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数据速览:销量同比高增长,环比经季节性调整
(一)年度累计出栏突破 440 万头,产能释放超预期
2025 年 7 月,大北农控股及参股公司合计销售生猪 59.39 万头,环比下降 10.84%,主要原因是 6 月出栏冲刺后出现季节性回调,但同比增幅达 27.5%,延续了 2025 年以来的高增长态势。1 - 7 月累计销售 442.86 万头,同比激增 33.63%,远超行业平均增速,充分彰显了行业龙头的扩张韧性。其中,参股公司贡献显著,7 月出栏 30.4 万头,占比 51.18%,首次超越控股公司,这反映出 “公司 + 农户” 模式在产能爬坡期的显著优势。
(二)销售收入同步增长,均价维持行业高位
7 月生猪销售收入 9.84 亿元,1 - 7 月累计达 73.65 亿元,同比增长 21.73%。商品肥猪当月均价 14.43 元 / 公斤,略高于全国生猪均价(14.2 元 / 公斤),体现出大北农优质商品猪的品牌溢价。控股公司均价 14.50 元 / 公斤,参股公司 14.39 元 / 公斤,两者价差收窄至 0.11 元 / 公斤,表明不同经营模式下的成本控制趋于同步。
二、控股 VS 参股:二元结构下的增长分化
(一)控股公司:规模稳定增长,环比短期面临压力
控股公司 7 月出栏 29 万头,环比下降 22.71%,主要是因为 6 月集中出栏后进入仔猪补栏空窗期。但同比增长 6.07%,1 - 7 月累计出栏 243.49 万头,同比增长 21.73%,这表明自有猪场产能利用率维持在高位,达到 95% 以上。销售收入 4.38 亿元,环比降 23.02%,与销量波动相匹配;累计收入 38.35 亿元,同比增 19.96%,成本优势显著,完全成本 13.2 元 / 公斤,低于行业平均的 14 元 / 公斤。在市场竞争中,这一成本优势为大北农控股公司赢得了更大的利润空间和市场竞争力。
(二)参股公司:合作模式发力,出栏占比首次超过 50%
参股公司在 7 月出栏 30.4 万头,环比增长 4.47%,同比暴增 58%,1 - 7 月累计 199.38 万头,同比增长 51.77%,成为大北农生猪业务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其 “轻资产 + 订单农业” 模式在生猪主产区,如河南、山东等地快速复制,仔猪成活率提升至 92%,育肥周期缩短至 160 天。销售收入 5.46 亿元,环比增长 7.27%,同比增长 24.94%,证明合作模式下实现了规模与效益的双提升。这种合作模式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还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资源优势,实现了互利共赢。
(三)结构差异背后的战略考量
控股公司侧重 “自繁自养” 模式,该模式能够保障产能稳定,适合在生物安全高风险区域布局;参股公司通过 “轻资产 + 技术输出” 快速占领市场。两者形成 “重资产稳基盘、轻资产扩规模” 的战略组合。2025 年参股公司出栏占比从 2024 年的 45% 提升至 51%,标志着大北农从 “自有产能驱动” 转向 “轻重资产协同” 的新阶段。这一战略转变有助于大北农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灵活调整生产策略,提升整体抗风险能力和市场占有率。
三、出栏体重波动:从 “逆向增长” 到 “理性回调”
(一)上半年 “增重” 周期见顶,7 月小幅回落大北农 7 月出栏体重数据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控股公司出栏体重为 124.46 公斤,相较于 6 月环比下降 1.13%;参股公司出栏体重达 124.34 公斤,环比微增 0.87%,整体均重 124.4 公斤,较 5 月高点下降 2.5 公斤 ,标志着自 1 月以来的增重趋势出现转折。回顾 1 - 4 月,控股公司出栏体重累计增长 6.79 公斤,参股公司更是累计增长 12.54 公斤,呈现出强劲的增重态势。但从 6 月开始,出栏体重止增为降,这一变化与全国生猪出栏均重走势相呼应 —— 全国生猪均重从 6 月的 128.28 公斤降至 7 月的 127.8 公斤。大北农主动顺应行业趋势,通过优化出栏节奏,避免因生猪体重过大导致的市场风险和养殖成本增加,确保了资源的高效利用。
(二)体重管理的双重逻辑
大北农体重管理策略背后有着清晰的成本与市场双重逻辑。从成本端来看,1 - 4 月饲料成本相对较低,玉米均价维持在 2.3 元 / 公斤左右,此时增加生猪出栏体重能够有效提升单头毛利。随着 5 月后饲料价格反弹,玉米价格涨至 2.5 元 / 公斤,继续育肥会使成本大幅上升,甚至可能导致育肥亏损。因此,大北农及时控制体重,规避了潜在的成本风险。从市场端分析,7 月生猪价格在 14 - 14.5 元 / 公斤区间窄幅震荡,标准化体重(120 - 125 公斤)的生猪更受屠宰厂青睐。标准化体重的生猪不仅销售价格稳定,而且销售周期相比超重生猪可缩短 3 - 5 天,这使得大北农在市场波动中能够快速回笼资金,提升运营效率。
(三)行业对比:均重控制优于同业
在出栏均重控制上,大北农展现出了显著的精细化管理优势。7 月大北农出栏均重 124.4 公斤,低于正邦科技的 134.9 公斤和立华股份的 126.9 公斤,与行业龙头牧原股份的 123 公斤接近。这一成绩得益于大北农智能饲喂系统的广泛应用,控股公司超过 200 家猪场部署了 AI 称重设备,能够实时监测生猪体重变化,并根据每头猪的生长状况调整饲料配方。通过智能饲喂系统,大北农将每公斤增重成本控制在 15 元以内,低于行业平均的 18 元。精准的体重控制不仅降低了成本,还使大北农的生猪产品更符合市场需求,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四、市场影响与后市展望
(一)短期:环比调整不改全年高增长预期
7 月销量环比下降主要归因于季节性因素,这在行业内属于正常波动。大北农全年出栏目标设定为 800 万头,1 - 7 月已完成 442.86 万头,占比达 55.4% ,进度良好。随着 8 月仔猪补栏旺季的到来,市场需求回升,控股公司产能利用率预计将回升至 98%。参股公司在河南、广东等地新增 100 万头合作产能,将进一步提升整体出栏量。预计第三季度(Q3)销量环比增长 5% - 8%,有望达到 200 - 205 万头,为全年目标达成提供有力支撑。这不仅得益于大北农自身产能的释放,还与市场供需关系的动态调整密切相关。随着市场对猪肉需求的季节性增长,大北农的生猪销售将迎来新的增长契机。
(二)中期:体重策略折射成本管控能力
大北农出栏体重从 “逆向增长” 到 “理性回调”,这一过程体现了公司对 “量价利” 的精准动态平衡。在 2024 年第四季度行业亏损期,大北农通过增加生猪出栏体重来提升单头利润。当时市场行情不佳,猪肉价格相对较低,通过增重可以在有限的销量下提高整体收益。随着 2025 年市场价格趋于平稳,大北农及时调整策略,通过控制体重来优化周转效率,避免因过度育肥导致成本增加。2025 年上半年,大北农完全成本降至 13.1 元 / 公斤,较 2024 年下降 1.2 元,其中体重管理贡献了 0.3 元 / 公斤的成本优化。这一数据充分展示了大北农在成本管控方面的卓越能力,通过灵活调整体重策略,实现了成本与效益的最佳平衡。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这种精细化的成本管控能力将成为大北农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长期:产能结构优化释放增长潜力
参股公司 51% 的出栏占比,标志着大北农生猪养殖进入 “轻重协同时代”。这种模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一方面,降低了资本开支,固定资产周转率从 2024 年的 1.2 提升至 2025 年上半年的 1.5 ,资产运营效率显著提高。另一方面,通过技术输出,大北农提升了行业渗透率,合作农户的 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从 24 头提升至 26 头,有效提高了养殖效率。此外,大北农在生物育种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自有品种料肉比达到 2.6:1,优于行业平均的 2.8:1 ,这意味着在相同的饲料投入下,大北农的生猪能够实现更高的增重,进一步降低了养殖成本。综合来看,大北农正通过产能结构优化和生物育种优势,构建 “种猪基因 - 养殖效率 - 市场份额” 的全链条护城河,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大北农有望凭借这一独特优势,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实现业绩的持续增长。
结语:在周期波动中锚定确定性
大北农 7 月的生猪销售数据,是 “规模扩张” 与 “效率优先” 理念的体现:参股公司的爆发式增长验证了轻资产模式的可行性,出栏体重的理性调整展现了成本管控的精细化水平,而全年 442 万头的累计出栏,则为其在生猪周期底部筑牢了安全边际。对于投资者而言,这组数据不仅是业绩追踪的依据,更是观察农业龙头如何通过结构优化穿越周期的窗口 —— 当行业还在单纯比拼出栏量时,大北农已在 “品种、模式、成本” 的三维竞争中率先取得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