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频道
热点专题  企业黄页  行业排序  行业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报告2012年畜牧行业发展报告 → 文章内容

中国奶业发展研究报告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12/10/9 14:07:38 关注:966 评论: 我要投稿

  前言:

  进入21世纪之后全球奶业发展的增量约有50%来自中国,中国在2006年已成为全球第三个产奶大国。然而,在2008年发生了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中国奶业发展则受到了史无前例的重创,发展速度立即从卫星般急刷转变为蚂蚁爬行般呈缓慢徘徊发展态势。亊件最为严重的恶果不仅是三鹿这家企业的倒下,而是它的后遗症导致了消费者对国内牛奶乃至整个行业的不信任。在国内奶品销售走入萧条、疲软之际,洋奶粉乘虚迅速抢占了国内高端奶粉市场,同时还牢牢地掌控定价权。国产奶粉处于被动、挨打的尴尬局面已经成为事实,国产奶粉为何会惨败给洋奶粉?中国人为什么不喝中国人生产的牛奶?中国奶业为何会出现这种尴尬局面?这些疑惑一直令消费者闷闷不乐,即使是我们奶业人,心中这一纠结亦难于释怀。虽然中国乳协、中国奶协的两个会长在不久前曾高调宣称“中国奶业、牛奶质量是历史最好时期” ,然而,依然无法抚平人们“谈奶色变”的恐惧与不信任。消费者的疑惑和心结我们是多么想帮他们解开,我们也十分清楚消费者是多么渇望着我们奶业人能为他们提供一杯放心奶。然而,消费者与奶业人之间总好像是存在着一条“三八线” 一样的隔痕,当中似乎好像是欠缺了一点沟通和理解。出现这种尴尬,是信息不对称所然,是消费者太缺乏能客观地了解到奶业行业信息的渠道与机会所致。此前业内曾提出过要重新振兴中国奶业发展和使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尽快地恢复起来这么一个祈求,要使这一愿景得到实现,除了拜托行业做好自律和政府部门做好监管工作之外,还有更为关键的一点,这就是要让消费者更多地了解和认知中国奶业,要赢得他们对中国奶业的信任。奶业永远需要消费者的支持,作为中国奶业人,我们应尽量满足人们对中国奶业的了解而提供更多的相关资讯和方便,本作者撰写此文目的也正在于此。近期,有一些企业跑到国外去办牧场,一些企业国内大办万头牧场,一些企业在忙于上市,也有一些企业对自己的发展无法定位,甚至是找不到北,企业没有了方向感。在此等情形下奶业人须保持清醒头脑,客观地分析和判断当前奶业的发展态势,既不被一些“乱局”所迷惑,也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重拾信心去迎接更艰巨的挑战。我相信,有了消费者的支持和发挥好奶业人的智慧及付出他们的努力,我们的中国奶业一定会走上健康发展的大道。

  关键词:奶业 发展 分折 研究 报告

  一、当前国际奶业发展及市场状况简析

  中国的奶业发展离不开全球奶业发展这一大背景。假若国际奶业有什么风云突变或一些大动作,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中国国内的市场局势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例如,国内的奶粉价格几乎都随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升跌。中国是全球公认的最大的潜在的一个牛奶消费市场,实质上中国奶业已经成为世界奶业的一个轮子,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近的今天,作为中国的奶业从业者理应对国内外的奶业发展状况有更多的了解,对此不能感到陌生,甚至是最好能做到“知己知彼”。

  (一)对全球奶业发展基本状况或目前态势的基本认识与评判

  全球奶业发展自进入21世纪以后,从总体上来说是处在一个非常缓慢而趋于平稳这么一种发展状态。这一时期的年平均发展增长指数大概在2.5%左右这一水平,其中有些年份还一直在2.2~2.5%之间徘徊发展,亦有1~2年的发展增长指数接近于3%。相比之下,中国奶业在同一时期的平均发展增长指数则达到了15%以上,高出全球增长指数的7倍之多。除了中国之外,印度这个国家奶业发发展也是十分惊人的,平均增长发展指数也超过10%以上,该国己多年来稳坐全球第二个产奶大国之地位,年总产奶量高达超7000万吨以上。世界奶业界对中、印两国奶业取得“卫星般”的快速发展表示关注和感到羡慕。当然,还有南美墨西哥的奶业也有不错的发展。新西兰、澳洲和欧洲等这些地区的奶业发展得比较早也比较发达,那里都有天然的牧草和足够的土地及较好的奶牛养殖条件,是世界奶业的根基所在并成为牛奶主产区。为了解决好牛奶的供需平衡,欧盟多年来一直在实施奶牛饲养与牛奶生产配额制。所谓配额制,就是按亊先所做好的计划,将核定的数量分配到每一个牛奶生产国,乃至具体分配落实到每一个奶农户或牧场。也就是说,你想养多少牛产多少奶,你得依照事先分配给你的数量来组织生产,你不能随便超出原来分配给你的配额指标。这种配额制比我国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还要“计划” ,它的最大特点、目的和好处,就是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整个欧盟的牛奶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平衡,在这种情形下一般都不会出现市场供应严重不足或严重过剩的现象。但是,这种在欧盟实行了几十年的配额制度,最近一、二年来已有人提了出来要将它打破和终止。这个风声被流传开来以后,奶农们私下便偷偷地多养了一些奶牛,毫无疑问,预计今年欧盟牛奶总产量将会因此而比去年有所增加。

  (二)全球经济衰退引发了奶业危机

  从2009年到现在这短短的3年时间内,已经连续发生过两次。第一次是在2009年发生,这一次危机可以说是上世纪60年代后最为严重的一次,直接的导火索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发,这一次危机对行业的打击似乎达到了毁灭性的地步。奶源收购价格直线疯狂破跌,全球奶源平均价格跌至平均每公斤1.70~1.75元人民币,当中也包括新西兰、美国等这些奶业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当时的最低收奶价甚至跌至每公斤1.28元~1.56元人民币;牛奶及其乳制品严重滞销买不出去,造成大量积压滞销,还引发了等多个国家奶农大量倒奶的现象。第二次危机是从今年初就开始发生且时间一直拖延到现在仍在持续。危机程度和后果较上一轮次之,当前全球的奶业市场仍然处于疲软和萧条状态,部分国家某阶段的牛奶收购价跳跃式大跌,最低价己经接近了上一轮危机的边沿。据记录,去年底的全球平均收奶价大约是每公斤2.87元人民币,而今年5月份时的收奶价已降至每公斤2.21元。据说,在未来的几个月内,全球的奶源价格仍将继续超低下行。对这次全球奶业危机收奶价长时间超低运行对全球奶业的消极影响,在7月初作者本人曾在广州与来自英国的一位专做国际奶业市场调查与咨询的专家进行了的交流和讨论,我俩人都认为全球收奶价长时间超低行走,一来极易严重挫伤养牛人的积极性和打击了他们的信心;其次是将会对全球奶制品进出口贸易造成干扰,甚至会导致一些国家过度地依赖或更多地使用进口奶粉来生产还原奶产品,这对全球奶业健康发展都极为不利。

  

  这次的奶业危机,也同样是因为收奶价被压得太低奶农无法生存的缘故,而导致了欧盟有多个国家的奶农把牛奶拉到大街上整车倒掉,奶农们唯有使用这种过激行动和方法来表示抗议。在这次的全球奶业危机中受到影响的国家不限于欧盟国家,连美国、新西兰、南美等国家也受到牵联。

  (三)美国干旱引发中国饲料飚升

  今年的养殖气候总体状况还不算太差,除美国和中国北部出现严重旱情外,其它几大牛奶生产国今年还未发生过重大的风灾、雨灾、干旱等大天灾,大部分的牧草种植基本上还算比较“风调雨顺”,生产与供应趋于正常。目前中国有相当部分的玉米、豆粕、洒精糟渣、苜蓿干草等饲料均从美国进口,而美国今年遇上了半个世纪以来最为严峻的旱灾,使当地的饲料減产和价格上涨,美国的饲料市场也直接地引发和影响到中国国内的玉米及豆粕等价格一路攀升,目前广东市场的豆粕售价已涨至每吨4800元人民币,美国进口苜蓿草和酒糟(GDDS)每吨售价也超过了2900元,其它饲料价格也一直处于高企不下,使广东的奶牛养殖成本比上年増加了20%以上。除中国的养殖成本增加外,欧盟的法国、英国等国家同样存在奶农养殖成本的增加,且形势严峻。虽然在上述如此的景况下,全球的牛奶总产量并不因此而受到多大的影响,有个别的国家反而还会获得一定的增量,预计今年全球的牛奶总产量大约会有5%-6%的增长。增长点主要是分布在欧盟、南美和新西兰等这些地区,新西兰上半年已经有9.8%的增长,若按这个增长指数计算,新西兰今年将会多产出超30多万吨的奶粉投入市场。这个30万吨奶粉已不是一个小数目,我国2008年之前一年的进口量也就只有12~13万吨而已,而最近一、二年来每年的进口量已超过了40万吨以上,已占我国奶粉生产总量的1/3左右。

  (四)全球奶业发展不景气原因分析

  为什么全球的奶业发展受阻和不景气甚至是危机出现?我认为引发全球奶业危朻和收奶价格下滑的根本原因主要有2个面,一是行业发展所依赖的全球经济发展这大脊背景本身就很不景气,全球经济衰退引发欧元发生严重贬值是主因;其次是与欧盟在去年放出将要取消养牛和牛奶生产配额制这个传闻也有一定的关联性。从2008年发生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的发展就开始走下坡,上一轮的金融危机阴霾与影响尚未过去,这一次新一轮的全球经济危机又接肿而来,这几年来全球经济复苏一直未见有奇迹出现,或者说复苏的势头仍然不明显。中国这10多年来的发展算得上是比较高速和稳定,但今年上半年的GDP增长速度也明显地从前几年来的平均发展速度大约是9.5%跌至7.8%。对欧盟经济连续几年来出现危机这一状况,有人对此做出评论说:“这是欧盟经济衰退的开始”。欧盟乃至全球经济发展衰退和不景气,无疑,这也会拖累或影响到全球奶业的发展。这是因为人们在经济衰退期间,货币通涨了,可支配收入少了,口袋中的钱紧手了,出手消费牛奶不像从前那样大方爽快了,人们减少喝牛奶或不再吃那么多奶酪,牛奶就没有出路。欧盟、新西兰、美国等这些国家都是奶业很发达的国家,他们的牛奶除了用一部分生产液态奶产品外,其余剩下的大部分都是用来生产奶粉和奶酪的。现在遇上本国市场萧条影响到了牛奶消费,而只好把牛奶的销路寄托在中国市场。所以自去年以来,中国市场上多出了许多洋奶品牌产品,最近一个时期,全球的奶粉都想尽办法去找中国的代理商、经销商,在做中国市场的调研。三聚氰胺事件之前进入的外国奶品,主要是以奶为主,而这一、二年同时进入的产品,还包括液态牛奶,目前在中国市场上热销的洋牛奶、洋奶粉来自近20个国家(地区)品牌多达30多个,新的“八国联军”牛奶军团已以液、固两态两路出击进攻中国市场的序幕已被拉开。

  (五)未来市场走势预测

  8月份之后从新西兰进口的奶粉到岸价按人民币计算每吨用不了2.4万元,从欧盟进口的奶粉到岸价格每吨2.3万元人民币便可成交。如按国内现行收奶价计算,国内每吨奶粉的生产成本要达3.4万元,这就是说,国内奶粉比进口奶粉还要贵,有这么大的价差诱惑,有那个企业不动心?从全球的收奶价及奶粉进口行情分析看,奶粉经销商分析认为,预计今年最后的一个季度的奶粉进口价及全球奶业市场发展趋势仍然会保持一种超低运行的态势,终端奶产品、大包装原料奶粉的售价,亦很有可能会跟随奶源价格同步走低运行。国内的奶粉经销商们对未来几个月的市场预测分析,基本上是认为不太乐观。

  二、中国奶业发展近况

  (一)中国奶业发展基本概况

  中国奶业发展的状况总体来说呈橄榄形状,用“三段论” 来说,是两头尖中间宽即两头慢中间快。具体地说上个世纪末之前这一时期和2009年至现在这两个时段,它的发展速度是趋于缓慢的,从1998年至2008年即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之前的这10年的时段,它的发展速度可以说惊人的超常规飞快的速度。2011年末全国奶牛存栏1440万头,100头以上存栏规模牧场约占33%,奶类总产量3825万吨,其中牛奶产量3656万吨,人圴占奶量约为32公斤。乳品加工企业经过2010年的大整顿之后至2011年未保留至716家,全国乳制品加工总量2387万吨,其中奶粉加工138.6万吨,进口奶粉44.95万吨。

 三聚氰胺亊件后3年的奶业发展简况:2009全国奶类生产总产量比上年下降了2.7%,牛奶生产总量下降了1.0%;2010年奶类生产总产量增长了1.9%,牛奶生产总量增长了1.6%;2011年奶类生产总产量增长了2.1%,牛奶生产总量增长了2.2%。2009年全国奶牛存栏1300万头,2010年总存栏1420万头,2011年总存栏1440万头。

  我国虽是全球的一个最具发展潜力的乳品市场,但人均牛奶消费水平仅是全球人均水平的1/3,我国的牛奶消费市场仍在培育发展中。

  (二)中国奶业所面临的困惑与无奈

  1、困惑与无奈一:牛奶质量安全仍让人揪心,业内丑闻频发防不胜防,人们“谈奶色变”用脚来投票国产奶。从2012湖南健康诚信联盟大典暨健康产业诚信与发展高锋论坛获悉,“零点” 调研从2012年7月10日至8月15日进行了产业诚信度调研,结果显示公众对乳制品行业持信任态度者只有42.4%。甚至有人认为,中国乳业是一个最欠抽的行业。

  2、困惑与无奈二:面对洋奶粉的大举“涌入”,国内企业毫无能力反击或抗衡,眼白白地看着人家登上门分羹市场。

  3、困惑与无奈三:面对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不信任,却找不到化解危机的好办法,对恢复国人对国产牛奶消费信心的宣传或指引束手无策,难于施展拳腿,甚至消费者不卖帐。

  4、困惑与无奈四:洋奶粉质好价廉,国內乳品企业抵挡不住诱惑,中国人不使用中国人生产的奶粉,还原奶成时尙流遍全国,奶农当灾。

  5、困惑与无奈五:防制三聚氰胺政府头痛,频烦抽检,企业反感,消费者埋单。

  (三)市场疲软经销商和生产厂家日子不好过

  目前国内企业处在市场竞争加剧,成本上升和市场疲软的状态,今年前8个月整个市场呈疲软萧条状态,在产品销售旺季季节中国内一些企业出现了产品滞销或奶粉积压,这种现象在过去是很少发生的。据说,连洋奶粉的销售业绩亦不见得比去年那么乐观,除惠氏这个品牌略有不错的市场表现外,其余大部分的洋品牌奶粉销量基本上与去年同期持平或仅持有轻微增长而已,有个别品牌甚至呈下降态势。这意味着,今年中国国内的奶粉市场已经不是那么好做,一些奶粉经销商还告诉我,今年他们在做进口大包装洋奶粉的营销中都亏了本。做亏的原因主是他们在去年底和今年初时错误地高估了今年的国内外市场需求的走势,他们当时都是以高价位下单订货,后来却是风云突变导致国内外的奶粉市场价格狂跌。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忍痛以每吨亏本5000~7000元出手抛售套现,广东有2位奶粉经销商在前8个月中就亏损了近千万元。今年1~5月份我国的奶粉进口总量大约已经有27万吨, 8月底时突破40万吨,预计全年总进口量将超过60万吨以上。在国内外市场处于萧条状况下,加之如此大批量洋奶粉的汹涌而入所带来的冲击,可以想象得出,今年国内奶粉生产企业的经营压力将比以往太得多,日子定将不会很好过,企业的亏损面将会扩大,这部分亏损企业的市场份额将会掉得更慘。

  (四)乳品企业难于跨越食品质量安全这道坎

  食品自己所具特性,决定了食品不发生食品安全亊故,这是不可的,或者说那是不可避免的。近几年的中国奶业发展可真是个“多亊之秋”,先是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紧跟着是水解蛋白质、黄曲霉素M1与汞被检出,后来又发生了篡改产品生产日期和碱水溢出,最近几天前又出了一个鲜奶冷链亊件。好像是中国奶业,总是难于跨越食品质量安全这道坎似的。我们不防粗略地将近几年来发生的牛奶质量安全亊件进行盘点,例如:两大行业巨头的互相拆台的诽谤门亊件;蒙牛派人将交售伊利生鲜牛奶运输车途中拦截,并往牛奶中投放“蓝药水”使白牛奶变成蓝牛奶的彩色门事件;还有在2009年至今这三年的时间内,伊、蒙两大乳业巨头所发生的五、六宗学生奶事件;蒙牛和南山亚华奶产品被检测出含有致癌物质黄曲霉素M1事件;伊利产品被检出汞超标的事件;去年发生的某品牌奶粉被疑导致小孩性早熟的激素门事件;2009年在浙江金华发生的牛奶潻加水解蛋白及 “解抗剂”的掺假事件;甘肃平凉市有一奶农向另一奶农户牛奶投放老鼠药的投毒门事件,有三人在此案中被毒死身亡;今年初黑龙江双城一家中外合资品牌企业,克扣奶农牛奶的“黑扣门”事件,这家企业的“调奶师”还把双氧水掺入到牛奶中进行杀菌保鲜而一并被媒体揭曝;黑龙江甘南欧牧场发生的多人群体性的布氏病人畜共患病感染事件;所涉产品不仅是国内产品连国洋奶粉也涉案其中的多家婴幼儿奶粉,被媒体连续揭露报道长出虫子的虫子门事件;国内及香港市场在售婴幼儿奶粉有6个国内外品牌被送国外检测机构进行检测,被检出乳清蛋白与酪蛋白比例不符合国家标准的送检门事件;由央视主持人披露的老酸奶明胶,后又扩延至药胶囊的工业明胶事件;日前被爆出的贝因美婴儿米粉添使用加猪骨粉事件;湖南华师大食品检测中心对多家洋奶粉检测出含有香奶素而一夜做出绝然不同检测结论的检测摆乌龙事件;上海光明在2个月内连发牛奶变质的事件等等。上面所列举岀来的每一件亊件都令人感到心惊胆战,对我们奶业人来说更是一件极为悠耻的事情。

 中国奶业自从1998年开始走出发展的低谷以后,就一直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由于过于快速发展,结果不少的行业内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或矛盾也一展被暴露了出来。比如说体制、发展模式、市场竞争与秩序、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等方面的缺陷或不足,都一一暴露无遗。例如在监管方面,在奶业产业链中的养殖环节与乳品加工环节当中存在着一层中介环节,即收购牛奶的奶贩子,官方将他们称之为收奶站。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之前,可以说,所有的收奶站都是处于完全的自由状态任其自行发展和独来独往运营的,未受到任何的行政管理约束,全国数万个这样的收奶站竟然没有一个政府管理部门对他们施以日常管理,实质上这些收奶站已经成为监管的盲点或盲区。我们回过头来看,那些良心丧失者就是钻了政府监管失控的空子而往牛奶中掺入三聚氰胺的。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这几年政府虽然加大了对牛奶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甚至是抬高了奶业的准入门槛和条件,已把过半的中小企业清场出局,把市场和资源更集中地交给那些有幸留下来的企业去经营。然而,业内丑闻和食品安全亊件还是照样继续时有发生,实质上,这些事件负面的社会后果已经被显现了出来,比如对消费者的影响来说,当他们看到奶业行业发生了上面那些这么多的食品安全事件或丑闻后,他们必然会随之产生出对国产奶品的不相信,甚至他们会用脚来给中国奶产品进行投票。

  (五)洋奶粉的汹涌入市直逼国内企业陷入困境

  三聚氰胺事件后,洋奶粉每年都以超过10万吨以上的增量疯狂地进入中国市场,表面上看来这是对我国奶源供应不足的一种补充,但数量过大就不是仅为补充这么简单,它将会对中国奶业市场的培育和奶牛养殖业带来影响。最近内地一些地区的收奶价已跌至每公斤2.50元,有部分奶农已开始支撑不下去了,无奈之下只好被迫卖牛。大量进口奶粉不仅伤害了奶农养牛的积极性,同时也反映了国内使用进口还原奶粉的依赖性己经在不断地提升,这也不就是正好反映和说明了国内企业他们对国产奶粉质量的不信任不放心吗?出现上面这样的悲惨后果,责任在企业,根源在政府。业内在对其进行原因分析时,有如下三点的基本看法:第一,与我们的奶业标准制定得偏低有关联。标准制定得过低很难调动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第二,与政府监管不力和牛奶生产者未守好自律底线有关。由于对一杯奶实施多头管理,难免政府在监管中存在缺位不到位的情况,这就为业内的一些不法之人提供了乘虚犯错之机,行业自身的不争气,甚至是冲破了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这个底线,出现上面提及的那些食品安全事件,这就不会感到很奇怪了。当然,在发生上面提及到的那些食品安全事件或业内丑闻当中,其产生原因与我们国家所处的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转型时期这一大背景,是有一定的关联性的。因为在这一特定的社会发展转型背景下,人们当中会有部分人抱有求富心切,想一夜暴富而成为百万富翁的想法或思念,他们的良心和社会道德与责任的底线守不住了,被冲破了,在赚快钱的利益熏心驱动下,就做出了一些违背良心与道德的食品掺假造假售假行为;第三,与一些大企业乃至中国整个奶业盲目追求过快的发展速度有关联。近十多年来一些大企业和中国奶业发展的速度,似乎达到了“卫星”般的速度在发展,辩证法告知我们,速度上去了质量方面就容易出现问题。我国从2000~2010年这10年来的每年平均发展综合指数都达到了20%以上,这种非一般的飞快的发展速度高得非常惊人。而全球同期的发展指数只有2.5%左右,我们远远超过了世界平均发展水平至少有8~9倍之多。只讲发展的快速度和数量,产品的质量安全就会兼顾不上,企业此时就容易犯错。我对凡在高速发展中出现这么多的食品安全事件的看法,认为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速度又快、数量又多、又要质量好,那有这样美好的事情?数量、质量和速度,这三个元素都是相牵制的,甚至是矛盾对立的,要快要数量要规模,质量就难于保证,一家企业能将这三组元素相对调整得平衡一些或好一点,就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了。中国乳业两老大伊利、蒙牛,它们不是从早到晚一直在大叫大喊,要把企业做大做强吗?呼喊了十多年,它们现在的状况算得上是强大吗?那只是带有很大虚假性乃至是欺骗性的一个广告宣传手段而已。企业经营规模过大是很难将它做好做强的,生存能力很强的企业规模就不一定是很大。就中国的企业发展而言,我主张遵循将其做强、做精、做好这一经营发展原则,而不要盲目地去追求做大,企业做得越大,树大了反而更能招惹风灾,倒闭的风险性也就随之会越大。

  (六)要死守监管这最后的一道防线

  食品安全它涉及到我们人类的健康,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政府加大了对食品安全的监管,食品安全状况已有了很大的好转,但存在问题仍不少,对这些问题不可忽视。虽然在食品生产上任何国家及企业都很难彻底做得到“零风险”,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遥恕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我国《食品安全法》已有明确规定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是食品生产者。对食品生产实施监管,是维护人类安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必要的手段与环节。就监管的对象、范围,从广义上理解它不仅只是局限于对食品原料使用、加工生产与流通销售这些环节与过程给予管理,还应包括标准制定和标准执行监督等这些内容和范围。如果在标准制定和监管这些环节都做好了,再加上在奶农奶牛养殖环节和乳品加工环节有良好配合,那么,人们所祈求的那一杯放心奶才会获得基本保障。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食品生产者社会责任与诚信,还未能让大家感到满意和放心这一程度之情形下,提出建立和实行政府监管、行业监管和社会监管这一多元的综合的监管体系就显得犹为重要和必要。若然有了这样的一个监管体系在高效的运作,再加上做好食品安全危机或风险的评估与预防等工作,我们的食品安全就会有了靠谱,消费者的健康和消费权益才会得到基本的保障。人们不能不生活,不能不吃食物,但若吃了掺假造做或劣质、变质、有毒有害、不合格的食品,很可能病就会从中被吃出来了。2008年那一年所发生的那数十万个无辜小孩患上肾结石这一事件,就是因为有一部分丧失天良的人往牛奶中添加使用了三聚氰胺这一有害化工物质所造成的,这是典型的监管失察的牛奶造假案。那些非常可怜的婴幼儿是那么无辜、无奈和在毫不知情的情形下把那些毒奶粉吃进肚子里去的,当中还有几条幼小的生命过早地断送了年幼的生命。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很显然是因为监管缺失,缺位和不作为所造成和带来的恶果,损失和教训是极为深刻和巨大的。从这一个角度上讲,食品安全监管,这是人们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监管体系建设问题,特别是牛奶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都非常值得我们去关注和讨论、研究,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这最后一道关要坚守不动摇。

  

  三、要客观分析判断我国的奶业发展形势及现状

  中国奶业发展及牛奶质量是历史最好时期?

  在上月底刚退位的原中国乳品工业协会会长宋昆岗和现任中国奶业协会会长高鸿宾,他们俩人在不久之前都曾分别在本协会的最高年会上,高调一致地认为“中国奶业、中国牛奶有史以来最好时期”。

  中国现在的市场状况是,一边是国产奶粉积压、走不动、卖不动、另一边是遭受洋奶粉汹涌而至的围剿和市场蚕食瓜分,洋奶粉还掌控着价格的定价话语权。在如此这样的市场状况下,无疑对中国奶业的发展,特别是对国内的乳品加工企业带来冲击与压力,也使奶牛养殖业受到很大的影响。从基本面对中国奶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判断,总体上还算是趋于平稳而不至于像欧盟那样出现那么大的惨局。

  工信部朱宏任工程师说:“乳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望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这句话的前台词是在说,我们的食品安全还是存在有些问题的。而中国奶协、中国乳协两大行业协会的两个会长所说得的“历史最好时期”,说得也真够逗人。两个会长做出这样的结论,我认为他们有点以点盖面不是很客观,又或是他们对行业市场的调查工作未做得很细致所致。仅仅依据几个检测数据,就冒然抛出了这个“最好历史时期”,结果招致网民的一片质疑和骂声。这也难怪,因为消费者他们不知道你的评判标准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怎么一回事,不知道你到底送检了多少家企业的产品,不知道有多少个品种被送检?如果是从几百家企业中抽出十家或八家,又或从上千个品种中仅抽出10多个去检测,用这样的数学统计概率来定性全业的水准,当然是有点离了谱。再者,还有检测的内容项目是否比较全面?具体有哪些检项?例如连无机砷、汞、铬、二氧化氯、双氧水等这些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污染物是否有被列入检项?是否只检测三聚氰胺或β-内酰胺酶一项?若不是对整个行业实行全面的质量安全多个必检项目进行检测,就很有可能存在一些应检项目成为漏网之鱼,真正的安全隐患并没有如实反映出来。判断一个行业及其产品的好与坏或是否历史最好时期,我们不能单要看宋会长给出的那一个产品检测合格率达到99%以上这一个指标,还要看它与这个行业相关的各个方面或者环节是不是都处于最理想的良好状态。比如发展增长指数、市场秩序、上下游各个方面的利益获得或分配等,奶农都因养殖亏本被迫倒奶卖牛离场了,乳品企业的产品都买卖不出吉了、损面在扩大,奶牛养殖总存栏增量不大,牛奶总产量和单产水平没有多大提高,奶农的收益水平没有变化,国民人均牛奶消费量相差无几,牛奶生产、加工,销售三大成本涨升,市场竞争压力不降,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和业内丑闻连发,消费者对国产奶粉和对整个行业的不信任未得到缓和,上述这么多项的参数都不处在高分档上,你又怎能把它说上是“历史最好时期”?还有,如果是“历史最好时期”,那么,广东等许多的乳品加工厂为什么还不敢使用国产奶粉?国内企业生产婴幼儿奶粉为什么要跑到国外去找奶源又或贴牌生产?为什么企业打出100%原装进口,会吸引那么多 “拥趸、粉丝” 消费者?为什么国产奶新鲜又便宜价廉物美而没有人愿意买,准道是中国的消费者在犯贱?为什么将过半的中小企业淘汰清场出局后,留下的大企业还是照旧犯错?过去即上世纪90年代前企业生产的婴幼儿奶粉不添加香精和塘,为什么现在都在添加?为什么现行的生鲜奶标准倒退了25年?过去的婴幼儿奶粉不使用麦芽糊精,为什么今天要大量使用?过去没有人使用双氧水、二氧化氯来投入牛奶消毒,为什么近两年会有人在使用?过去的即上世纪80年代没有人使用水解蛋白或β-内酰胺酶,而迎几年有人在使用?为什么在1989年的老国标中有对汞限定规定,而现在则不设限,新标准比老国标还要落后?过去的牛奶品质很纯,为什么今天连学生奶的质量都保证不了?为什么奶农现在使用的激素类药和抗生素类药比过去多?奶牛“两病”比过去多?为什么将牛奶的功能越吹越高,广告越买越蒙人?更为疑惑不解的是,你这边在说是“历史最好的时期”,而那边又立即暴发了多家企业牛奶被检出含有黄曲霉素M1或汞有害物质,有著名大企业在篡改牛奶生产日期,有一边埋怨政府严抽检一边在3个月不到的时间连出4次产品质量事故,质量事故、业内丑闻阵出不穷。现在的奶业发展是很快,奶质是比过去好了一些,但问题也是比过去多。上述的这些一个个疑惑一个个质疑,这全不都是给两个会长那绕梁三周的“历史最好时期”断言,揪去的一个个耳光吗?

  再者,在市场竞争秩序、社会责任、道德良心和人的自觉性等这些方面,我认为上个世纪时期比现在的状况要好得多。在我的记忆中,上世纪时期中我国的牛奶质量与风味是有良好口碑的,是做得相当不错的,那时候没有人会把三聚氰胺、水解蛋白质、β-内酰胺酶等这一类东西添加到牛奶中去,整个奶业的发展态势相当平稳与平静,企业之间的竞争比较和谐与公平。笔者活在世上将迎60载,有幸亲身见证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奶业的发展,那时候的牛奶是那么纯天然,那么奶味十足、芬香留齿,那种奶香味至今仍深深地烙印在脑海中。在那个年代,不会有人往牛奶中放入那么多的添加剂,不敢使用那些违禁物。而现今则是乱添加、乱命名、乱广告这“三乱”现象随处可见,市场秩序混乱得从来就没有平静过,不公平竞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在那个年时,牛奶造假者并没有那么多,也没有那么明目张胆地干,今天的牛奶造假已经到了似平接近疯狂的地步。在过去,牛奶造假者仅是一些小打小闹,甚至是连政府也未曾或无需刻意地去制定一些打击防犯措施来维系这个行业。所以说来,根据上述几个方面来作出评判,得出的评价结论就是认为那一个年代的奶业市场秩序是比较平和的,从业者的诚信度和社会道德与责任是能基本格守的,没有沦为败落,牛奶质量安全是令人感到放心的。若把中国奶业发展历史中这样的一个客观存在的比较好的时期给予全盘否定掉了,不予承认了,或给遗忘了,我认为这是对历史的不负责,是对上一辈养牛人、奶业从业者们的不尊重,甚至是有点出卖和叛变的嫌疑。他们的判断有失客观准确性,我想信,业内亦会有人对两个会长们得出的“有史以来最好时期”这个论断观点,是不能接受和认同的。所以,当媒体采访我时我曾说过:“中奶协、中乳协两个会长们的观点与判断结论,缺乏其说服力,最起码不能令我信服,至于全国13亿的消费者是否认同他们这说法,我希望媒体去做一个民意测评,调查结果肯定是会与我看法相同”。

 四、中国奶业发展几个时期大致状况的分析与对比

  中国奶业进入21世纪至现在这一段发展时期,总体上的发展速度是超常规异常高速的。我们若把这一时期分为前后两裁,分水岭是以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为界。2008年之前那一节段的发展速度可以讲是一个“卫星般”的飞快速度,之后至今的这一段的发展速度已显得太不如前,发展速度已开始明显放缓了下来。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数据的对照分析,便可清晰地了解到前后两载发展的真实状况。从奶业发展阶段上来划分,业内人他们通常会将1998年~2008年这一个10年划定为中国奶业复苏后的第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亦有人将此称为是十年高速发展时期,而从2008年发生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到现在这一段时间,则将它称为是后三聚氰胺发展时期。我们先从总体上去看一看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奶业发展的基本概状,从如下几个相关数据的对比便可一目了然,2000~2011年这11年的发展总量比1949~1999年这50年的发展总量还要多。这后11年中国奶业到底发展有多快?请看看如下四大指标,第一个指标是奶牛总存栏量, 2000年当年全国的奶牛总存栏量大概是489万头,到了2011年这一年全国的奶牛总存栏量已扩展到1440万头,增长了194.5%;第二个指标是它的奶类总产量,2000年的牛奶总产量是827万吨,2011年是3656万吨,增长了342.1%;第三个指标是要看奶类总产量,2000年的总产量是919万吨,2011年的总产量是3825万吨,增长316.5%;第四个指标是看人年均牛奶占奶量,2000年的人均占奶量是7.6公斤,2011年己经提高至31公斤,增长了4倍多。刚才我为什么要在上面分开提出牛奶总量和奶类总量这两个奶源专用名词?因为我国的奶类来源是由奶牛奶、羊奶、马奶、骆驼奶这些奶品种构成的,而牛奶又在奶类中占据大头。牛奶又包括着荷斯坦牛奶、牦牛奶、水牛奶等。除牛奶之外的其它奶类年总量大约有200多万吨。

  2009~2011年这三年的发展状况:2009年的奶牛存栏量是1260万头,2010年是1420万头,2011年是1440万头,3年来才共增长了14.2%;第二个指标是奶类总量,2009年是3678万吨, 2010年奶类总量是3748万吨, 2011年奶类总量是3825万吨,3年来才共增长了4%;第三个指标是牛奶总产量,2009是3521万吨, 2010年是3576万吨,2011年是3656万吨,3年的增长率是3.8%。上面几个数据参数说明了什么?说明最近三年奶业这个行业的发展指数并不算高,大概粗算了一下平均的综合发展增长指数为7.3%。而2000~2008年这8年时间的综合发展增长指数则达到了33.06%。

  乳品加工业的发展状况:2000年的全国液态奶产品加工总产量是134.1万吨,干乳制品的生产加工总量是82.92万吨,即奶品生产加工总量为217.02万吨;2011年全国的液态奶产品加工总产量是2060.79万吨,干乳制品的生产加工总量是326.7万吨,即奶品生产加工总量达到2387.49万吨。2011年比2000年的奶品生产加工总量,其增长数量多达11倍之多。2011年的全国奶品生产在一些品种的数量上有发生了一些变化,例如在干乳制品中的奶奶生产,其生产加工总量138.6万吨比2010年所生产加工的140.3万吨还要少了1.7万吨。过中原因是什么?主要是在去年三月份底之前,国家出台了一个产业新政策,要求把那些生产规模过小的中小企业全部清理出局,最初被审查合格的企业只有67 5家,到了去年年底才上升到716家,其中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119家。被开除出局的这一部分中小企业原生产加工被终止了,一些产品的加工总量乃至是所有的总加工量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业内有专家戏言,中国的乳品加工业已经走向了还原奶的加工年代,似乎全国都在“还原”。还原奶比巴氏鲜奶在能源耗能上要多耗50以上,是一个高耗量高碳的加工工艺,故国外一般情况下不使用还原奶。

  五、规模养殖切莫轻意走极端

  在中国奶业的发展方面,目前有两个状况是比较明显的,第一个是中国的奶牛养殖更趋于往规模化方向发展,其实这个规模化,业内有不同的解读,是50头就算是规模了?或是100头?还是300头?若按国家给予补贴牧场所认可的规模标准,原定的是100头/场,而现又改为300头以上的才可称之为规模牧场,在国外亦有各有各的定规标准,并无统一标的。印度的养牛规模有95%以上的牛场,平均养殖规模均在5头以下,但是印度的奶业发展的很好。在三聚氰胺以前,我们中国的情况跟印度也差不多,大部分奶农的养殖规模都是在3-5头,直至2011年上100头以上的规模牧场仍仅占30%左右,虽然比例有那么大,但是,大概70%那么多的牛群仍然是分散在奶农户于手中饲养。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政府、包括行业已总结和吸取了一条经验教训,要把太过分散在奶农的牛群作相对集中起来,之后就引出了奶牛小区和奶农社等这些发展模式,我们把这种模式称之为是“奶牛集中营”模式,那种所谓的奶牛小区,有一些只是将牛集中在一个地方或牧场饲养,牛原本是谁的还是谁的。其中,因为受饲料成本、养殖成本、以及收奶价压制等等原因影响,当中的一些奶农户在合并集中养殖这段时间,也因上面的种种原因而无法将牛继续养下去,只好将牛买卖了,离场和退出养殖业了。我认为推行这种的奶农小区,仅是一种权宜之计,仅是一种过渡时期所采取的一种模式及措施而己,走一段时期它也会被淘汰掉的。即使在国外一些奶业发达的国家,存栏规模超3000头以上的牧场也仅是为数不多的,万头以上的就更少了,通常一般情况下以100~300头为多。

 奶牛养殖,不能以规模大少来论“英雄”!

  中国发展奶牛养殖业,发展模式有奶农散养、奶农合作社、奶区小区、家庭规模牧场、大型专业牧场和乳品企业自办牧场等多种形式。在我看来,我国发展的模式,或者可以说它是我国奶牛养殖业的根本的出路,是在于发展规模家庭牧场和适当兼顾专业大型牧场相结合这一模式较为适合。家庭牧场的存栏规模在200~500头这样规模较为适度,当然,有条件有能力的家庭牧场可以饲养500头以上至1000头,或者更多更大一点至3000头~5000头亦可,这种的家庭牧场模式目前已在福建、广东等这些地区流行起来。另一种较好较可行的发展模式,是奶牛养殖大户与乳品企业搞股份制合作加盟投资牧场,这种模式在不久的将来很可能会成为中国奶业发展的基本模式之一,这种模式的特点,就是乳品企业能获得对奶源收购的有效控制,同时对奶源质量有较大的保障。因为新的投资者乳品企业自身亦成为牧场的股东,牧场不会用牛奶造假来伤害自己的合作伙伴。最近,广东的一些乳品企业例如广州光明乳业已经正在试行这种奶源生产的投入模式,已经拿出数百万的钱投入上游的某一家奶牛养殖场成为该牧场的新股东。在三聚氰胺之前,特别是一些大企业推行的那种“要市奶不要厂房和不要牧场”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所以才对奶源质量的把控失去控制,奶源供应也是处于一个极不稳定的状态中,今天的奶源可以交售给你,明天、后天就不一定会再交售给你了,奶农可以将牛奶卖给出钱更多的买家,在这种情形下你的奶源供应又何来稳定?若采用这种奶农与乳企合作发展的模式,对奶农而言,他们的受益点起码有两个方面,一是解决了奶源销售的后顾之忧;二是可以使牧场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规模的快速扩大。从实践上来看,这种发展模式深受奶农的欢迎,在我国应该得到大力、广泛推广。

  当前,国内已掀起了一股乳品企业自建牧场潮流,我个人认为,乳企发展奶源生产自建牧场虽是今后的一个趋势,但是当中需要特别强调的一个问题,就是要讲究“适度”,即乳企自办牧场的比例要适度,牧场的存栏规模要适度。现在我发觉有些企业的提法和做法却有些不妥,一是已经提出要100%建自有牧场;二是牛场生产规模定在万头以上。更为可怕的另一个很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问题,这就是跟风要建万头以上大型规模牧场,按现在的发展速度,在未来3~5年内我国将会有超过50个以上的万头规模的大型牧场,从环保和防疫的角度上讲,这也是在为中国奶业埋下了50个定时炸弹。而在这些大办万头牧场的企业当中,我认为他们并不是一心一意地专注在做好奶源生产而很有可能是另有图谋,从种种迹象表明,他们办大型牧场的真实目的或终极目标只是为了所谓的资本运作“上市”而已。实际上,他们己经成了中国奶业发展乱局真正的推手。

  搞万头以上牧场有什么投资风险?主要表现在于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奶牛病疫情的防制;二是奶牛场的牛粪牛尿污废水废渣的环境污染;三是饲料供应的有效保障;四是项目建设所需巨大资金对投资者带来的财经压力和项目后期资金的支撑;五是政策因素、市场因素、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因素的影响等等这些方面。上述这几个方面的风险危机点,都有可能成为万头牧场风险投资直接的败因。

  第二个行业状况就是外资及品牌产品大量涌入我国市场这一动态或现象的问题。外资品牌,外资企业以及国外的资金、财团近一、二年来已在加大进华投资或入市的速度,它们不只涉足到市场方面也涉及到奶源发展方面的投资。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并没有把外资和洋品牌吓倒,他们反而看到了中国政府对奶业市场的大力整顿过后,其投资环境比以往还有所提升,随之,对进入中国市场的信心也就更足更大。最近两三年以来,外资企业对中国奶业的上游,就是我们现在谈的奶牛的养殖业,其兴趣和关注度明显在提高。当然,除了奶牛养殖方面,还有中间环节的乳品加工业,也加大了投资力度。下游产品销售流通环节,更是有较大的动作,例如新进入中国市场的洋奶粉和液态牛奶产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在上面这三大环节或板块当中,都有大量的资金投入。比如说,新西兰的恒天源乳业,2008年和三鹿合作,因为三聚氰胺事件得了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场,但是这个恒天源不但没有气馁,也没传闻要彻底退出中国市场,它一直还在以另一种形式和角色身份出现坚持留守在中国市场,而它只不过是将投资重点从搞产品加工转移到上游的奶牛养殖业而己。在当初,它只是在河北办了一个牧场,现在已在中国境内开建了3个超千头以上的规模牧场,准备在不久将来还要将其建至5个。最近还有一个新的消息,新加坡的一家投资企业,最近也前来中国黑龙江邵东投资牛奶产业,准备在那里开办一个存栏规模2万头的牧场,相配套的投资项目还包括有饲料加工,整个项目的总投资达数亿元。在乳品加工环节方面的一些新动态也很值得关注,在华的美赞臣、明治、雅培、惠氏、雀巢等洋品牌近二、三年来已大大加大了对在华的产品加工能力的投资建设,比如日本明治已经在浙江苏州投资办厂;丹麦的一家著名企业品牌最近亦结盟加入到蒙牛,成为蒙牛的第二个大股东,丹麦这家奶业同行企业它实际上是以另一种形式进入到中国奶业的市场。在市场流通产品销售方面,自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洋品牌奶粉就抓住了国内消费者对国内奶品失去信心这个契机,趁机汹涌而入,目前在市场上所建立的洋品牌新面孔,我粗略数了一下将近有20余个,在产品类别上还包括有洋奶粉、洋牛奶和奶酪等种类,婴幼儿奶粉在大城市、一线城市的市场份额基本上已被洋品牌占据了垄断地位,市场份额大概在70%~80%左右。而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前,在大城市这个一线市场的洋乳制品品种仅仅是以洋奶粉为主,液态奶基本上寥寥无几,但是现在液态奶产品也已经进来了,市场上销售的洋牛奶品牌已经超过15个,其中日本人不单洋奶粉进来,连酸牛奶和巴氏低温奶也进入中国市场来了,工厂已经在中国的浙江苏州那里开办起来,与市场的距离已越来越近,竞争优势更加凸现。还有一个方面,这就是所有洋品牌、洋牛奶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价格上比我们国内的产品高得多贵得多,他们走的是高价格定位路线。

   六、中国奶业在现价段下仍有必要加大监管力度

  上海光明乳业总经理郭本桓 是一个知识分子出身教授级的技术型的企业家,他可称得上是中国乳业界的“雷人”,在去年生奶标准大讨论中他就曾喊出了“垃圾牛奶做出来的还是垃圾”这样的“雷语”。近日,他在参加8月25日召开的中国乳协第十八次年会上又放出了“雷语”,说“去年国家抽检光明乳业4553次,这么抽会抽死人啊”。言下之意是国家的抽检密度过大,企业承受不了啊。看来,光明这位当家人对政府大密度抽检的监管已经有了一点怨气。郭本桓上述言论一出,立马遭到了上海质检局随官方的快速反应,该局一副局长的回应说“不为过”。 多少带点讽刺的是,政府还未把光明“抽死” ,而光明的后院却连连起火。关于牛奶监管问题,又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

  我国奶业行业近七、八年来食品安全亊件频繁发生,这当中有一半是行业自律方面的责任,另一半是政府监管未尽责的责任。然而,要管好一杯奶,这切实不是一件易亊,更不能光依靠政府独自的监管,依据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要使这杯奶让消费者感到放心饮用,在管理方面,我认为很有必要提起建立一个多元的监管体系。想要将这个行业监管好,首先就得依标依法去监管,我国在2010年6月1日推出了牛奶新国标66条,是当前监管的主要依据。然而,我们现行的新国标,由于出台仓促而存在着许多有争议的地方。特别是在它公布和实施一周年之际,在今年的6月3日在福建召开的奶业发展论坛上又遭业内多名专家发力质疑。关于我国的牛奶标准问题,我认为在新国标出台前,我国的乳业标准的确是显得比较分散、混乱和重叠,甚至还有些条文标准之间互相打架等这些现象。纵观整个新国标的制定与出台,它仅仅是将原来近200个标准实行粗线条的整合,或者说只是把当中的内容进行了简单的组合,其中还把相当的内容拿走了。当然,对有个别的内容也进行了调整或充实,但是有些指标也降低了。从实施二年多的情况来看,新国标在贯彻执行当中并没有使之完全适应中国奶业发展的需要,而且因当中降低了一些标准而导致引发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与信任度大幅下降,有些媒体也对当中的一些指标定的比较偏低提出了质疑。在去年6月份福建召开的一个奶业发展论坛上,我提出了中国鲜奶的标准为全球最低标准这一观点言论,之后迅速引发了一场持续半年的全国大讨论。在我看来,中国人不买中国生产的牛奶,反而愿意支付更多的钱去购买奶粉转洋品牌,这当中跟我们的标准制定得过低多少是有点关联和影响的。欧盟和新西兰等众多的国家,其生鲜奶蛋白质指标要求在3.0%以上,细菌总数都在20万个菌落单位以下,而我们国家的新国标制定的蛋白质标准只有2.80%,细菌总数还提升至200万个菌落单位,这当中是谁的标准高或是谁的标准低?我看连一年级的小学生都会找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来。我国的其他奶品的标准也存在着许多显得不够完善的地方,甚至制定的理论依据都是落后的。我举个例来说,比如婴幼儿奶粉的理论依据引用,我认为它是过时和落后的,起草单位所引用的标准是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1989年当时的旧标准。然而,所被引用的标准,在2006年时该机构就已对其进行重新的修改。而我们的新国标是2009年之后才制定的,为什么你不引用人家2005年的最新版本为依据,却去引用1989年的那一个旧的版本呢?所以,我们的标准并不算得上是最先进,制定得也不算很客观,还是显得有点落后。有的指标是给拿走的,比如最近媒体报道的一个市场调查机构,派人在香港、内地市场买到好几个品牌的奶粉,拿出去瑞士、澳洲进行检测,结果检测出来的乳清蛋白和酪蛋白比例不匹配,按道理是7:3,而测出的结果是4:6,送检人据此就发布公告认为你的产品不合格。但遗憾的是,该事件在处理时送检人遭到了一些涉亊企业以打官司告人这一手段高压的威吓硬把吓,到了最后,事情就只能是个不了了之的收场。还有不久前的伊利产品被检测出汞超标的问题,当中也涉及到标准制定问题。涉事企业最先的说法是国家没有这个检测要求,后来又说没有检测标准。汞是属于污染有害的致癌物质,这一重要的标准又跑到那里去了?现在倒是使人家可以提出了质疑,既然你连标准都没有,那就不能说是我的产品汞超标。而实际上,这个汞含量标准在过去的旧标准中是存在的,它只不过是在这一次的新国标制定的过程中被人拿走了,删除了。有媒体曾向我提问过,在标准制定的过程中是否存有一些企业将自己的利益捆绑起来的事情。送于这一问题,此前包括伊利、蒙牛以及有关管理部门甚至是一些权威的专家都已对这一问题齐齐做出来了回应,都说没有,都全给予否定了。到底有没有?业内人对此都很清楚,我和魏荣禄教授等人的答案是肯定的。首先看看所邀参加制定的专家和企业是那一些?懂得巴氏奶生产的专家不让参加早期的起草、讨论,在后期即定稿前这些专家及全国地方奶协的意见也不接纳;中国乳协及代拟稿企业它们所邀请的参与对新国标讨论的专家,全都是一边倒对常温奶一方有利的。所委托起草的单位,为什从不是中国奶协或国内生产巴氏奶的企业来承办?但在整个新国标制定的过程中,就连前五大洋品牌洋奶粉的企业,都被相邀参与了许多的国标讨论与修改工作,这些洋品洋奶粉企业他们有什么资格和权利参加中国标准的制定?再者,生奶和巴氏奶标准的制定,为什么都是把它交由不生产巴氏奶产品的那些北方的大企业去代拟稿来制定?这些大企业能确保他们都公平公正和没有私心?很显然,那些条文規定对北方大企业和公司产品结构有利的,则优先给予考虑,不利的制约因素就不予考虑,甚至是干脆不把它写进标准中去。伊利、蒙牛这两大企业的发展策略都是行走快速发展路线,它们做那么大的市场就得需要大量的奶源供应,但又要顾及到收奶的成本和得到奶源的足够供应使两者兼得,那么,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只能采用将收奶标准降低这一箭双雕的做法。所以在标准制定的时候,他们就使了个小心眼,把一些私心、私货都塞进了新国标中去。标准如果制定的过高,对他们这样的大企业肯定有许多不利。为什么?答案很简单,收奶标准定得高,高标准就意味着要优质优价,它们的奶源收奶价格随之就得要提高,收奶价格高,你这个企业支出的奶源成本就要增多。而且,低奶源标准,它还可以起到斩断巴氏鲜奶奶源供应的作用。因为大部分的奶农不可能都做得到生产出优质奶源,而生产巴氏奶又必须使用优质奶源。也就是说,生产巴氏奶的企业不可能弄到那么多的优质奶到手,这就等于你将会成为无米之炊的“黑寡妇”了。而我常温奶则有了充足的奶源收购保证与来源。巴氏奶阵营中的人士对此感慨地认为,新国标生鲜奶低标准的出台,是几年前“禁鲜令”的翻版与继读,“禁鲜令”禁不死巴氏奶就改用新低标准来拦截,逼使巴氏奶走入困绝境。

  其次,生鲜奶低标准制定,实际上在是2007年的时做就己提出来和拿出了第一个版本。2009年只是重新将它再拿出来讨论、修改而己。基于上面的种种迹象表明,要说他们在制定新国标当中没有或不存在利益捆绑在里面,这是很难令人信服的事情。

  七、建立多元监管机制抑制食品安全亊故多发

  在奶业获得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同样,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亦是在向消费者发起不忍受极限的挑战。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国人最为敏感和关注的问题,由于连发多起食品安全事件,已导致政府的信用与名誉受损。为杜绝或减少这样的事情发生,企业、政府和专家都在积极寻找一种较为有效的监管办法或模式。食品安全怎么办?答案是要靠“大家办” 。笔者此前已提出“多元综合监管”这一理念,为什么为食品质量安全抓管了多年,仍然管不好?什么要提出这么一种监管的模式?答案也很简单,是缺乏建立一个政府、企业、消费者三位一体的监管机制。

  我认为,在现有的条件与环境下,食品质量安全不能单靠政府单兵一个在孤立作战,还应调动社会的一切可发挥与利用的力量共同建立一个多元监管机制,只有实行综合监管才能管好这杯奶。牛奶产品质量出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奶牛养殖者、乳品加工企业的素质,社会责任,道德与诚信,行业自律,媒体与社会的监督,政府的标准制定与执行监督的力度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的风险危机点,甚至与消费者的消费意识、心态、消费指引等这些因素也会有一定的关联性。例如,当消费者若买了不合格牛奶产品,他不积极地去维权不向厂方进行索赔;奶牛养殖者、乳品加工厂不讲诚信,从业者对生产造假者不举报不揭发,尚若牛奶生产者的社会责任与道德出了问题,再加上政府监管不到位或过失,这杯牛奶的食品安全保障就不靠谱了。

  其实,社会的监督力量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与促动效应是非常明显和显著的。比如在标准制定方面,若能让真正懂行的行业专家、技术专家、消费者和奶农的参与,这些标准可能就制定得较科学可行和公平合理,而不是导致经常出洋相甚至是无法实施,鲜奶标识中的“禁鲜令”就是一个典型的个案。在如何监管好一杯奶方面,广东有2个办法措施是值得推广的,一是将造假售假、不讲诚信的问题企业在食品黑名单榜上公布。你这家企业一旦上了黑名单,政府不处罚你,消费者也会给你开罚单,在黑名单出现的次数越多,消费者就越不买你的帐,没有人买你的产品,这就等于把你开除出市场了,市场会决定一切,这种消费者的无形监管与处罚才最具杀伤力。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这样的操作,而那些老是出问题的企业当危机事件发生后,往往就是贯用公关手段来化解危机,每一次我们都可以看得到,都有政府部门出来为它们说话或打圆场,类似这样的食品安全事故最终的结局大部分都是不了了之。这样的一种监管现状及其理念和做法,都是落后的,它根本不可能有效地抑制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其二是建立首席质量官负责制制度,牛奶食品生产企业设立专司责负食品质量安全的岗位与专人,赋予他对所管辖食品生产的质量安全一票否决权。消费者的监督、议论监督、养牛业、食品加工厂的自我加强监督、从业人员的举报等等这些有利因素和手段都应一并加以应用,这一杯奶才会权放心才有保障,中国人才敢喝中国人生产的牛奶。

  八、关于融资发展上游牛奶生产与兼顾中游乳品加工和下游市场销售三方面的问题

  现在业内掀起了一股奶业上游投资热,除非是政府要求或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对上游的奶源生产这一环节的投资,就一般企业而言,是没有多少人愿意重金投入的。原因是在于上游的奶牛养殖,是一个投资大而回报很慢的高风险的投资,一般的企业都不敢轻易地去触动它。一些乳品企高调进入上游投资大办万头牧场,其大致情况也是出于无奈,又或只是做做样子给外界有个交待和搏取一点广告效应。为什么它要向外界有个交代?这是因为这些企业是通过这样的养牛项目从政府的手上套到发展资金,又或包装上市后从股民身上圈了一笔钱,不把这些钱花在项目上,他们就交差不了。关于在奶源、乳品加工和市场销售这三大环节的合理投资比例与重点投资的问题,由于一些企业原先所奉行的企业发展战略不同,他们现在的在各个环节的投入比例也应有所不同。比如说,福建长富乳业,这家企业自创办之初就已巨资投到奶源生产的建设上,早已打好了奶源生产的基础,这一块目前就不太需要有什么投入也可正常运营。而蒙牛则相反,创始之时至今所坚持奉行的是“要市场不要厂房和牛场”这一发展道路,结果,它今天就得花上几十个亿元来补上奶源生产建设投资这一缺陷。对一些奶源生产供应基本解决的这一部分企业,他们的资金投入重点应投放到产品质量控制、产品研发或产品市销售场流通这些环节。假使是在产品品类的投入上,我个人认为将钱投到液态奶更为适当一些,因为饮用液态奶比起奶粉冲调饮用更为方便,营养也更胜一筹。若把钱投到市场流通与拓展方面,所需投入的钱可能会多一些,比如巴氏奶和酸牛奶,市场销售要配置一个冷链系统,以及还有销售半径与渠道需要外伸扩张的问题,又比如想到二线城市、县级城市去扩展市场,你的产品流通到那边去,你的冷链就得建到那里,当地卖场、商店的冷柜你就得配置完整,所以,这方面的投入会大一点。正因为这个原因,伊利、蒙牛他们才对低温产品这一块不感兴趣,也不太重视。虽然这两个企业它也会看上了酸牛奶的利润空间,但是,作为农村市场目前它们还是没有涉足,现在所做的也只是一些大城市,这一块的利润肯定有且还算不错。利润的高与低与产品品种有关系,现在能获得较高利润的品种是婴幼儿奶粉。这一点,在国内、国外都一样,所以市场竞争特别激烈,原因也在于它的利润空间比较大。在华市场的洋奶粉利润情况我作过一些了解,最高的纯利可达到30%以上。一般的毛利都在60%~80%左右,这是很正常的水平状态。有些好的品牌真正的最高利润点可达到30%以上,中间一般牲的品牌,也可获得20%~25%,处于下游的经营得不算太好的品牌,也有18%~20%左右的利润。利润的高与低,这与品牌企业的经营策略有关。若要利润低一点的,这家品牌企业它可选用可能高档一点贵一点的原料,好的原料,产品的成本就会高一些。如果你的选材配料等级差一些低一些,成本自然就降下来,原料质量级别高与低而它们的价差级差也是很大的,所获利润的多少,实际上是由原料成本多小来决定的。第二,这个是与产品销售畅销程度所决定,如果你的产品在市场上销售得很慢,甚至是常有滞销和退货的现象,那么,销售财务成本就会加重,利润也就会自然地叨之降了下来。再者,还与另一个原因有关,这就是品种的不同而决定利润的多少。由于产品要进入一些大商场销售,但为此所需支付的入门费、堆头费、上架费、公关费、促销费等名堂繁多,当中一些非经营性成本的加重也导致一些利润的下降或减少。特别是对一些售价不高、利润本身就低微的一些产品品种,例如巴氏奶和酸牛奶等这些品种,一般的企业都不太愿意进入大商超销售,即使你进去了钱还是没有赚到多少。婴幼儿奶粉就不一样,它的售价高,获利也高,所以利润与品种是有关联性的。

 九、关于产业链投资的一些探讨

  最近,有金融投资界的朋友向我提出了一个关于牛奶产业链投资比例合理分配的问题。他的意思是想了解一下,假使投资人有钱投入奶业,上游、中游或下游,哪一个环节值得投入和更保险一些?哪些环节所占投资比例为多大?奶业行业资讯包含产品质量、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市场秩序和进入我国奶业行业的投资风险等这些内容。发展中国奶业,目前缺的不是技术而是钱。而钱从何来?一是自筹,二是政府资助,三是银行信贷,四是出让股权换钱,五是私或上市融资。在我的记忆中,目前止,已有近有20家的企业己成功获得上市融资。而跟在他们后面的在排队等待着要申请上市还有10多家,例如重庆天友、广东燕糖、广州风行等这些企业,他们的上市意图就已相当明朗化。除上面提及到的国内一些企业的现状或动态外,其实,在全球经济衰退背景下,目前国际市场上仍有一部资本是一直在寻求投资出路,中国奶业也被入了“还直得投资”的选择点,因为有中国政府对奶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国外的投资者们认为中国还是一个很具潜质的投资市场。这些国际资本或投资者他们要进入中国市场,在进入之前,他们需要搞清楚“中国奶业值不值得投资、投资的风险系数有多大、投资回报有多高、行业竞争程度和市场秩序如何”等这些问题,必须对中国市场投资环境及风险投资做出一个全面市场调查与评估,因为人家也是不会去打“无准备之战”的。

  在中国目前的经济与市场环境及其政策下,把投资目标选择为奶业,这是可行和理性的选择。当然,还得要看你的投资方式,100%独立投资创业运作是一种模式,选择在行运作企业加盟又是另一种投资模式,甚至是还得看投资方的实力及合作方企业等这些具体情况如何?若是采取加盟与他人合作的投资,还要分清合作方企业的性质类型。一般而言,可分为有二、三种类型,如果这家需要投资的企业是一家比较老的企业,由于原先的加工设备这一块投资不大,设备老化有些跟不上来要更新换代,那么,用在技改方面的投入可能会大一点;如果这个企业是新兴办起来的企业,本身设备都很新、很先进,加工能力也已足够,那么,它在这方面的投入就不会有很大。对这一类型的企业,他们所需投入的资金更多的将会投到新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这些方面,甚至是一些广告类的软环境投资。像上海光明、北京三元、南京卫岗等这样的企业,其本身就有一定的上游奶源基础,它需要再投入这方面的资本就不需要很多,也不会过大地盲目投入。即使是有这方面的投入,占总投的20%左右已算不错。如果像伊利、蒙牛已把销售市场做到超350多个亿以上的这些企业,由于之前它们欠下了前期的奶源建设投资,而现在则要补投这一块。因此,它们对上游解决奶源供应的投资将会更多一些。很明显,仅投入20%的比例远远不足,而实际上,他们都是不太情愿将资金投入占40%这一个水平,更不可能有50%以上高比例的投资,因为,投入上游是很不合算的一笔买卖。若是把资金投入产品市场流通,这里的市场投入比例也不会过大,通常也只有占20%~30%左右。投资点主要是选择在市场渠道拓展与扩张,新的区域经销商、总代理商销售网络的建立等。市场它们剩下来的就是乳品加工这一中间环节的投资了,这一块的总体上投资,大致上的投资比例也不会很大,大约占40%这个幅度,这也是要视各个企业不同的情况而定,有的可能多一点,有的可能少一点。投资点应该是放在生产产能或规模的扩大、新产品的技术研发和产品质量安全的控制等这些主要方面上。

  十、对政府资金倾斜性扶持大企业办大牧场价值的评判

  最近业内对一些企业或个人以规模养牛为由去策划上市来圈政府的钱这种做法议论得比较多,有许多人都认为这种扶大不扶弱的做法,对提高或改善奶源供应状况及整体水平意义不大,甚至从中还引发出另一个关于如何保证上游奶源稳定性供应问题的讨论。

  针对我国现行的奶源供应仍存缺口这一情况,相信在今后的一个时期内政府还会强调继续实施扶持发展上游奶源建设这一政策和做法。不可否认,当下的一些企业确实利用了政府扶持这一契机和打着发展上游项目的名义从各级政府套取了不少的扶持资金,例如现代牧业和圣科牧业等这些企业便是最大的受惠者。国家为了解决奶源的需求推行了一些扶持鼓励政策,包括建牧场、到国外买牛回来或办大型规模牧场等给予一定财政补贴。遗憾的是,政府的这些投资补贴大部分没有落在广大奶农的身上,而是高度地流入那一小部的人或企业身上。这就为这一小部分人或企业圈钱圈地提供了机会。政府的这种倾斜性扶持补贴做法,弊大利小,基本上不具备什么积极作用。这些钱应该重点投入散养奶农户身上,使他们原来的3~5头规模变为100头以上的家庭牧场。从资源利用、环保、经营风险和解决奶民增收等多方面考虑,这种规模家庭牧场对我国而言最为可取。中国的奶源供应,光靠那三、几个大规模养殖公司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最有效和最终的办法还得是要走或依赖家庭规模牧场与专业化规模牧场相结合的路子,这种做法才能真正解决我国奶源稳定供应。

  

  十一、国外经营管理模式及做法能否为我所用

  针对消费者不敢买国产奶粉和乳品企业不时发生牛奶质量安全问题,有人建议我们将国外标准制定和经营管理那一套模式引入为己利用。我对此的看法是“先进经验与做法可借鉴,全盘照搬不可取” 。

  目前许多消费者倾向选择进口的洋奶粉,当中的关键原因是在于人们对国产奶品的不信任所造成的。新西兰和澳洲的奶牛养殖方法是采用天然放牧型的,哪里有足够的草地,奶牛不用添加食用一些精饲料,牛生病打针吃药也比较少,所产的牛奶质量也比较优质,养殖成本牛奶生产成本也较低,那是上帝给他们的先天条件及礼物。这些对我们来讲,都是不可遇不可求的。中国的养殖模式不同,养牛人的素质不同,饲料供给不同,体制与经营模式不同,国外有许多经营模式是不适宜生搬硬套引入使用的。上面的一些东西虽然进不来和不适用,但现在国内的一些企业则利用走出去的办法去尽量缩短与国外同行的水平。包括上海光明去年已经成功地走出了国门,跑到新西兰去把人家的企业收购兼并过来了;湖南澳优,不但产品在澳洲委托洋企业贴牌生产,也跑到欧洲兼并了二、三家外国企业。对国外的先进管理理念或模式,我们可以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或在加强中外交流中当从中借鉴和学习来获得。其实在加工工艺与设备的先进性方面,目前的全球普及国际化水平已很高,企业经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彼此很相似很相近,而在经营管理方面国外企业的确有他们的一些过人之处或特点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例如对牛奶质量的要求,标准的制定,管理的细致与到位及其敬业精神等这些东西,都很有学习与利用的价值,但由于国情与环境条件不同,我们不能全盘照搬。不然,无利反而有害。比如,新西兰的奶品消费,假若有消费者买到的牛奶或奶粉感到口味不太适合,即使你将商品开了封盖又或吃了一半,厂商家都允许你退货退钱或换选另一种口味产品。这种厂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人性化关系处理方法在新西兰行得通,因为那里的消费者比较纯品不贪心和比较有教养。若在中国市场,这种做法若实行1个月的时间,这家品牌厂家非得倒闭不可。因此,国外的东西并不是说全单照收的。借鉴学习国外的东西,标准制定也好,经营管理模式或经验也好,我们应有选择性地学习和借鉴,适合国情的有利的这一部分应该可以借鉴为我所用。比如在标准制定方面,欧盟及美国的经验及科学严谨的态度就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美国对牛奶的标准制定,从饲料到用药到疾病防治到牧场消毒到饲养管理到鲜奶处理与牛奶加工等每个环节都制定得很细致,每一个细节都非常规范,包括每个环节该怎么消毒、工人穿什么衣服,加工车间空气达到什么等级,牛生病用什么药等等都有明细指标和规定。美国人的牛奶标准是一个永久积累和不断充实与完善的过程,它不是把旧标准一下子全部作废,而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内容,或只把不适用或需做出修改的这一部分内容给予充实和完善,而不会像我们那样可以随便废止或随意制定新的标准。

  十二、广东奶业发展战略研究

  广东缺少一个大草原,但它却有一个大市场。广东因受人多地少及其高温高湿气候等条件制约,决定了在这块土地上不可能像北方内地那样高密度和大规模地全力发展奶牛养殖业,而它的乳品加工(包括奶粉和益生菌乳饮品)和乳品销售市场则是广东奶业发展的两大主战场。基于这样的发展战略定位,故近10年来广东的乳品加工能(包括液态和固态)有惊人的提升,牛奶消费市场的培育亦取得可喜的战绩。目前的全省固、液态乳制品年生产总值大约已将近150亿元,但奶牛养殖亦已连续10年徘徊在6万头总存栏规模水平,广东的鲜奶自给率一直维持在40%以下,从福建、广西等外地调入生鲜奶源已有八、九年的历史,最迎有个别企业还从2500公里远的天津外调新鲜奶源抵达广州加工产品。

  广东奶业今后的发展格局及定位,故计与现行状况出入不会很大。发展的重头戏及焦点估计仍然是放在乳品加工和市场销售与消费这两大环节上。广东奶业发展的基本定位,应该继续保留“特质奶源”和特色奶这一本质与地方特色。在奶牛养殖上,应继续走和完善社会化专业分工与企业自办牧场相结合的路子及方向,社会化专业分工养殖则以规模家庭牧场为基础为重点,并使这部份的总奶牛存栏数达到60~70%为佳。

文章作者:王丁棉     文章编辑: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猪价下跌16.47% 跌势逐步收窄?生猪市场或有止跌上涨的走势?2024/2/23 20:42:17
养殖端出栏积极性提升 生猪期价重回震荡区间2023/8/21 18:32:10
养殖端出栏积极性提升 生猪期价重回震荡区间2023/8/21 16:32:10
乌拉圭活⽜屠宰量连续第⼗周超5万头!2022/4/8 9:59:49
养猪企业亏损成普遍现象,三季度猪价或进入上行通道!2022/3/3 15:35:43
一村民巡山途中遭遇野猪袭击,因伤势过重不幸遇难,缓解“人猪冲突”不能简单靠捕杀2021/12/3 18:28:35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10-6528335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您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更多>>

版权所有 现代畜牧网 Copyright©2000-2023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2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