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频道
热点专题  企业黄页  行业排序  行业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热点专题动物疫病流行与防控动物疫病预防疫病流行监测 → 文章内容

我国重点防范外来动物疫病简述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20/7/31 10:41:30 关注:879 评论: 我要投稿

  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属于OIE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1.流行史
  1921年非洲猪瘟在肯尼亚首次报告;1957年从非洲安哥拉传入葡萄牙里斯本,随后传入欧洲马耳他、意大利、法国、比利时、荷兰等国;1971年由西班牙传入古巴、多米尼加、海地和巴西;2007年由欧洲跨洲传播至欧亚接壤的高加索地区,2018年传入我国;2019年以来亚洲多国陆续报告疫情。
  2.病原特点
  非洲猪瘟病毒(ASFV)是非洲猪瘟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属的唯一成员,基因组庞大,为单分子线状DNA,分24个基因型,只有一个血清型;病毒粒子直径175~215nm,表面为二十面体结构和一层含类脂的囊膜,高温和破坏囊膜的消毒剂均可有效杀灭ASFV。研究显示,ASFV的基因组变异非常频繁,ASFV的分型数量会更多。
  ASFV耐热(4℃~20℃),能在较宽pH范围内存活(pH值4~11);56℃70分钟、60℃20分钟可灭活;对乙醚和氯仿敏感,3%邻-苯基苯酚(石炭酸)、0.3%福尔马林和含卤化合物均能灭活该病毒。
  3.流行病学
  各品种的家猪、美洲野猪、欧亚野猪均对本病易感,病死率高;非洲野猪,如疣猪、丛林野猪和大森林野猪的耐受性较强,一般不表现临床症状。
  病猪、康复猪和隐性感染猪为主要传染源。病猪在出现临床症状前1~2天就可排毒,尤其从鼻咽部排毒,病毒分布于急性发病猪的各种组织、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钝缘软蜱是该病生物媒介,也是传染源之一。非洲猪瘟病毒可在家猪、野猪、钝缘软蜱三者之间定殖循环。
  非洲猪瘟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血液感染。接触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病毒血症期猪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病毒,近距离内可通过气溶胶传播,与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工具、设施接触也可引起感染,特别是饲喂了未煮熟的泔水。
  4.临床症状
  潜伏期4~19天,根据毒力不同,表现为超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超急性型:强毒株感染引起,常在12~14天内导致大批猪只死亡,死亡率高达100%。急性型:典型症状为高热、食欲减退、不愿活动、局部皮肤变红或蓝(紫绀)、腹泻、呕吐、呼吸困难,妊娠母猪也可发生流产。死亡率高,多数感染猪几天内死亡。亚急性型:中等毒力毒株感染引起,感染猪症状温和,常导致妊娠母猪流产。有些病猪能自然康复,但仍有30%~70%病死率。康复猪在感染后6周内仍通过排泄物排毒。慢性型:消瘦、无规则热;多处皮肤局部红斑;耳部、腹部、大腿内侧可能凸起或坏死;慢性皮肤溃疡;肺炎和关节炎。病死率低于30%。
  小反刍兽疫
  小反刍兽疫又名羊瘟、小反刍兽瘟、小反刍兽假牛瘟、Kata、胃肠炎-肺炎综合征、传染性脓疱状胃炎、肺炎肠炎综合征,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山羊、绵羊、野生小反刍兽的高度接触传染性疫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雨季节和干燥寒冷季节多发。潜伏期一般为4~6天,《OIE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潜伏期为21天。
  1.流行史
  自1942年小反刍兽疫首次于科特迪瓦发现以来,一直在非洲地区呈扩散蔓延趋势,1987年,首次出现跨洲际传播,扩散至印度北部地区,1993—1995年期间,蔓延至阿拉伯半岛、中东以及印度其他地区,1999年蔓延至土耳其。2007年由南亚传入我国西藏阿里。
  2.病毒特点
  小反刍兽医病毒(PPRV)为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成员。基因组有15.9kb,编码6个结构蛋白和2个非结构蛋白,1个血清型,4个基因谱系,抗原性与牛瘟病毒相似。
  3.传播途径
  小反刍兽疫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传播方式主要是接触传播,可通过与病羊直接接触传播,病羊的鼻液、粪尿等分泌物和排泄物可含有大量的病毒,与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衣物、工具、圈舍和牧场等发生间接接触可传播,在养殖密度较高的羊群偶尔会发生近距离的气溶胶传播。
  4.临床症状
  山羊临床症状比较典型,绵羊一般较轻微。根据症状可分为温和型、标准型和急性型。温和型:症状轻微,发热,类似感冒症状。标准型:发热,体温可达40~41℃,持续3-8天,口鼻分泌物严重增加,腹泻严重,有时有口腔溃疡,有时表现支气管肺炎,类似羊支原体肺炎;怀孕母羊可发生流产。急性型:较少发生,急性死亡,感染1~2天内死亡。成年牛多呈亚临床感染,可产生抗体;犊牛在营养和环境差的情况下,偶有发病。
  尼帕病
  尼帕病是20世纪末新发现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病原为亨尼帕病毒属的尼帕病毒,猪、犬、猫、羊、马等动物可感染发病甚至死亡,主要表现为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症状。该病毒可能感染人,引起病毒性脑炎,病死率可高达40%。
  1.流行史
  1997年马来西亚出现患脑炎的病人,约85%病人病因不明。1999年马来西亚和美国等国家防控机构分离到病毒,且确定该病毒为新的病毒,命名为尼帕病毒。1999年5月以后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再无新疫情,2001年马来西亚宣布国家无疫。2001年印度和孟加拉国也发生疫情,2012年以来全球未见新疫情报道。
  2.病原特点
  尼帕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亨德拉病毒属成员,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长度为18252bp或18246bp,包括6个主要结构蛋白,分别是N、P、M、F、G、L。目前无明确分型方法,比较6个结构蛋白基因发现,有3个进化分支:马来西亚经典株、柬埔寨分离株、孟加拉分离株。
  病毒对环境抵抗力弱;对热和消毒剂较敏感,56℃ 30min可灭活;0.5%次氯酸钠、0.5%酚、75%乙醇以及肥皂等清洁剂可灭活该病毒。
  3.流行病学
  果蝠是该病的自然宿主,带病毒的果蝠、病猪及其分泌物(唾液)、排泄物(尿液)等都是主要传染源,如果吸入含有病毒的气溶胶粒子或采食被病毒污染的水果、饲料或饮水可引发传播。猪是主要的易感动物,自然感染后的潜伏期一般为7~14天,也有的短至4天。人感染后的平均潜伏期一般为4~20天,也有的短至2天或长达1个月。犬、猫、羊、马等动物也可感染发病。
  研究人员发现,马来西亚疫情发生当地的养猪场,猪场工作人员从山上采集被带病果蝠咬过的果子喂猪,猪发病后又传染给工人。孟加拉当地人吃带病蝙蝠吃过的某种水果染病。2009年,中科院石正丽研究员团队发现,中国大陆的蝙蝠体内存在尼帕病毒抗体,所以我国也存在自然发生该病的风险。
  西尼罗河热
  西尼罗河热(WNF)是由西尼罗病毒(WNV)引起的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虫媒传染病。
  1.流行史
  西尼罗河热因1937年首次从非洲乌干达西尼罗地区发热妇女血液中分离而得名。20世纪50年代在以色列和埃及流行,主要以人的流行为主,60年代在埃及和法国马匹流行,20世纪90年代后,北非、欧洲、北美、中东、澳洲频繁暴发。1999年美国纽约出现首发病例,2003年几乎覆盖了美国本土48个州,2003年病例近10000例。
  流行状况:红色代表人的病例或血清学呈阳性地区,面积很大;蓝色代表人和蚊子上没有发现血清学呈阳性;灰色代表没有数据或没有阳性报道。黑色实线之间代表媒介昆虫活动的区域范围。
  2.病原特点
  该病毒为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成员,全球分离毒株有明显的差异,初步分析可能与鸟类迁徙传播过程中病毒变异有关。分为两个谱系,I谱系包括来源于北非、欧洲、以色列、美洲的所有毒株、中非的部分毒株和澳大利亚的KunJin病毒。Ⅱ谱系毒株主要分布于非洲中部、南部和马达加斯加。
  3.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鸟类易感,其中乌鸦最易感;马、牛、猪、骆驼、狗、兔、猫、鹅、鸡、猴、蝙蝠、花栗鼠、浣熊、臭鼬、松鼠等28种哺乳动物均易感;人类对该病毒也普遍易感;目前已发现至少36种蚊子可感染该病。
  传播途径:感染候鸟迁徙传到蚊子,蚊子一方面垂直传播,另一方面通过叮咬动物毛皮或人的皮肤传播病毒。
  4.临床症状及危害
  鸟:通常导致大量鸟类死亡;感染率最高可达100%(如美国乌鸦);感染后的病死率可达90%。
  马:马感染WNV大多不表现临床症状,少数表现为发热、四肢无力、瞎眼、磨牙、共济失调、转圈,以及妊娠马流产等。
  人:约80%为隐性感染,20%可出现轻微的类似流感症状,0.7%的感染者出现西尼罗脑炎,可导致死亡,极少数病例还可表现为严重的胰腺炎、肝炎、心肌炎、脊髓灰质炎样综合症,感染康复后会产生终生免疫力。
  裂谷热
  裂谷热是由裂谷热病毒(RVFV)感染,引起病畜死亡、流产的人兽共患病,主要分布在非洲,以绵羊、山羊和牛的高流产率及新生动物高死亡率为特点。
  1.流行史
  1931年,在肯尼亚裂谷首发,快速蔓延至撒哈拉以南各国,1950年在南非暴发,造成10万只羊死亡,50万只羊流产,少量人死亡。1997年,在埃及暴发,首次出现大量人间病例(1.8万~20万)。1997年,在肯尼亚暴发,随后传入坦桑尼亚和索马里,大量牲畜死亡,约8.9万人感染。2000年传出非洲,沙特阿拉伯124人死亡和也门121人死亡。2003年,埃及发现45人感染,死亡19人,疫苗提供保护,无牲畜感染。
  2.病原特点
  RVFV是一种负链、单股RNA病毒,1个血清型,属于布尼病毒科白蛉病毒属,分为大(L)、中(M)和小(S)3个节段编码病毒聚合酶、囊膜糖蛋白G1和G2、N核蛋白,共有埃及、西非和中-东非3个不同谱系。
  3.流行病学
  牛、羊(绵羊、山羊)、单峰骆驼、马、啮齿动物等易感;人是终末宿主;蚊子为中间宿主。
  媒介昆虫传播,蚊子叮咬、接触污染动物组织或气溶胶传播;人可通过接触病畜血液、器官以及蚊虫叮咬等途径感染,至今未见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暴雨后容易暴发。
  4.临床症状
  羔羊、幼犬、幼猫、小鼠、仓鼠极度易感,死亡率可达70%~100%,临床症状的严重性根据动物种类不同而有差别。奶牛产奶量下降,怀孕牛流产率可达85%,死亡率10%~15%;人感染后多数症状轻微,以高热(38℃~40℃)、头痛、呕吐、腹泻、肝炎等症状为主,重症患者可出现黄斑状视网膜炎、脑膜脑炎、失明、出血热等。
文章来源:中国兽医发布     文章作者:动卫中心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对不起,该处暂无记录....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10-6528335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您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更多>>

版权所有 现代畜牧网 Copyright©2000-2023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2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