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栏量呈现显著分化:环比持续下降与同比高速增长并存
(一)多数猪企出栏环比下滑,部分降幅明显
进入 7 月,生猪市场出栏数据波动显著。据统计,20 家上市猪企当月合计出栏 1518.61 万头,较上月的 1614.64 万头减少 96.03 万头 ,已连续 4 个月环比下降,且降幅呈加速态势。
从企业层面分析,市场分化特征突出。天域生物、正虹科技、金新农、克明食品、巨星农牧等 6 家企业降幅超过 20%,其中金新农、克明食品降幅达 29%,居于降幅前列。唐人神、立华股份降幅超过 10%,牧原股份、天康生物、东瑞股份等 5 家企业降幅在 10% 以内,同样面临出栏量下滑情况。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大北农、京基智农环比增幅在 10% 以上,温氏股份、中粮家佳康、天邦食品等 5 家企业增幅在 10% 以内。
在行业整体下行背景下,7 月猪企出栏下降并非源于政府主导的去产能。牧原股份相关人士指出,这与前期仔猪销量较大有关,仔猪到育肥猪有 5 至 6 个月周期,若前期仔猪销量大,对应育肥猪出栏量会减少 。神农集团也表示,年初仔猪行情好、销量大,大量仔猪外销致使后续育肥猪存栏不足。
此外,7 月进入猪肉消费淡季也是重要因素。气温升高使居民肉类消费热情下降,猪肉脂肪含量相对较高,需求受影响更大。学校食堂暑假期间减少猪肉采购,下游屠宰场相应调整屠宰节奏,市场需求端疲软促使猪企主动调整出栏节奏,减少供应以避免库存积压。山东、河南等地规模场将出栏均重从 125 公斤降至 123 公斤,通过控制体重降低成本、适应市场。
(二)多数猪企同比正增长,头部企业扩张态势延续
尽管环比数据欠佳,但同比数据显示猪企扩张趋势强劲。20 家猪企中,17 家同比出栏正增长,体现出行业头部企业强大的扩张韧性。
正虹科技、正邦科技等增幅超过 200%,表现突出。正虹科技 7 月销售生猪 1.63 万头,虽数量不多,但同比增长 288.69%,销售收入增长 148.12%。东瑞股份、克明食品增幅超过 50%,东瑞股份 7 月销售生猪 12.02 万头,同比大增 82.40%,销售收入 1.70 亿元,商品猪均价 16.18 元 / 公斤,较上月上涨 3.95%,量价齐升。温氏股份、中粮家佳康、京基智农、唐人神的增幅均超过 20%。温氏股份 7 月销售生猪 316 万头,同比暴增 36.22% ,销量增长得益于前期投苗增加和外卖仔猪。
作为行业龙头,牧原股份前 7 月累计出栏 4474.9 万头,完成全年目标近 60%,规模优势和增长步伐稳健。温氏同比增 36.22%,延续 “投苗增加 + 外卖仔猪” 策略。仅有神农集团、金新农、大北农出栏同比为负,神农集团 7 月销售生猪 17.47 万头,同比下降 11.99%,虽 1 - 7 月累计销量仍同比增长 32.79%,但 7 月突然由增转降引发市场关注,或与主动暂停定增项目、战略调整有关;金新农 7 月销量 7.94 万头,同比下降 14.62%,主要因战略重心转向成本控制,叠加猪价压力,采取收缩策略。这也侧面反映出行业集中度提升趋势下,“马太效应” 愈发显著,强者更强,弱者需战略调整谋求发展。
二、价格分化显著:东瑞高价领跑,天康价格跌破关键位
7 月猪企销售均价呈现 “窄幅波动、区域分化” 特征。主流价格区间在 14 - 15 元 / 公斤,然而企业间差异明显。
东瑞股份以 16.18 元 / 公斤的销售均价领先其他企业,成为价格领跑者。其成功源于深耕华南市场,精准把握当地消费升级需求。随着华南地区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高品质猪肉需求增加,东瑞股份优化养殖模式,把控猪肉品质,凭借 “肉质鲜嫩、风味独特” 的高端猪肉产品在华南市场立足,获得价格溢价空间 。京基智农销售均价达 15.66 元 / 公斤,同样受益于华南高端猪肉市场发展,依靠先进养殖技术和严格质量管控体系分得市场份额。
天康生物销售均价仅 13.62 元 / 公斤,是 20 家猪企中唯一跌破 14 元的企业。其业务集中在西北地区,该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养殖成本相对较低,但市场规模小于东部沿海地区,物流配送距离长、运输成本高,导致产品销售价格较全国市场均价偏低。天康生物在互动平台回应投资者时表示,区域市场差异是影响公司市值和产品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西北市场生猪供应相对过剩,竞争激烈,天康生物在价格谈判中话语权不足,难以提升销售价格。
从环比数据看,7 月猪企销售均价普遍微涨,涨幅在 1.3% - 1.8% 之间,主要得益于规模场降重出栏策略,减少大猪对市场冲击,改善市场供需关系。山东、河南等地规模场将出栏均重从 125 公斤降至 123 公斤,降低养殖成本,缓解供应压力,为价格稳定与上涨创造条件。但同比数据显示,行业仍处于价格低谷,同比降幅达 21% - 23%,表明行业仍在周期底部挣扎。
牧原、温氏等头部企业在价格战中展现创新应变能力。通过实施 “肥瘦分售” 策略,将白条肉分割率提升至 85%,高附加值部位肉溢价提升 20%,部分抵消均价下跌影响。牧原股份精细分割五花肉、里脊肉等优质部位肉,通过电商平台、高端商超等渠道销售,实现产品价值最大化;温氏股份与餐饮企业合作,根据餐厅菜品需求提供定制化猪肉产品,拓宽销售渠道,提高产品附加值 。这种精细化市场运营策略体现头部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为行业其他企业提供借鉴。
三、盈利差距显著:头部企业盈利良好,中小户面临压力
(一)成本控制决定利润水平
在生猪养殖行业,成本控制是决定企业利润的关键因素,头部企业与中小企在成本控制上差距明显。
牧原股份以 11.8 元 / 公斤的养殖成本成为行业成本控制标杆。这得益于其多年在技术研发和管理创新上的努力。自主研发的智能饲喂系统实现精准投喂,料肉比降至 2.7:1,比行业平均水平低 0.2 - 0.3 ,降低饲料成本;自繁自养模式从源头把控种猪质量,减少疫病传播风险,降低防疫成本。按 14.3 元 / 公斤的销售均价计算,牧原单头盈利可达 300 元,7 月盈利 19.07 亿元,盈利能力突出。
温氏股份成本控制在 12 - 12.2 元 / 公斤之间,单头盈利 310 元,月盈利 9.8 亿元。通过 “公司 + 农户” 模式发挥农户养殖积极性,降低养殖成本;优化饲料配方提高饲料利用率,压缩成本空间;引入智能化养殖设备提升养殖效率,减少人工成本。
中小企在成本控制上较为困难。金新农成本高达 14.15 元 / 公斤,处于劣势。猪价低迷时,每外购仔猪养殖一头亏损 186.91 元,企业盈利能力受严重挑战,不得不收缩产能减少亏损。克明食品旗下子公司兴疆牧歌 7 月销售收入环比下降 38.92%,反映出其成本管控不足。兴疆牧歌虽在产能释放上有成绩,但成本控制不力导致销售收入大幅下降,盈利状况堪忧。
(二)盈利结构差异影响企业竞争力
头部企业通过 “仔猪 + 肥猪” 的多元化盈利模式平衡利润,为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温氏股份 7 月销售仔猪 51.9 万头,占总出栏量的 16.4%,仔猪均价 28 元 / 公斤,较肥猪均价高出 94%。仔猪市场高利润对温氏盈利贡献大。市场行情波动时,仔猪销售可对冲肥猪价格低迷风险。肥猪价格下跌时增加仔猪销售保持盈利稳定;肥猪价格上涨时减少仔猪销售,育肥后出售获取更高利润。这种灵活销售策略使温氏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
牧原股份 7 月外销仔猪 110.6 万头,贡献 15% 的营收。通过精准市场分析和预测,合理调整仔猪和肥猪销售比例实现利润最大化。市场对仔猪需求旺盛时加大仔猪销售回笼资金;肥猪价格上涨潜力大时减少仔猪销售,集中资源养殖肥猪等待高价出售。这种根据市场变化灵活调整盈利结构的能力使牧原在市场中保持强大竞争力。
四、后市面临多重不确定性:出栏压力、旺季行情与政策效果待考
(一)8 月出栏计划增加,供应压力短期仍存
8 月生猪市场出栏计划备受关注。据涌益数据,样本企业 8 月计划出栏量达 2472 万头,环比增长 6.6%,为市场增添不确定性。部分企业因 7 月未完成出栏计划,将部分出栏量延后至 8 月,加大 8 月供应压力。
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6 月中大猪存栏量下降 0.8%,预示 9 月之后市场供应可能趋紧。但短期内,高存栏量仍压制价格。山东、河南等地养殖场虽面临价格低迷困境,但因前期产能扩张,存栏量处于高位,需按计划出栏以降低成本和风险。这种短期与中期的供需矛盾使市场走势复杂,养殖户在出栏决策上面临两难:提前出栏规避价格风险,还是等待价格回升获取更高收益。
(二)中秋旺季对猪价影响存不确定性
中秋节是猪肉消费重要节点,对猪价影响重大。历史数据显示,中秋前 4 周猪价平均上涨 8% - 10%,今年养殖户对中秋行情有所期待。然而,今年市场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旺季不旺” 担忧笼罩行业。
当前冻品库容率仅 25%,处于近五年低位,市场冻品库存相对较少。贸易商建库参考现货价格跌至 13 - 13.5 元 / 公斤,达到此价格才认为建库利润空间和风险可控,会积极采购储存。山东地区栏舍利用率虽高达 80%,但养殖户对后市预期谨慎,补栏情绪平淡,二次育肥积极性低迷。市场生猪供应结构稳定,缺乏有效需求拉动因素,难以形成价格上涨动力。
(三)政策实施效果有待观察
7 月农业农村部提出 “调减能繁母猪、控制出栏体重” 政策,旨在优化产能结构,缓解市场供应压力,避免行业过度竞争。但政策实施存在时滞,从出台到效果显现需一定过程。
牧原、温氏等头部企业积极响应,将能繁母猪存栏量调减 2% - 3%,展现对行业趋势的敏锐洞察和社会责任感。中小养殖户层面,淘汰速度加快,部分成本高、效益差的养殖户在市场压力和政策引导下退出市场,有助于加速行业去产能进程。随着能繁母猪存栏量减少,未来生猪供应量将相应减少,或为四季度价格反弹奠定基础。但短期内,市场仍需消化前期高存栏量,政策 “反内卷” 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行业能否在政策引导下实现良性发展面临挑战。
结语:周期底部的发展策略思考
7 月生猪市场数据清晰反映出猪企间发展的显著差异。头部企业凭借卓越成本控制能力在微利时代盈利良好,而中小户在价格战中艰难求生。
随着 8 月出栏压力释放和中秋消费旺季临近,生猪行业或迎来阶段性反弹。但真正的周期拐点取决于产能去化速度与成本控制能力的较量。
养殖户不应盲目赌行情,而应学习牧原 “把成本钉在地板上” 的理念,通过优化养殖模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养殖成本,在不确定性行业中立足,实现可持续发展。成本控制是穿越周期的关键,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石。(数据支持:上市猪企公告、农业农村部、钢联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