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4 年禁令破冰:日本牛肉重返中国市场倒计时
(一)从 “疯牛病阴影” 到双边协议生效
2001 年,日本爆发疯牛病,致使其牛肉产业遭受严重冲击,中国出于保障国内食品安全的考量,果断暂停日本牛肉进口。牛脑海绵状病给日本牛肉产业带来巨大危机,此后长达 24 年,日本牛肉在中国市场仅存于记忆与走私传闻之中。
直至 2025 年 7 月 11 日,中日双边动物卫生检疫协议正式生效,这一协议的达成,标志着中国市场再次向日本牛肉敞开大门。消息一经传出,日本畜牧业备受鼓舞。据日本外务省披露,众多畜牧公司已收到中方业务咨询,一场为重返中国市场的筹备工作全面展开,熊本县等主要产区更是积极投身其中。
(二)被搁置的 “和牛经济”:从走私到正规军
在禁令实施的漫长时期,中国消费者对日本和牛的喜爱未曾减退。日本和牛凭借其细腻肉质、独特的大理石花纹以及入口即化的口感,在高端餐饮领域及追求品质生活的消费者群体中备受青睐,由此催生了走私产业链。
部分商家受利益驱使,通过柬埔寨等第三方国家转口走私日本牛肉至中国。2021 年,日本对柬埔寨牛肉出口量大幅增长至 1384 吨,其中相当一部分最终流入中国市场。然而,这种非法贸易方式难以持续。2023 年,中柬加强监管,走私渠道被有效堵截,日本牛肉商迫切期望通过正规途径,使日本牛肉合法进入中国市场,结束长达 20 多年的 “灰色贸易”,开启和牛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二、美日关税博弈下的战略转向:日本为何押注中国?
(一)美国关税 “暴击” 与国内市场萎缩双重压力
近年来,美日贸易关系中的牛肉关税问题成为日本牛肉产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美国对日本牛肉加征 30% 关税,严重削弱了日本牛肉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日本牛肉商面临巨大困境。据统计,2024 年日本对美牛肉出口额同比下降 12%,大量牛肉积压,其在美国市场的份额被其他竞争对手逐步蚕食。
与此同时,日本国内市场形势严峻。人口老龄化加剧,消费者对牛肉的需求增长乏力,牛肉消费量逐年递减。2024 年国内市场规模较 2019 年缩水 8%,国内消费市场的萎缩使日本牛肉产业陷入内忧外患的局面。在此双重压力下,日本牛肉产业急需开拓新的市场。
而中国市场展现出巨大潜力。2024 年中国牛肉消费量达到 1066 万吨,年增长率 14.5%,成为全球牛肉消费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中国消费者对高品质牛肉的旺盛需求,为日本牛肉商带来希望,他们纷纷将目光投向中国市场,期望在此找到新的增长点。日本农林水产省明确提出,2030 年牛肉出口额较 2024 年增长 70%,其中中国市场将贡献超 40% 的增量,充分凸显中国市场在日本牛肉产业未来布局中的关键地位。
(二)“5 万亿日元出口计划” 的核心拼图
在日本 “2030 农林水产品出口 5 万亿日元” 的目标中,牛肉与海鲜被视为两大支柱产业,肩负着推动日本农业经济增长的重任。然而,2024 年日本牛肉出口额仅 648 亿日元,与目标存在较大差距。若要实现 70% 的增长目标,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熊本县作为日本第四大肉牛产区,敏锐把握机遇,率先实施 “中国攻略”。2024 年 7 月,熊本县与上海开通首条直航,为熊本县高端和牛运输提供便利。直航不仅缩短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还能确保和牛以更新鲜、快捷的方式抵达中国消费者餐桌。
为满足中国市场对高品质牛肉的需求,熊本县牧场积极行动,启动有机认证程序,严格按照有机农业标准养殖,从饲料选择到养殖环境控制,均力求达到最佳水平。牧场计划 2025 年向中国出口 500 吨谷饲和牛,主要面向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高端餐饮市场。这些城市消费者对高品质食材需求旺盛,愿意为优质和牛支付较高价格。熊本县谷饲和牛凭借鲜嫩肉质、丰富大理石花纹和独特风味,有望在高端餐饮市场获得消费者认可,进而打开中国市场,成为日本 “5 万亿日元出口计划” 的关键组成部分。
三、中国市场吸引力:从 “尝鲜” 到 “刚需” 的潜力空间
(一)消费升级催生高端牛肉需求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在饮食领域,消费者对食材品质和口感的要求日益提高,这一趋势在牛肉市场表现尤为显著。当前,中国牛肉市场呈现明显分层,低端市场中,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冷冻牛肉凭借价格优势占据主导,满足大众日常基本消费需求;高端市场则对具有丰富雪花纹理、口感细腻嫩滑的和牛需求旺盛。
相关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高端牛肉消费量同比增长 22%,单价超过 200 元 / 公斤的高端牛肉产品增速是普通牛肉的 3 倍。日本和牛以其独特的 “A5 级” 品质标签,精准契合中国 4 亿中等收入群体对 “极致口感” 的追求。这部分中等收入群体消费能力较强,对高品质生活有追求,日本和牛的细腻肉质、独特风味以及高端定位,使其成为这部分消费者餐桌上的热门选择。在高端餐饮场所,日本和牛常作为招牌菜品吸引食客,有望成为餐饮界的热门食材,进一步推动中国高端牛肉市场发展。
(二)政策东风:从海产品到牛肉的解禁链条
2025 年 6 月,中国率先恢复日本海产品进口,这一举措意义重大,不仅为日本渔业带来新机遇,也为日本牛肉解禁中国市场奠定基础。从宏观角度看,这是中日经贸关系升温的重要信号。2025 年前 6 个月,日本对华投资大幅增长 59.1%,增速在主要投资国中位居前列。这一投资热潮反映出两国在政治、经济等多领域交流互动频繁,互信程度不断加深。在农产品贸易方面,双方合作愈发紧密,互信增强为日本牛肉进入中国市场营造良好氛围。
中国海关总署明确表示,将严格审查日本牛肉检疫流程,确保每一批进入中国市场的牛肉符合中国食品安全标准,对符合标准的产品持开放欢迎态度。按照相关规定,预计首批获准出口至中国的将是 30 月龄以下的剔骨牛肉。这一品类牛肉肉质鲜嫩,脂肪分布均匀,适合火锅、寿司等高频消费场景。在火锅中,薄切日本和牛片涮煮后入口即化;在寿司店,和牛肉搭配米饭和刺身,口感丰富,为食客带来极致美食体验。随着这些高频消费场景的带动,日本牛肉有望迅速打开中国市场,在中国餐饮行业掀起新的 “和牛热潮”。
四、隐忧与挑战:从品质管控到政治风险
(一)神户牛协会的 “防伪焦虑”
神户牛肉作为日本和牛的代表,在全球美食爱好者心中享有盛誉,其细腻肉质、丰富大理石花纹和独特风味备受推崇。然而,随着日本牛肉即将重返中国市场,神户牛肉营销协会面临 “防伪焦虑”。
中国对进口牛肉监管标准严格,要求建立从牧场到餐桌的全链条溯源系统,每件产品附带检疫证书,以确保消费者了解牛肉来源与生产过程,保障食品安全。但神户牛年产量仅 3 万头,市场需求庞大,数量相对稀少。一旦进入中国市场,如何防止假冒产品成为神户牛肉营销协会的担忧。
回顾历史,神户牛肉曾多次陷入造假丑闻。2017 年,专门贩售神户牛的名店 “神户 Plaisir 本店” 承认,自 2016 年 4 月起,使用价格较低的 “但马牛” 混充高级神户牛,至 2017 年 10 月,大约卖出 3200 份混充套餐,获利达 1000 万日元。这一事件损害消费者利益,严重影响神户牛肉品牌形象。如今,面对中国市场严格监管要求,神户牛肉协会担心类似造假事件在中国重演。
为应对这一挑战,神户牛肉营销协会呼吁日方企业引入区块链溯源技术,为每一头神户牛赋予独一无二的 “身份码”。从牛的出生、养殖、屠宰到加工、销售,每一个环节的数据均记录在区块链上,确保信息真实且不可篡改。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取神户牛肉全部信息,实现 “一牛一码”,使假冒产品无处可藏。
(二)价格壁垒与供应链考验
日本和牛以独特养殖方式和严格评级标准著称,但这也导致生产成本高昂,成为进入中国市场的一大障碍。以 A5 级神户牛为例,其养殖周期长达 500 天,远超普通肉牛。养殖过程中,神户牛需食用特殊饲料,接受精心照料,包括定期按摩和听音乐等,以保证肉质鲜美、口感独特。这种严格养殖标准使神户牛肉产量相对较低,生产成本是普通牛肉的 3 倍多。
即便中国对日本牛肉关税降至 15%,神户牛肉进入中国市场后的终端售价仍可能超过 800 元 / 公斤。相比之下,澳洲和牛终端售价约为 400 元 / 公斤,价格优势明显。在中国市场,消费者购买牛肉时,价格和品质是重要考量因素。虽中国经济发展使消费者对高品质牛肉需求增加,但对多数消费者而言,价格仍是影响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之一。神户牛肉营销与流通促进会担忧,过高价格可能使许多中国消费者望而却步,影响神户牛肉在中国市场的销售。
除价格因素外,中国对进口食品加工和储存设施的注册要求,也给日本牛肉商带来挑战。中国要求进口食品加工和储存设施必须注册,这意味着日本牛肉相关生产企业需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满足中国海关及质检部门要求,从厂房设施改造到相关文件准备,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关键是,每件产品均须提供检验证书,且从牧场到餐桌的全链条溯源系统搭建需耗时 6 - 12 个月。这一系列手续繁琐且耗时,可能导致首批产品上市时间推迟 3 - 6 个月。
对于一些中小牧场,因无法承担前期认证费用和时间成本,可能被排除在出口名单外。这将进一步加剧日本牛肉产业的集中度,大型企业和牧场将占据更多市场份额,中小牧场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三)政治风向:“一句话毁掉合作” 的前车之鉴
在日本牛肉即将重返中国市场之际,名古屋大学的中国商业战略专家指出,日本政客的涉华言论仍是最大变量。回顾 2023 年,日本因核废水排海问题,导致水产品对华出口归零。这一事件警示日本各界,政治因素对经贸合作影响巨大。
核废水排海问题不仅是环境问题,更是涉及食品安全和民众健康的敏感问题。日本政府在未充分征求国际社会意见的情况下,单方面决定将福岛核废水排放入海,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对。中国作为日本近邻,高度重视核废水排海问题,为保障国内消费者食品安全,果断暂停日本水产品进口。这一举措给日本渔业带来沉重打击,许多渔业从业者遭受巨大经济损失。
如今,日本牛肉即将进入中国市场,政治因素仍是双方合作的潜在风险。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市场大门已开,但能否站稳脚跟,取决于日方能否在经贸合作中保持政治克制。在当前复杂国际形势下,日本政府需谨慎对待涉华言论和行动,避免因政治冲动破坏来之不易的经贸合作成果。只有在政治互信基础上,日本牛肉才能在中国市场实现长期稳定发展,为两国人民带来切实利益。
五、未来展望:从 “试水” 到 “深耕” 的长期博弈
展望未来,日本牛肉进军中国市场既有机遇也有挑战,这将是一场从 “试水” 到 “深耕” 的长期过程。短期内,日本牛肉进入中国市场将以高端礼盒、日料餐厅定制等形式率先推出,这些渠道能够精准触达对品质和口感要求较高的消费者,充分展示日本牛肉的独特优势,迅速在市场中树立品牌形象。预计 2025 年,日本牛肉对华出口量有望达到 1500 吨,货值约 12 亿日元,初步在中国牛肉市场崭露头角。
从长期看,若日本牛肉产业能有效解决防伪溯源、成本控制等问题,到 2030 年占据中国高端牛肉市场 15% 的份额并非不切实际,届时其市场价值约为 160 亿元人民币。这不仅将为日本牛肉产业带来新发展机遇,也将进一步丰富中国高端牛肉市场产品种类,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这场时隔 24 年的日本牛肉重返中国市场的贸易活动,不仅是商业博弈,更是中日关系 “以经促政” 的重要体现。当被誉为 “牛肉中的爱马仕” 的日本和牛与 “全球最大牛肉消费国” 中国相遇,能否实现双赢,既取决于日本牛肉的品质,也考验着两国在战略互信方面的发展。未来,随着双方在牛肉贸易领域的深入合作,有望以牛肉贸易为契机,进一步拓展其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实现更广泛的互利共赢。(本文数据来源:日本农林水产省、中国海关总署、日本动物蛋白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