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频道
产经·企业  曝 光 台  本网动态  畜牧舆情  
当前位置:首页本网动态本网评论 → 文章内容

生猪产能调控:在阵痛中寻找产业新平衡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25/10/22 11:48:16 关注:39 评论: 我要投稿

  一、调控背景:供需失衡与宏观经济的双重压力

  (一)CPI 承压下的 “稳价” 刚需
  2025 年,我国经济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节点,CPI 走势成为衡量经济形势的重要指标。该年度,CPI 持续低位运行,2 - 5 月同比呈现负增长态势,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负面影响。6 月,CPI 虽实现转正,但 8 月又回落至 - 0.4%。这种持续的低位波动,使得稳定物价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关键任务,对经济稳定与民生保障意义重大。
  猪肉价格作为 CPI 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波动对民生和政策走向影响显著。2025 年 6 - 8 月,猪肉价格同比分别下跌 8.5%、9.5%、16.1%,累计拉低 CPI 约 0.49 个百分点。这表明猪肉价格的下行直接导致整体物价水平下降,给经济稳定增长带来挑战。在 “促物价合理回升” 的政策导向下,稳定生猪价格至关重要,既关系到居民生活成本,也影响着养殖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产业链的稳定性。
  (二)产能过剩:能繁母猪存栏逼近调控上限
  当前,生猪产业处于 “后非瘟” 时代的新平衡阶段,供给端呈现 “量增效率升” 的特征。截至 2025 年 8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达 4038 万头,高于 3900 万头的正常保有量上限,预示着生猪产能过剩压力较大。
  与此同时,PSY(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从 2020 年的 17.54 头提升至 2024 年的 24.03 头,实际生猪产能已超出市场需求。2025 年上半年新生仔猪量同比增长 11.5%,预示未来 6 个月生猪出栏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供过于求的矛盾亟待解决。在此市场环境下,养殖户面临养殖利润压缩和亏损风险增加的困境。
  (三)效率提升倒逼产能结构调整
  我国生猪养殖效率快速向国际水平靠拢,PSY 从 2016 年的 17.56 头增至 2024 年的 24.03 头,这是行业发展的显著进步。然而,与丹麦(34.8 头)、荷兰(32.1 头)等先进国家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效率提升意味着同等仔猪产量所需的能繁母猪数量减少,若维持现有存栏,未来产能过剩将呈扩大趋势。
  参考美国经验,其能繁母猪存栏从 1979 年的 964 万头降至 2024 年的 610 万头,同期猪肉产量却增长了 40%。这是生产效率提升推动产能主动调减的典型路径,为我国生猪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当前,我国需加快产能结构调整,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养殖成本,以适应市场变化和需求。
  二、调控政策:从 “量的控制” 到 “质的升级”
  (一)核心手段:“三箭齐发” 破解供给过剩

  面对生猪产能过剩的严峻形势,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精准有效的调控措施,旨在从源头遏制产能无序扩张,稳定市场供需关系。
  能繁母猪 “精准去化” 成为调控关键举措。农业农村部明确 2025 年调控目标,将能繁母猪存栏量从 4043 万头调减至 3943 万头,这一目标有效遏制了产能的无序增长。牧原、温氏等头部企业积极响应,牧原股份制定详细产能调减计划,预计年底前调减能繁母猪 32 万头,相当于减少 800 万头肥猪的供给,从源头缓解市场供给压力。
  出栏体重 “紧急刹车” 也是重要调控手段。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生猪宰后均重从 5 月的 92 公斤降至 8 月的 88.43 公斤,降幅达 3.52%。这看似微小的变化,直接减少了 4% 的猪肉供应量,短期内有效减轻了市场供应压力。
  为防止市场投机行为扰乱市场秩序,政府严格限制二次育肥。禁止规模企业向二育户销售仔猪,切断了市场投机链条,避免人为制造供应紧张局面。2025 年二育规模较 2024 年同期下降了 27%,市场投机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市场秩序逐步恢复正常。
  (二)配套措施:政策组合拳形成合力
  除上述核心手段外,一系列配套政策协同发力,共同推动生猪产业健康发展。
  环保政策 “洗牌落后产能”,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畜禽养殖场备案管理办法》的出台,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2025 年上半年,1.2 万家不合规中小猪场在政策压力下关停,推动产能向规模化、规范化集中,促进了产业优化升级。
  金融工具 “精准滴灌”,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对主动调减产能的企业提供低息贷款,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对未调减产能的企业收紧授信,引导资源流向高效产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储备调节 “托底预期”,稳定市场信心。2025 年已开展 3 批次冻肉收储,累计 3.5 万吨,储备肉在市场价格波动时发挥重要调节作用,避免价格非理性下跌,保障市场平稳运行。
  (三)国际经验:从 “美国模式” 看我国调控逻辑

  回顾美国 20 世纪 80 年代的产能过剩危机,其应对策略为我国提供了宝贵借鉴。当时,美国通过 “技术升级 + 市场出清” 双轮驱动,推动产业变革。在技术升级方面,加大对生猪养殖技术的研发投入,使 PSY 提升了 40%,大幅提高养殖效率;在市场出清方面,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淘汰大量落后产能,用 10 年时间将能繁母猪存栏压减 30%,实现产业集中度从 20% 到 70% 的飞跃,成功化解产能过剩危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我国当前的政策路径与美国模式有相似之处。一方面,通过行政手段短期内 “去产能”,迅速缓解市场供需矛盾;另一方面,借助市场机制长期 “提效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种 “两手抓” 的策略,既能解决当前产能过剩问题,又能为产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避免陷入 “一放就乱、一管就死” 的困境,确保生猪产业在健康、稳定的轨道上持续发展。
  三、效果与挑战:短期阵痛与长期机遇并存
  (一)短期效应:价格承压与产业分化
  2025 年 9 月,生猪市场价格持续下行,均价跌至 13.85 元 / 公斤,同比跌幅达 29.7%。价格的大幅下跌使不少中小散户陷入亏损,养殖利润被严重压缩,甚至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而头部企业凭借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在价格战中展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以牧原股份为例,其完全成本仅为 11.8 元 / 公斤,在行业整体低迷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微利。这种成本差异加速了行业的 “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市场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在产能结构方面,产业 “大洗牌” 正在进行。大型企业产能占比不断攀升,已达到 25.64%,凭借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小散户存栏量同比下降了 15%,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公司 + 农户” 模式占比突破 40%,该模式为农户提供稳定收入来源,为企业降低养殖成本,实现互利共赢。随着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我国生猪产业逐步向成熟市场靠拢,市场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
  (二)中长期机遇:效率提升与周期平滑
  在成本竞争力方面,我国生猪养殖行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 “弯道超车”。广西扬翔通过育种技术创新,PSY 达到 27 头,大幅提高养殖效率;牧原股份发展智能养殖,智能巡检准确率高达 95%,有效降低养殖成本。在这些技术推动下,我国生猪养殖成本从 2023 年的 17.26 元 / 公斤降至 2025 年的 14.13 元 / 公斤,与美国(1.75 欧元 / 公斤,约合 13.5 元 / 公斤)的差距逐渐缩小,提升了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为行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从周期波动来看,我国致力于实现产业 “软着陆”。政策目标不仅是简单去产能,更在于构建 “能繁母猪存栏 - 生猪出栏 - 价格预警” 的动态平衡机制,精准调控市场供需关系,避免市场大幅波动。未来,猪价波动幅度有望从 ±40% 收窄至 ±20%,养殖企业盈利稳定性将显著提升,为养殖企业提供更稳定的市场环境,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三)挑战犹存:政策执行与市场博弈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中小散户面临 “退出难” 问题。部分养殖户因缺乏技术和资金,在环保压力下被迫退出市场,这不仅影响其生活,还可能导致产能波动,给市场带来不稳定因素。为避免这种情况,需加强对中小散户的扶持和引导,提供技术培训和资金支持,帮助其转型升级,适应市场变化。
  国际粮价的 “外溢效应” 不容忽视。若玉米、豆粕等价格反弹,将直接增加养殖成本,可能抵消降重、去产能带来的利好。为应对这一挑战,需建立饲料原料价格对冲机制,运用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降低价格波动对养殖企业的影响。同时,加强对国际粮价的监测和分析,提前做好应对准备,确保生猪产业稳定发展。
  四、未来展望:从 “规模扩张” 到 “价值创造”
  当前生猪产能调控是产业升级的必然过程。短期来看,是 “去产能、稳价格” 的关键阶段;长期来看,是 “提效率、强竞争” 的攻坚阶段。当能繁母猪存栏回归合理区间,PSY 突破 30 头大关,智能化养殖覆盖 70% 以上规模场时,我国生猪产业将摆脱 “猪周期” 的剧烈波动,迎来 “质量型增长” 的新阶段。
  对于从业者而言,当前的产能调减并非终点,而是转型的起点,应从比拼存栏量转向比拼 PSY、料肉比、智能化水平,从 “量的扩张” 转向 “质的突破”。对于消费者而言,随着调控的深入,将享受到更稳定的价格和更安全的猪肉。这场产能调控将推动我国从生猪大国迈向生猪强国。(注:数据来源为农业农村部、Wind、卓创资讯等,截至 2025 年 9 月)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进行删除,电话:1352007206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文章来源:现代畜牧网     文章作者:豆包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十月生猪市场探底回升:供需博弈下的价格韧性与后市展望2025/10/22 21:56:53
入苏屠宰用生猪“点对点”调运名单(10.22)2025/10/22 18:28:15
关于拨付富裕县2025年利用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建设生猪散养户储液池补贴资金的公2025/10/22 11:34:38
2026生猪价格走势全解析:成本线攻防战下的周期新局2025/10/22 9:17:44
2025年9月份广东省屠宰生猪及肉品价格情况2025/10/21 18:50:19
2025年10月21日浙江及各地市白条猪价格2025/10/21 14:29:36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您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更多>>

版权所有 现代畜牧网 Copyright©2000-2025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2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