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能过剩困局:猪价腰斩背后的周期之痛
(一)价格崩盘与产能高烧:养殖户的冰火两重
天2025 年的生猪市场呈现出严峻态势。8 月第一周,全国生猪均价骤然下降,降至 14.53 元 / 公斤,与去年同比,跌幅高达 28.1%。这一价格变动对养殖户造成沉重打击,自繁自养的养殖户每出栏一头猪,面临超 200 元的亏损,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
与此同时,能繁母猪存栏量处于高位。截至 6 月末,数量达 4043 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 3.7%。此外,5 月龄以上中大猪存栏量和上半年新生仔猪量均创下历史新高。这预示着未来 6-10 个月,生猪出栏量将达到峰值,供应过剩压力显著,给整个行业带来巨大挑战。
河南一位经营百万头猪场的负责人表示:“当前每销售一头猪即亏损一头猪的成本。前期为扩大产能投入大量资金购置设备,尚未实现回本,便面临去产能的困境,面对空荡荡的猪舍,内心颇为无奈。”
(二)传统周期失效:效率提升加剧结构性矛盾
在以往,猪周期遵循简单的市场规律:产能减少,猪价上涨;产能增加,猪价下跌。然而,当前市场打破了这一常规。随着养殖技术的快速发展,行业平均 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从 24 头提升至 26 头,部分龙头企业更是达到 32 头。这意味着即便能繁母猪数量减少,凭借生产效率的提升,生猪出栏量仍可保持稳定甚至增长。
这种 “数量降、效率升” 的现象使传统周期调节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当市场产能过剩,按照以往规律,猪价下跌,养殖户会减少产能,市场供应随之减少。但如今,由于生产效率提升,即便养殖户减少产能,市场供应并未如预期下降。这一矛盾的激化,导致猪周期波动加剧,行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
在此背景下,单纯依靠市场自我调节已无法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政策干预成为破局关键,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政策亮剑:100 万头母猪调减的三重逻辑
(一)釜底抽薪:从 “规模竞赛” 到 “质量革命”
面对产能过剩的严峻问题,农业农村部采取果断措施,明确提出引导调减 100 万头能繁母猪,将总量控制在 3950 万头。这一决策具有深刻战略意义。
调减的主要目的是淘汰低产母猪。这类母猪 PSY 不足 20 头,料肉比高达 3.5:1,与优质母猪相比,成本高出 20%。它们不仅生产效率低下,还消耗大量资源。
以牧原、温氏为代表的龙头企业积极响应政策。牧原对能繁母猪存栏进行调整,从 362 万头压减至 330 万头。这 32 万头的减少,按照一头母猪一年繁育 25 头仔猪计算,相当于削减 900 万头生猪的潜在供应,对过热产能起到明显抑制作用。
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行业从单纯追求规模扩张的 “规模竞赛”,转向注重质量提升的 “质量革命”。通过淘汰低产母猪、优化母猪结构,行业生产效率得到有效提升,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短期托市与长期筑基的双重考量
短期:通过 “降体重、限二育” 快速缓解供应压力。8 月生猪交易均重 124.04 公斤,较 6 月下降 1.55%,二次育肥占比降至 8.86%,有效避免人为囤猪加剧价格波动。“降体重” 举措具有重要意义,生猪出栏体重降低,短期内市场猪肉供应量相应减少。以一头猪减少 5 公斤体重计算,若一个月出栏 100 万头猪,则一个月可减少 500 万公斤猪肉供应,对缓解市场供应压力效果显著。“限二育” 从源头上遏制市场投机行为,二次育肥常导致市场生猪供应不稳定,限制二次育肥可使市场供应回归正常轨道,保障市场平稳运行。
长期:建立 “3900 万头绿色区间” 动态调控机制,将猪粮比目标设定为 7:1,通过产能 “软着陆” 实现 “价稳利稳”。“3900 万头绿色区间” 对生猪产能起到约束作用,当能繁母猪存栏量接近或超出该区间时,政策及时介入调控。将猪粮比目标设定为 7:1,是基于大量数据研究和市场分析得出,在此比例下,养殖户可获得合理利润,市场价格保持相对稳定,实现养殖户与消费者双赢。通过产能 “软着陆”,避免产能大幅波动,推动行业从 “过山车式” 发展模式向 “平稳式” 发展模式转变。
(三)产业格局重塑:从 “散养主导” 到 “龙头领航”
政策的持续推进正重塑生猪产业格局。随着环保升级政策(9 月实施《畜禽养殖场备案管理办法》)和金融支持政策(设立产能调控专项基金)的逐步落实,500 头以下散户存栏占比预计将从 45% 降至 30%,大型企业市占率将从 33.9% 提升至 40%。
温氏股份作为行业领先企业,通过创新 “公司 + 农户” 模式,将合作农户单场规模从 500 头提升至 2000 头。规模扩大带来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通过统一管理和技术指导,合作农户养殖成本大幅降至 12.2 元 / 公斤,抗周期能力显著增强。在市场波动时,凭借低成本和稳定生产,保持良好经营状况,为行业稳定发展作出贡献。
这一系列政策推动行业从以散养为主导的格局,向以龙头企业领航的新格局转变。龙头企业凭借技术、资金和管理等多方面优势,在行业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推动行业朝着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三、市场阵痛与转型机遇:产能调控的 “蝴蝶效应”
(一)短期阵痛:出栏 “减重潮” 与价格博弈
当前,生猪出栏均重出现 “减重潮”。牧原作为行业标杆,7 月肥猪均重降至 125.28 公斤,与 5 月相比减少 4.75 公斤。按照一头猪每天消耗 3 公斤饲料计算,体重减少 4.75 公斤意味着养殖周期缩短约 1.6 天。若一个月出栏 10 万头猪,则一个月可节省约 160 吨饲料,既降低养殖成本,又减少市场猪肉供应量。
理论上,这种减重行为可减少短期供应 3%,但实际情况较为复杂。中小散户 “赌行情” 情绪依然强烈。山东一位散户表示:“当前卖猪每头亏损 300 元,计划再养殖一个月,期望赶上中秋涨价实现回本或盈利。” 这种心态在中小散户中较为普遍,他们心存侥幸,不愿在价格低迷时出栏,导致 8 月生猪出栏量环比仅下降 1.2%。
这种博弈使市场价格反弹乏力,尽管政策引导市场走向平衡,但因中小散户不配合,市场供需关系紧张,价格难以有效回升,行业短期内仍面临困境。
(二)效率竞赛:智能化养殖加速落地
在政策推动下,行业内展开激烈的 “效率竞赛”,各大企业加大在智能化养殖领域的投入,掀起技术革新热潮。
牧原投入 5 亿元升级 AI 巡检系统,该系统可实时监测猪舍温度、湿度、氨气浓度等环境指标,并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及时发现猪只健康问题。升级后,疫病预警准确率从 80% 提升至 95%,有效降低疫病爆发风险,保障猪群健康生长。
温氏建成首个 “无人猪舍”,实现饲料投喂、饮水供应、粪便清理等自动化操作。工作人员可在远程监控中心通过电脑或手机对猪舍进行全方位管理,极大提高养殖效率,人工成本降低 40%。同时,通过智能化养殖管理,温氏的 PSY 突破 35 头,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这些技术进步正改变行业面貌,预计 2026 年行业平均成本将降至 12 元 / 公斤以下,成本高于 14 元 / 公斤的低效产能将被淘汰,行业将迎来深刻变革。
(三)周期重构:2026 年出栏拐点与价格新平衡
根据生猪生长规律,2025 年 8 月能繁母猪的调减将在 2026 年 6 月体现为出栏量的拐点,预计届时出栏量将减少 5%,这一变化将引发市场连锁反应。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对高端猪肉的需求以每年 18% 的速度增长,消费升级趋势为生猪市场带来新机遇。高品质、绿色环保的猪肉产品更受消费者青睐。
在供给减少和消费升级的双重作用下,猪价波动幅度有望大幅收窄 30%。行业将告别 “大起大落” 的不稳定状态,转向 “稳价微利” 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据卓创资讯测算,2026 年生猪均价或将稳定在 16 - 18 元 / 公斤的合理区间,养殖利润回归到 500 元 / 头的合理水平,行业将进入更稳定、健康的发展阶段。
四、破局之道:从 “周期魔咒” 到 “效率革命”
(一)企业突围:从 “规模扩张” 到 “价值深耕”
成本管控:建立 “饲料 - 育种 - 屠宰” 全链条协同模式。例如,大北农推广低蛋白日粮,使料肉比降至 2.4:1,每头猪成本降低 80 元。大北农通过深入研究猪的营养需求,研发低蛋白日粮,在保证猪只正常生长的前提下降低饲料成本。同时,整合产业链,实现饲料、育种、屠宰等环节的协同发展,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降低成本。
品类创新:开发低温火腿、即食卤味等深加工产品,提升生猪附加值。以牧原为例,其熟食业务 2025 年营收预计突破 50 亿元。牧原敏锐捕捉市场对深加工产品的需求,加大投入,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开发系列熟食产品,提高生猪附加值,拓展销售渠道,增加企业收入。
数智转型:接入农业农村部 “生猪产能调控大数据平台”,实现存栏量、价格波动实时监测,精准调节生产节奏。通过接入大数据平台,企业可实时获取市场信息,根据存栏量、价格波动等关键数据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合理安排养殖规模和出栏时间,实现精准生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市场风险。
(二)政策护航:构建 “防过热 + 补短板” 双机制
产能预警:设立 3900 万头能繁母猪 “红黄蓝” 三色预警线。当存栏量突破 105% 绿色区间时自动触发减产补贴。具体而言,当能繁母猪存栏量达到正常保有量的 105% 时,橙色预警启动,相关部门实施减产补贴政策,鼓励养殖户减少产能;当存栏量达到 110% 时,红色预警触发,采取更严格调控措施,如限制新增产能、加大淘汰低产母猪力度等,确保产能处于合理区间。
市场托底:建立 500 万吨中央储备肉动态调节机制。当猪价跌破 14 元 / 公斤时启动收储,防止 “价贱伤农”。猪价过低时,启动收储机制,减少市场供应,稳定猪价;猪价过高时,投放储备肉,增加市场供应,平抑物价,保障消费者利益。
科技赋能:每年投入 20 亿元支持种猪芯片研发,目标是 5 年内自主培育 PSY 超 30 头的 “中国芯” 种猪,打破国外种源垄断。种猪芯片是种猪核心竞争力所在,加大研发投入,培育自主优质种猪,可提高我国生猪养殖的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对国外种源的依赖,保障生猪产业的安全和稳定发展。
结语:猪周期的 “供给侧改革” 启示
2025 年的生猪产能调控是中国畜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这不仅是数量调减,更是从理念到实践的深刻变革,标志着中国畜牧业从 “增量时代” 迈向 “提质时代”。
随着 100 万头低产能母猪逐步退出市场,智能化养殖在行业内迅速发展,重塑生产体系,猪周期的 “魔咒” 正被效率革命破解。对整个行业而言,这是在困境中寻求转型发展的过程。从业者需摒弃 “赌行情” 的投机思维,积极践行 “拼效率” 的高质量发展理念,才能在 “猪粮安天下” 的发展进程中立足。
正如农业农村部专家指出:“此次调控并非终点,而是生猪产业走向成熟的新起点。” 当产能调控与技术进步相结合,形成强大合力,中国生猪行业将告别 “大起大落” 的不稳定发展阶段,迎来 “稳价稳供” 的黄金时代。在这一充满希望的新时代,生猪行业将以更稳健的步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美好生活作出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