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饲料价格全景:稳中现分化,原料端支撑强弱不一
(一)综合均价微幅震荡,配方饲料性价比重构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8 月第 1 周(截至 8 月 7 日),全国育肥猪配合饲料均价为 3.39 元 / 公斤,与前一周持平,同比下跌 3.7%;蛋鸡配合饲料均价 3.23 元 / 公斤,同比下降 3.3%,延续 2024 年以来的成本下行周期。然而,细分原料价格呈现显著分化态势:豆粕现货均价 3.28 元 / 公斤,环比上涨 0.3%,结束连续 4 周的下跌趋势;玉米均价 2.50 元 / 公斤保持稳定,麸皮均价 1.9 元 / 公斤,环比上涨 2.15%,显示能量饲料与蛋白原料的市场博弈进一步加剧。
价格波动背后,是复杂的市场供需关系在发挥作用。以豆粕为例,此前连续 4 周价格下跌,养殖户成本压力有所缓解。但进入 8 月,豆粕价格迅速反弹,引发养殖户对养殖成本大幅增加的担忧,担心新一轮涨价潮来临。玉米价格虽当前保持稳定,但其历史波动幅度较大,对整个饲料市场稳定至关重要,一旦价格大幅波动,无论涨跌,都将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麸皮价格上涨虽在饲料中占比相对较小,但长期积累仍会对养殖成本产生影响。
从饲料配方角度分析,原料价格分化促使饲料企业与养殖户重新评估配方性价比。部分原本大量使用豆粕的配方,在豆粕价格上涨后,开始考虑增加菜粕、棉粕等相对低价蛋白原料的使用比例。这不仅涉及简单的原料替换,还关乎饲料营养均衡问题。饲料企业需通过科学的配方调整,确保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不影响饲料质量与养殖效果。养殖户也需依据饲料价格变化,合理调整养殖策略,如控制养殖规模、优化养殖管理等,以应对成本上升压力。
(二)区域价差收窄,南北市场同步承压
华北地区玉米主流价格在 2450 - 2520 元 / 吨,东北地区因新季玉米灌浆期降雨增多,基层惜售情绪增强,价格为 2350 - 2400 元 / 吨,较上月微涨 1.2%;华南港口豆粕现货价格为 3600 - 3650 元 / 吨,较华北地区高出 100 - 150 元 / 吨,区域套利空间明显压缩。中小饲料企业反馈,8 月订单量环比下降 5% - 8%,客户普遍采取 “低库存 + 高频采购” 策略。
区域价差收窄加剧了市场竞争。过去,南北市场饲料价格差异较大,贸易商可通过区域套利获取利润,但当前套利空间不断缩小,贸易商操作难度增加。东北地区玉米价格因降雨和基层惜售上涨,导致当地饲料企业和养殖户成本压力增大,采购资金增加,而销售价格难以同步提升,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华南港口豆粕价格相对较高,也使得当地饲料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中小饲料企业订单量下降,反映出市场需求疲软。客户采取 “低库存 + 高频采购” 策略,主要是出于对市场价格波动的担忧,既避免大量囤货面临价格下跌风险,又希望通过高频采购获取更优惠价格。该策略虽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成本,但增加了采购工作量和时间成本。对于饲料企业而言,如何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稳定客户、提高市场份额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需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合作,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优化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以应对市场挑战。
二、核心原料价格解码:玉米挺价、豆粕反弹、麸皮供需错配
(一)玉米:天气市主导,短期抗跌性凸显
1. 产区天气成多空分歧焦点
8 月正值东北玉米灌浆关键时期,天气状况成为影响玉米价格的核心因素。黑龙江、吉林部分产区遭遇持续阴雨天气,引发农户和市场参与者的广泛担忧。持续阴雨可能导致玉米单产下降,灌浆期玉米需要充足光照和适宜水分条件,阴雨寡照将阻碍玉米生长发育,进而影响单产。这种担忧在期货市场表现为天气升水不断增加,市场提前对可能的减产做出反应。
然而,政策层面的 “稳供” 基调不容忽视。国储拍卖保持日均 50 万吨的投放量,有效稳定了市场预期。在政策调控下,现货价格涨势受到抑制。以华北深加工企业为例,其收购价稳定在 2500 元 / 吨,已维持近 3 个月,始终处于相对稳定的震荡区间。这表明,尽管市场对玉米单产存在担忧,但政策调控使玉米价格未出现大幅波动。
2. 替代品性价比优势弱化
在饲料原料市场,各种原料存在一定替代关系。小麦、大麦、高粱等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玉米作为饲料原料。但 8 月情况发生变化,小麦均价达到 2.60 元 / 公斤,与玉米价差缩小至 100 元 / 吨。对于饲料企业而言,价差缩小使小麦替代玉米的性价比优势不再显著。实际数据显示,饲料企业的替代比例从 6 月的 20% 降至 15%,表明企业正在减少小麦使用量,转而更多依赖玉米。
再看大麦和高粱,其进口成本因国际粮价反弹而上升。国际市场粮价波动直接影响国内进口成本,导致大麦和高粱在国内市场价格竞争力下降。饲料企业使用这些进口原料成本增加,自然会减少采购量。卓创资讯指出,8 月生猪存栏量微增 0.3%,意味着饲用玉米需求依然稳定。生猪存栏量增加,使玉米日消耗量稳定在 120 万吨左右。这种稳定需求进一步巩固了玉米在饲料原料市场的刚需地位,也使玉米价格短期内具有较强抗跌性。
(二)豆粕:美盘反弹叠加国内去库,阶段性止跌回升
1. 美豆供需报告点燃反弹导火索
8 月 12 日,美国农业部(USDA)发布的报告引发市场强烈反应。报告意外下调新季美豆收割面积至 8010 万英亩,改变了市场对美豆供应预期。市场对供应端变化高度敏感,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期货当天收涨 1.8%。外盘上涨行情迅速传导至国内市场,国内豆粕现货价格触底反弹。截至 8 月 15 日,沿海 43% 蛋白豆粕报价 3600 元 / 吨,较周初上涨 50 元 / 吨。基差从 - 150 元 / 吨修复至 -100 元 / 吨,反映出市场对四季度进口大豆缺口的担忧不断升温,市场参与者担心美豆收割面积减少将导致未来进口大豆供应短缺,影响豆粕生产和供应。
2. 国内库存拐点显现但压力仍存
尽管豆粕价格出现反弹,国内豆粕库存情况仍不容乐观。目前,全国豆粕库存为 94.9 万吨,虽已连续两周环比下降,但仍处于年内高位。油厂开机率维持在 55%,周度压榨量达到 190 万吨,表明豆粕生产供应能力较强。然而,下游饲料企业采购态度谨慎。由于生猪养殖处于亏损状态,自繁自养头均亏损达到 200 元,饲料企业经营压力增大。为降低成本,企业减少库存天数,从原来的 7 天降至 6.5 天,且采购策略以刚需为主。这种采购态度限制了豆粕价格反弹高度,尽管市场对供应缺口存在担忧,但在需求端制约下,豆粕价格难以大幅上涨。
(三)麸皮 & 鱼粉:供需错配下的结构性机会
1. 麸皮:面粉淡季催生供应紧张
8 月通常是面粉市场需求淡季。面粉需求疲软致使制粉企业开机率降至 60%,开机率下降直接导致麸皮周产量环比下降 3%,市场麸皮供应量减少。根据市场供需原理,麸皮价格随之上涨,涨至 1900 元 / 吨,创下 6 个月以来新高。对于饲料企业而言,麸皮在育肥猪饲料中具有一定性价比优势。山东某饲料厂表示,麸皮在育肥猪饲料中替代玉米的比例已达到 10%。在玉米价格相对较高的情况下,麸皮成为饲料企业降低成本的选择之一。这种供需错配为麸皮市场带来结构性机会,使麸皮价格短期内呈现上涨趋势。
2. 鱼粉:外盘挺价与港口累库博弈
秘鲁超级蒸汽鱼粉报价在 15000 - 15500 元 / 吨,外盘方面,由于新季捕鱼配额未定,供应商维持挺价策略,期望在未来配额确定后获取更好收益。然而,国内市场情况与外盘不同。国内港口鱼粉库存升至 24 万吨,大量库存积压使市场鱼粉供应相对充足。外盘挺价与港口累库的博弈,压制了鱼粉现货价格涨幅。
从需求端来看,水产养殖进入旺季尾声,对鱼粉需求开始减少。此外,菜粕对鱼粉的替代比例提升至 30%,进一步分流鱼粉市场需求。在供应充足和需求减少的双重压力下,鱼粉市场面临挑战,尽管外盘挺价,但国内市场现实情况下,鱼粉价格难以大幅上涨。
三、三大驱动因素解析:天气、政策、养殖周期的三角制衡
(一)天气变量:短期看涨情绪的 “催化剂”
天气因素是影响饲料市场价格波动的关键变量。今年 8 月,东北玉米产区天气状况备受关注。持续降雨给玉米生长带来诸多不确定性,扰乱了市场预期。据相关数据,东北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 2 - 4 成,引发农户和市场参与者对玉米单产下降的担忧。灌浆期玉米对光照和水分条件要求严格,阴雨寡照将阻碍其生长发育,影响单产。
与此同时,美国中西部地区发布干旱预警,引发市场对美豆单产的担忧。美国作为全球最大大豆出口国,其大豆产量变化对全球豆粕市场影响重大。一旦美豆单产下降,豆粕供应将减少,价格必然上涨。这种 “国内减产预期 + 国际供应担忧” 的双重天气溢价,推动饲料价格上涨。
历史数据清晰显示天气对玉米期货价格的影响。统计表明,8 月主产区每出现 10 毫米以上连续降水,玉米期货波动率提升 15%。当前气象模型显示,华北地区 8 月下旬可能受台风外围影响,增加市场不确定性。台风可能导致物流受阻,影响饲料原料运输,引发区域性涨价风险。饲料企业和养殖户需提前做好应对准备,降低天气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政策托底:市场预期的 “稳定锚”
政策在饲料市场中发挥着重要的稳定作用。农业农村部启动的 100 万头能繁母猪调减计划,加速生猪产能去化,从源头上间接抑制饲料总需求。这对饲料市场产生深远影响,需求减少加剧市场竞争,促使饲料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同时,国储玉米拍卖延长至 9 月底,周度投放量维持在 80 - 100 万吨,有效稳定市场预期,避免价格过度投机,保障玉米市场相对稳定运行。过去玉米价格大幅波动给饲料企业和养殖户带来困扰,政策调控使他们能够更安心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从金融层面看,饲料企业获得 5 亿元增值税留抵退税,缓解资金压力,提升短期采购能力。但从中长期看,企业仍需应对高库存问题。在市场需求相对疲软的情况下,高库存增加企业运营风险。企业需合理安排库存,优化采购策略,降低库存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政策调控为市场提供稳定保障,但市场参与者仍需保持警惕,灵活应对市场变化。
(三)养殖周期:需求端的 “韧性考验”
养殖周期对饲料市场需求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当前,生猪价格为 14.53 元 / 公斤,同比下跌 28.1%,养殖户补栏意愿降至 2018 年以来低位。持续低价使养殖户面临巨大成本压力,补栏决策更加谨慎。商品代肉雏鸡价格 3.28 元 / 只,同比下跌 8.4%,表明畜禽养殖对饲料的增量需求有限。在这种情况下,饲料企业市场空间受到一定压缩,需寻找新的市场增长点以维持发展。
然而,市场也存在机遇。中秋、国庆前备货周期临近,为饲料市场带来新的需求提振。预计 8 月下旬饲料企业周度采购量将环比增长 10% - 15%。在此备货周期内,饲料企业需提前规划,合理安排生产和采购计划,满足市场需求。养殖户也可借此机会增加采购量,降低成本。养殖周期虽给饲料市场需求端带来挑战,但也蕴含机遇,市场参与者需敏锐把握市场变化,才能在竞争中立足。
四、后市展望:短期震荡筑底,中期关注两大拐点
(一)短期(8 月下旬):情绪驱动下的区间震荡
预计 8 月下旬,饲料市场将维持区间震荡态势。玉米价格预计在 2450 - 2550 元 / 吨区间波动,豆粕价格在 3550 - 3650 元 / 吨区间震荡。这种震荡走势主要源于天气炒作与政策调控的相互作用。
玉米市场方面,产区天气不确定性引发市场对玉米产量担忧,推动价格上涨预期。但政策层面的稳供措施,如持续进行的国储拍卖,对价格上涨形成有效压制。多空因素交织,使玉米价格难以单边波动,只能在相对稳定区间内震荡。
豆粕市场同样受多种因素影响。美豆市场供应预期变化通过期货市场传导至国内豆粕价格。国内豆粕库存虽已开始下降,但仍处于高位,限制豆粕价格上涨空间。在这种市场环境下,饲料企业和养殖户需谨慎应对。饲料企业可逢回调建立 15 - 20 天的安全库存,避免高价大量采购,降低成本风险。养殖户可利用麸皮、DDGS 等替代品降低成本,但需注意控制替代比例在 20% 以内,确保饲料营养均衡,不影响养殖效果。
(二)中期(9 - 10 月):供需再平衡的关键窗口
1. 玉米:新季上市与陈粮库存的交接期
9 月是玉米市场关键时期,东北玉米将陆续进入收割阶段。新季玉米产量情况将对价格产生决定性影响。若单产未受灾害影响,市场供应将相对充足,价格可能下探至 2400 元 / 吨寻求支撑。新粮上市后,供应量大幅增加,而需求端增长相对缓慢,供大于求将导致价格下跌。
反之,若减产幅度超过 5%,市场对玉米供应担忧将加剧,价格可能突破 2600 元 / 吨。供应减少而需求仍在,供不应求将推动价格上涨。无论何种情况,饲料企业和养殖户都需密切关注新季玉米产量和价格变化,合理调整采购和生产计划。
2. 豆粕:美豆收割与国内进口的双重考验
10 月,豆粕市场将面临美豆收割与国内进口的双重考验。美豆集中到港可能引发供应压力,大量进口大豆涌入国内市场将增加豆粕产量,压制价格。生猪去产能进入后半程,饲料需求边际改善,对豆粕价格形成一定支撑。综合来看,豆粕价格中枢有望上移至 3600 - 3700 元 / 吨。
对于饲料企业而言,为应对豆粕价格波动,可通过期货点价方式锁定远期成本。期货点价可使企业在未来约定时间以约定价格购买豆粕,有效规避价格波动风险。在此期间,企业需密切关注美豆市场动态、国内进口情况以及生猪养殖行业发展趋势,做出合理采购决策。
结语:在分化中寻找确定性机会
8 月饲料市场受天气、政策和养殖周期等多种因素交织影响。从业者需跳出单一品种分析思维,构建 “玉米看天气、豆粕看美盘、麸皮看供应” 的多维分析框架。在养殖利润承压的背景下,精细化配方管理(如动态调整麸皮 / 玉米比例、关注杂粕性价比)与库存策略(分批采购、利用期货对冲)将成为应对市场周期波动的关键。随着短期波动逐渐消化,饲料价格长期走势终将回归供需结构与成本支撑的本质逻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