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频道
热点专题  企业黄页  行业排序  行业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热点专题动物疫病流行与防控动物疫病预防疫病流行监测 → 文章内容

我国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现状及分子遗传演化特征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22/12/18 15:51:27 关注:2381 评论: 我要投稿

  摘要:猪流行性腹泻(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是长期以来危害我国养猪业健康发展的常见疾病之一。PEDV通过基因插入、缺失和重组等方式不断发生演化和变异,高致病力毒株、变异毒株不断出现,各类毒株之间的抗原性存在明显差异,导致临床上猪腹泻情况更加复杂。自2010年10月以来,由PEDV变异株引起的PED在我国大规模暴发流行,用经典毒株制备疫苗的免疫效果并不理想,因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本文综述了PEDV在我国的流行现状及分子遗传演化特征,旨在为PED疫苗和诊断试剂研发提供参考。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属于冠状病毒科甲型冠状病毒属,可引起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导致患病猪腹泻、呕吐、厌食、脱水和体重减轻,并可导致哺乳仔猪大量死亡。PEDV有囊膜,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度约28 kb,含有7个开放阅读框(ORFs),分别编码2个大的多聚蛋白(pp1a和pp1b)、4个结构蛋白[棘突蛋白(S)、膜蛋白(M)、囊膜蛋白(E)和核衣壳蛋白(N)]和1个附属蛋白(ORF3)。S蛋白是三聚体糖蛋白,位于病毒粒子表面,在病毒粘附、受体结合以及病毒进入细胞时与细胞膜融合方面起重要作用。S蛋白分为N端的S1区和C端的S2区,其中S1区受到的免疫压力大于S2区,因此S1区与PEDV毒力有关,并且在免疫压力下可快速突变。S蛋白也是产生中和抗体的主要蛋白,目前已鉴定出至少5个中和抗原表位:N端的S10区(NTD/S10)、胶原蛋白酶等效区(COE)、S1D区的SS2和SS6、C端的2C10。因此,S基因常用于PEDV遗传演化研究。
  PED于1971年首次在英国被报道,起初被命名为流行性病毒腹泻(EVD)。1978年,比利时科学家通过试验证实了这种新发现的冠状病毒可导致猪腹泻,将其命名为CV777。1982年,由该种病毒引起的仔猪腹泻被规范命名为PED。到2000年,PED在欧洲得到基本控制,但在亚洲,其危害程度仍然较严重,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都有PED流行。2010年末,一种新型高致病性PEDV引发的疫情在我国华南地区某猪场暴发,并很快扩散到全国。亚洲(日本、泰国、韩国、菲律宾等)和美洲(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等地区也暴发此类疫情,导致大量哺乳仔猪死亡,给全球养猪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2013年PEDV传入美国后,造成占美国养猪总量10%的700万头仔猪死亡;然而在欧洲(乌克兰除外)、非洲以及澳大利亚没有发现高致病性PEDV流行。本文将对PEDV在我国的流行特点及其遗传演化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PED的预防控制,特别是疫苗研制提供参考。
  国内PED流行特点
  据相关文献报道,早在1973年我国可能就有PED流行。20世纪80年代早期到2010年,PED在我国一直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未见类似日本和韩国的大流行。据不完全统计,1987—1989年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由PED导致的死亡率占36种猪病总死亡率的1.74%,而传染性胃肠炎(TGE)占到9.53%。2004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6个城市开展的调查显示:PED发病率为42.00%(4 658/11 090),病死率为5.69%(265/4 658);中小猪发病率为46.70%(4 302/9 212),病死率为6.16%(256/4 302);母猪发病率为18.96%(356/1 878),没有出现死亡。以上调查数据表明,PEDV主要引起仔猪发病和死亡,而对成年母猪引起的发病率低,症状也不严重。调查资料显示:2005—2007年仔猪发生PED占仔猪腹泻的46%。另一项研究应用多重RT-PCR方法,检测2009—2010年从全国多个省份采集的197份仔猪腹泻样品,结果发现PEDV阳性检出率为29.44%(58/197)、TGEV为0.51%(1/197)、猪轮状病毒(PoRV)为7.61%(15/197)。上述结果表明,尽管PED呈散发状态,但PEDV一度是引起我国仔猪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
  2010年10月前,PEDV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的使用较好地控制了全国PED的流行,但2010年冬天,华南地区某猪场暴发新型高致病性PED并很快传遍全国,至少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道发生了PED大流行。此次PED暴发的特点是流行范围广,在发病地区几乎波及所有养猪场,不仅在我国大面积流行,在美国、墨西哥、日本、韩国、越南、泰国等全球主要生猪产地也都有大面积流行。研究显示,2010—2011年从华南、华东和华中地区9个省份采集的600多份猪组织和粪便样品中检测到的PEDV平均阳性率为58.32%。2012年,从全国12个省份采集仔猪小肠组织和粪便样品,用RT-PCR、胶体金等方法进行检测,结果发现PEDV感染率高达61.19%(134/219),显著高于TGEV和PoRV。2011年2月—2014年3月,在全国29个省份开展PED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样品阳性率为61.10%~78.49%,场阳性率为71.43%~83.47%。2016年,从全国17个省份采集1 272份样品进行检测,发现PEDV阳性率为28.93%。另外一项研究则显示,2012—2017年从全国15个省份采集的1 542份猪腹泻样品中,有1 235份检测为PEDV阳性,阳性检出率高达80.09%。具体到各省份情况来看:2013—2017年在云南省采集的435份猪腹泻样品中,PEDV阳性检出率为17.47%;2014—2018年从四川省和贵州省156个猪场采集的645份猪腹泻样品中,有84个猪场检测到PEDV,样品阳性检出率为35.81%;2015—2019年在河南省采集的575份猪腹泻样品中,PEDV阳性检出率为51.65%,其中2015年(40.68%)到2017年(39.29%)流行相对稳定,2018年大幅度提高(74.19%);2017—2018年,从湖南省39个猪场采集的184份腹泻样品中,71.79%(28/39)的猪场检测到PEDV,样品阳性率为38.04%(70/184)。2019年,Chen等对PubMed、Google scholar、Cochrane library、Clinical Trials以及中国知网和维普数据库中有关我国大陆地区PEDV流行的45篇文章进行统计,时间跨度为1988年1月—2018年8月,结果发现PEDV平均流行率为44%,其中北方地区为37%,低于其他地区。以上调查结果表明,自2010年以来,PED在我国大范围流行,是导致仔猪腹泻的主要疾病,严重危害我国养猪业健康发展。
  仔猪PEDV感染特征
  2010年以后流行的PEDV主要引起哺乳仔猪发病,以2~7日龄仔猪发病率最高,发病最严重。10日龄内仔猪感染后出现腹泻,首先表现为严重的水样腹泻,并伴发呕吐、精神沉郁,在发病仔猪躺卧的地方会出现大量黄色恶臭的水样便;2~4日后大量死亡,死亡率一般为50%~100%。2013年PEDV导致华南地区超过100万头仔猪死亡,发病猪场生产率受到严重影响,严重破坏了我国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但对妊娠母猪和其他生长阶段猪群致病力不高,临床症状较轻。2015—2019年对河南发病猪场采集的575份样品检测发现,哺乳仔猪PEDV阳性检出率达到60.47%,而育肥猪和母猪相对低,分别为43.28%和29.37%。2010年以后发生的PED季节流行特征不明显,被PEDV污染的猪场全年都可发生仔猪腹泻,但在秋冬季节或冬春季节变换期间,由于气温变化显著,发病率相对更高。例如,春季和冬季采集样品的PEDV阳性检出率较高,分别为54.10%和66.87%,而夏季和秋季相对较低,分别为23.40%和40.43%。研究还发现,PEDV引起猪腹泻的同时,常伴随着其他肠道病毒感染。2015—2018年从全国22个省份采集543份腹泻样品进行检测发现,PEDV阳性检出率为66.85%,与其伴发感染的有13种肠道病毒[猪捷申病毒(PTV)、TGEV、猪萨佩洛病毒(PSV)、猪肠病毒(PEV)、哺乳动物呼肠病毒(MRV)、猪A组轮状病毒(GARV)、猪星状病毒(PAstV)、猪环曲病毒(PToV)、猪托克特诺病毒2型(TTSuV-2)、猪博卡病毒(PBoV)、猪嵴病毒(PKV)和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DCoV)],阳性检出率最低为3.58%(PSV),最高为81.55%(PKV)。不过在部分地区,PEDV与常见猪腹泻病毒混合感染的程度较低。2017—2018年,从云南省39个猪场采集184份腹泻样品进行检测发现,PEDV+TGEV共感染率为1.09%(2/184),PEDV+PoRV共感染率为3.26%(6/184),没有发现PEDV+TGEV+PoRV三重感染。
  PEDV流行毒株基因分型
  基因分型依据
  为了更好地区分不同毒株,依据毒株出现的时间不同,将PEDV笼统地分为经典毒株和新变异毒株。经典毒株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毒株,而新变异毒株是指2010年以后全球流行的毒株。根据PEDV的S基因或其N端高变区S1区序列的同源性,将PEDV分为2个基因型——G1型和G2型,其中G1型又分为G1a和G1b亚型,G2型又分为G2a和G2b亚型。2014年1月,美国研究人员从1份疑似PEDV感染样品中分离到1株PEDV,将其命名为OH851,样品来源于感染母猪,但其哺乳的仔猪症状较轻,甚至无临床腹泻症状,也不死亡。与美国流行株(G2a)S基因序列比较发现,OH851毒株的S基因有3个缺失位点(167位缺失1个碱基,176位缺失11个碱基,416位缺失3个碱基)和1个插入位点(474~475位有6个碱基插入),同时,在S基因S1区的N端1 170 bp片段上还有几处核苷酸突变。OH851变异株S基因的碱基缺失、插入和突变很有可能是导致仔猪临床症状减轻的原因。该类新出现的毒株被命名为“S INDEL”毒株,其特点是对哺乳仔猪致病力低,致死率低,构成了G1b亚型(图1);而与之相对的新出现毒株被命名为“non-S INDEL”毒株。“non-S INDEL”毒株是指强毒力毒株,是引起目前全球PED大流行的毒株,由G2a和G2b亚型构成(图1)。通常把以CV777毒株为代表的经典毒株归为G1a亚型。G1b(S INEDL)、G2a和G2b亚型都属于2010年以后新出现的毒株,其中G1b为低致病力变异毒株,G2a和G2b属于高致病力变异毒株,而G2b为高致病力重组变异毒株。可以预见,随着PEDV的流行和疫苗免疫压力的加大,PEDV分子演化会一直持续,可能会不断出现新的分支、亚型或基因型。

  流行株基因分型
  2010年前,亚洲多地发生PEDV流行,但多呈散发状态。对当时在亚洲流行的PEDV毒株进行基因分型和来源地进化分析发现,这些毒株包括我国的4个经典毒株(GenBank IDs:KC109141、JN547228、EF185992和JX560761),1个日本经典毒株(GenBank ID:KT968509)和3个韩国毒株(GenBank IDs:JQ023161、GU937797和KF898124)都属于G1a亚型。2010年末我国华南地区暴发新型高致病性PED后,各地有关新出现PEDV的分子特征和遗传演化关系的文献被大量发表。2012—2017年从我国15个省400个猪场采集的猪腹泻样品中获得了1 235条PEDV的S1基因序列,通过遗传演化分析发现,这1 235株PEDV分别属于G1a、G1b、G2a和G2b亚型,占比分别为1.9%、9.6%、32.2%和56.3%;与经典毒株CV777(GenBank ID:AF353511)比较发现,G1a、G1b、G2a和G2b亚型毒株的同源性分别为88.1%~95.49%、92.52%~95.39%、75.00%~89.25%和79.39%~89.44%。我国目前流行的PEDV主要是G2a和G2b亚型毒株。另一项调查显示:2016—2018年从全国22个省份采集样品中获得的147条PEDV的S1序列,与130条参考序列比较发现,29.25%属于G2a亚型,70.75%属于G2b亚型,没有发现G1基因型毒株;进一步分析发现,包括参考毒株在内的中国分离株中,64.79%的2011—2015年流行毒株、50.62%的2016年流行毒株、8.86%的2017—2018年流行毒株属于G2a亚型,19.72%的2011—2015流行毒株、49.38%的2016年流行毒株和91.13%的2017—2018流行毒株属于G2b亚型。结果表明,从2010年我国发生大面积高致病性PED以来,流行的PEDV属于G2a亚型的比率逐年减少,而属于G2b亚型的比率逐年增加(图2)。

  在其他区域性研究中,2014—2018年从我国川贵地区15个城市的代表性猪场获得了52条PEDV的S全长基因,经遗传进化分析发现,13.73%的毒株属于“G1c”,1.96%属于“G2a”,23.53%属于“G2b”,60.78%属于“G2c”,没有发现G1a毒株。需要说明的是,该研究中定义的“G2a”和“G2b”其实与通用G2a属于同一分支,“G2c”即为通用的G2b,“G1c”即为通用的G1b。这些结果表明,我国西南地区PEDV遗传背景复杂,有多个基因亚型毒株同时流行。这可能是我国频繁的生猪跨省长途调运,增加了PEDV的流行风险和复杂性。2015—2019年,从河南省采集的猪腹泻样品中扩增出22条PEDV的S基因序列,经遗传演化分析发现,16株属于G2a亚型(高致病性变异毒株),6株(2017—2018年)属于G1b亚型(低致病性S-INDEL),说明河南省流行的主要是高致病性G2a亚型毒株;同时,2017年以后出现低致病性G1b亚型毒株,表明河南省流行的PEDV毒株有不同的进化来源。2017—2018年,在湖南、湖北、广西等8个省份39个猪场采集的184份腹泻样品中,扩增出有代表性的14株PEDV毒株S1基因,经基因遗传演化分析发现,11株属于G2a亚型,并且与2011年在湖北省分离的高致病强毒株AJ1102(JX188454.1)亲缘关系近,3株属于G2b,与2012年在安徽省分离的高致病毒株AH2012(KC210145.1)和美国2013年分离的高致病毒株USA/Colorado/2013(KF272920.1)亲缘关系近。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以后在我国流行的PEDV主要是高致病力毒株,分别属于G2a(变异强毒株)和G2b亚型(重组强毒株),与经典毒株G1a亚型包括CV777弱毒株和强毒株亲缘关系远,与G1b亚型(S-INDEL类毒株)亲缘关系也较远。同时也看到,S-INDEL毒株在我国流行比较复杂。一段时间认为2015年分离的ZL29是唯一一株S-INDEL毒株,但后来发现2004年分离的JS-2004-2、CH5毒株和2012年分离的CH/SDZB/2012毒株也属于S-INDEL毒株。这提示,早在2004年我国可能就有S-INDEL毒株流行,只是在2013年前一直处于个别地区散发状态,低于G2基因型毒株的流行范围,但2013年以后,该亚型毒株开始在西南和华南地区流行。这些信息表明,我国流行的PEDV基因型复杂,有多种基因型同时流行。
  PEDV流行株变异
  PEDV全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PEDV变异株存在4个高变区:V1—V4。V1主要包括nsp2基因的C端和nsp3的N端;V2位于S基因的S1区,参与病毒受体结合,该区域的改变可以导致PEDV跨物种或跨器官传播;V3包括S基因的C端和ORF3;V4存在于N基因中,与以往认为的N基因高度保守的观点不一致。PEDV的S基因,特别是在S1区最容易发生变异。与经典毒株CV777比较,新出现的PEDV变异株S1区(1~2 217 nt)存在3个插入部位(162、170~180和413~415位)和1个缺失部位(470~475位),S1区也有3个重要的抗原决定簇发生突变(248~280、442~499和697~742 aa),这3个抗原决定簇的改变可能是导致新出现PEDV变异株毒力增强和经典疫苗株免疫保护失败的主要原因。
  对2016—2018年的147份样品扩增PEDV的S1序列,经测序和同源性比较发现,147个S1序列的核酸同源性为95.5%~99.9%,氨基酸同源性为94.2%~99.7%,而与CV777(GenBank IDs:AF353511)比较,核苷酸同源性为90.7%~91.8%,氨基酸同源性为89.3%~90.7%。为进一步研究S1蛋白的遗传进化特点,从NCBI上下载53条S1序列(2011—2014年24条、2015年29条),并将推导出S1蛋白氨基酸序列作为参考序列;将53条参考序列与147条获得的S1蛋白氨基酸序列(2016年72条、2017年46条、2018年29条)进行比较发现,2015—2018年PEDV的S1蛋白平均氨基酸突变数分别是13.0、17.11、18.87和16.17。S1蛋白的V13A、L17F、G68Y、G70R、N139D、Y182H、M214T、P229L、T235I、I287M、H301Q、S334A、I503T、S524A、K570N、G616V和P638S的氨基酸突变概率从2015年到2018年持续增加;2017年PEDV毒株S1蛋白的L14I、A193S、R195N、D223G、T379I、G432S、E640V、F674V、D683A、P770L和T781M发生了突变,2018年V77A、H110Y、A112S、I154T、S246L、D304G、A331V、Y610H、A612D和 K637T发生了突变。
  2017—2018年,从我国湖南、湖北、广西等8个省份39个猪场采集的184份腹泻样品中,扩增出有代表性的14株PEDV毒株S1基因,发现其中1株(HN-SY-2017-Oct)有9个核苷酸插入T1152GAA GCC AAT1160T,编码3个氨基酸381KPI383,还有1株(ZJ-2018-May)有3个核苷酸缺失1126AAA1127,编码1个氨基酸372K。14株S1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7.2%~100%,氨基酸同源性为95.8%~100%;与CV777弱毒株S1(GenBank ID:KT323979.1)序列比较,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0.7%~91.6% 和89.1%~90.0%,而与CV777强毒株(GenBank ID:AF353511)S1序列比较,核苷酸和推导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0.7%~91.6%和88.5%~89.1%;与我国高致病性强毒株AJ1102(JX188454.1)的S1基因核苷酸和推导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7.3%~98.7%和97.2%~98.2%,与美国高致病性强毒株USA/Colo-rado/2013(KF272920.1)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7.9%~99.5%和97.2%~99.2%;而与致病力弱的S-INDEL OH851株同源性较低,分别为91.9%~92.9%和90.7%~92.5%。这也许能部分解释经典CV777疫苗株预防PEDV流行强毒株失败的原因。
  研究发现,我国流行的PEDV毒株中存在S基因重组,从而出现新的重组毒株。为了确定PEDV流行株S基因是否存在重组位点,采用RIP软件分析高致病力变异株CH-HNAY-2017(G2a)、CH-HNZMD-2017(G1b,S INDEL)与参考毒株包括经典毒株(G1a 亚型CV777和DR13)、S INDEL毒株(G1b 亚型KNU-1406-1和OH851)、重组毒株(CH-HNYF14)和高致病力变异毒株(G2a 亚型CH-ZMDZY-11和USA-Colorado-2013)。结果显示:分离株CH-HNAY-2017(G2a)、CH-HNZMD-2017(G1b,S INDEL)的S基因上存在重组位点;CH-HNAY-2017(G2a)的S基因与参考毒株CH-ZMDZY-11和USA-Colorado-2013有更高的相似性,CH-HNZMD-2017(G1b,S INDEL)S基因与参考变异株CH-ZMDZY-11、USA-Colorado-2013有更高的相似性。用Simplot软件分析发现,CH-HNAY-2017和CH-HNZMD-2017的S基因上都有几处潜在重组位点。这些结果表明,除了碱基的插入、缺失导致PEDV毒株变异外,不同毒株S基因的重组也是PEDV遗传进化的重要方式。
  挑战及展望
  PEDV是目前危害我国养猪业最重要的病原之一,几乎在所有省份都有流行,并且通过基因的插入、缺失和重组等方式不断发生演化和变异。高致病力毒株、变异毒株不断出现,各类毒株之间的抗原性存在明显差异,导致临床上被感染仔猪发生腹泻的情况更加复杂。临床实践和研究表明,用经典毒株制备的疫苗预防新出现的变异毒株,免疫效果并不理想。已有试验证明,在细胞水平,用经典毒株诱发的抗体不能有效中和新出现的变异毒株。这些都表明,随着PEDV的不断演化,用当前流行毒株研制新疫苗是预防PEDV流行的持续性迫切需求。对于PEDV的传播,除了经典的“粪-口”途径和最近确定的通过气溶胶经呼吸道感染途径外,是否还有其他传播途径,是否可以通过乳汁经消化道感染和经胎盘垂直传播,这些都需要进行不断研究,以指导临床防制实践。同时,PEDV疫苗的免疫机制还不十分明确,血清中和抗体以及细胞免疫在疫苗免疫中的作用如何?是否只有乳汁分泌型IgA在发挥免疫作用?以上这些问题都为有效防制PED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今后开展PEDV研究指明了方向。持续开展PEDV分子演化分析以及疫苗免疫机理、新疫苗研究将有助于预防和控制PED在我国的流行。

文章来源:中国动物检疫     文章作者:左媛媛等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山东:生猪价格承压回落,仔猪价格创近两年新高(4月8日-4月14日)2024/4/19 6:35:35
能繁母猪单季大减150万头!41个月后再次回到4000万头以下,猪价拐点已至?2024/4/19 6:33:10
猪周期春天还需等待,补栏扩产不能赌市场!2024/4/19 6:16:22
生猪市场迎来复苏,多家企业降本成效显著,未来竞争核心仍是降本2024/4/18 22:33:30
上半年猪肉消费总体处于淡季 猪价虽有上行趋势 但阶段性调整较为频繁2024/4/18 21:43:39
猪价小幅上涨!五花肉、排骨等进入销售旺季2024/4/18 21:42:57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10-6528335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您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更多>>

版权所有 现代畜牧网 Copyright©2000-2023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2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