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频道
热点专题  企业黄页  行业排序  行业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热点专题食品安全专题动物滥用抗生素专题科技前沿 → 文章内容

应对细菌耐药性策略研究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17/11/8 12:03:44 关注:1280 评论: 我要投稿

  细菌耐药性已成为威胁全球人类及动物安全的重大问题,多个世界组织及发达国家也已发出干预控制倡议或制定行动计划。本文分析了细菌耐药性的遗传学发生机制、耐药菌和耐药基因的流行病学传播途径及控制传播的措施,以期对制定和完善细菌耐药性干预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借鉴。
  耐药菌是指临床上多种能够抵抗抗生素而导致治疗失效的致病菌,如耐甲氧西林和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抗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多重耐药性的链球菌(MDRSP)、结核分枝杆菌(MDR-TB)以及NDM-1超级耐药菌等。近年来,临床上不断出现的“超级细菌”病例,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2016年,美国发现首例能够抵抗所有已知抗生素的细菌感染病例。根据英国政府报道,全球每年约有5 000万人死于耐药菌感染。耐药菌感染给全球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仅美国1年就需花费约350亿美元用于耐药菌感染治疗。
  2008年,美国马里兰大学ARDB数据库(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Database)报道其收录的耐药菌信息包括13 293个耐药基因,涉及257种抗生素。2013年,CARD数据库(The Comprehensive Antibiotic Resistance Database)报道其收录的3 000种有明确名称的耐药基因,目前还在持续增加。
  细菌耐药性的遗传学发生机制
  从基因遗传学角度来看,微生物产生耐药性主要有2种机制。一是在微生物进化过程中,基因突变后产生耐药性;二是耐药基因平行转移,微生物获得来自其他微生物的外源耐药基因而产生耐药性。
  基因突变产生耐药性。基因突变不是由于细菌与药物接触而产生,而是细菌在进化过程中自发突变产生的,经临床频繁使用抗生素之后,药物抑制敏感菌的生长或将其杀死,而抗药性细菌继续生长繁殖形成抗药菌系,并广泛传播。以结核分枝杆菌为例,由于结核分枝杆菌在进化过程中发生耐药性突变,导致多重耐药性,现已确定能够耐受的药物有利福平、异烟肼、链霉素、吡嗪酰胺、乙胺丁醇、丙硫异烟胺、喹诺酮类和克拉霉素等,每种耐药性均涉及结核分枝杆菌1个或多个耐药基因的突变、缺失或颠换等。在药物选择压力下,耐药菌株增殖并流行,导致人和动物感染事件的发生。
  耐药基因通过质粒等在细菌间平行转移,细菌因获得外源耐药基因而产生耐药性。耐药的细菌遗传基因,可以通过质粒、噬菌体和转座子在细菌间平行转移,很多在人医上最常见的人类耐药基因位于可在不同细菌菌株和种属间交换的质粒基因中,例如MRSA耐药基因mecA是一个外源性基因,来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或肠球菌属,通过转座子或质粒转移到原本对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并整合在染色体第10节段上,使得原本对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获得了耐药性。质粒上常常载有编码多种耐药因子的转座子,结合型转座子能介导耐药因子转移,它不仅在革兰阳性菌中有广泛的宿主,在革兰阴性菌中也有宿主。因此转座子能形成各种难以对付的多重抗药性菌株。整合子也是细菌出现多重耐药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具有捕获外源基因并使之转变为功能性基因的表达单位;整合子能同时整合多个耐药基因并整合进质粒或转座子基因组中,使被捕获的外源抗药基因随质粒和转座子在细菌间,甚至跨越菌属的界限横向转移传播。
  耐药菌及耐药基因的流行病学分析
  人体、动物和环境均是耐药菌和基因的天然储存库,过量、频繁使用抗生素进行生产活动,可以对细菌施加选择压力而使耐药菌株流行。耐药菌及耐药基因(质粒、转座子)能够在人、动物和环境间循环传播。
  耐药菌通过食物链由动植物向人类传播。动植物可以为人类提供肉类、蛋类、乳制品、水果、蔬菜等,而动植物及产品中的耐药菌和耐药基因可通过食物链途径向人类传播。已有证据证明乳酸菌的抗药基因在即食食品如奶酪、原料乳、猪排、火鸡、牛肉和蘑菇、菠菜中被发现。1996年,日本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其原因即是饲料中经常使用抗生素,致使其致病力变强,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的大肠杆菌O157变异菌株增殖流行,经由动物粪便等途径污染水源和食品,造成暴发流行性食物中毒。另有研究表明,分离自鱼类贝类中的具有多重耐药性的沙门氏菌与分离自病人的沙门氏菌有97.4%的同源性。
  耐药菌通过直接接触在动植物和人类间双向传播。宠物主与宠物接触密切,养殖场中的养殖人员、兽医经常与动物直接接触。近年来,MRSA已在猪、马以及其他部分动物身上被发现,而调查显示来自于猪场的人群或者与猪有过接触的人群携带MRSA的几率高于普通人群。这说明MRSA能够通过直接接触的方式在动物和人类间双向传播。
  耐药菌在动物、人与环境间双向传播。人类和动物的粪便中含有耐药菌及耐药基因,通过污水、废水及排泄物向环境排放;人类或动物的粪便未经处理用于施肥时,粪便中的耐药菌及耐药基因会向土壤环境中传播,环境中的耐药菌进入水源后可通过水的大气循环传向全世界,耐药菌及耐药基因的传播没有国界、地界的限制。
  耐药基因在同种或不同种属细菌间平行传播。人、动物的肠道等都是多种菌群共生的环境,带有抗药性基因的质粒可代代相传,并在不同种属细菌间(特别是肠道菌间)转移,而导致耐药基因广泛传播。转座子能在质粒间、质粒和染色体间或质粒和噬菌体间转座,它可使被捕获的外源抗药基因在细菌间,甚至跨越菌属的界限横向传播。
  应对细菌耐药性发生和传播的措施分析
  控制抗生素的使用,维持微生物自然生态平衡。细菌耐药性是自然进化选择的结果,是难以避免的;但在没有抗生素的自然状态下,人体、动物体等存在微生物群落的自然生态平衡系统,敏感菌和耐药菌共同生存,耐药菌所占比例很小,其流行是细菌暴露于药物带来的自然选择压力造成的。因此,必须降低人、家畜或环境中的微生物暴露于抗生素的几率,在人类和动物疫病的治疗中,谨慎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或误用抗生素,停止使用抗生素作为生长促进剂长期在饲料中添加,禁止在水产养殖或果蔬生产中直接向环境施放抗生素等。这需要卫生医疗系统、动物及其产品的生产供应链、兽医系统等多个部门协同努力。
  强化环境消毒,减少致病菌交叉污染。改善人和动物的卫生条件,提高环境的卫生水平,实施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可有效防止微生物(包括耐药菌株)的增殖传播;采用不同区域和环节的隔离式清洁方式,实施以环境微生物监测为质控的专业化清洁消毒标准,改善医院和动物养殖场的交叉污染问题;严格实施医务人员和饲养人员的消毒制度,降低由于人的活动造成交叉污染的风险;强化对城市、乡村下水道等粪便、污水处理途径的消毒,减少环境中病菌的滋生与传播。
  发现及开发新型抗生素。一是发现新型抗生素,包括用传统及全细胞抗菌试验发现不同来源微生物产生的抗生素;二是开发现有抗生素的衍生物,改变现有抗生素的化学结构或开发特定抗菌基因的抑制物;三是开发综合性有机抗毒药物,如中医药药物,靶向阻断或抑制抗菌基因的抗体或化合物等。
  参与全球行动,共同应对微生物耐药性
  食品贸易的全球化及旅游业的发展,使得耐药菌得以在全球扩散、定殖,地区性防控措施实质作用有限。2010年,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世界贸易组织(WT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签发了三方合作文件,共同采取行动应对微生物耐药性,行动计划包括:一是提高公共认识,强化成员解决AMR的能力;二是支持OIE成员建立恰当的政策、机构和法律框架网络;三是支持全球实施统一协调的AMR监测和抗生素使用监测;四是共同提升研究开发新型抗生素制剂、诊断试剂和疫苗的能力,制定预防控制AMR的方案;五是支持抵制低质及假劣抗生素产品使用;六是发展先进的预防及控制感染措施,逐步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2015年OIE第83次大会通过26号决议,180个OIE成员承诺在动物中慎用抗生素,共同抗击微生物耐药性。2016年G20杭州峰会将抗生素耐药性问题作为专题进行了研讨,在公报中指出抗生素耐药性严重威胁公共健康、经济增长和全球经济稳定。2016年联合国大会、WTO/SPS例会也专题讨论了这一问题。
  美国、欧盟等均已采取实际行动,美国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将耐药细菌感染视为全球新发疫病对待;欧盟已发布指令禁止所有抗生素用于生长促进剂,欧盟食安局对其成员提出了统一监测与报告抗药菌等要求。
  OIE调研了其130个成员,其中,尚未制定慎用抗生素相关法律法规的国家有110个,抗生素在上述国家较容易获得,在动植物种养、水产品养殖、在动物饲料中使用或添加抗生素作为生长促进剂或预防治疗等非治疗用途的现象普遍存在。我国同样存在上述诸类问题,因此加入全球抗击微生物耐药性行动,实施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的,人类医疗体系、兽医、种植业、环保等多个部门统一协调的综合策略和措施,从生产流通与使用链条全面控制抗生素使用,已成为我国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凝心聚力谋建设 团结奋进向未来——农业农村部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重点实验室召开22024/3/21 11:31:24
中监所组织召开2023年全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总结会2023/12/20 15:22:11
中监所组织召开2023年全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总结会2023/12/20 13:22:11
应对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开展合作刻不容缓2022/11/23 7:45:39
四川省2022年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计划2022/2/14 7:36:13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牵头参加CAC抗微生物药耐药性政府间特设工作组会议2021/12/6 18:44:11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10-6528335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您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更多>>

版权所有 现代畜牧网 Copyright©2000-2023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2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