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全国鸡蛋价格速报:主产区价格稳定,南北价差持续分化
(一)全国均价止跌企稳,主产区表现坚挺
今日全国鸡蛋均价为 5.62 元 / 公斤,与昨日持平,结束连续 3 日微幅下跌趋势。主产区中,山东均价 5.57 元 / 公斤(持平)、河北 5.38 元 / 公斤(持平)、广东 6.73 元 / 公斤(持平)、北京 5.90 元 / 公斤(持平),主流市场呈现稳定态势。值得关注的是,南方销区高价区与北方产区低价区价差扩大至 1.2-1.5 元 / 公斤,广东深圳、广州等地零售价达 3.5-3.6 元 / 斤,而山东临沂、河北邯郸等地到户价低至 2.8-2.9 元 / 斤,反映区域供需结构存在显著差异。
(二)批发市场报价分化,质量价差逐步凸显
从全国主要批发市场数据来看,北京新发地大宗价 5.94 元 / 公斤、上海浦西 820 元 / 27.5 斤(折合 3.0 元 / 斤)、广东广州 1600 元 / 45 斤(折合 3.56 元 / 斤),高价区集中在西南、华南消费旺季市场,而华北、华东产区因库存压力报价偏低。同时,大码蛋(55g+)与小码蛋(45g 以下)价差达 0.3-0.5 元 / 斤,反映市场对优质蛋品的偏好有所提升。
二、供需基本面解析:供应淡季叠加消费回暖,短期矛盾悄然转换
(一)供应端:冬季产蛋淡季启动,环比增量收窄
随着北方蛋鸡主产区(山东、河北、河南)进入冬季产蛋低谷期,产蛋率较 10 月下降 5%-8%,日均单产降至 52-54 斤 / 万羽,商品蛋周度供应量环比减少 2%-3%。南方地区(广东、江苏)虽未完全进入淡季,但新鸡开产延迟叠加老鸡淘汰节奏放缓,月度供应增量收窄至 1% 以内。卓创资讯数据显示,11 月在产蛋鸡存栏量 13.8 亿只,环比持平,产能结构从 “增量周期” 转入 “存量博弈”。
(二)需求端:终端消费温和复苏,食品加工需求升温
居民日常消费随气温下降小幅增长,农贸市场走货速度提升 10%-15%,家庭备货周期从 3 天延长至 5 天。同时,食品加工企业(蛋糕、蛋制品)为应对春节前订单,开始阶段性补库,华北、华东地区工业蛋采购量周增 8%。不过,电商节促销对鸡蛋拉动有限,主流平台销量同比持平,显示需求提振以刚性消费为主。
三、区域市场特征:北方承压 vs 南方挺价,库存分化成关键
(一)北方产区:库存高企压制涨价动力
在北方主要产区,如河北、山东等地,鸡蛋市场面临库存积压困境。贸易商手中库存普遍达到 7-10 天,较正常水平明显偏高。部分冷库中储存的鸡蛋库存消化速度缓慢,进一步加剧市场供应压力。与此同时,淘汰鸡价格持续低迷,目前维持在 3.8-4.0 元 / 斤区间。对于养殖户而言,此价格使得淘汰老鸡经济效益不佳,从而导致惜淘情绪升温。数据显示,当前老鸡在鸡群中的占比已提升至 25%,直接导致大码蛋供应过剩。
在山东德州、聊城等地,低价区已出现 “以质换价” 现象。为加快鲜蛋走货速度,不少商家依赖低价促销手段。在此市场环境下,鸡蛋价格短期内反弹阻力较大,市场陷入供过于求的僵持局面。
(二)南方销区:供应偏紧支撑价格韧性
与北方产区形成鲜明对比,南方销区的鸡蛋市场呈现供应偏紧态势。以广东、广西等地为例,由于本地产能不足,外调蛋在市场中的占比高达 60%。近期,受北方降雪等极端天气影响,物流运输成本增加 0.05-0.1 元 / 斤。成本上升直接支撑地头价坚挺,使得鸡蛋价格在南方销区保持较强韧性。
同时,随着活禽市场回暖,鲜蛋消费也受到带动。在佛山、广州等地,商超的鸡蛋日均销量增长 12%。经销商因市场需求旺盛,主动补货意愿增强,使得库存周期被压缩至 3-5 天。在 “低库存 + 强需求” 格局下,南方销区的鸡蛋价格得到有力支撑,形成与北方产区截然不同的市场景象。
四、后市展望:短期震荡偏强,中长期关注两大变量
(一)短期(11 月中旬前):供应收缩驱动阶段性反弹
随着北方产区产蛋率进一步下降,预计 11 月中旬全国日均供应量将减少 500-800 吨,而终端补货需求集中释放,蛋价存在 0.1-0.3 元 / 公斤的反弹空间。山东、河北等低价区有望修复至 3.0-3.1 元 / 斤,南方销区或冲击 3.8 元 / 斤关口,但需警惕冷库蛋集中出库对市场的压制。
(二)中长期:产能去化进度决定上行高度
当前养殖户盈利处于盈亏平衡点(成本约 3.0-3.1 元 / 斤),450 日龄以上老鸡占比达 22%,若 11 月淘汰量未达预期(目前周度淘汰量约 400 万只,同比减少 15%),春节前产能去化节奏或放缓,压制蛋价上行空间。反之,若亏损持续倒逼老鸡加速淘汰,12 月存栏量有望下降 2%-3%,为元旦、春节行情奠定利好基础。
五、操作建议:产区控库存,销区抓节奏
面对复杂多变的鸡蛋市场,不同参与主体需灵活调整策略,以应对潜在风险、把握市场机遇。
(一)养殖户:适时淘汰,优化存栏
对于养殖户而言,当下是调整养殖结构的关键时期。建议对 450 日龄以上的老鸡,逢价格反弹便进行淘汰。老鸡产蛋率逐渐下降,饲养成本相对较高,且市场上大码蛋供应过剩,继续保留老鸡可能增加养殖成本与市场风险。若集中出栏老鸡,容易引发市场供应瞬间增加,导致价格下跌,所以需把握好淘汰节奏。
优化存栏结构同样重要,应着力提升中码蛋(50-55g)的占比。中码蛋在市场上需求较为稳定,无论是家庭消费还是食品加工企业都对其有一定需求。养殖户可通过合理调整鸡群结构,如引入优质鸡苗,淘汰低产蛋鸡,实现中码蛋产量的提升。此外,积极对接加工企业订单,能够稳定销售渠道,降低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加工企业通常有较为稳定的采购需求,与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可确保鸡蛋有稳定的销路。
(二)贸易商:灵活控库,关注物流
产区贸易商需严格控制库存周期,将其保持在 5 天以内。产区库存压力较大,若库存周期过长,一旦市场价格下跌,将面临较大损失风险。在价格较低时,可适当吸纳优质鲜蛋,这些鲜蛋在市场价格回升时能够带来较好收益。但需注意,吸纳的鲜蛋必须保证质量,否则可能因质量问题导致销售困难。
销区贸易商可适当增加 3-5 天的安全库存。销区市场需求相对稳定,且受供应波动影响较大,适当增加库存可应对可能出现的供应短缺情况。同时,要密切关注北方物流畅通情况。北方是主要的鸡蛋产区,物流是否畅通直接影响鸡蛋供应。一旦出现极端天气,如暴雪、暴雨等,可能导致物流受阻,鸡蛋供应减少,此时销区的安全库存就能发挥作用,保证市场供应稳定。
(三)加工企业:低位建库,锁定成本
加工企业应充分利用当前鸡蛋价格低位的机会,建立 15-20 天的原料库存。鸡蛋是食品加工企业的重要原料,其价格波动直接影响生产成本。在价格低位时建立库存,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优先采购大码蛋,是因为大码蛋在加工过程中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且加工后的产品质量也相对稳定。
春节前是食品加工企业的生产旺季,对鸡蛋的需求量较大。提前建立原料库存,能够锁定春节前的生产成本,避免因价格上涨导致成本增加。加工企业还可与养殖户或贸易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确保原料供应的稳定与质量。
11 月鸡蛋市场正式进入 “供应淡季 + 消费稳增” 的窗口期,短期价格受季节性因素支撑偏强震荡,但中长期仍需依赖产能去化与终端需求的实质性回暖。从业者需密切跟踪产区天气变化、淘汰鸡进度及食品加工企业备货动态,理性把握市场节奏。 (数据支持: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卓创资讯、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