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业数据全景:销量逆势增长,收入却 “跌跌不休”
(一)17 家猪企 7 月销量 1435 万头,同比增 14.8%
2025 年 7 月,生猪养殖行业竞争格局呈现新变化。经筛选,聚焦 17 家主要上市猪企,当月合计实现生猪销量 1435.73 万头。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幅度达 14.82%,延续自 2024 年起行业的扩张态势。
从企业排名来看,牧原股份在行业中占据显著优势,7 月销量达 635.5 万头,位居首位,占比高达 44.2%,充分彰显其在生猪养殖行业的龙头地位及强大市场影响力。温氏股份以 316.48 万头紧随其后,新希望以 130.25 万头位列第三。这三家企业合计销量占比超过 70%,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愈发凸显。
(二)收入同比降 11.18%,价跌成主因
然而,在销量增长的同时,行业销售收入却出现下滑。2025 年 7 月,全行业实现生猪销售收入 233.18 亿元,环比下降 6.44%,同比降幅达 11.18%,呈现 “量增不增收” 的现象。
经分析,全国生猪均价在 7 月的走势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关键因素。2025 年以来,全国生猪成交均价相对稳定,维持在 15 元 / 公斤左右波动。但 7 月形势突变,生猪成交均价持续下行,最低降至 14.33 元 / 公斤,与去年同期 18 - 19 元 / 公斤相比,下跌幅度超过 20%。尽管生猪养殖企业销量增加,但由于价格大幅下跌,企业收入仍不可避免地出现下滑。对于生猪养殖企业而言,价格波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如何应对价格下跌带来的压力,成为企业面临的重要挑战。
二、龙头表现分化:牧原稳坐 “销量王”,温氏逆市扩量
在生猪养殖行业的激烈竞争中,龙头企业凭借资源、技术和市场优势占据重要地位。2025 年 7 月,各龙头企业表现各异,呈现分化态势。
(一)头部三强:销量普涨,收入齐跌
作为行业领军者,牧原股份、温氏股份和新希望在 2025 年 7 月的表现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特点。共性表现为销量均实现增长,但收入均出现下降。
牧原股份作为行业龙头,7 月销售商品猪 635.5 万头,同比增长 13.02%,展现出强大的养殖规模和稳定的产能输出。然而,受生猪价格下跌影响,其商品猪销售均价为 14.3 元 / 公斤,同比下降 21.86%。尽管销量增长,但价格大幅下滑导致其商品猪销售收入为 116.39 亿元,同比下降 10.41%。值得注意的是,牧原股份一直注重成本控制,凭借规模优势和先进养殖技术,完全成本已降至 11.8 元 / 公斤,即便在价格下跌情况下,仍能保持 10% 的毛利率,体现出强大的抗风险能力。
温氏股份 7 月销售生猪 316.48 万头,同比上涨 36.22%,环比增长 5.24%,是三大龙头中唯一环比销量增长的企业。这主要得益于前期投苗增加以及外卖仔猪的影响,其中外卖仔猪达 51.9 万头。在销售收入方面,温氏股份 7 月实现收入 48.77 亿元,同比下降 8.72%。虽然价格下跌对收入产生一定影响,但外卖仔猪占比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部分价格压力,使得温氏在销量增长的同时,收入下降幅度相对较小。
新希望 7 月销售生猪 130.25 万头,同比增长 3.21%,销量增长较为平稳。但销售收入受到较大冲击,7 月收入为 18.02 亿元,同比下降 24.62%。商品猪销售均价为 14.44 元 / 公斤,同比下降 23.19%。新希望面临饲料成本高企问题,导致养殖成本上升,亏损面扩大至 15%。在市场价格下跌和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下,经营面临较大挑战。
(二)中小猪企:两极分化加剧
除头部三强外,中小猪企在 2025 年 7 月的表现两极分化严重。
正虹科技成为中小猪企中的佼佼者,7 月生猪销量达 1.63 万头,同比增速高达 288.69%,位列增速第一;销售收入为 1.09 亿元,同比增长 38.06%。正虹科技取得高增长的原因主要是聚焦区域市场,精准定位目标客户,同时加大仔猪销售力度。
正邦科技销量增速也超过 200%,但其收入增长主要依赖低价走量策略,导致毛利率仅为 3%,盈利空间有限。这种增长方式存在一定风险,一旦市场价格进一步下跌或成本上升,盈利能力将受到更大挑战。
金新农和华统股份则出现下滑。金新农 7 月销售生猪 7.94 万头,同比下降 14.62%,收入为 9673 万元,同比下降 20.1%;华统股份 7 月肉猪销量为 19.56 万头,销售收入为 3.36 亿元,同比分别变动 - 3.19%、-24.91%。它们陷入销量和收入双降困境,主要原因是区域竞争激烈,在市场份额争夺中处于劣势,同时成本控制存在不足,无法有效应对价格下跌带来的压力。
三、深层矛盾解析:价跌、本涨、结构失衡三重压力
透过 2025 年 7 月生猪养殖企业销售数据,可清晰洞察行业背后隐藏的深层矛盾。这些矛盾不仅影响企业经济效益,还对整个行业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生猪价格下跌、饲料成本上升以及销售结构差异,这三重压力给生猪养殖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生猪价格 “深蹲”,跌破多数企业成本线
2025 年 7 月,全国生猪均价为 14.55 元 / 公斤,环比微涨 1.89%,但同比暴跌 23.21%。该价格水平低于行业平均成本 14.8 元 / 公斤,意味着多数企业在此时期处于亏损边缘。牧原股份和温氏股份等龙头企业凭借成本优势,成本在 11.8 - 12.5 元 / 公斤,仍能勉强维持盈利,毛利率在 10% - 15% 之间。然而,广大中小散户成本普遍在 15 - 16 元 / 公斤,每出栏一头猪,亏损达 35 - 50 元。
价格与成本倒挂现象使市场情绪愈发悲观。从能繁母猪存栏量数据变化可见一斑,7 月能繁母猪存栏环比下降 0.3%,表明养殖户对未来市场信心不足,开始主动缩减产能。尤其是中小散户,在亏损压力下,退出市场速度加快。大型养殖企业虽抗风险能力较强,但也需谨慎应对价格下跌压力,通过优化养殖流程、降低生产成本等方式维持盈利能力。
(二)饲料成本高企,吞噬利润空间
在生猪价格下跌的同时,饲料成本不断攀升。玉米、豆粕等主要饲料原料价格同比上涨 12%,直接导致生猪养殖完全成本较 2024 年上升 1.2 元 / 公斤。对于新希望、金新农等企业,饲料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超过 70%,是养殖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此时销售均价同比下跌超过 20%,形成 “成本端涨、收入端跌” 的剪刀差,严重吞噬企业利润空间。
面对这种情况,部分企业被迫采取缩减产能措施。2025 年 7 月行业出栏均重为 122 公斤,环比下降 1.5%,表明企业为降低成本,减少育肥时间,提前出栏生猪。压栏现象明显减少,养殖户不再愿意承担更高饲料成本等待价格上涨。这种被动产能调整虽在短期内可缓解成本压力,但从长期看,可能影响市场供应稳定性,一旦市场需求出现波动,可能引发价格大幅波动。
(三)销售结构差异,仔猪成 “救命稻草”
在行业困境中,销售结构差异对企业业绩产生重要影响。温氏股份和正虹科技等企业通过外卖仔猪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商品猪价格下跌风险。温氏股份 7 月仔猪销量达 51.9 万头,占总销量的 16.4%,仔猪单价在 1000 - 1200 元 / 头,毛利率高达 25%。正虹科技仔猪销售占比更是超过 40%,有效缓解了商品猪低价带来的压力。
相比之下,华统股份、神农集团等企业主要依赖商品猪销售,在价格下跌情况下,收入下滑更为显著。华统股份 7 月肉猪销售收入同比下降 24.91%,神农集团虽 7 月商品猪销售均价有所上涨,但整体收入仍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不同销售结构使企业在面对市场风险时,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抗风险能力。
四、后市展望:量价博弈下的周期底部特征
(一)短期:出栏节奏调整,价格或现反弹窗口期
截至 2025 年 8 月中旬,生猪市场价格仍处于低谷,生猪均价已回落至 13.82 元 / 公斤,逼近 13.5 元 / 公斤的强支撑位。随着中秋备货期临近,市场供需关系有望发生变化。屠宰场作为连接养殖端和消费端的关键环节,其开工率变化备受关注。预计在中秋备货带动下,屠宰场开工率将提升至 75%,将大幅增加对生猪的采购需求。
同时,政策端积极发力稳定市场价格。计划于 8 月 25 日收储 1 万吨冻猪肉,收储政策实施一方面可直接减少市场生猪供应量,缓解当前供大于求局面;另一方面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提振养殖户和市场参与者信心。综合考虑,预计 9 月初生猪价格有望反弹,回升至 14.5 - 15 元 / 公斤。建议养殖户,尤其是持有 500 斤以下标猪的养殖户,抓住价格反弹窗口期,及时出栏,以降低价格波动风险。
(二)中长期:产能去化加速,行业集中度再提升
从产能角度看,2025 年 7 月能繁母猪存栏 4043 万头,仍超过正常保有量 3.7%,产能过剩压力依然存在。但市场正在发生变化,中小散户退出率达到 12%,表明行业正在经历深度调整。与此同时,前十大猪企出栏占比不断提升,已升至 23.7%,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机构预测,若 2025 年底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 3950 万头以下,意味着产能去化取得实质性进展,2026 年春季猪价有望回升至 16 元 / 公斤。届时,龙头企业市占率将突破 25%,在市场中占据更加主导的地位。对于中小养殖户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他们可加快对接 “公司 + 农户” 模式,借助大型企业资源和技术优势降低养殖风险;或选择转型特色养殖,通过差异化产品开拓市场。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生猪养殖市场中,疫病传播、饲料价格波动等因素可能加剧行业分化。建议养殖户密切关注 “猪好多” 等专业平台实时数据,这些数据有助于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做出科学合理决策。
生猪养殖行业正处于关键转折点,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养殖户,都需在量价博弈中找准定位,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以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立足。
数据支持:新华财经、上市公司财报、国家生猪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