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频道
产经·企业  曝 光 台  本网动态  畜牧舆情  
当前位置:首页本网动态本网评论 → 文章内容

网红烧烤店“鲜货”变“冻货”:当信任招牌撞上食品安全红线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25/8/12 18:52:10 关注:46 评论: 我要投稿

  一、“鲜货不隔夜” 招牌下的后厨真相
  (一)宣传噱头与后厨实景的显著反差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环境下,“鲜货” 已成为众多商家吸引消费者的关键卖点,陈双财?鲜货烧烤铺便是其中之一。该店铺以 “现切现串、鲜货不隔夜” 作为核心营销点,开展了全方位的包装与宣传。从店铺装修布局来看,其主打 “透明操作间现切” 展示模式,消费者在店外能够清晰观察到店内工作人员切肉、串肉的操作过程,店内明亮的灯光营造出食材新鲜、制作过程公开透明的视觉效果,仿佛在向过往行人传达 “本店烧烤食材新鲜,制作过程一目了然” 的信息。加之广泛的广告投放以及社交平台的大力推广,吸引了大量消费者慕名前来,每日店门口排起长队,消费者满怀期待,只为品尝所谓的 “鲜货” 烧烤。
  然而,经记者卧底调查发现,后厨实际情况与宣传大相径庭。进入后厨冷藏区,映入眼帘的并非新鲜食材,而是大量预制冻串,这些冻串包装上明确标注 “速冻生制肉制品”,保质期长达 30 天至 12 个月,与店铺宣传的 “现切鲜货” 形成鲜明对比,犹如一场精心策划的虚假宣传被当场揭露。与店员交流得知,除蔬菜外,其余食材多为冻货,这一事实将店铺的虚假宣传彻底暴露。原来,消费者期待的 “鲜货” 烧烤,很大一部分竟是长期储存的冻品,所谓的 “现切现串” 承诺不过是一场表演。
  (二)隔夜肉回收再售的不良商业行径
  随着调查的深入,更为严重的问题浮出水面 —— 隔夜肉回收再售。每日凌晨打烊后,工作人员在清点当日滞销食材时,未按照食品安全标准对未售出肉串进行报损处理,而是直接回收冷藏。这些肉串被装入塑料盒,匆忙送入操作间冰柜,完全无视其已成为过期食品的事实,将其当作次日继续售卖的商品。
  次日,这些隔夜肉被取出解冻后再次上架销售,形成了 “解冻 - 售卖 - 回收 - 再解冻” 的恶性循环。执法记录仪清晰记录了这一过程,解冻后的肉串血水渗出,毫无新鲜度可言,工作人员却视而不见,直接将其与新鲜食材混放。当被问及 “鲜货不隔夜” 的承诺时,员工回应称 “标签是给顾客看的,卖不完的冻起来接着用”,这种漠视食品安全和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令人愤慨。反复解冻的肉类在温度变化过程中极易滋生大量细菌,这些细菌随肉串进入消费者口中,对人体健康构成极大威胁,而商家却为追求私利,将消费者健康抛诸脑后。
  二、多重隐患叠加:被严重透支的食品安全底线

  (一)卫生乱象:细菌滋生的恶劣环境
  踏入陈双财?鲜货烧烤铺操作间,一股闷热潮湿且混杂着生肉腥味与调料刺鼻气味的空气扑面而来。头顶灯光昏黄暗淡,在昏暗光线中,大量苍蝇肆意飞舞,频繁落在待烤食材上,而员工仅随意挥手驱赶后便继续工作,对此现象习以为常。
  操作台上,生肉串与即食烤串共用同一铁盘,生肉串血水不断渗出,与铁盘上残留调料混合形成令人作呕的污渍。血水可能携带大量细菌,极易污染即食烤串,员工却对此毫无防范意识,随意摆放串品,完全忽视食品安全问题。再看冰柜,生熟制品随意堆放,毫无分区,部分冻串包装袋破损,食品直接暴露在室温环境中,为细菌滋生创造了有利条件。细菌在这些暴露食物上大量繁殖,消费者一旦食用被污染食物,健康将面临严重威胁。
  更为严重的是,该店铺员工健康证管理存在重大漏洞。新员工入职仅两日,尚未办理健康证便被安排上岗工作。当被问及健康证问题时,店长表示 “回头补办就行”,这种敷衍态度充分暴露了健康证管理制度在该店铺形同虚设。健康证是保障餐饮从业人员身体健康、防止疾病传播的重要凭证,无健康证员工直接接触食品,将消费者置于未知健康风险之中。若员工携带传染病菌,经手制作的每一份食物都可能成为病菌传播载体,导致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感染疾病。
  (二)反复解冻:潜藏巨大健康风险的隐患
  食品科学领域大量数据表明,肉类每解冻一次,细菌数量平均增长 300%-500%。冷冻过程虽能抑制细菌生长,但无法完全杀灭细菌。肉类解冻时,温度升高促使细菌迅速恢复活性并大量繁殖,反复解冻为细菌提供了多次繁殖机会,使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超标风险急剧增加。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研究指出,在反复解冻操作下,肉类亚硝酸盐含量较新鲜肉最高可提升 40%。亚硝酸盐是具有潜在致癌性的物质,长期食用亚硝酸盐超标的肉类,可能增加消化道疾病发生风险,如胃癌、食道癌等。
  以常见猪肉为例,正常新鲜猪肉细菌数量处于相对安全范围。若反复解冻三次,原本少量细菌会呈指数级增长,从每克几百个迅速增至数万个甚至数十万个。这些细菌在猪肉中大量繁殖,不仅改变猪肉色泽、气味和口感,使其失去新鲜度,更重要的是,消费者食用被细菌严重污染的猪肉后,极可能引发呕吐、腹泻、腹痛等食物中毒症状,对身体健康造成直接损害。对于免疫力较弱人群,如老人、儿童和孕妇,食用反复解冻肉类带来的健康风险更为严重,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疾病。而商家为降低成本,无视科学数据和健康风险,将反复解冻肉类端上消费者餐桌,这种行为是对消费者生命健康的严重漠视。
  三、行业潜规则:“鲜货经济” 背后的虚假宣传产业链

  (一)概念偷换:从 “现切” 到 “预制” 的不正当话术手段

  陈双财烧烤铺所暴露问题并非个例,而是餐饮行业普遍存在现象,反映出 “鲜货经济” 背后隐蔽的虚假宣传产业链。在此产业链中,概念偷换成为商家惯用手段,从 “现切” 到 “预制” 的话术游戏屡见不鲜。左庭右院作为知名火锅连锁品牌,也曾陷入虚假宣传困境。2017 年下半年起,左庭右院以 “当餐新鲜直送”“川贵原种土黄牛” 等极具吸引力宣传语,通过门店装潢、菜单、餐垫纸、灯箱及吊幔等多种渠道大力宣传,试图让消费者相信其提供的牛肉食材均为每天两餐前配送的新鲜牛肉,且来自贵州关岭土黄牛。然而,2018 年 6 月起,因牛肉食材供应短缺等原因,左庭右院开始采购并向消费者供应三种冻品牛肉,分别为加拿大进口 “腱子肉”、产地为山东的 “胸口捞” 及 “牛舌”。这些冻品牛肉既非当餐直送新鲜牛肉,也并非来自贵州关岭土黄牛,左庭右院向消费者提供冻品牛肉后,却未更改原有广告宣传,直至案发仍使用虚假宣传语。最终,左庭右院因虚假宣传被上海市宝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处以 21 万元罚款。
  在火锅行业,除左庭右院外,部分连锁火锅品牌也存在类似问题。某连锁火锅品牌将冷冻肉卷精心包装成 “草原优鲜现切肉”,通过精致摆盘和精心布置灯光效果,营造 “新鲜错觉”,使消费者误以为这些肉卷是刚刚从草原直供、现切上桌的新鲜肉类。餐饮外卖行业此类现象更为普遍,相关调查显示,用预制冻品冒充现切鲜货现象覆盖率超过 60%。许多主打 “现炒”“现做” 的外卖商家,实际使用大量预制菜,消费者期待的新鲜现做美食,可能只是从冷冻库拿出加热的预制菜品。商家通过偷换概念,利用消费者对 “鲜货”“现切” 等概念的信任,误导消费者购买,获取不当利益。
  (二)监管漏洞:平台审核与后厨监管的双重缺失

  外卖平台作为连接商家与消费者的关键环节,在餐饮行业监管体系中本应发挥重要审核与监督作用。但现实情况令人担忧,外卖平台对商家 “鲜货”“现切” 等宣传用语审核仅停留在表面,缺乏实质性审核机制。商家入驻平台时,仅需上传精心摆拍的食材图片即可轻松通过资质审查,平台几乎不对图片真实性及宣传用语准确性进行深入核实。这为商家虚假宣传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可在平台上肆意使用诱人宣传话术吸引消费者下单,而无需担心受到平台严厉处罚。
  线下监管同样存在诸多漏洞。目前线下监管主要依赖突击检查方式,但预制冻品的隐蔽性给监管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商家为逃避监管,常采取隐蔽手段,如撕毁预制冻品原有标签,使监管人员无法获取产品真实信息;或将预制冻品与新鲜食材混放于保鲜盒中企图蒙混过关。这些行为导致日常巡检难以及时发现问题,形成 “宣传靠噱头、监管靠运气” 的不良行业现象。在监管缺失环境下,商家违规成本极低,无需担心虚假宣传带来的严重法律后果,致使 “鲜货经济” 背后虚假宣传产业链日益猖獗,食品安全问题愈发严重。
  四、法律亮剑:虚假宣传绝非 “商业技巧”
  (一)法律条款: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坚实法律支撑

  在法治社会,法律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保障,也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坚实后盾。针对商家虚假宣传和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我国有一系列明确且严格的法律规定。
  根据《广告法》第 28 条,当 “商品成分、质量与宣传不符且对购买行为产生实质影响” 时,构成虚假广告。对于此类违法行为,法律规定可处广告费用 5 - 10 倍罚款。左庭右院案例中,其因虚假宣传被处以 21 万元罚款,罚款额达违法营收 1.8 倍,充分体现法律对虚假宣传行为的严厉打击态度。该条款不仅是对商家虚假宣传行为的经济制裁,更通过高额罚款提高商家违法成本,起到震慑作用,使商家不敢轻易触碰虚假宣传红线。
  《食品安全法》第 148 条是针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法律条款,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的商家,消费者可主张价款 10 倍或损失 3 倍的赔偿。若增加赔偿金额不足一千元,按一千元计算。这一规定增强了消费者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时的维权能力,使消费者在遭受食品安全侵害时能通过法律手段获得相应赔偿,弥补损失。同时,对商家形成强大约束,促使其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标准,不敢轻易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
  (二)典型案例:从头部品牌到网红店的违规警示近年来,随着监管力度加大,众多商家因 “鲜货造假” 受到应有的处罚,这些案例为整个餐饮行业敲响警钟。
  2023 年,上海一家连锁烤肉店因虚假宣传付出沉重代价。该烤肉店宣传称店内使用的牛肉为 “本地现杀黄牛肉”,经监管部门调查,实际使用的是冷冻进口牛肉。这种将冷冻牛肉虚假宣传为本地现杀鲜牛肉的行为,严重误导消费者,侵害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最终,该烤肉店累计被罚没 57 万元,此处罚结果在行业内引起强烈反响。高额罚没金额不仅使烤肉店经济受损,品牌形象也严重受损,消费者信任度大幅下降,众多顾客表示不再光顾。
  2024 年,福州某食品店也因类似问题被查处。该食品店将冷冻猪肉 “加工处理” 后,贴上 “草原优鲜” 标签销售,篡改冻猪肉真实产地信息,误导消费者以为猪肉来自优质草原牧场。这种以次充好、虚假标注产地的行为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最终该食品店被罚款 1 万元并吊销经营许可。吊销经营许可意味着该食品店无法继续从事食品经营活动,这是对商家较为严厉的处罚之一。此案例再次表明,监管部门对 “鲜货造假” 的处罚从过去 “象征性罚款” 转向 “精准打击营收命脉”,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市场公平竞争秩序。这些典型案例充分说明,无论头部品牌还是普通网红店,只要违反法律法规进行虚假宣传和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都必将受到法律严惩,付出惨重代价。
  五、消费者自救指南:三招识破 “鲜货陷阱”
  在当前 “鲜货” 概念充斥的餐饮市场中,消费者易陷入商家设置的 “鲜货陷阱”,成为虚假宣传受害者。为帮助消费者辨别真伪,避免上当受骗,提供以下三招识破 “鲜货陷阱” 的实用方法。
  (一)逆向观察:从细节推断宣传真实性
  消费者选择餐厅时,可利用外卖平台 “后厨实拍” 功能,从细节推断商家宣传真实性。打开外卖平台某烧烤店页面,点击进入 “后厨实拍”,首先重点观察肉类储存区。若发现大量带有标签的冻品包装,需提高警惕,这可能表明商家宣传的 “鲜货” 不实。真正主打鲜货的门店,肉类储存区应以新鲜肉类为主,不应出现大量冻品。此外,留意冰柜开关频率。一般而言,真鲜货门店冰柜使用频率相对较低,因新鲜肉类无需频繁冷冻保存;若一家店冰柜频繁开关,说明里面食材很可能是需经常冷冻解冻的冻品。
  除观察后厨,留意菜单描述也很重要。真正的现切肉品因新鲜度高,为保证口感和品质,商家通常会标注 “建议 2 小时内食用”。现切肉品在常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后,易受细菌污染,口感和营养会逐渐下降。而冻品因经过冷冻处理,保质期相对较长,为掩盖口感不足,商家常在菜单上搭配 “秘制酱料”“独家腌制” 等词汇,通过独特酱料和腌制方式提升冻品口感,使消费者难以察觉其不新鲜。如看到菜单上有 “秘制酱料腌制羊肉串”“独家配方腌制牛排” 等描述,需谨慎判断这些肉品是否为新鲜现切。
  (二)证据留存:维权的关键要素
  消费者下单时,应养成截图宣传页面的习惯,特别是包含 “鲜货”“现切” 等关键词的宣传内容,要完整截图保存,这些截图是日后维权的重要证据,可清晰证明商家宣传承诺。收到餐品后,不要急于品尝,先拍摄肉类纹理。冻品在冷冻和解冻过程中,冰晶会破坏肉的细胞结构,导致纹理模糊,且常有冰晶残留;新鲜现切肉品纹理清晰自然,无冰晶残留。通过对比肉类纹理,可初步判断收到的肉品是否为冻品。
  若不幸食用后出现腹泻等不适症状,第一时间保留就医记录至关重要。就医记录不仅能证明身体受到损害,还为后续维权提供有力医学证据。同时,立即向 12315 平台投诉,详细描述消费经历和身体不适情况。投诉时同步要求商家提供肉类检疫合格证明及进货渠道。肉类检疫合格证明是确保肉类安全的重要凭证,商家若无法提供,说明其销售的肉类存在安全隐患;进货渠道可帮助了解肉类来源,判断是否符合 “鲜货” 标准。只有保留好这些证据,才能在维权过程中占据主动,让商家为虚假宣传和食品安全问题承担责任。
  (三)理性消费:摒弃 “网红滤镜” 盲目追捧

  当今餐饮市场中,“网红” 元素为众多店铺增添吸引力,“鲜货现切” 的网红店尤其吸引消费者关注。然而,数据显示这类网红店客单价普遍高于普通门店 30%-50%,但其食材成本占比却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15%。这一现象背后原因值得思考,高客单价却伴随着低食材成本,很可能是商家在食材上以次充好,用低价冻品代替高价鲜货获取高额利润。
  相比之下,“社区老店” 和 “透明称重自选” 模式的门店更值得信赖。社区老店凭借多年积累的口碑和信誉立足当地,深知顾客信任来之不易,更注重食材品质和新鲜度。“透明称重自选” 模式门店,消费者可亲眼看到食材称重和选择过程,能更好地保障自身权益。
  六、行业反思:当 “鲜度” 成为最不应透支的商业信用

  陈双财等商家的问题曝光并非偶然,而是餐饮行业长期存在的 “营销先行、品质滞后” 深层问题的集中体现。在追求快速回报和流量曝光的时代,许多餐饮企业过度依赖营销手段,将大量资金和精力投入品牌包装和广告宣传,试图通过打造吸引人的概念和噱头短期内吸引大量消费者。“鲜货” 概念成为备受青睐的营销手段之一,商家深知消费者对新鲜食材的追求和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纷纷打出 “鲜货” 招牌,为产品赋予高附加值。消费者愿意为 “鲜货” 支付更高价格,本质是为一份 “安全承诺” 买单,他们认为新鲜食材意味着更高品质和更可靠的食品安全保障,是对自身和家人健康负责。然而,像陈双财?鲜货烧烤铺这类商家,利用消费者信任,背后却从事回收隔夜肉、伪造现切场景等欺骗行为,这是对消费者的公然欺诈,是以 “舌尖上的欺骗” 透支整个行业未来。
  当一个个 “鲜货” 招牌在消费者质疑声中崩塌,受伤害的不仅是消费者,更是整个餐饮行业赖以生存的信任基础。信任的建立需长期努力和良好口碑积累,而破坏却在瞬间。一旦消费者对 “鲜货” 概念产生信任危机,对整个餐饮行业的信心也会随之下降,这将对餐饮行业发展产生深远负面影响。为重塑消费者信任,目前全国范围内已开展针对 “鲜货造假” 的专项整治行动,各地监管部门加大对餐饮行业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虚假宣传、食品安全等违法行为。作为消费者,若发现类似问题,可通过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 微信公众号实时举报,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食品安全关乎民生,不容任何 “套路”。只有确保每一块端上餐桌的肉都经得起严格检验,每一道美食都能让消费者放心食用,才能真正守护 “舌尖上的安全感”,推动餐饮行业在健康、诚信的轨道上持续发展。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进行删除,电话:1352007206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文章来源:肉类食品网     文章作者:豆包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羊头骨缝里全是蛆!法院: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支持消费者千元索赔2025/8/14 12:24:12
上半年全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结果公布2025/8/14 12:23:21
“尚德守法 共享食安”:淮南市2025年食品安全宣传周集中宣传活动举行2025/8/14 10:15:45
食品安全宣传周|警惕“色彩诱惑”!关于食品着色剂安全提示2025/8/14 10:14:41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夏季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取得显著成效2025/8/14 10:12:35
西安市市场监管局举办2025年食品安全抽检岗位“大比武”2025/8/14 10:12:06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您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更多>>

版权所有 现代畜牧网 Copyright©2000-2025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2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