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4日,由全国畜牧总站联合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畜禽种业发展论坛在平谷召开。畜禽种业是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是畜牧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重要赛道,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畜禽种业发展进入快车道,保育繁推,协同发力,取得了一系列可感可及的成果。2025年是种业振兴行动决胜“五年见成效”的关键之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收官之年,本次论坛以赋能新起点、聚智创未来为主题,安排了成果发布、经验交流、政策解读、高端对话等系列活动。
图片来源:主办方
图片来源:主办方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有关负责同志出席论坛,指出当前我国发展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因素在增多,国际形势变化严峻复杂,当务之急就是集中精力、坚定不移地办好自己的事,持续推动畜禽种业振兴发展。目前我国主要畜禽种源供应有保障,风险可管控。畜禽育种投入多、周期长、难度大、见效慢,对标种业振兴时间表、路线图,需要进一步统筹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加力突破育种攻关瓶颈制约,持续激发商业育种创新活力,稳步提高种源供给保障能力。
在论坛获悉,“十四五”以来,我国159个国家级保护品种实现了活体保护全覆盖;同时对61个濒危畜禽品种资源实行了一品一策的抢救性保护措施;先后研制出生猪、山羊、绵羊、鸡、鸭等主要畜禽品种的分子身份证,为畜禽资源鉴定、品种审定和市场监管提供了支撑。国家畜禽核心育种场增至333个,瘦肉型猪基本实现国产化,参加DHI测定的奶牛年产奶量平均达到11吨,肉牛国产冻精年销售量超过3000万支,华西牛冻精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2%,自主培育的蛋鸡品种性能国际领先,自主培育的3个快大型白羽肉鸡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了28%。此外,黄羽肉鸡、肉鸭等种源的市场竞争力也不断增强。2021年以来国家审定畜禽新品种配套系达到75个,较好满足了我们畜禽产品消费的多样化需求。
论坛发布了《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状况》以及新版的《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发布濒危畜禽遗传资源抢救性保护成效;发布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绵羊、山羊、鸡、鸭品种分子身份证DNA特征库;发布生猪、奶牛、肉牛遗传评估优秀种畜。在论坛期间,还设立了猪、禽、牛、羊专场活动,以及自主发布专场活动等。
图片来源:主办方
图片来源:主办方
图片来源:主办方
图片来源:主办方
畜禽种业对于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至关重要。我国是世界畜禽生产第一大国、饲料粮在粮食消费中占比较大,加快推广饲料转化率高、节粮性能突出的优良品种,能够进一步提高玉米、大豆等生物资源的转化效率,是促进畜牧业节粮降耗的重要举措之一,可有效减少养殖业粮食消耗,缓解饲料粮供应压力,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中国科学院院士黄路生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焕春教授、谯仕彦教授、康相涛教授,农业农村部有关司局、全国畜牧总站、平谷区人民政府、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以及各地畜禽种业相关单位1500余名代表参加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