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情速递:板块普跌背景下的结构性分化态势
8 月 14 日 A 股收盘,预制菜概念板块当日跌幅达 1.67%,在 394 个概念板块中位列第 210 位,处于中游偏后区间。板块整体呈现 “涨少跌多” 格局:上涨个股 14 只,下跌个股 91 只,涨跌家数比例约为 1:6.5,空头力量占据显著优势。成交量为 25.92 亿股,成交额 242.12 亿元,较前一交易日放大 8%,表明市场分歧加剧,资金博弈激烈。
在此市场环境下,板块内部出现明显分化,亦存在部分亮点:
逆势领涨阵营:浙江东日(涨幅 5.93%)、西安饮食(涨幅 3.37%)、锦江在线(涨幅 2.9%)凭借区域餐饮龙头地位以及暑期旅游消费回暖的契机,股价逆势上扬。浙江东日旗下冷链物流板块为预制菜供应链提供优势支撑,西安饮食借助 “非遗美食预制化” 概念受到游资关注,二者换手率均超 7%。这背后反映出资金对于具备实际业务支撑且能契合当下热点的公司的青睐。例如,暑期旅游旺季期间,游客对当地特色美食需求大增,西安饮食将本地特色美食预制化,方便游客携带与食用,自然吸引众多资金关注。
调整主力:桂发祥(跌幅 2.33%)、东方海洋(涨幅 1.06%)等前期热门股出现分化。桂发祥因中报预减叠加股东减持,资金净流出 0.45 亿元,换手率高达 37.88%,短期投机情绪明显退潮。当一家公司业绩未达预期且有股东减持时,犹如一艘破了两个洞的船,投资者自然会选择抛售,进而导致股价下跌 。
二、三大核心利空因素导致砸盘,旺季行情受挫原因剖析
8 月本是餐饮消费旺季,预制菜板块却逆势下跌,背后是消费、行业、政策多维度利空因素交织,打破了市场此前的乐观预期。
(一)消费端 “叫好不叫座”,需求预期未能实现
尽管根据中研普华数据,2025 年预制菜市场规模预计突破 8000 亿元,看似前景广阔,但深入终端调研后发现,现实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7 月家庭端预制菜复购率环比下降 9%,造成这种局面的核心矛盾集中在 “口感还原度” 与 “价格敏感” 两个关键因素上:
口感争议尚未解决:超过 60% 的消费者反馈预制菜 “加热后风味流失”。以酸菜鱼为例,预制菜版本的酸菜鱼在加热后,鱼肉的鲜嫩感和酸菜的醇厚酸味大打折扣,梅菜扣肉也面临同样问题,扣肉的肥而不腻和梅菜的咸香融合度不足,这些爆款产品复购率仅 35%,低于预期。
价格壁垒较为突出:预制菜均价较自制菜肴贵 40%-60%。在经济下行周期,消费者对价格更加敏感,性价比更高的速冻食品(如饺子、包子)分流了部分需求。7 月速冻食品销量同比增长 12%,预制菜仅增长 5% 。例如,一份家庭自制的番茄炒蛋成本可能只需 5 元,而一份预制的番茄炒蛋可能要 8 - 10 元 ,这使得很多消费者在选择时更倾向于自己动手做饭或者选择价格亲民的速冻食品。
(二)行业内卷加剧,产能过剩隐患逐渐显现
截至 2025 年,预制菜相关企业超过 7 万家,近三年新增注册量年复合增长率达 35%,行业发展迅速,但也引发了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
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梅菜扣肉、鱼香肉丝等大众品类占比超 40%,各大企业的产品在口味、包装、食材选择上差异不大,企业陷入价格战。头部品牌毛利率从 2023 年的 28% 降至 2025Q2 的 22%,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例如,市场上多家企业推出的梅菜扣肉预制菜,无论是菜品的呈现形式还是口味,消费者很难区分出明显差异,只能通过价格来选择,这就导致企业不得不降低价格来吸引消费者。
渠道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线上平台佣金率攀升至 15%-20%,线下商超进场费同比上涨 30%,叠加冷链物流成本较高(占总成本 12%-15%),中小企业盈利空间被压缩。7 月行业亏损面达 25%。以某中小企业为例,原本一款预制菜产品的利润为 10 元,线上销售时需支付平台 1.5 - 2 元佣金,线下进入商超又要支付高额进场费,再加上冷链物流成本,最终利润所剩无几,甚至出现亏损。
(三)政策标准处于真空期,市场信心受到冲击
当前预制菜行业仍处于 “标准建设期”,国家层面《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尚未出台,地方标准存在差异导致跨区域流通受阻:
防腐剂争议引发关注:某头部品牌被曝 “常温预制菜含山梨酸钾”,引发消费者对健康问题的担忧,进而带动板块信任危机,7 月相关搜索量同比增长 200%。尽管权威检测结果显示合格产品占比超 95%,但负面舆情已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产生影响,很多消费者看到 “防腐剂” 三个字就心生疑虑,即便后来有权威检测结果,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他们心中的担忧。
监管细则不够清晰:餐饮企业自有品牌预制菜与工业加工品界限不明确,部分小作坊式企业以次充好,导致消费者对 “预制菜 = 低质” 的刻板印象加深。例如,一些小作坊生产的预制菜,在食材选择、加工环境、卫生标准等方面都难以保证,却打着预制菜的旗号进入市场,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口碑。
三、逆势上涨标的分析:探寻穿越周期的企业
尽管板块整体受挫,但仍有部分企业凭借独特优势脱颖而出,它们在逆境中展现出的韧性,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一)具备供应链硬实力的企业:浙江东日(涨幅 5.93%)
浙江东日依托华东最大农产品批发市场,构建起 “原料采购 - 加工 - 冷链” 全产业链闭环。在该产业链中,浙江东日凭借强大的供应链优势,能够精准把控原材料的品质与价格,从源头确保预制菜的质量稳定。2025 年 7 月,其预制菜营收同比增长 22%,毛利率达 2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这背后,得益于其自主研发的 “24 小时锁鲜” 技术。该技术如同为预制菜披上一层 “保鲜铠甲”,有效保留了菜品的原汁原味。以杭州小笼包、宁波汤圆等地域特色产品为例,在 “24 小时锁鲜” 技术的加持下,复购率飙升至 45%。这些特色产品不仅深受当地消费者喜爱,还通过电商平台等渠道,远销全国各地,让更多人品尝到地道的江南美食。凭借在供应链和产品技术上的优势,浙江东日成为众多机构调研的热门标的,被市场寄予厚望。
(二)通过场景化营销实现突围的企业:西安饮食(涨幅 3.37%)
西安饮食另辟蹊径,将目光聚焦于 “景区 + 预制菜” 场景,深入挖掘文旅融合潜力。随着暑期旅游旺季的到来,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吸引了大量游客。西安饮食抓住这一契机,推出 “肉夹馍速食装”“凉皮自热包” 等一系列文旅联名产品。这些产品将西安特色美食与便捷的食用方式相结合,满足了游客在旅途中对美食的需求。数据显示,暑期旅游旺季期间,其线上销量激增 30%,成为拉动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
为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西安饮食积极拥抱新媒体,在抖音平台开展直播活动,以 “非遗厨艺展示 + 预制菜教学” 为主题,吸引了大量粉丝关注。在直播中,大厨们现场展示肉夹馍的制作工艺、凉皮的秘制调料调配方法,让观众直观感受到西安美食的魅力,同时也详细介绍预制菜的烹饪方法和食用技巧。这种新颖的营销方式,不仅传播了西安饮食文化,还成功吸引了年轻消费群体的关注,粉丝量月增 15 万,有效对冲了行业负面情绪。
(三)受益于渠道多元化的企业:锦江在线(涨幅 2.9%)
锦江在线依托锦江酒店集团强大的资源优势,预制菜直接供应旗下 3000 + 酒店餐厅,在 B 端市场站稳脚跟。稳定的 B 端订单,如同为锦江在线打造了一个坚固的 “业绩底盘”,其订单量持续稳定增长,增长率达到 18% 。与此同时,锦江在线积极拓展新的渠道,成功切入团餐市场,成为上海、北京等城市中小学配餐供应商,为学生们提供营养丰富、安全健康的预制菜。
这种多元化的渠道布局,使锦江在线在面对市场波动时,展现出强大的抗风险能力。机构投资者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优势,其持仓比例较 Q1 提升了 5 个百分点。随着预制菜市场的不断发展,锦江在线有望凭借渠道优势,实现业绩的稳步增长。
四、后市展望:短期调整或为长期发展蓄力
尽管当前预制菜板块遭遇调整,但从长期视角来看,这或许是行业洗牌、优质企业脱颖而出的关键节点。立足当下,需透过短期波动,看清行业中长期发展脉络,寻找新的投资机遇与增长点。
(一)短期:情绪修复依赖两大催化剂
政策落地窗口期:9 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或将发布《预制菜术语与分类》国家标准,明确 “即食、即热、即烹” 产品边界,规范市场竞争。目前预制菜行业产品分类较为混乱,不同企业对于产品的定义和标准不一致,导致市场竞争无序。一旦该标准落地,将为行业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有助于淘汰不合格企业,净化市场环境,提升市场对预制菜行业的整体信心。
旺季数据验证:中秋前两周是预制菜备货高峰期,若头部企业订单量环比增长 15% 以上,有望触发超跌反弹,短期阻力位参考板块 10 日均线(当前下跌 2.3%)。中秋佳节是家庭团聚、走亲访友的重要时刻,预制菜作为便捷的餐饮选择,有望迎来销售高峰。如果头部企业能够在这个关键时期取得亮眼的销售成绩,将有力地证明行业需求依然强劲,吸引资金回流,推动股价反弹。
(二)中长期:穿越周期需突破 “两道关卡”
技术关:真空冷冻干燥、HPP 高压灭菌等技术的普及,可将预制菜口感还原度从 60% 提升至 85%,相关企业(如安井食品、千味央厨)研发投入年增长 30%,静待技术红利释放。目前,口感问题是制约预制菜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先进的保鲜和加工技术能够更好地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和营养成分,提升消费者的食用体验。一旦技术成熟并广泛应用,预制菜将迎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认知关:根据对 8.2 万人的调研,仅 23% 的消费者愿意长期购买预制菜,需通过 “透明工厂直播”“营养师推荐” 等方式教育市场,这一过程可能持续 1 - 2 年,期间龙头企业市占率有望从 15% 提升至 25%。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认知还存在诸多误区,如认为预制菜不健康、不新鲜等。通过 “透明工厂直播”,消费者可以直观地了解预制菜的生产过程,看到食材的新鲜度和加工的卫生标准;“营养师推荐” 则可以从专业角度为消费者解读预制菜的营养成分和搭配合理性,消除消费者的疑虑,逐渐培养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品牌知名度高、产品质量好的龙头企业将凭借其优势,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三)投资策略:聚焦 “真成长” 而非 “概念炒作”
短线博弈:逢低关注回调到位的供应链龙头(浙江东日、安井食品),止损参考 8 月 10 日低点,博弈政策利好刺激下的短期反弹。这些供应链龙头企业在行业内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拥有稳定的供应链和客户资源。当股价回调到位时,具有较高的安全边际,一旦政策利好出台,有望率先反弹。
中线布局:优选 B 端占比高(抗消费波动)+ 技术储备深的标的,如为麦当劳、海底捞供货的千味央厨(预制菜业务毛利率 28%)、深耕水产预制菜的国联水产(出口订单增长 20%)。B 端市场需求相对稳定,受消费波动影响较小。而技术储备深的企业能够在产品创新和品质提升方面占据优势,随着行业的发展,有望实现业绩的持续增长。
风险规避:远离营收占比低于 10% 的跨界企业(如部分休闲食品公司)、毛利率低于 15% 的低价竞争型选手,警惕中报业绩暴雷风险。一些跨界企业只是为了蹭预制菜概念,实际业务占比很小,缺乏核心竞争力;低价竞争型选手则往往通过压缩成本来降低价格,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容易出现业绩下滑甚至亏损的情况。
结语:在分化中寻求确定性
8 月 14 日的调整,本质上是市场对预制菜行业 “概念泡沫” 的二次清洗。短期来看,行业面临需求疲软与内卷压力;长期而言,便捷化饮食趋势不可逆,年复合增长率达 20% 的黄金赛道正在 “去伪存真”。对于投资者而言,与其纠结单日涨跌,不如聚焦那些在实验室攻克口感技术、在供应链优化成本、在终端真正赢得消费者复购的企业 —— 它们,才是穿越周期的真龙头。投资者可思考愿意为预制菜支付多少溢价,并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消费观。(数据来源:Wind、中研普华、企业财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