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业绩呈现显著分化:扩张进程中的利润下滑态势
(一)营收增长背景下的单季亏损问题
在 2025 年生猪市场格局中,巨星农牧的营收数据初览颇为可观。依据其三季报数据,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56.39 亿元,同比增长幅度达 42.57%,此增速在行业内表现突出。生猪出栏量方面,1-9 月累计销售生猪 293.42 万头,已超越 2024 年全年的 275.52 万头出栏量,充分展现公司在产能扩张方面的成效,养殖规模持续扩大,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然而,聚焦至第三季度,情况出现急剧转变,亏损问题凸显。第三季度营收为 19.22 亿元,同比增长 11.57%,但净利润降至 - 7401.94 万元,同比大幅下降 124.32%。与去年同期盈利 3.04 亿元相比,反差巨大。
经分析,生猪价格大幅下跌是导致亏损的主要原因。以 2025 年 9 月为例,生猪销售价格降至 12.8 元 / 公斤,达年内最低水平。而在 2024 年同期,价格约为 18.5 元 / 公斤,一年间价格跌幅达 30.8%。生猪价格持续下行,突破巨星农牧的成本底线,致使公司第三季度陷入亏损,对全年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二)资产负债表风险预警
在业绩面临压力的同时,巨星农牧的资产负债表亦呈现出风险迹象。截至三季度末,公司资产负债率攀升至 66.62%,达到自 2017 年上市以来的最高值,且已连续 5 个季度环比上升。
从债务结构分析,形势同样不容乐观。短期借款达 14.24 亿元,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为 9.22 亿元,而账上货币资金仅 6.16 亿元。经计算,短期偿债缺口达 17.2 亿元,表明公司短期内偿债压力巨大,资金链面临严峻考验。
流动比率降至 0.81,低于 1 的安全标准,显示公司流动资产无法覆盖流动负债,短期流动性紧张。一旦市场环境恶化或出现突发状况,公司可能面临资金周转困难及债务违约风险。与同行业的牧原股份和温氏股份相比,同期资产负债率分别为 55%、60%,巨星农牧负债水平偏高,在行业竞争中,高负债劣势或逐渐显现,后续发展存在不确定性。
二、面临三大挑战因素:行业周期低谷中的生存困境
(一)猪价跌破成本线的价格冲击
2025 年生猪价格走势严峻,巨星农牧深受影响。整个三季度,生猪均价仅 13.5 元 / 公斤,与 2024 年同期相比跌幅达 28.9% ,价格持续下行。巨星农牧养殖完全成本约 15 元 / 公斤,意味着每销售一头猪亏损超 100 元,呈现销售越多亏损越多的局面。
尤其是 9 月份,生猪价格低至 12.8 元 / 公斤,为 2022 年非洲猪瘟后的最低水平。此价格严重冲击养殖户心理防线,使巨星农牧处境更为艰难。据农业农村部数据,三季度全国生猪养殖亏损面达 75%,众多中小散户选择退出市场。
巨星农牧为维持既定产能扩张计划,1-9 月出栏量不仅未减少,反而同比增长 6.5%。公司期望凭借规模优势度过行业寒冬,但现实是陷入 “越卖越亏” 的量价背离困境。出栏量增加,价格却持续低迷,利润不断被侵蚀,经营压力日益增大。
(二)激进扩张引发的产能过剩风险
过去几年,巨星农牧在 A 股市场产能扩张迅速。从 2021 年到 2024 年,生猪出栏量从 87.1 万头大幅增长至 275.52 万头,复合增长率达 47%,扩张速度在行业内较为罕见,备受关注。
2025 年上半年,公司延续激进扩张态势,逆势新增 18 万头种猪场产能,能繁母猪存栏量较 2023 年翻倍。然而,市场环境发生变化,行业调控政策转向。自 5 月起,监管层明确提出 “严控新增产能、调减能繁母猪”,旨在抑制生猪产能过热,防止产能过剩。
巨星农牧管理层对政策转向适应较慢,在半年度会议上仍表示 “将有序增加种猪场产能”。这与政策导向相悖,导致公司产能去化进程滞后于行业。当其他企业积极响应政策削减产能时,巨星农牧继续扩张,未来或面临更严峻的产能过剩问题,大量生猪存栏却缺乏足够市场需求消化,将给公司带来沉重负担。
(三)高债务下的财务成本负面影响
快速的产能扩张持续消耗资金,使巨星农牧债务压力不断增加。2025 年上半年,公司为满足扩张需求新增银行借款 8 亿元,财务费用随之大幅上升。前三季度,财务费用同比增长 15%,直接削减公司利润。
可转债到期压力更为突出。2023 年公司发行 10 亿元可转债,目前余额 9 亿元,将于 2026 年到期。当前公司股价持续低于转股价(25.38 元 / 股),若此情况持续,到期时公司需支付巨额现金兑付可转债,这对资金链紧张的公司而言雪上加霜,或成为引发财务危机的关键因素。
从股东户数和持股量变化可看出市场对巨星农牧的担忧。三季度末,股东户数激增 23.11%,大量小散户涌入,户均持股量下降,筹码更为分散。这通常表明市场对公司未来前景信心不足,投资者抛售股票,加剧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困境,给后续融资和发展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三、破局策略:顺应政策与市场变化的调整举措
(一)产能策略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
在政策引导下,巨星农牧调整产能策略,从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转向注重质量提升。公司暂停新建大型猪场计划,将重点置于提升现有 18 万头种猪场产能利用率。如同工厂不再单纯扩建厂房,而是着力提高现有生产线效率。
公司通过技术手段,成功将 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提升至 28.5 头,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 24 头,意味着在不增加母猪数量和栏位的情况下,实现仔猪产量增长,体现内涵式增长优势。
同时,为响应政策控制肥猪出栏体重,巨星农牧采取实际行动。将肥猪出栏均重从 135 公斤压减至 125 公斤。这一举措从市场角度看,有助于缓解猪肉供应过剩压力,稳定市场价格。且较轻体重肥猪生长周期短,可更快出栏,降低养殖成本,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增强公司市场竞争力。
(二)强化成本管控的精细化管理
成本管控对巨星农牧至关重要,已进入精细化管理阶段。公司充分发挥自有饲料厂优势,优化饲料配方。玉米替代比例提升至 30%,豆粕用量下降 15%,有效节省饲料成本。配合发酵饲料技术,提高饲料利用率,使料肉比降至 2.57,低于行业平均的 2.8,即每增长一斤肉所需饲料更少,成本更低。
在研发投入方面,公司毫不懈怠。三季度研发费用增长 21.63%,主要投入基因育种领域。公司与国际知名基因育种公司 PIC 合作,共同开发抗病种猪。若培育出的种猪抗病能力增强,育肥期成活率有望从 92% 提升至 95%。这 3 个百分点的提升,对大规模养殖的巨星农牧意义重大,按当前养殖规模计算,每头猪成本有望再降 0.8 元 / 公斤,增强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价格优势和应对能力。
(三)把握政策机遇与市场周期变化
尽管巨星农牧目前仍面临困境,但市场已出现积极变化,政策面和市场周期均释放有利信号。10 月,生猪价格触底反弹至 11.95 元 / 公斤,给养殖户带来希望,二次育肥积极性提升。
随着冬季来临,传统腌腊需求回暖,对生猪市场形成有力支撑。每年冬季,南方地区制作腌腊制品需求大增,拉动生猪价格上涨。从行业周期看,能繁母猪存栏从 4035 万头开始去化,按生猪约 10 个月生长周期推算,2026 年二季度市场供应或进入收缩期。
对巨星农牧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若公司能在当前周期底部实现 18 万头种猪场产能高效运转,优化成本、提升效率,待市场进入上行周期,这些产能将释放巨大红利。前期在产能扩张、技术研发、成本管控等方面的投入将得到回报,助力公司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实现业绩逆转与提升。
结语:扩张战略在行业周期中的考验
当激进扩张策略遭遇行业周期低谷,巨星农牧面临的困境反映了整个生猪行业的转型挑战。政策要求 “去产能、防风险”,而企业存在 “上规模、抢份额” 的惯性,这种战略矛盾考验着管理层的决策与平衡能力。短期内,债务压力与价格低迷将抑制股价表现;长期来看,需关注公司能否将前期产能投入转化为效率优势,在行业集中度提升过程中占据有利地位。正如猪周期规律所示:在行业寒冬中生存下来的,并非单纯依靠规模优势,而是那些尊重行业周期、善于在逆周期进行有效调节的理性扩张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