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管理频道
养殖管理  畜禽资源  免疫防疫  疫病防治  疫病警报  饲料  兽药  
当前位置:首页养殖管理繁育技术 → 文章内容

现代肉种鸡分群后的管理重点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24/4/24 22:28:07 关注:175 评论: 我要投稿

  均匀度良好的鸡群与较差的鸡群更易管理, 鸡群中绝大多数鸡只的鸡群处于相似的生理发育状态, 对饲养管理的应答会更加一致。分栏的目的是将整个鸡群, 根据不同的平均体重分成2~3个群体, 对每个群体进行分别管理, 使整个鸡群在开产时达到较好的均匀度。动物群体之间的差异性可通过变异系数或均匀度来测定, 以百分比来表示 (变异系数%) , 变异系数可在称重时自动计算或人工计算;变异系数越小, 鸡群的差异性越小;均匀度越高, 鸡群差异性越小。雏鸡入舍时, 鸡群的体重应呈正态分布, 差异较小;即使在一日龄在一个群体内也存在自然的差异;随鸡群的生长, 由于群体内的个体鸡只对管理因素如免疫、疾病、采食竞争能力不同, 应答也不尽一致, 鸡群的差异性也会随之增加。鸡群差异性较大, 影响整个鸡群的生产性能, 且导致整个鸡群的管理更为困难。通过测定鸡群的差异性来进行分栏和分栏管理, 使所有鸡只对饲养管理, 如光照刺激及饲喂量的增加应答一致, 整个鸡群的均匀度会提高且更易管理。根据鸡群内体重的差异程度进行分栏, 体重离平均值差异较大与较小的鸡群相比, 在分栏时应分成更多的群体, 分栏后各个小栏应以开产时将体重调整到目标体重为目标进行分别管理。
  1  分栏原则
  实际分栏取决于鸡场或鸡舍的设计和管理方法 (各栏的安排和饲喂系统的灵活性) , 以及鸡群28~35d时的体重差异性, 理想的是在雏鸡入舍时至少准备好一个分栏时所用的空栏。饲养种公母鸡的区域必须能够分成2~3个小栏;如在本栋分栏, 应留1~2个可调整的小栏以隔开不同的鸡群。分栏时应遵循以下4个原则。
  1.1 分栏时机
  建议使用电子秤在28d时对种公母鸡进行分栏, 如分栏有效, 各栏的鸡群差异性会得到及时改善且好于分栏前。为确定鸡群的目标体重与饲喂计划, 分栏后对各栏鸡群重新称重和计数, 以便确认分栏后各鸡群的平均体重和均匀度。分栏后确保鸡群的饲养密度、采食及饮水位置与推荐的指标保持一致, 特别是在分栏期间隔离栏调整了以后。
  1.2 分栏前
  每个栏随机抽样称重, 从各栏的中间位置抽取, 不要靠近门口或栏边;如单个鸡群超过1000只, 应从该栏或鸡舍的两个不同地点抽样;产蛋期应在鸡群中三个不同地点抽样;至少抽样2%的鸡数或不少于50只鸡, 取数量多者;之后计算平均体重、变异系数或均匀度, 确定各栏体重的分界点。为避免选择性误差, 应全称重所有围的鸡。
  1.3 分栏后
  重新抽样称重计算各栏鸡群数量、平均体重及变异系数或均匀度, 以确保分栏的准确性, 分栏后各栏鸡群的变异系数应小于8%或均匀度高于80%。饲养密度、采食位置、饲料分配及其它管理因素应满足鸡群的要求, 如做不到这一点, 必须安装补充饲喂系统。分栏后鸡数不准确会造成饲喂量不正确。每栏鸡群都应有各自的独立饲喂系统, 若无法做到, 补充饲喂时应保证饲喂系统能均匀分配饲料及足够的采食位置。各栏鸡群的体重应以图表的形式与标准体重进行比较, 据实际与标准体重的差异程度调整饲喂量, 必要时重新制定各栏的体重增长曲线, 使各栏体重在63d回复到标准体重。
  1.4 使用同一种方法计算均匀度
  由于不同的均匀度计算方法所得出的结果会略有不同, 所以在整个育雏育成期最好使用同一种方法计算。
  2  分栏方法
  2.1 利用变异系数分栏
  2.1.1 鸡舍隔离栏可以调整
  每个栏随机抽样称重, 根据鸡群的变异系数分栏, 各栏体重分界点, 即分栏后各栏鸡数的百分比, 结果见表1。若变异系数小于10%, 则不需分栏。


  2.1.2 鸡舍隔离栏不能调整
  有些鸡舍的分隔栏不能调整或改变, 各栏的大小是固定的, 每栋鸡舍的布局在进鸡前已设定好。鸡舍的各个小栏均匀分割, 待将来分群时每个小栏的鸡数应是均匀的。如鸡舍被分隔成4个大小一样的小栏, 每栏鸡群占到总数的25%, 因此各栏鸡数和体重分界点应调整。
  2.2 利用均匀度分栏
  2.2.1 隔离栏可以调整
  鸡群的均匀度是用在鸡群平均体重上下给定的范围内 (通常±10%) 的鸡数占总数的百分比表示, 在该体重范围内的鸡数越多, 均匀度越好, 分栏数就越少 (表2) , 如均匀度超过80%, 可不进行分群。如需以2栏方式分群, 根据抽样称重数据确定每栏的体重分界点。
  2.2.2 隔离栏不能调整
  如鸡舍分栏用的隔离栏是固定的, 需调整各栏鸡数和体重分界点 (表2) , 使其与各栏的鸡只大小一致, 调整后应确保每个小栏的鸡数正确, 饲养密度与建议的保持一致。


  3  分栏后鸡群的管理
  3.1 在28d分栏后
  必须使各栏鸡群均匀协调达到标准体重。虽然将鸡群分成单独的小栏是主要的管理策略, 但为了保持各栏的均匀度, 分栏后的管理更为重要, 而且35d后各栏的管理必须关注更多的细节。如果产蛋期鸡群群体大小比育成期大, 转群时各栏鸡群要合并。为了在预期转群周龄各个小栏在合并时达到共同的目标体重, 分栏后的管理非常重要:分栏后应据各小栏的鸡群体重调整饲喂量, 使各栏体重逐渐回复到标准体重;根据成活率的变化每周必须重新计算饲喂量;根据各栏体重增长情况和各栏鸡数调整饲喂量;饲喂量绝不能减少;分栏后第一周, 小体重鸡群应维持分栏前的饲喂量;分栏后由于减少了与大体重鸡群的竞争行为, 初始饲喂量不需增加;每周饲喂量增加要求, 大体重鸡群少量增加, 小体重鸡群适当多加;饲喂量的维持不能连续超过两周。体重变化达不到预期的原因可能是饲喂量不正确、饲料营养变化、原料变化或饲料种类的变化而造成, 必须及时进行调查与分析。
  3.2 在63d前分栏后体重管理
  分栏时据鸡群原有的变异系数将鸡群分成2~3个群体;28d后继续关注各栏鸡群的周增重;调整饲喂量以满足目标体重的要求, 使每一栏鸡群在骨架生长发育阶段 (63d前) 均匀地达到目标体重。
  3.2.1 体重低于标准 (小体重鸡群)
  分栏后鸡群平均体重小于标准体重100g以上, 目标是使鸡群在63d达到标准体重。重新制定体重增长曲线使鸡群在63d时恢复到标准体重;分栏后第一周, 小体重鸡群应维持分栏前的饲喂量, 不要增加饲喂量;由于减少了与大体重鸡群的竞争行为, 体重仍会增加;之后应据鸡群实际与目标体重的偏离程度增加饲喂量。
  3.2.2 体重与标准一致 (中等体重鸡群)
  目标是使鸡群的体重继续沿标准增长。
  3.2.3 体重超过标准 (大体重鸡群)
  鸡群的平均体重超过标准100g以上, 应重新制定体重增长曲线, 使其在63d时体重回归到标准。为使鸡群达到重新制定的体重增长曲线, 饲喂量可少增加或推迟增加但绝不允许减少饲喂量。
  3.3 在63d以后重新绘制体重增长曲线
  在63d时应重新评估各栏鸡群的实际和标准体重的差异情况, 体重和饲喂量相似的鸡群可在此时合并, 差异较大的应重绘体重增长曲线。表3分析了分栏后体重管理不当的主要方面, 应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提高。
  3.3.1 鸡群体重小于目标体重 (小体重鸡群)
  如鸡群在63d时体重仍小于标准, 应重新制定目标体重增长曲线, 使鸡群的体重沿新制定的曲线在105d时逐渐达到标准, 通过提前增加饲喂量达到这一目标, 目标是继续保持体重与标准一致。
  3.3.2 鸡群体重与标准一致 (中等体重鸡群)
  目标是继续保持鸡群的体重与标准一致。
  3.3.3 鸡群体重大于标准 (大体重鸡群)
  如鸡群体重在63d仍超标, 应重新绘制目标体重增长曲线, 使其在105d时回到标准, 鸡群对饲喂量的要求应按重新制定的目标体重曲线饲喂。
  3.4 缓解体重问题
  如鸡群育成期的平均与标准体重相差100g左右或以上, 应重新抽样称重, 如体重确实如此, 则应考虑下列情况。
  3.4.1 在105d之前体重小于标准
  对于当前的鸡群可将下一次加料提前, 必要时可考虑增加饲喂量, 直到鸡群的体重逐渐恢复到标准。对于将来的鸡群可延长育雏料的使用时间;饲喂营养浓度水平较高的育雏料;21d前提供较长的光照时间, 有助于刺激鸡群的采食量及提高增重。
  3.4.2 在105d之前超重
  不要将饲喂量降低到当前水平以下;减少下次饲料增加量, 如每只鸡增加2g而不是4g;推迟下一次加料;检查饲料能量水平是否高于预期等。为缓解体重问题而做出的任何变化都应逐渐进行, 确保每周体重保持正向增长。
  3.5 目标体重
  种公母鸡在15周至光照刺激期间的管理要点基本相同。这一时期的目的是使鸡群按标准体重曲线均匀生长, 使其能够在期望的日龄平稳均匀地过渡到性成熟, 要达到此目标就应遵循推荐的每周能量摄入量及体重的增加值, 此阶段定期监测和记录体重及均匀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手段。第二性征的发育, 如种母鸡耻骨间距逐渐增大及种公母鸡脸部颜色逐渐变红, 是判断鸡群性成熟发育进展很好的指标。
  3.5.1 在15周到光照刺激阶段
  没有达到要求的周增重是造成生产性能低下的常见原因, 会导致不合格蛋与畸形蛋比例增加、无精蛋数量增加、抱窝倾向性增强、体重及性成熟均匀度降低、高峰产蛋率低、公母鸡之间性成熟同步性差。如鸡群在15周至光照刺激阶段饲喂过度及体重超标, 通常会出现开产早、双黄蛋比例增加、合格蛋数量减少、整个产蛋期饲料需求量增加、产蛋高峰低、产蛋持续性差、总产蛋数减少、整个周期公母鸡受精率低、公母鸡之间性成熟同步性差等不良后果。
  3.5.2 在15周体重不合适的处理

  如15周鸡群体重低于标准 (假定低于标准体重100g以上) 则应重新绘制体重曲线, 通过适当增料使鸡只体重在光照刺激时逐渐回归到标准体重;如15周鸡群体重高于标准 (假定高于标准100g或以上) , 则应重新绘制体重曲线, 使其平行于标准曲线。在此阶段如果鸡群体重超标则不能将体重拉回标准, 否则会导致鸡只体况下降, 对鸡群生产性能产生负面影响;一旦鸡群超重, 应对其进行更加严密的管理, 以尽可能减少对生产和均匀度方面的负面影响, 尽量减少损失;对体重低于标准的鸡群, 还有可能通过增加饲喂量和增重来改善。理想的状态是两种情况都不发生, 密切监控鸡群是有效管理的核心所在;试图把鸡群的体重拉回到标准体重, 将会降低高峰产蛋率。鸡群对饲喂量的要求应达到重新制定的目标体重曲线, 需注意种母鸡在这个阶段保持超重会使性成熟提前;在与标准体重一致的种公鸡进行混群时, 可能会因种公母鸡性成熟不同步而造成很多问题, 这时各栏鸡群应按不同的体重增长曲线进行生长发育, 从此时起超重的鸡群应保持超重, 此阶段不建议将各栏鸡群进行互换。
  3.6 重视育雏育成后转群至产蛋鸡舍的管理
  鸡群从育雏育成鸡舍转群至产蛋鸡舍是一种常见的管理方式。转群时间取决于鸡舍类型, 对于密闭式产蛋鸡舍, 转群时间不应晚于21周;对于开放式产蛋鸡舍, 转群时间可能要等到21周后, 这取决于季节和自然光照时长, 但不应超过23周。不管什么类型的鸡舍, 转群时间都不应早于18周。建议先转公鸡, 至少比母鸡提前1d, 以便于它们找到饲喂和饮水系统。种母鸡应转至棚架上, 以便找到饲料和饮水。产蛋鸡舍的环境条件必须与公鸡转群前育成舍相一致, 在转群前一天和转群当天额外增加饲喂量 (大约50%以上) , 有助于弥补转群造成的应激, 转群当天的早晨不要饲喂鸡群, 产蛋舍的喂料器应装满饲料, 以便鸡只转到后能立刻吃到料;转群后第一天或第二天, 饲喂量就应恢复至正常水平;转群后额外增加的料量及时间长度取决于季节、环境温度及运输时间。育成舍与产蛋舍在环境及设备方面必须尽可能减小差别, 重要的是采食位置不能减少且育成舍和产蛋舍在光照程序和生物安全方面应同步。转群后应检查种公母鸡的嗉囊充满度, 以确保它们能找到饲料和饮水。评估嗉囊饱满度, 可在转群当天首次喂料30min后进行, 然后24h后再次评估;至少随机抽检50只母鸡和50只公鸡, 如果嗉囊充满度不足 (理想状态是所有被评估的鸡只都嗉囊饱满) , 应及时调查原因并加以解决, 可能原因有采食位置不足、饲料分配不均或料量不足等;嗉囊饱满度不足或不均匀, 影响种鸡体型、体重正常的生长发育, 最终影响其生产性能。
  3.7 产蛋上高峰期
  通过提供能满足种母鸡产蛋率与生长需要的料量, 使其在产蛋初期获得理想的体重并避免过度饲喂, 促进和提高种母鸡的产蛋性能, 包括早期蛋重、种蛋质量、产蛋高峰水平及产蛋持续性。如种母鸡的料量超过其生产需求, 卵巢结构会发育异常且体重超标, 从而造成种蛋品质差、孵化率低, 同时增加卵黄性腹膜炎和脱肛的风险。种公鸡应按标准体重增长且达到标准周增重, 24~31周的总增重应达到665g, 体重涨幅达到14%;25~30周周增重保持50~80g, 30周后保持在30~25g, 任何体重方面的影响或下降都会严重影响种公鸡的受精率。为减少称重误差, 混群前对所挑选的±5%标准体重范围内20%~30%的种公鸡做标记, 标记可用腿圈、彩色染料喷涂等, 但不能吸引其它种公鸡的注意或干扰交配行为;在抽样称重时, 仅抽取称重有标记的种公鸡, 理想的情况下, 抽取做标记的20%种公鸡中的50%进行称重, 然后计算平均体重和均匀度, 并与标准体重和前几周的体重记录进行比较, 最后计算出准确的料量。
  3.8 产蛋高峰后
  为了维持产蛋高峰后的生产性能, 种母鸡的增重必须与标准保持一致, 周增重控制在15~20g, 以控制平均蛋重及总产蛋重。如体重控制不好, 会造成脂肪过度沉积, 产蛋高峰后种母鸡的产蛋率、蛋壳质量及受精率的维持都会受到显著影响, 且40周后蛋重会超重;同时在每周称重时应触摸检查鸡群, 确保其保持良好的体况。保持产蛋高峰后种公鸡受精率良好的持续性, 关键在于保持种公鸡的体重增长、体况和饲喂管理及产蛋期适宜的公母比例。饲喂量的增加必须符合种公鸡的体重、胸肌发育及体况。保持足够干燥的垫料, 提高鸡群足底健康状况。执行公鸡淘汰计划。
  (未完待续)  4  重视饲喂管理,确保分栏后体重调整达到预期效果4.1 确保充足有效的采食和饮水位置
  在大群饲养的情况下, 如果鸡群的采食位置不足或太多或鸡群分布不均匀, 鸡群的均匀度和生产性能会受到负面影响。随年龄增长, 种公母鸡头的宽度 (图1) 、肩膀宽度及长度不断变化, 应确保鸡群有足够的采食和饮水位置 (表4) , 满足鸡只体型大小的变化。饲喂系统之间应有足够的间距, 槽式和盘式饲喂系统安装时料线间距至少应在1m以上, 每条料线上盘与盘之间 (中间点到中间点) 的距离应最少在0.75m以上, 公鸡饲喂系统必须离鸡舍边墙0.6m以上, 以方便鸡只均匀采食, 保持均匀增重。
  4.1.1安装正确数量的饲喂设备
  为鸡群提供足够的采食位置, 使所有的鸡只能够同时采食。饲喂系统必须能够均匀分配饲料, 并要防止鸡群拥挤。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必须每天观察饲料的分配情况。如果采用槽式或盘式饲喂系统, 应从8d后逐渐让鸡群使用这些自动饲喂系统, 此过程应通过2~3d的时间过渡完成, 在此期间内自动饲喂系统中的饲料量应逐渐增加以使鸡群逐渐适应自动饲喂系统的声音并与之相关的饲喂活动, 在这段过渡期内, 还应继续进行人工饲喂。

  4.1.2如果使用多条槽式饲喂设备, 各条槽式饲喂设备应从相反方向运转每个栏的饲料分配应在3min内完成, 如果饲料分配有问题, 可在饲喂系统上增加辅料箱, 这样料箱内的饲料只行走一半的料槽, 整个料线也只行走一半的距离, 以此缩短饲料的分配时间。

  4.1.3使用盘式饲喂系统
  如果管理正确, 盘式饲喂系统的饲料分配较均匀。盘式饲喂系统任何时候都应保持充满饲料的状态, 以确保系统运行正确。必须定期检查盘式饲喂系统, 确保所有料盘可以出料且料管内充满饲料。
  4.1.4经常检查
  在鸡舍的不同位置, 要经常检查料槽内饲料厚度、饲料分配时间及采食时间, 保证饲料分配均匀, 所有鸡只都能同时采食及整个饲喂系统正确地分配饲料。最好在关灯黑暗条件下进行布料。
  4.1.5及时调整饲喂器高度
  随着鸡群的生长及周龄的增长, 饲喂系统的高度应及时调整。不同周龄鸡群正确的饲喂系统高度应尽可能减少饲料浪费, 满足鸡群最佳的采食及防止饲喂系统被垫料污染。
  4.1.6地面饲喂
  除了槽式和盘式饲喂系统外, 另一个越来越多被采用的饲喂方式是地面饲喂, 该方式能大面积地将饲料快速而均匀地分配, 能够提高鸡群的均匀度、垫料质量及腿部健康。地面饲喂时, 每个栏鸡数不应超过1000~1500只 (根据小栏的形状及撒料系统的类型而定) 。地面饲喂时饲料的颗粒质量很重要, 饲料颗粒要求直径2.5mm、长度3~4mm。地面饲喂时必须做好颗粒料的过渡管理, 颗粒破碎料应添加在料盘内, 大约饲喂到14d, 在16d左右开始使用自动撒料系统, 在100%使用颗粒料进行地面饲喂前, 应先将颗粒破碎料和颗粒料混合, 在垫料及料盘内至少饲喂2d。
  4.1.7无论采用哪种饲喂系统
  发现问题如鸡群超重、增重不足或均匀度变差时, 必须及时调整饲喂量, 随鸡群周龄的增加及体重增长, 词喂量的增加必须满足体重较大鸡群的营养需求。
  4.1.8评估饲料质量
  种鸡场饲料存放时间最好不超过1周, 料塔必须保持良好的关闭状态, 防止雨水进入, 任何洒落的饲料必须及时清理干净。磅秤每天在使用前用标准重量的砝码进行检查与校正;每批饲料保存样品并储存在干燥、凉爽的地方, 如有问题, 可对饲料样品进行化验分析。每批词料都要进行目测评估, 评估饲料的物理性质量、颜色、外观及味道。如果是粉料, 应检查饲料中的原料是否混合均匀。饲料的物理性质量非常重要, 颗粒料和颗粒破碎料的粉尘比例不应超过10%, 粉料中的粉尘比例不应超过25%, 粉尘比例增加会对生产性能造成负面影响, 饲料的粉尘比例可用饲料震动筛滤器进行检查。
  4.2 正确使用公母分饲设备,保证分饲效果,保持体重均匀增长混群后种公母鸡应从各自的喂料系统中采食, 公母分饲系统是利用种公母鸡在头型大小上的差异, 更有效地控制其体重及均匀度。公母分饲技术需要特别细心的管理, 整个产蛋期内都应注意定期观察鸡群的采食行为。至少在26周之前, 每周进行两次采食行为的观察。正常情况下, 大约26周左右所有种公鸡都不再能够进种母鸡喂料器中吃料;在此之前仍会有部分种公鸡能够进入种母鸡喂料器并偷吃母鸡料;此阶段应认真监测体重和采食行为, 以确保种公母鸡都能吃到足够饲料并保持目标周增重;26周后观察采食行为可减少到每周一次。饲喂设备必须进行适当的调整和维护, 饲喂设备管理不善和维护不良会导致饲料分布不均匀, 这是造成产蛋率和受精率不佳的主要原因。
  4.2.1种母鸡喂料设备
  种母鸡有槽式和盘式喂料系统两种。对于槽式饲喂系统, 最有效的防止种公鸡偷吃母鸡料的方法是在料槽上加装防鸡格栅。种公鸡由于头部较宽、鸡冠较高, 因而不能进入格栅内偷吃饲料, 然而种母鸡却可自由地进入格栅采食。
  格栅内径宽度和高度分别为45~47mm和60~70mm, 在格栅顶部任意一侧加一条水平的横粱能增加格栅的强度, 如格栅宽度小于45mm, 会影响相当一部分母鸡采食并造成生产水平下降。在格栅顶部额外加一根塑料管能更好地防止公鸡偷吃母鸡料, 这在混群后至公鸡体成熟期间 (大约30周) 非常实用, 之后在33~35周, 可将塑料管移除;一定要确保塑料管在格栅顶部安装到位, 否则塑料管下垂会影响种母鸡的采食。安装在槽式饲喂系统上的滚动棒是另一种可代替格栅的设备, 其高度可随鸡只的年龄进行调整, 刚混群时滚动棒高度可设定为43mm, 之后逐渐调高, 到30周时调整到47mm。
  盘式自动喂料器或悬挂式料桶也可通过加装格栅防止公鸡偷吃母鸡料, 使用悬挂式料桶时应尽量减少料桶晃动。每天检查种母鸡饲喂系统, 注意有无破损、变形、格栅间距异常等情况, 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 会导致种公鸡偷吃母鸡料, 从而不能有效地控制体重和均匀度。
  4.2.2种公鸡喂料设备
  一般使用盘式自动喂料器、悬挂式料桶、悬挂式料槽三种喂料设备。悬挂式料桶和悬挂式料槽都是从鸡舍屋顶挂下来, 喂料器高度可进行适当调节。当使用悬挂式料桶并人工加料时, 一定要保证每个料桶的饲料量相同且不能倾向一侧, 下部带平衡物的料桶有利于减少料桶晃动。悬挂式料槽由于饲料可用手匀平从而保证了饲料均匀分配, 使用效果很好;喂完料后, 应将悬挂式喂料器升高以避免种公鸡再次接触;喂料器被升高后, 应将第二天的饲料加到喂料器中, 喂料时可直接将喂料器放低, 使种公鸡能够立即采食饲料。为有利于公母分饲, 最好种公鸡比种母鸡延迟5min再开始饲喂。必须将种公鸡喂料器调整到正确的高度, 使所有种公鸡都能同时获得平等的采食机会, 而又能防止种母鸡偷吃到公鸡料;公鸡喂料器必须调到只有种公鸡能采食的高度, 正确的公鸡喂料器高度取决于种公鸡的体型大小和喂料器的设计, 一般种公鸡喂料器的高度应高于垫料50~60㎝, 必须确保公鸡喂料器下方的垫料厚度均匀一致, 避免下方因垫料堆积而降低高度, 从而使种母鸡偷吃公鸡料;每天在饲喂时间注意观察和调整以确保公鸡喂料器高度正确。随种公鸡数量的减少, 公鸡喂料器的数量应相应减少以确保维持最佳的采食位置。应注意避免给予种公鸡过多的采食位置, 因为有些霸道的种公鸡会过多采食, 导致公鸡群的体重均匀度降低, 生产性能会受到影响。

文章来源:家禽科学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现代肉种鸡空舍期管理要点2024/4/30 11:42:12
如何检查肉种鸡群出现的生产性能问题2024/4/28 9:07:36
现代肉种鸡生长发育的监测与评估2024/4/26 15:45:04
烟台市白羽肉种鸡存养情况动态数据库成功建立2024/4/2 7:49:47
两段式“全进全出”制笼养肉种鸡场空舍管理方案2024/2/2 8:13:10
现代肉种鸡育雏育成期饲养管理关键控制点!2023/11/9 19:19:36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10-6528335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您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更多>>

版权所有 现代畜牧网 Copyright©2000-2023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2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