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探店实测揭示行业潜在问题:活羊称重差异引发消费信任危机
(一)博主实测情况:标称 55 - 60 斤的烤全羊,活羊最重仅 34 斤
在美食探店领域,消费者通常对博主的亲身体验分享持有较高信任度。10 月 10 日,重庆一位探店博主的经历引发广泛关注。该博主在社交平台发布的视频详细展示了其在渝北区某烤全羊店的消费过程。博主团购了五只标价 1280 元的烤全羊,商家宣传称这些羊均为 “碳烤正宗内蒙雪山羊”,每只重量在 55 - 60 斤之间。然而,博主出于对食材分量的关注,在活羊宰杀前使用自备电子秤进行称重。结果显示,五只羊中最重的仅 34 斤,最轻的约 25 斤,与商家宣称重量相差显著。
为确保称重结果的准确性,博主随即联系市场监管部门。监管人员迅速到达现场,进行三方当面复称。复称结果表明,四只羊的重量分别为 34.2 斤、31.1 斤、29.1 斤、27.4 斤,均远低于商家宣传的 55 斤下限。这一结果证实了烤全羊店可能存在缺斤少两问题,引发消费者对商家诚信的质疑。
(二)商家回应内容:“活动调整” 为主要解释,关键细节披露不明
面对博主曝光及监管介入,商家于 10 月 14 日接受媒体采访时作出回应。商家称,博主购买的 “55 - 60 斤” 套餐为前期促销活动。随着季节变化,重庆地区羊价上涨,为应对成本变动,店内对套餐进行调整,目前该档位套餐已调整为 “35 - 40 斤”,并在平台标注 “足斤足称”。
对于博主遇到的称重差异问题,商家解释为当天配送环节出现意外,送来的羊并非原本准备的批次,博主所称的是临时更换的羊,故而出现重量不符。商家还强调店内电子秤经过市场监管部门严格质检,有效期至 2026 年 6 月,符合标准要求,并表示顾客若对重量存疑,可自带秤到店复称。但当被问及配送失误具体细节及是否存在长期重量虚标等关键问题时,商家以 “正在调查中” 为由,未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此模糊回应不仅未能消除消费者疑虑,反而使事件更加复杂,损害了商家在消费者心中的诚信形象。
二、监管迅速立案的深层原因:缺斤少两成为餐饮行业 “痼疾” 的探究
(一)行业潜在问题:从 “活羊称重” 到 “鬼秤套路”,消费者防范难度大
重庆烤全羊店缺斤少两事件并非孤立现象,其背后反映出餐饮行业长期存在的称重不规范问题。这一问题背后,商家存在三种常见行为,给消费者带来诸多困扰。
首先,商家宣传表述模糊。在售卖烤全羊时,常以 “活羊称重”“宰杀后重量” 等含糊表述介绍商品,甚至用 “不同部位重量” 等说法混淆概念,规避责任。如本次事件中,商家宣称的 “55 斤” 烤全羊,可能指宰杀前连毛带血的重量,导致消费者实际可食用部分重量远低于预期。
其次,商家在套餐规格上存在不规范操作。频繁调整团购套餐规格,如今日推出 60 斤套餐,明日变为 40 斤,价格却无明显变化。消费者往往难以察觉这些细微调整,仍按以往认知下单,导致花同样的钱获得更少商品,商家借此利用消费者对历史宣传的认知差异谋取不当利益。
最后,在称重设备方面,部分商家虽使用经质检的电子秤,但在操作中存在增加虚重的行为。如 “带水称重”,故意使食材沾水增加重量;“未去包装” 称重,将包装重量算入食材;更有不法商家使用具有遥控调数功能的 “鬼秤”,随意调整重量,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
(二)多地案例警示:缺斤少两成为市场监管重点整治对象
重庆烤全羊店事件并非个例,类似情况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2025 年 6 月,长沙某农贸市场被博主曝光 20 多家商户使用 “鬼秤”,可随意调节重量,部分商品缺斤少两比例高达 40%。同年 8 月,三亚某海鲜排档因将装海鲜的塑料筐重量计入海鲜称重,恶意欺诈消费者,被当地监管部门顶格罚款 30 万元并清退出场。
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共查处计量违法案件 1.2 万件,其中餐饮行业案件占比达 35%。这表明 “缺斤少两” 已从个别商家的投机行为演变为需要全链条治理的行业诚信问题,不仅损害消费者切身利益,破坏餐饮行业市场秩序,也影响诚信经营商家的生存。因此,加强对餐饮行业缺斤少两问题的监管迫在眉睫。
三、消费者应对 “称重陷阱” 的策略:三个要点助力有效防范
(一)消费前:选择信息透明商家,留存宣传关键证据
消费前,消费者应具备辨别商家宣传话术的能力。优先选择明确标注 “活羊称重”“宰杀后净重” 等关键信息的商家,此类商家通常对商品质量和重量更有信心,也更愿意接受监督。下单前,务必截图保存商品详情页宣传信息,包括重量、价格、套餐规格等,关注商家活动调整时是否暗改重量标准。如重庆烤全羊事件中的博主,因提前保留原始团购页面,为后续维权提供关键证据。
(二)消费中:积极参与称重环节,合理运用 “自带工具 + 第三方复称”
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应主动参与称重环节。对于易出现称重问题的活物、海鲜等商品,可提前准备经校准的便携电子秤,要求商家在宰杀或加工前当面称重。使用自带电子秤时,需确保设备准确性,提前检查电池电量。若发现商家称重结果与预期相差较大或怀疑使用 “鬼秤”,应立即拨打 12315 消费者投诉举报热线或联系属地市场监管部门,借助执法力量固定证据。同时,在等待监管人员期间,保存好称重现场照片、视频及与商家的对话录音等证据,为后续维权提供支持。
(三)消费后:拒绝不合理 “私了”,通过投诉推动行业合规
消费后若发现商家存在缺斤少两问题,面对商家提出的 “私了” 方案,如退差价、送菜品等,消费者应保持理性,坚决拒绝。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按消费者要求增加赔偿,增加赔偿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价款或接受服务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
消费者可通过多种渠道维权,如在电商平台投诉要求平台处罚商家;通过 12315 平台举报,让市场监管部门介入调查;在社交平台曝光商家不诚信行为,引起社会关注。如重庆烤全羊店因博主在社交平台公开视频,在事发 48 小时内被立案调查。多渠道维权不仅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还能促使监管部门加强对商家监管,推动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四、事件带来的启示:从 “个案整治” 迈向 “生态重构”,需多方协同努力
(一)监管层面:构建 “智慧称重” 系统,消除信息不对称问题
重庆事件中,监管部门表示将核查商家电子秤检定报告、进货单及历史宣传记录。鉴于餐饮行业称重乱象频发,传统监管方式难以满足需求,需引入创新技术,构建 “智慧称重” 系统,消除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区块链电子秤” 技术是可行方案之一。该技术通过区块链实现称重数据实时上传且不可篡改。监管部门可要求餐饮商家将电子秤接入市场监管平台,商家称重时,电子秤自动将称重数据、商品信息等实时上传。消费者消费时,用手机扫码即可查看商品净重、加工损耗率等详细信息,使商家称重行为完全透明,杜绝 “暗箱操作”。在已试点 “区块链电子秤” 的海鲜市场,消费者通过扫码可清晰了解海鲜重量、价格及产地等信息,有效避免缺斤少两问题。通过这种技术手段,监管部门可实现对餐饮行业称重行为的全方位、实时监管,保障消费者权益。
(二)行业层面:秉持透明化经营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事件曝光后,涉事门店紧急调整团购套餐,将重量标注从 “55 - 60 斤” 改为 “35 - 40 斤” 并强调 “足斤足称”,这表明商家早知宣传与实际存在差距。对餐饮企业而言,在重量上玩弄文字游戏或许能获一时利益,但长远来看,无疑是损害自身发展。真正的经营之道在于秉持透明化经营理念,赢得消费者长期信任与支持。
餐饮企业实现透明化经营可从多方面入手。一是明码标价,在宣传和销售中明确标注商品重量、价格、规格等关键信息,避免模糊表述,让消费者清晰了解商品情况。二是公示称重流程,可在店内显眼位置张贴说明或在消费者称重时主动讲解,增加透明度。三是提供复称服务,当消费者对重量有疑问时,积极配合复称,以证明自身诚信。一些诚信经营的餐饮商家通过主动公示食材采购来源、展示后厨制作过程等方式,赢得消费者高度信任,实现良好发展。而企图欺诈消费者的商家最终将被市场淘汰。餐饮行业应以此为戒,树立正确经营理念,通过透明化经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消费者层面:增强维权意识,发挥有效监督作用
重庆博主实测视频获得百万次播放,反映出消费者对 “称重陷阱” 的普遍担忧。日常生活中,许多消费者遇到缺斤少两问题时选择 “自认倒霉”,不愿花费时间精力维权。这种态度不仅损害自身权益,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商家不法行为。
当更多消费者愿意花时间复称、投诉、曝光时,将形成强大社会监督力量,使企图欺诈消费者的商家无处藏身。消费者的每一次维权行动,都是对公平交易原则的维护,也是对市场秩序的积极贡献。正如市场监管部门所言:“每一次较真的消费,都是在为公平交易投票。” 消费者应增强维权意识,勇于对缺斤少两等不法行为说 “不”。消费过程中注意保留购物小票、称重照片、视频等证据,以便维权时使用。通过社交媒体曝光、向监管部门投诉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商家不诚信行为,推动市场环境净化。当消费者形成强大监督力量时,市场将更加公平公正,消费者权益将得到更好保障。
结语
从活羊称重差异到全国多地频发的 “鬼秤” 事件,暴露出的不仅是个别商家的诚信缺失,更是餐饮行业标准化、透明化建设的滞后。对消费者而言,此次事件是一次具有教育意义的维权范例;对行业而言,则是一次关乎诚信的严峻考验。只有当称重数据清晰明确,消费维权路径畅通无阻,才能使 “足斤足两” 成为餐饮消费的基本准则,而非消费者需反复争取的权益。(风险提示:消费维权过程中请注意留存证据,避免与商家发生肢体冲突,优先通过监管渠道解决纠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