上升已经说明,此次并购对于两个公司都是一步走对了的棋。但专家认为,对“蛇吞象”的担忧,以及安全标准存有的隐患,依然是并购能否最后成功的检验指标。
    商业的“双赢”
    世界最大的猪肉加工商美国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日前宣布,同意接受中国肉类加工商双汇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71亿美元(约436亿元人民币)成本收购其已发行的所有股份。其中支付现金47亿美元(约289亿元人民币),并承担后者债务约24亿美元(约147亿元人民币)。
    此项交易已获得双方董事会一致批准,尚需获得史密斯菲尔德股东批准,预计交易将于今年下半年完成。双汇已承诺保留史密斯菲尔德现有的业务、员工及管理层。
    受此消息影响,双汇发展股价迎来了难得的大涨:30日大涨8.73%,收于42.86元;史密斯菲尔德股价也同样大幅上涨。
    资料显示,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成立于1936年,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养猪及猪肉生产企业之一,在全球十几个国家开展业务。该公司此前公布的2012财年财报显示,净利润达到3.613亿美元,销售额达到131亿美元。
    双汇董事长万隆在声明中说,并购后双汇可以获得高质、优价和安全的美国产品,以及史密斯菲尔德先进的运作模式和经营经验。
    单纯从商业意义上而言,对于此次收购,业内纷纷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双汇可以借此获得廉价和稳定的原料供应以及步入国际市场的机会。
    数据显示,2012年全年我国猪肉产量5335万吨,同比增长5.6%,但生产增速仍低于消费增速。为了满足国内需求,借道“进口”不失为好的办法。
    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分析师马文峰说,双汇和史密斯菲尔德实际上更类似于一种战略同盟关系,在国内肉制品价格不断上涨、信心有所缺失的背景下,双汇可以通过收购重塑品牌可信度,引入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
    “蛇吞象”的担忧
    但是,行业并购并非都能一帆风顺。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秘书长马闯说,从屠宰量上看,史密斯菲尔德几乎是双汇的两倍,营业收入上双汇也少很多。而且,史密斯菲尔德在美国几乎都是以合同的方式自养、代养,而双汇则更多是从自由市场收购,运作手法和经验更加匮乏。高额的收购金额,难免引发业内的猜测。
    而且,资源瓶颈和成本压力正迫使中国食品企业加快“出海”步伐,但融资难、融资渠道相对单一仍是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面临的突出问题。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研究员宋亮说,并购后企业应在本土化和特色管理上做出平衡。“并购后最重要的是实现三个目标:被并购企业尽快实现盈利、债务问题能够尽快分担偿还以及该企业在食品安全管控上的严谨能够被保留。”
    马闯认为,并购后最有可能的合作模式是保留原来的运营方式,双汇不会派太多工作人员进驻美国。“史密斯菲尔德经过多次国内收购,旗下是多品牌运营。而双汇目前是单一品牌,一个问题会导致整个公司受到影响,这对于双汇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马文峰认为,出海并购的食品企业纷纷探索上下游一体化的模式,例如双汇此次就可能最终形成从生猪养殖、加工到市场营销的全产业链,具有一定示范意义,未来国内食品行业的并购可能会比较频繁。
    安全的“隐患”
    提起双汇,不得不提2011年被曝光的“瘦肉精”事件。事件对公司影响可谓深远,股价自2011年3月15日至17日连续3天跌停。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认为,这笔交易完成之后,游说我国政府放松、乃至取消瘦肉精禁令的力量可能会大增,而反对力量会大幅度削弱,以至于瘦肉精禁令可能以直接或变相的形式遭到废弃,而我国国民的食品安全不确定风险则由此大大上升。
    据介绍,美国与东亚各国和地区的肉类标准并不统一。东亚各国和地区一致禁止使用瘦肉精,而在美国,瘦肉精是合法使用的饲料添加剂。但此前出口日本、韩国、包括我国的猪肉及制品是没有喂食莱克多巴胺的产品。
    在目前标准尚未改变的情况下,任何出口至我国的猪肉及制品必须符合我国现有标准。马文峰认为,虽然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大企业有一定发言权,但不能左右监管部门的决策,更多还是看政府制定标准的立场,而在目前食品安全风声鹤唳的形势下,标准不会轻易放松或调整。
    而对于企业而言,质量安全是食品企业的立身之本。由于质量问题负面新闻频出,思念食品最终在新加坡退市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对于双汇而言,虽然说现在股价的上升已经“赚了一笔”,但长期来看,食品安全仍然是不容踏过的红线。

文章编辑:现代畜牧网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牧原发布年度低碳报告,行业“一哥”携手法大大实现数字化减碳!2024/6/18 22:02:44
双汇发展:将密切关注有关动态,积极应对相关政策变化2024/6/18 22:01:27
证监会:将加快补齐发行上市、股份减持、退市、交易、行业机构监管等各领域短板弱项2024/6/18 21:39:39
中粮家佳康股价下跌3.24%,报1.79港元2024/6/18 19:13:10
需形势改善 生猪养殖行业释放盈利信号2024/6/18 19:12:34
摩洛哥:干旱推高宰牲节活羊价格2024/6/18 19:10:07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10-6528335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您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更多>>

版权所有 现代畜牧网 Copyright©2000-2023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2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