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全月走势复盘:多品种呈现显著分化格局
在 10 月的饲料市场中,多品种呈现出 “冰火两重天” 的显著分化态势。
(一)能量饲料:玉米价格稳中有压,小麦替代效应显著增强
10 月,全国玉米均价为 2.46 元 / 公斤,环比持平,同比微涨 2.9%,产区与销区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化特征。安徽、河北等主产区新粮集中上市,周度收购价回落 0.5%-1%;而广东、浙江等销区因库存处于偏低水平,价格维持在 2.5-2.6 元 / 公斤。受新季玉米霉变率上升的影响,饲料企业采购策略转向小麦,全国小麦均价环比上涨 1.2%,达到 2.8 元 / 公斤。山东、河南等地饲用小麦销量增长 20%,替代玉米的比例达到 15%-20%,有效缓解了玉米的供应压力。
(二)蛋白饲料:豆粕震荡筑底,杂粕市场分化加剧
豆粕均价为 3.26 元 / 公斤,环比下跌 0.3%,持续维持 “高库存、低波动” 的市场态势。国内油厂开工率保持在 90% 的高位,周度产量超过 180 万吨,港口库存攀升至 120 万吨的历史高位。然而,美豆期货反弹以及养殖旺季预期为价格提供了一定的支撑,下旬现货报价较月初上涨 50 元 / 吨。杂粕市场分化明显:菜粕因加拿大油菜籽到港延迟,均价环比上涨 1.5%,达到 3.4 元 / 公斤;棉粕受棉籽价格下跌拖累,均价下跌 1%,降至 3.0 元 / 公斤,华南地区部分油厂报价已接近成本线。
(三)添加剂及原料:维生素普遍下跌,氨基酸稳中偏弱
维生素板块延续弱势行情,VA、VE 均价环比下跌 3%-5%,其中 VA 报价降至 65 元 / 公斤,创下 2023 年以来的新低;蛋氨酸受国外工厂检修影响,报价稳定在 22 元 / 公斤,但由于下游养殖行业处于亏损状态,采购态度谨慎,实际成交议价空间达到 5%-8%。
二、三大核心驱动因素深度解析
(一)供应端:新粮上市与进口因素影响下的市场平衡动态
玉米供应呈现 “前紧后松” 态势:10 月,东北玉米收割进度超过 80%,新粮日上市量突破 150 万吨,对产区价格形成压制;但华北地区因降雨导致霉变率上升至 8%,优质粮源供应偏紧,形成 “好粮抢收、孬粮低价” 的分化格局。
豆粕进口宽松格局延续:9 月大豆到港量超过 800 万吨,10 月预计达到 750 万吨,美豆对华出口检验量增长 12%,短期内供应过剩抑制了价格的弹性空间。
(二)需求端:养殖亏损对采购积极性的抑制作用
生猪养殖持续处于亏损状态(猪粮比为 5.26:1),饲料企业普遍将库存周期降低至 20 天(正常为 30-40 天),中大猪配合饲料销量环比下降 5%;家禽存栏量虽增长 3%,但肉鸡养殖利润微薄,豆粕替代比例提升至 18%,进一步分流了市场需求。
(三)政策面:调控措施稳定市场预期
国家启动 2025 年第二批中央储备玉米轮换收购,计划收购 500 万吨,东北、华北产区收购价较市场价高出 50-80 元 / 吨,托底效应显著;同时,《饲料中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技术指南》持续推进,全国饲料玉米用量同比减少 8%,从源头缓解了原料供应压力。
三、11 月趋势研判:震荡筑底,结构机会显现
(一)能量饲料:玉米或迎来阶段性反弹,小麦高位震荡运行
新季玉米毒素超标担忧加剧,11 月华北地区优质粮源争夺可能升温,叠加生猪腌腊季启动,预计玉米均价将小幅反弹至 2.5-2.55 元 / 公斤;小麦因面粉消费旺季和饲用替代双重支撑,价格将维持在 2.8-2.9 元 / 公斤,但 11 月托市拍卖可能重启,需密切关注政策调控对价格的影响。
(二)蛋白饲料:豆粕价格趋稳,杂粕分化进一步加剧
豆粕供需格局转向 “供应宽松 + 需求边际改善”,11 月均价预计在 3.2-3.3 元 / 公斤区间震荡,建议饲料企业逢低建立 30 天安全库存;菜粕受澳籽到港延迟影响,价格易涨难跌,华南地区报价或突破 3.5 元 / 公斤,而棉粕因棉籽产业链整体弱势,上行空间有限。
(三)操作建议:以稳健库存管理和强化替代策略应对市场波动饲料企业:将玉米库存控制在 25-30 天,逢低补充小麦、大麦等替代原料;豆粕采用 “基差 + 一口价” 组合采购方式,锁定 11-12 月低价货源。
养殖户:在生猪存栏量高位的情况下,优先选择低蛋白日粮(如 14% 蛋白水平),搭配酶制剂降低豆粕用量,单头猪饲料成本可降低 5%-8%。
结语:在分化市场中探寻确定性机会
10 月饲料价格走势充分印证了 “供应宽松压制普涨,结构替代创造机会” 的市场逻辑。当玉米的季节性供应压力与豆粕的高库存形成对冲时,小麦的替代效应和杂粕的供需错配反而成为市场破局的关键因素。对于行业从业者而言,相较于纠结于短期价格波动,更应聚焦于长期性价比。在能量饲料中强化替代配方,在蛋白原料中精选性价比品种,方能在后周期时代实现成本突围,提升市场竞争力。 (数据支持:农业农村部、钢联数据、安徽省发改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