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从街头巷尾至非遗名录:小酥肉的 “逆袭” 进化论
(一)一块酥肉的 “身份跃迁”:从川渝家常菜到文化名片
在川渝地区,小酥肉作为一道极为常见的家常菜,几乎家家户户皆有其独特的制作方式。每逢年节,厨房中便会响起油锅里炸酥肉的 “滋滋” 声,那股热辣鲜香的气味弥漫开来,仿佛在空气中宣告着团圆与喜庆的来临。这道承载着浓郁地方特色和家庭温暖的美食,深受当地人喜爱,无论是作为主食的配菜,还是当作休闲时的零嘴,小酥肉均能完美胜任,成为川渝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25 年 9 月,对于小酥肉而言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在成都市新津区非遗名录公示现场,“美好小酥肉制作技艺” 正式登榜,成为继钟水饺、龙抄手之后又一入选的川味美食技艺。这一消息瞬间在当地乃至全国引发广泛关注,人们纷纷为小酥肉这道传统美食能够获得非遗认证而感到欣喜与自豪。难以想象,这道曾经隐匿于市井烟火中的家常菜,如今竟能以年销 14 亿元、覆盖全国 10 万 + 餐饮门店的国民级影响力,完成从 “餐桌配角” 到 “非遗主角” 的华丽转身,成为川渝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
(二)非遗认证背后的 “双向奔赴”
美好食品的申报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品牌与非遗文化的一次 “双向奔赴”。从品牌角度来看,小酥肉在川渝地区拥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其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民俗记忆的载体。在川渝,“炸酥肉迎新年” 是由来已久的传统,每至过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着长辈将切好的猪肉裹上面糊,放入滚烫的油锅中炸至金黄酥脆,孩子们在一旁眼巴巴地等着,那场景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这种民俗传统,赋予了小酥肉独特的文化价值。
从技艺层面来讲,美好小酥肉传承了 “三炸三控” 的古法技艺。初炸时,将油温控制在特定温度范围,使肉块迅速定型,锁住内部的水分和营养,为后续炸制奠定良好基础;复炸是提升香气和酥脆度的关键步骤,通过精准的时间和火候掌控,让酥肉的外皮更加金黄酥脆,香气四溢;最后的控油锁汁环节也至关重要,其确保了酥肉在保持美味的同时,不会过于油腻,口感恰到好处。这种传统技艺,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也是小酥肉独特风味的来源。
为使这份传统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美好食品耗时 3 年,深入研究小酥肉的制作流程。其联合川菜大师,对每一个环节进行细致的梳理与分析,还原了 28 道核心工序。在此过程中,不仅要保留传统技艺的精髓,还要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标准,使制作流程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例如在原料的选择上,严格挑选优质的猪肉,确保肉质的鲜嫩和口感;在调料的配比上,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与调整,力求还原最正宗的川味。经过不懈努力,美好小酥肉的制作技艺终于得到官方认可,非遗认证成为产品品质的 “官方背书” 。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认证公示后,品牌搜索量周增 47%,电商平台 “非遗小酥肉” 关键词销量环比上涨 65%。这不仅体现了消费者对非遗美食的认可与追捧,也表明了非遗认证对品牌的强大赋能作用。美好小酥肉成功破圈,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道川味美食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制作技艺,实现了从地方特色美食到全国知名非遗美食的跨越。
二、餐饮食材 “非遗化” 的两大突围路径
在当下竞争激烈的餐饮食材市场中,众多企业纷纷投身于非遗赛道,探寻新的发展机遇。从市场数据来看,2025 年上半年,带有 “非遗” 标识的餐饮食材销售额同比增长 34%,增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这一现象背后,是企业通过非遗实现品牌升级与市场拓展的两大核心路径。
(一)名企 “造” 非遗:用文化杠杆撬动品牌溢价
美好食品、得利斯等知名企业通过将自身产品的制作技艺成功申报为非遗,为品牌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实现了品牌价值的提升。这种模式可细分为两个关键步骤:
技艺确权:得利斯火腿技艺入选山东诸城非遗,此举措将其百年腌制工艺转化为产品独特的差异化标签。在市场上,得利斯老火腿凭借非遗技艺的加持,其单价较竞品高出 23%,消费者愿意为这份传承千年的手艺支付更高价格。吴大嫂饺子同样如此,凭借 “盘锦非遗手工擀皮技艺”,在竞争激烈的速冻水饺市场中开辟出 “手工高端” 的细分市场,客单价提升了 35% ,成功吸引了对品质和文化有更高追求的消费者群体。
场景再造:潮庭牛肉丸成为 “汕头牛肉丸制作技艺” 保护单位后,积极联合潮汕牛肉火锅店,推出 “非遗现打体验课”。消费者可在店内亲眼目睹牛肉丸的制作过程,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这一活动不仅增加了消费者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还带动了终端销量增长 28%。全聚德则将挂炉烤鸭技艺融入门店的沉浸式体验,从烤鸭师傅的现场片鸭表演,到对烤鸭历史文化的讲解,使非遗成为年轻消费者打卡的 “文化仪式”。据统计,全聚德门店的年轻消费者占比在推行沉浸式体验后提升了 15%,有效实现了品牌的年轻化和市场的拓展。
(二)地方 “育” 非遗:借地域文化东风起飞
除名企自主打造非遗外,更多企业选择借助地方美食的非遗东风,实现自身的发展。这一路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地标绑定:金字火腿依托 “金华火腿非遗” 的强大背书,将产品与 “浙江有礼” 区域公用品牌紧密结合,借助区域品牌的影响力,加速省外市场的拓展。数据显示,在合作后的一年内,金字火腿省外市场的拓展效率提升了 40%,成功将金华火腿的独特风味推向全国。海文铭以 “佛跳墙制作技艺” 为支点,通过预制菜的形式,让这道原本只存在于高档餐厅的非遗名菜走进了全国 200 万家庭,复购率高达 32%。消费者在品尝佛跳墙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福建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产业集群:嵊州小笼包制作技艺入选非遗后,当地 3000 余家加工企业统一使用非遗标识,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这不仅提升了嵊州小笼包的整体品牌形象,还带动了全产业链产值突破 50 亿元,成为 “小面点大产业” 的典型代表。长沙臭豆腐借 “老长沙非遗” IP,从街头小吃成功升级为文旅伴手礼,通过与旅游景点、文创产品的结合,线上渠道年销售额超 12 亿元,实现了从传统小吃到文化消费品的华丽转身 。
三、非遗赋能背后的商业逻辑:当文化遗产成为 “流量密码”
在竞争激烈的餐饮食材市场中,非遗认证正逐渐成为企业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为企业带来了独特的商业价值和发展机遇。从市场数据来看,2025 年带有非遗标识的预制菜销售额同比增长 42%,远高于行业平均增速。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商业逻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破解同质化困局:给产品装一个 “文化芯片”
在预制菜行业集中度不足 15% 的红海竞争中,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如何实现差异化竞争成为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非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为企业提供了破局的关键。美好小酥肉通过非遗认证,将 “椒麻风味” 与 “川味文化” 深度绑定,成功实现了产品的差异化。其非遗款小酥肉在市场上的溢价率高达 40%,普通小酥肉均价 12 元 / 袋,而非遗款则达到 18 元 / 袋 ,消费者愿意为这份独特的文化内涵支付更高的价格。
得利斯老火腿同样借助非遗技艺故事,在抖音直播中大放异彩。主播通过讲述火腿制作的非遗技艺,引发了消费者的浓厚兴趣,直播中产品的点击转化率达到了 60%,是普通产品的 3 倍。这种通过非遗技艺打造差异化产品的方式,不仅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还为企业带来了更高的利润空间。 企业通过将非遗文化融入产品,就如同给产品装上了一个 “文化芯片”,使其在众多同质化产品中脱颖而出,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和购买。
(二)打通年轻消费心智:用传统叙事对话 Z 世代
在当下的消费市场中,95 后逐渐成为消费的主力军,他们对食品的需求不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生理需求,更注重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数据显示,68% 的 95 后消费者愿意为 “有文化故事的食品” 支付更高价格。美好食品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消费趋势,联合三星堆博物馆推出 “青铜酥肉” 联名礼盒。礼盒将非遗小酥肉与古蜀文化相结合,独特的设计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的关注,预售期订单就超过了 50 万份。
吴大嫂水饺则在 B 站发布 “非遗擀皮技艺 VS 机械臂” 对比视频,通过有趣的创意和生动的展示,让传统的非遗擀皮技艺在年轻人中迅速走红,视频播放量突破百万。这种将非遗与现代传播方式相结合的做法,成功地将传统手艺变成了年轻人眼中的 “潮酷符号”,让年轻消费者对品牌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企业通过挖掘非遗背后的文化故事,用传统叙事与 Z 世代进行对话,能够更好地满足年轻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从而打通年轻消费市场,实现品牌的年轻化发展。
(三)构建产业护城河:从 “工艺传承” 到 “标准输出”
非遗认证不仅是对企业产品文化价值的认可,更是对企业工艺和品质的严格考验。它倒逼企业建立更高的质量标准,从而构建起强大的产业护城河。美好小酥肉制定了行业首个《非遗小酥肉品质规范》,对肉源选择、挂浆比例等 18 项指标作出了明确规定。其中,肉源选择上要求猪腿肉占比≥70%,以确保肉质的鲜嫩和口感;挂浆比例规定淀粉与蛋液为 1:1.2,保证了酥肉的酥脆口感。这一标准的制定,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品质,也为行业树立了标杆 。
潮庭牛肉丸将非遗技艺转化为企业内控标准,通过对制作工艺的严格把控,使产品合格率从 92% 提升至 98.7%,成为出口港澳的 “免检产品”。这种从 “工艺传承” 到 “标准输出” 的转变,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优势地位,构建起了难以复制的产业护城河。企业通过非遗认证建立的高标准,不仅能够提升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还能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冷思考:非遗热潮下的 “守正” 与 “创新” 之辨
(一)警惕 “非遗噱头化”:当文化沦为包装纸
在非遗热潮的背后,我们需保持清醒的头脑,警惕部分企业将非遗作为单纯的营销噱头,出现 “重认证轻传承” 的现象。市场上曾出现这样一个案例,某地方品牌在获得非遗认证后,为降低成本、追求短期利益,在产品制作过程中仍使用工业化香精替代传统香料,这种做法不仅破坏了产品的原有风味,也严重违背了非遗传承的精神。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很快,该品牌的产品投诉量激增 300%,市场口碑一落千丈。
业内专家指出,非遗的核心价值在于 “技艺真实性”,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先辈们的智慧,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美好小酥肉之所以能够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正是因为它坚持汉源花椒现磨制粉,保留了花椒最原始的鲜麻香气;同时,严格遵循 30 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并且做到零预制,确保了产品的新鲜度和品质。这样的坚持,让非遗认证成为了美好小酥肉的 “品质承诺书”,而非仅仅是一张吸引流量的 “贴纸” 。企业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更应坚守非遗传承的初心,真正将非遗技艺融入到产品的生产和制作中,为消费者带来原汁原味的非遗美食体验。
(二)平衡传统与创新:在守正中找到现代表达
非遗美食的工业化是当下不可避免的趋势,但如何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保持传统技艺的精髓,实现传统与创新的平衡,是企业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全聚德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他们引入智能烤炉,通过精准的温度和时间控制,保持了挂炉工艺的精髓。在烤制过程中,智能烤炉能够模拟传统果木炭烤制的环境,使烤鸭的外皮更加酥脆,肉质更加鲜嫩多汁,出成率也提升了 15%。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确保了每一只烤鸭都能达到高品质的标准,让更多的消费者能够品尝到正宗的全聚德烤鸭 。
海欣食品在福州鱼丸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创新方面也有着独特的经验。他们在传统的 “鱼包肉” 制作方法基础上,融入冷链锁鲜技术,将鱼丸的保质期从 3 天延长至 180 天,这使得鱼丸能够更广泛地走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同时,海欣食品通过对制作工艺的不断优化和调整,保留了 90% 的手工口感,让消费者在享受便捷的同时,也能品尝到传统鱼丸的独特风味。这种 “传统为核、科技为翼” 的模式,为非遗美食的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成功的范例,让非遗美食既能在现代社会中 “活下来”,更能借助科技的力量 “走出去” 。
(三)避免区域内耗:从 “单打独斗” 到 “生态共建”
在非遗申报的过程中,部分地区出现了非遗资源重复申报的问题,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容易引发区域内耗,不利于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例如某省就曾出现 3 个地级市同时申报 “牛肉丸制作技艺” 的情况,这种无序竞争不仅没有形成合力,反而分散了资源和注意力,影响了牛肉丸产业的整体发展 。
美好食品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他们联合新津区政府共建 “川味非遗美食产业园”,通过整合上下游供应链,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产业园内,美好食品与 12 家配套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制定标准化生产流程,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到产品包装,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确保了产品的质量和品质。这种 “认证一个、带动一串、辐射一片” 的产业生态模式,不仅提升了美好小酥肉的品牌影响力,也带动了整个川味非遗美食产业的发展,为其他地区和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企业应该摒弃 “单打独斗” 的思维模式,加强区域合作,共同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
结语:当非遗成为食品工业的 “文化防腐剂”
美好小酥肉的非遗之路,折射出餐饮食材行业的深层变革 —— 当价格战陷入红海,文化赋能开辟出蓝海;当工业化面临审美疲劳,传统技艺成为差异化引擎。非遗认证不是终点,而是 “传统美食现代化” 的新起点:如何让文化价值持续赋能产品力,如何在标准化生产中守住技艺灵魂,如何让地域风味成为全球餐桌的 “中国符号”,这些课题将考验每一个 “非遗入局者” 的智慧。或许正如美好食品在非遗授牌仪式上所说:“我们守护的不仅是一道菜的做法,更是一个时代的味觉记忆。当小酥肉的香气从非遗名录飘向千万餐桌,传统文化便有了最生动的传承方式。” 这,才是 “非遗经济学” 的终极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