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数据洞察:从规模拓展至结构优化的战略转型
(一)销量结构差异化:商品猪量减价稳,仔猪种猪双增彰显韧性
7 月,牧原股份的销售数据犹如行业变革的具象化呈现,深刻反映出公司在市场动态中的战略调整与布局规划。商品猪销售 635.5 万头(含淘汰母猪 35 万头),环比下降 9.46%。这一数据虽看似简洁,却蕴含着丰富的行业信息。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行业饱和度逐步提高的背景下,单纯依赖商品猪的大规模出栏已难以达成利润最大化目标。此时,牧原股份销售结构的调整,恰似在复杂的行业棋局中落下关键一子。仔猪销售 110.6 万头,种猪销售 3.6 万头,环比分别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动,仔猪环比下降 16.4%,种猪环比上升 44%。这种 “商品猪缩量、优质产能扩量” 的特征,充分体现出公司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在行业对优质种源需求持续增长的当下,牧原股份积极布局种猪和仔猪市场,犹如在新兴领域抢占战略高地,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拉长时间维度,1 - 7 月累计销售生猪 5440.7 万头,同比增长 41.14%,这一数据彰显了牧原股份在行业中的强劲竞争力。其中,仔猪 939.7 万头,同比增长 161.97%,如此大幅度的增长,在行业中引发显著影响。这不仅是简单的数字增长,更标志着牧原股份从 “肉猪主导” 向 “种猪 + 仔猪” 价值链条延伸的战略转型初见成效。在此过程中,牧原股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持续优化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提升种猪和仔猪的品质,有效满足了市场对优质种源的迫切需求,也为自身开辟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出栏体重持续降低:政策响应与成本控制
双重驱动肥猪出栏均重降至 125.28 公斤,较 5 月下降 4.75 公斤,且牧原股份明确表示将逐步降至 120 公斤以下。这一数据背后,是公司对政策的积极响应以及对成本控制的深刻认知。5 月底,农业农村部提出 “降重出栏” 政策,牧原股份迅速行动,积极落实。从市场层面来看,降重出栏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市场供应压力,稳定猪价,维护行业的健康发展。
从公司内部成本控制角度而言,这是一项极具战略意义的举措。通过缩短养殖周期,从原来的 180 天压减至 160 天,提高了资金的周转效率。料肉比优化至 2.8:1,即每消耗 2.8 单位的饲料就能产出 1 单位的猪肉,有效降低了饲料成本。单头养殖成本降至 12.4 元 / 公斤,这一成本优势在行业中极为突出,为牧原股份赢得了更大的利润空间,持续巩固了其在行业中的成本优势地位。
(三)淘汰母猪量大幅增加:能繁存栏去化加速
7 月淘汰母猪 35 万头,较前半年月均多淘汰 10 万头。这一数据变化对行业产生了重要影响。全年目标将能繁母猪降至 330 万头,按 PSY28 头测算,此举预计减少年出栏量 280 万头。这标志着牧原股份从 “规模扩张” 向 “效率优先” 的战略转变,如同巨轮在大海中调整航向,驶向更高效、更可持续的发展方向。
过去,部分养殖企业为追求规模效应,盲目扩张能繁母猪数量,导致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跌。牧原股份能够及时洞察这一问题,主动收缩低效产能,通过淘汰生产效率低下的母猪,优化母猪结构,提高整体生产效率。这不仅为后续生猪价格回升预留了调节空间,也体现了公司在行业中的责任担当,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树立了典范。
二、战略调整深层逻辑:政策导向下的产业链价值重构
(一)产能调控典范:从 “增量” 到 “提质” 的演进
在行业发展进程中,牧原股份以其独特的战略眼光和果断的决策,成为产能调控的典范,实现了从 “增量” 到 “提质” 的重大转变。秦英林在 “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座谈会上明确提出的 “年底能繁存栏 330 万头”“年供 1000 万头仔猪” 目标,为公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一目标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战略意义,本质上是通过 “留优去劣” 的方式提升产业集中度。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单纯依靠扩大产能已难以满足行业发展需求,提升产能质量成为关键。牧原股份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积极调整产能结构。2025 年仔猪销售占比已达 17%,与 2023 年的 8% 相比,实现大幅增长。这一变化不仅体现了公司在市场布局上的精准定位,更反映了其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深刻理解。通过向农户输出优质仔猪,存活率超 95%,牧原股份构建起 “公司 + 农户” 的新型利益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公司和农户紧密合作,实现互利共赢。预计全年仔猪销售收入超 150 亿元,毛利率达 25%,高于商品猪 15%,这一数据充分展示了牧原股份在产能调控和结构优化方面的卓越成效。
(二)成本控制进入深化阶段:从 “规模降本” 到 “技术降本”
在成本控制方面,牧原股份不断探索创新,已从 “规模降本” 阶段迈入 “技术降本” 的深化阶段。借助低豆粕日粮技术,豆粕用量降至 5.7%,这一技术应用不仅降低了饲料成本,还减少了对豆粕等进口原料的依赖,提高了公司的抗风险能力。智能饲喂系统的运用使牧原股份在料肉比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通过精确控制饲料的投喂量和投喂时间,提高了饲料利用率,减少了饲料浪费。
在这些先进技术的支撑下,牧原股份的养殖成本从 2023 年的 14.5 元 / 公斤降至当前 12.4 元 / 公斤,提前完成 “头均 600 元降本” 目标的 2/3。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公司对技术研发的持续投入和对生产流程的不断优化。7 月商品猪销售均价 14.3 元 / 公斤,虽同比降 21.86%,但凭借成本优势,单头毛利仍达 150 元,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同期行业亏损 300 元 / 头)。这种成本优势不仅为公司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权,也为行业发展树立了标杆,激励其他企业不断探索降本增效的新途径。
(三)种猪业务爆发式增长:抢占全球育种制高点
种猪业务的爆发式增长,使牧原股份在全球育种领域抢占了制高点。7 月种猪销售环比激增 44%,这一数据背后,是牧原股份在种源培育方面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创新突破。自主培育的 “牧原 1 号” 种猪,PSY 达 28 头,远超国内平均 24 头、国际主流 26 头的水平,这一成绩让牧原股份在种猪市场上具备强大竞争力。
通过输出高性能种猪,售价超 8000 元 / 头,牧原股份不仅打破了国外种源垄断,为国内养猪业提供优质种源,还构建起 “育种 - 扩繁 - 育肥” 的全链条技术壁垒。在这一技术壁垒的保障下,牧原股份能够更好地控制种猪的品质和数量,满足市场对优质种猪的需求。预计 2025 年种猪业务营收突破 50 亿元,这一目标的实现将进一步巩固牧原股份在种猪市场的地位,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三、行业影响:龙头示范效应下的产业格局重塑
(一)加速行业去产能:从 “被动出清” 到 “主动优化”
在行业发展进程中,牧原股份 7 月的销售数据对行业产能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淘汰母猪量高达 35 万头,占全国同期淘汰总量的 10%,这一数据体现了牧原股份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主动调整产能结构的决心。在国家对能繁母猪存栏量调控的大背景下,牧原股份的这一举措,为行业树立了标杆,带动整个行业能繁母猪存栏量从 6 月末的 4043 万头向 3900 万头的正常保有量回归。
牧原股份在仔猪销售方面采取的策略,在行业中引发显著变化。其仔猪单价较市场低 10%,这一价格优势吸引众多养殖户,使得中小散户在成本压力下,纷纷放弃自繁自养的传统模式,转向 “专业育肥”。这一转变不仅提高了行业的专业化程度,也推动了全国规模化养殖占比的提升,目前已提升至 75%。在此过程中,散户存栏量同比下降 12%,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行业格局得到重塑。
(二)重构生猪价格形成机制:从 “周期驱动” 到 “价值驱动”
牧原股份 7 月销售数据中的出栏体重持续下降,对生猪价格形成机制产生了深刻影响。随着出栏体重下降,标肥价差扩大至 0.8 元 / 公斤,这一变化促使屠宰企业优化分割品结构。为适应市场需求,屠宰企业纷纷开发猪排、肉馅等高价单品,以提高产品附加值。这一举措使得终端猪肉价格体系从过去单一的白条定价模式,转向更加多元化的分级定价模式,消费者可根据自身需求和预算,选择不同价格和品质的猪肉产品。
牧原股份在产业链协同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其向子公司牧原肉食销售 237.7 万头商品猪,占比 37.4%。这一内部销售模式强化了 “养殖 - 屠宰” 一体化协同效应,缩短了价格传导链条。在传统养殖模式下,生猪从养殖场到消费者手中需经过多个环节,价格波动较大。而牧原股份的这种一体化模式,减少了中间环节的成本和风险,使市场价格更加稳定,有效平抑了市场波动,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引领全球生猪产业变革:从 “中国龙头” 到 “世界标杆”
在全球生猪产业领域,牧原股份凭借先进的技术和创新的管理模式,正逐步成为世界标杆。在智能化养殖方面,牧原股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其猪舍配备先进的温湿度自动调节系统,能根据猪的生长需求实时调整猪舍环境,为猪的生长提供良好条件。疫病 AI 诊断技术的应用,大幅提高了疫病防控的效率和准确性,降低了养殖风险。
在低碳技术方面,牧原股份也取得显著成就,每公斤猪肉碳排放仅 0.964kg,仅为国际平均的 45%。这一成绩得益于牧原股份在养殖过程中采用的一系列环保措施,如优化饲料配方、加强废弃物处理等。这些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正逐渐输出至东南亚、中东等市场,为全球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 “中国智慧”。
为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牧原股份 7 月公告启动港股上市计划,拟募资 200 亿元用于海外育种基地建设。这一举措标志着牧原股份正式开启全球化布局征程,目标是到 2030 年海外出栏量达 1000 万头。届时,牧原股份将成为首个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大规模布局的中国猪企,在国际市场上与其他巨头展开竞争,提升中国生猪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四、未来展望:在 “量减质增” 中穿越周期
(一)短期:8 月猪价或面临压力,牧原凭结构优势稳健增长
从行业发展的短期视角来看,8 月猪价走势备受市场关注。从市场供需关系分析,由于前期产能的持续释放,8 月生猪市场供应预计将保持充裕状态。加之夏季高温天气抑制了消费者对猪肉的需求,市场需求相对疲软。在这种供大于求的市场格局下,预计 8 月生猪均价环比将下降 3% - 5%,这无疑给整个行业带来一定压力。
然而,牧原股份凭借其独特的结构优势,在市场波动中展现出强大韧性。仔猪和种猪销售占比提升至 20%,这一变化为公司发展开辟了新的增长路径。仔猪市场需求旺盛,种猪市场对优质种源需求迫切。牧原股份通过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加大对仔猪和种猪的销售力度,不仅提高了市场份额,还提升了整体盈利水平。公司内部屠宰业务消化了 35% 的商品猪,这一举措进一步强化了产业链协同效应,减少了市场价格波动对公司的影响。凭借这些优势,牧原股份预计 7 月净利润可达 18 - 20 亿元,上半年累计利润突破 105 亿元,持续在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成为行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二)中期:产能调控成效显现,迎来 “量价齐升” 契机
从中期视角来看,随着牧原股份产能调控政策的逐步实施,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 330 万头,这一变化将对 2026 年的生猪市场产生深远影响。按照市场规律,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减少将直接导致生猪出栏量的下降,预计 2026 年生猪出栏量将减少 280 万头。而在需求端,随着经济的逐渐复苏和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猪肉需求预计将增长 5%。
在这种供需关系变化下,猪价有望回升。预计猪价将回升至 16 - 18 元 / 公斤,这一价格区间将为养殖企业带来较为可观的利润空间。对于牧原股份而言,猪价的回升加上自身成本控制的优势,单头毛利有望突破 500 元。按照这一趋势,全年净利润或达 300 亿元,这将为公司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进一步巩固其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在此过程中,牧原股份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为市场提供更多优质的生猪产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三)长期:定义生猪产业 “高质量发展” 标准
从长期来看,牧原股份的发展实践为生猪产业 “高质量发展” 指明方向,定义了未来的发展标准。在技术驱动方面,牧原股份积极探索创新,AI 养殖、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的应用不断深化,预计未来这些技术的渗透率将超过 50%。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猪群的生长环境得到精准控制,疫病防控能力大幅提升,PSY 有望向 30 头迈进,这将极大提高生猪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绿色转型也是牧原股份长期发展的重要方向。公司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沼气发电覆盖 80% 的养殖场,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转化为清洁能源,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有机肥利用率达 90%,通过将有机肥还田,改善了土壤质量,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 “养殖 - 种植” 循环经济模式,不仅降低了环境污染,还为公司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全球布局方面,牧原股份已迈出坚实步伐。公司在巴西、俄罗斯等国家建设海外基地,充分利用当地低成本的饲料资源,实现了 “国内育种 + 海外育肥” 的全球化分工。这一战略布局不仅拓展了公司的市场空间,还提高了公司的国际竞争力。未来,牧原股份将继续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中国生猪产业的技术和经验走向世界,提升中国生猪产业在全球的影响力。
结语:从数据看牧原的 “反周期” 密码
牧原 7 月数据不仅是一组销售报表,更是中国生猪产业从 “规模扩张” 转向 “高质量发展” 的生动体现。当淘汰母猪与种猪销售同步增长,当出栏体重与养殖成本反向变动,这家龙头企业正用数据表明:在周期波动中,真正的竞争力并非在于逆势扩张的勇气,而在于精准调控的智慧 —— 通过优化产能结构、深挖技术红利、重构价值链条,牧原正在定义生猪产业的下一个增长范式。对于行业而言,这既是一次压力测试,更是一场迈向全球领先的战略预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