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肉:现货价格止跌回升,南北价差持续扩大
(一)全国均价微幅上涨,养殖端挺价意愿增强
7 月 31 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报 14.01 元 / 公斤,较前一日上涨 0.02 元 / 公斤,结束连续 3 日下跌态势。荆州市场猪精瘦肉、腿夹肉、肋排均价分别为 17.53 元 / 斤、12.78 元 / 斤、22.58 元 / 斤,其中腿夹肉环比上涨 2.65%。主要原因在于养殖端出栏节奏放缓,集团猪场挺价惜售,叠加月末屠企集中备货,使得短期供需边际有所改善。
此前一段时间,猪价持续下行,养殖端利润不断被压缩,众多养殖户面临亏损压力。如今价格止跌上涨,虽涨幅较小,但为养殖端提供了一定的喘息空间。集团猪场的挺价惜售行为,表明其对当前价格的不认可,期望通过减少供应推动价格进一步回升。而屠企在月末集中备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市场对生猪的需求,进而使供需关系在短期内得到改善。
(二)区域分化明显,华南溢价效应突出
华南地区成为价格高地:广东外三元均价 15.49 元 / 公斤,海南 15.24 元 / 公斤,主要得益于台风 “杜苏芮” 影响生猪调运,本地供应偏紧;而华北、东北地区均价 13.2 - 13.8 元 / 公斤,河北、甘肃等地因屠宰企业库存高企(超 60%),压价收购现象较为普遍。期货市场同步反弹,主力 2509 合约报 14100 元 / 吨,反映出市场对中秋旺季的提前预期。
台风 “杜苏芮” 的来袭,打乱了华南地区生猪的正常调运节奏。生猪运输受阻,外地生猪难以进入,本地生猪供应相对偏紧,从而推动价格上涨。相比之下,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屠宰企业库存过高,为降低成本,纷纷压价收购生猪,导致当地猪价低迷。这种区域间的价格差异,反映出了生猪市场供需的不平衡。
而期货市场主力 2509 合约的反弹,表明市场对未来猪肉价格走势较为乐观。中秋佳节是我国传统的消费旺季,届时猪肉需求量通常会大幅增加。市场参与者预期在中秋旺季的带动下,猪肉价格有望上涨,因此提前在期货市场上布局,推动了期货价格的反弹 。
二、牛肉:批发价高位震荡,高端市场需求韧性较强
(一)全国批发市场均价 58.6 元 / 公斤,区域价差达 63 元 / 公斤
当日全国牛肉批发市场均价为 58.6 元 / 公斤,较上周同期微涨 0.3%,但不同地区价格差异显著。其中,北京新发地牛肉大宗价 54.5 元 / 公斤,该地牛肉供应渠道广泛,涵盖国内多个大型养殖基地以及部分进口牛肉,能够较好地满足北京地区庞大的消费需求。天津何庄子市场 60 元 / 公斤,石家庄国际农批市场 67 元 / 公斤,呈现 “北稳南强” 格局。
在南方地区,上海、广东等地因进口牛肉到岸价上涨 12%,高端商超冷鲜牛肉价格突破 80 元 / 公斤。以上海为例,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对高品质牛肉需求旺盛,进口牛肉凭借独特的口感和品质,受到众多消费者青睐。但进口成本的增加,使得终端价格相应提高。而西北产区(如甘肃酒泉)均价 60.5 元 / 公斤,当地拥有广袤的牧场,天然的养殖环境使得肉牛品质优良,且养殖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在价格上具有一定的性价比优势,凸显出产地优势对价格的影响。荆州市场牛肉均价 36.94 元 / 斤,钟鼓楼市场批发价低至 33 元 / 斤,这些价格相对较低的市场,主要面向当地普通家庭消费群体,以亲民的价格吸引消费者,适合家庭日常采购。
(二)供需双弱下的成本支撑
从供应端来看,全球牛价上行周期传导至国内,进口牛肉到岸成本涨至 62 - 70 元 / 公斤。国际市场上,受饲料价格上涨、养殖规模调整等因素影响,主要牛肉出口国的牛价持续攀升,进而导致我国进口牛肉成本增加。叠加国内能繁母牛存栏连续 4 个月下降(累计降 3.2%),这意味着未来国内肉牛的出栏量可能受到影响。能繁母牛存栏量的下降,一方面是由于养殖成本上升,部分养殖户减少了养殖规模;另一方面,一些地区的养殖环境变化,也使得能繁母牛的养殖难度增加。育肥牛出栏均重 120 公斤(环比降 2%),进一步影响了市场供应量,这些因素共同支撑牛肉价格高位运行。
然而,在需求端,终端消费受高温压制明显。持续的高温天气,使得消费者的食欲下降,对肉类的消费需求减少。餐饮渠道牛肉采购量降 8%,不少餐厅反映,夏季顾客点单时,对牛肉菜品的选择明显减少。市场以刚需消费为主,消费者在购买牛肉时更加谨慎,多会选择在价格较为实惠的时候进行采购,这也使得牛肉市场的交易活跃度有所下降 。
三、羊肉:淡季价格平稳,主产区成交清淡
(一)全国批发均价 51.2 元 / 公斤,环比微涨 0.8%
当日,全国羊肉批发市场均价为 51.2 元 / 公斤,相较于上周,价格环比微涨 0.8%。在不同地区,价格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甘肃酒泉的羊肉大宗价为 49.5 元 / 公斤,当地羊肉以肉质鲜嫩、味道鲜美而闻名,其价格相对较为稳定,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新疆九鼎市场的羊肉价格为 51 元 / 公斤,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的肉羊产区,拥有广阔的草原和丰富的畜牧资源,其羊肉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喜爱 。在华北、华东地区,羊肉价格则处于 55 - 60 元 / 公斤的区间,这些地区经济较为发达,消费能力较强,对羊肉的品质和口感要求也较高,因此价格相对较高。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羊肉价格的波动幅度明显收窄,基本维持在 1 元 / 公斤以内。这一现象充分反映出当前淡季市场的交投氛围较为谨慎,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都在密切关注市场动态,等待更合适的时机进行交易。在荆州市场,羊肉均价为 25.33 元 / 斤,钟鼓楼市场的价格则为 25 元 / 斤,与上期相比,价格持平。在本地市场,羊肉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卤味和烧烤半成品领域,由于天气炎热,消费者对于整羊的购买需求有所下降,导致整羊交易量较上期下降了 15% 。
(二)产能去化缓慢制约反弹空间
从产能数据来看,目前全国在产肉羊存栏量达到 1.7 亿只,环比增长 0.3%。宁夏、内蒙古等主产区的出栏量更是增长了 5%,这些地区作为我国肉羊养殖的重要基地,其出栏量的增加,为市场提供了较为充足的羊肉供应。然而,受限于当前消费淡季的影响,屠宰企业的开工率仅为 52%,这意味着大量的肉羊未能及时进入市场流通环节。同时,库存消化率也仅为 65%,这使得屠宰企业面临着较大的库存压力。
展望未来,预计在 8 月下旬开学季之前,随着餐饮行业开始为新学期备货,羊肉价格可能会出现小幅反弹。在开学季,学校食堂、周边餐饮等场所对羊肉的采购量会有所增加,从而带动市场需求上升,推动价格上涨。但从整体来看,由于产能去化缓慢,市场供应仍然较为充足,缺乏持续上涨的动力。在消费淡季,消费者对于羊肉的需求相对较低,即使有餐饮备货的拉动,也难以支撑羊肉价格持续大幅上涨 。
四、白条鸡:批发价持续回落,终端消费性价比凸显
(一)全国均价 17.17 元 / 公斤,创 7 月新低
商务预报数据显示,7 月 11 日白条鸡批发价 17.17 元 / 公斤,较 6 月初跌 1.32 元 / 公斤,创 7 月新低。主要原因是肉鸡出栏量增 8%,而终端需求受猪肉、鸭肉替代影响,农贸市场走货量降 10%。广西新柳邕市场高价区 26 元 / 公斤,河南黄淮市场低价区 10.43 元 / 公斤,大小厂价差达 15 元 / 公斤,反映苗质分化加剧。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肉鸡出栏量的大幅增加,使得市场上白条鸡的供应量较为充足。然而,消费者在选择肉类时,往往会综合考虑价格、口感、营养等因素。猪肉和鸭肉作为白条鸡的替代品,在价格和口感上各有优势,吸引了部分消费者的选择,从而导致白条鸡的终端需求受到影响,农贸市场的走货量下降。
不同地区的价格差异,也反映出了市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广西新柳邕市场价格较高,可能是由于当地的消费习惯、市场需求以及运输成本等因素导致的。而河南黄淮市场价格较低,则可能与当地的养殖成本、市场竞争等因素有关。大小厂价差达 15 元 / 公斤,这表明不同厂家生产的白条鸡在品质上存在较大差异。优质的鸡苗、科学的养殖方法以及严格的质量控制,能够生产出品质更好的白条鸡,从而在市场上获得更高的价格 。
(二)养殖端压栏与屠企博弈加剧
种禽企业出苗量减 5%,鸡苗价格涨至 3.48 元 / 羽,但毛鸡存栏超 40 天占比达 60%,养殖户压栏盼涨,而屠企因冻品库存高企(超 50 万吨)压价收购,实际成交价格较报价低 0.5 - 1 元 / 公斤,市场陷入 “量增价跌” 困境。
种禽企业出苗量的减少,使得鸡苗的供应量相对紧张,从而推动了鸡苗价格的上涨。然而,养殖户手中的毛鸡存栏超 40 天占比达 60%,他们期望通过压栏来等待价格上涨,以获取更高的利润。但屠企方面,由于冻品库存高企,为了降低成本,他们纷纷压价收购毛鸡。在这种情况下,养殖户和屠企之间的博弈加剧,市场价格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实际成交价格较报价低 0.5 - 1 元 / 公斤,这使得养殖户的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市场陷入了 “量增价跌” 的困境。这种市场困境不仅影响了养殖户的积极性,也对整个白条鸡产业链的稳定发展带来了挑战 。
五、鸭肉:冷冻品价格逆势上涨,南方活禽区领涨
(一)全国冻鸭肉均价 7.13 元 / 斤,荆州市场涨 2.30%
荆州冷冻鸭肉均价 7.13 元 / 斤,环比上涨 2.30%,这一价格变动在市场上引起广泛关注。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是广东、广西等地水鸭出栏量减少了 12%。在这些地区,由于养殖环境、市场需求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水鸭的出栏量出现明显下降。水鸭出栏量的减少,使得活禽价格上涨至 6.5 - 6.8 元 / 斤,进而带动了冷冻品价格的补涨。
在山东、河北冻品区,均价维持在 6.8 - 7 元 / 斤。这些地区的冻品市场相对稳定,价格波动较小。而南方活禽区,如广东粤西,水鸭塘口价达到了 6.4 - 6.5 元 / 斤,较北方具有 15% 的溢价。这种价格差异的形成,与当地的消费习惯、养殖成本以及市场供需关系密切相关。南方地区对水鸭的需求量较大,且当地的养殖方式和品种特点,使得水鸭在品质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从而支撑了较高的价格。这种价格优势使得南方活禽区的水鸭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适合制作盐水鸭、卤味等夏令菜品。这些菜品在夏季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需求旺盛,进一步推动了水鸭价格的上涨 。
(二)季节性换羽期影响短期供应
7 月,蛋鸭进入集中换羽期,这是蛋鸭生长过程中的一个自然生理阶段。在这个时期,蛋鸭的产蛋率下降了 10%,部分养殖户为保证蛋鸭的健康和后续的产蛋性能,提前淘汰老鸭,这导致毛鸭存栏量减少了 5%。台风的影响也给华南地区的物流带来困难,使得鸭肉的运输和配送受到阻碍,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上鸭肉供应的紧张局面。
但从中长期来看,市场情况有所不同。8 月新鸭苗补栏量增加了 8%,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鸭肉的供应量有望增加。随着新鸭苗的成长和出栏,市场上的鸭肉供应将逐渐得到缓解。预计 9 月后,供应压力将回升,价格可能会出现回调。养殖户在补栏新鸭苗时,会根据市场价格和需求预期进行决策。当他们预期未来鸭肉价格上涨时,会增加补栏量;反之,则会减少补栏量。这种市场行为将对鸭肉的供应和价格产生重要影响 。
结语:淡季不淡,把握结构性机会
7 月的肉类市场,是供应端产能去化与需求端淡季博弈的典型体现:猪肉止跌受市场情绪影响,牛肉价格坚挺得益于成本支撑,羊肉价格平稳源于供需平衡,鸡鸭价格震荡取决于市场节奏。对消费者而言,当前是布局高性价比肉类的有利时机 —— 北方猪肉、西北牛羊肉、南方活禽各有其优势;对从业者来说,需密切关注中秋前 20 天的备货节点,在分化行情中精准捕捉区域价差机会。毕竟,当高温淡季进入尾声,肉类市场的真正考验,在于产能去化深度与旺季需求的兑现程度。(数据支持: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中商情报网、各地市场监测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