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业减产信号初现:1 万头背后的分化态势
(一)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首降,去产能艰难起步
在生猪养殖行业体系中,能繁母猪存栏量作为市场供需关系的核心指标,其动态变化对行业发展态势具有关键影响。2025 年 7 月末,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4042 万头,较上月环比减少 1 万头。这一数据虽看似细微,却标志着行业去产能进程的初步启动。此前,自 2025 年初起,能繁母猪存栏量历经连续 5 个月的增长,市场供应压力持续累积。直至 7 月,在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存栏量首次出现下降,终结了持续增长的趋势。
这一转变过程殊为不易。自 6 月国家明确提出 “调减 100 万头能繁母猪” 的政策要求后,整个行业处于对产能实质性调整的等待期。然而,7 月仅 1 万头的降幅,仅达成政策目标的 1%,与市场预期的快速去产能目标形成显著反差,这表明去产能道路仍面临诸多挑战,未来发展充满不确定性。与过往猪周期去产能阶段相较,本次去产能启动过程相对迟缓。在以往市场价格大幅下跌时期,养殖户通常会迅速淘汰母猪,致使能繁母猪存栏量在短期内大幅下降。但此次,尽管生猪价格持续低迷,自繁自养盈利同比暴跌 90% 以上,外购仔猪育肥陷入深度亏损状态,能繁母猪存栏量的下降速度却远低于预期,凸显出当前行业产能调整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二)头部企业率先垂范,减产力度远超行业平均
在当前行业产能调整的关键时期,头部企业的举措与行动对行业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其正以实际行动成为去产能进程的 “先锋队”。以行业领军企业牧原股份为例,在产能调整方面展现出强大的执行能力与战略决心。2025 年二季度末,牧原的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343.1 万头,较一季度末减少 5.4 万头,上半年累计调减 8.1 万头 。按照既定规划,到年底其能繁母猪存栏量预计将降至 330 万头。仅牧原一家企业,就为全行业去产能贡献了超过 20% 的份额,成为推动行业产能调整的重要力量。
除牧原股份外,温氏股份、新希望等龙头企业也积极响应政策号召,通过一系列实际行动稳步推进产能优化工作。尽管这些企业尚未如牧原般明确公布具体减产目标,但温氏股份通过淘汰低效母猪,在 6 - 7 月能繁母猪存栏环比下降了 1.2%。这些头部企业凭借自身在规模、技术及市场影响力等方面的优势,在政策推动下率先进行产能调整,不仅为自身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奠定了有利基础,也为整个行业树立了典范,带动其他企业跟进,共同推动行业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
二、逆势扩张众生相:三类企业的增产策略剖析
(一)困境反转型:低基数下的恢复性增长
在生猪养殖行业产能调整的大背景下,有一类企业的增长态势值得关注,即处于困境反转型的企业。这类企业在过往市场波动中遭受严重冲击,产能大幅萎缩,随着当前市场环境的逐步改善,正处于恢复发展阶段。以正虹科技为例,2025 年 7 月,其生猪销量达到 1.63 万头,同比增长 288.69%,这一数据乍看之下十分显著,似乎标志着企业在市场中的强势复苏。然而,深入分析其增长原因,主要源于极低的基数效应 。2024 年同期,正虹科技因连续亏损,种猪场全面停工停产,当月生猪销量仅 0.42 万头。而今年,随着企业淘汰低效产能,并获得银行授信支持,生产经营得以逐步恢复,从停滞状态重新回归正常运营轨道。这种增长本质上属于技术性反弹,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规模扩张,对行业总产能的影响较为有限 。
正邦科技亦是典型代表,在经历破产重整后,企业产能逐步恢复。2025 年 7 月,正邦科技生猪销量跃升至 69.52 万头,同比增长 202.44%。随着债务重组的完成,其能繁母猪存栏从 27.5 万头增至 35 万头以上。这一增长是企业走出危机后的正常经营恢复表现,是对过去受损产能的修复,而非主动扩大产能。正邦科技通过引入成熟的成本管控流程和资源优势,提升了自身运营效率,逐步在市场中恢复竞争力 。尽管这些企业在短期内销量增长明显,但它们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到正常经营水平,而非进一步扩大产能,在行业去产能的大背景下,它们的恢复性增长不会对整体产能调整造成阻碍 。
(二)成本优势型:低养殖成本催生扩张底气
在生猪养殖行业,成本控制能力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当行业整体面临产能调整压力时,有一类企业凭借卓越的成本控制能力,不仅未减产,反而实现逆势扩张,温氏股份和东瑞股份便是其中典型代表。温氏股份作为行业巨头,在成本控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2025 年 7 月,其生猪销量达到 316.48 万头,同比增长 36.22%。这一成绩的取得,核心在于温氏股份的养殖成本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仅为 6.7 元 / 斤,而行业平均成本约为 7.5 元 / 斤。即便在猪价低迷的市场环境下,温氏股份仍能凭借低成本获取利润空间 。通过 “公司 + 农户” 的独特经营模式,温氏股份将合作农户数量提升了 18%,达到 5.6 万户,结合其 178 万头的能繁母猪存栏规模,实现了月度出栏量突破 300 万头大关。这种规模效应与成本优势相互促进,使得温氏股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有足够实力在行业去产能阶段继续保持较高出栏量 。
东瑞股份则依托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成本控制能力,在市场中实现快速扩张。2025 年 7 月,东瑞股份生猪销量从去年同期的 6.59 万头增至 12.02 万头,同比增长 82.4%。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供应商,东瑞股份凭借 “供港标准” 获得显著价格优势,供港生猪价格平均高于内地市场约 9 元 /kg,广东市场相较东北市场高 2 元 /kg。这种价格溢价使得东瑞股份的头均盈利能力较强 。2025 年 2 月投产的东源东瑞二期项目(年出栏 80 万头)的产能释放,进一步推动了东瑞股份的销量增长。东瑞股份通过种群改善、生产优化等措施,不断降低养殖成本,进一步增强了自身市场竞争力,在行业中走出一条独特的扩张发展路径 。
(三)战略转型型:逆周期布局抢占市场份额
在生猪养殖行业变革过程中,部分企业采取独特发展策略,将行业低谷视为 “弯道超车” 的机遇期,通过逆周期布局策略积极抢占市场份额,神农集团和大北农便是这类战略转型型企业的代表。神农集团在行业调整期,通过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战略举措,实现产能稳步扩张。2025 年上半年,神农集团能繁母猪存栏增长了 4.7%,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其积极收购中小散户猪场的战略布局。在市场行情不佳,部分中小养殖户选择退出的情况下,神农集团凭借自身资金优势和规模效应,将这些零散产能整合纳入自身体系 。通过这种方式,神农集团不仅扩大了自身养殖规模,还优化了产业布局,提升了市场集中度。此外,神农集团还积极投资建设新的养殖项目,如斥资 5.5 亿落地三大生猪养殖项目,涵盖云南文山州丘北县及广西崇左市大新县,旨在通过扩张仔猪产能强化西南地区产业布局,进一步提升公司在生猪养殖领域的市场份额与综合竞争力 。
大北农则依托其在饲料领域的深厚根基和优势,积极拓展生猪养殖业务,为未来出栏量增长储备产能。2025 年 7 月,大北农仔猪销量同比增长 25%,这一增长得益于其完善的饲料产业链和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大北农通过提供优质饲料产品和专业养殖技术服务,吸引众多养殖户与之合作,从而扩大了仔猪销售规模 。大北农还加大在生猪养殖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不断提升养殖效率和生猪品质,为未来市场竞争奠定坚实基础。这些战略转型型企业的扩张逻辑是 “用现金流优势收割退出者市场”,在行业低谷期,它们凭借自身优势积极布局,为未来发展赢得先机 。
三、三大深层矛盾:减产号召执行差异的根源分析
(一)政策传导机制不畅,中小散户观望情绪浓厚
在生猪行业减产政策实施过程中,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对政策目标实现具有关键影响。虽然国家明确要求在 6 - 8 月调减 100 万头能繁母猪,旨在通过宏观调控手段引导市场供需平衡,稳定猪价,但实际执行效果与政策预期存在较大差距。7 月全国规模猪场母猪淘汰量仅环比增长 2.1%,与政策预期的快速去产能目标形成鲜明对比 。
深入分析其背后原因,中小散户的观望态度成为政策执行的主要障碍。在河南、山东等地调研数据显示,5 万头以下的散户存栏量不仅未减少,反而逆势增长 3%。这些中小散户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决策受短期市场价格波动和心理预期影响较大。在当前猪价低迷情况下,他们普遍抱有价格上涨预期,期待市场行情反转,因此选择推迟淘汰母猪,希望在未来获取更高收益 。这种个体理性决策在宏观层面导致政策传导受阻,使得能繁母猪存栏量下降速度远低于预期,成为政策执行的 “缓冲带”,延缓了整个行业去产能进程。
(二)成本分化加剧 “马太效应”,盈利企业缺乏减产动力
在生猪养殖行业,成本控制能力的差异深刻影响着企业市场行为和行业产能调整进程。当前,行业整体处于亏损状态,自繁自养头均亏损 35 元,然而,温氏、牧原等成本领先企业却仍有 100 - 200 元 / 头的盈利空间。这种显著的成本分化现象进一步加剧了行业内的 “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
数据显示,成本前 20% 的企业出栏量占比已达 45%,这些企业凭借成本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由于其成本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即便在猪价低迷时仍能实现盈利。这种盈利状况使得这些企业缺乏减产动力,更倾向于维持或扩大生产规模,以获取更多市场份额和利润 。相反,那些成本较高的企业,在亏损压力下虽有减产意愿,但因市场份额小、资金实力弱等因素,其减产对行业整体产能影响有限。这种成本分化导致的企业行为差异,使得行业去产能政策难以有效实施,市场供需关系难以快速调整,进一步加剧了行业发展困境 。
(三)产能统计存在 “口径差”,部分企业打 “数据擦边球”
在生猪行业产能调控过程中,产能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至关重要。然而,当前部分企业通过 “隐性扩产” 方式规避政策监测,导致产能统计存在 “口径差”,给行业去产能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
一些企业采取将商品猪留作种猪的手段,人为增加能繁母猪数量,从而在表面上维持或扩大产能。部分企业为减少成本支出,延迟淘汰低效母猪,使得这些生产性能低下的母猪仍占据产能指标。还有企业以 “优化种群” 名义保留产能,实际并未真正减少产能规模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7 月全国能繁母猪中,生产性能低于 80% 的低效母猪占比仍达 18%,这一数据直观反映出当前去产能工作不仅在 “数量” 上进展缓慢,在 “质量” 上更是与预期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这些企业的行为干扰了产能统计准确性,使政策制定者难以准确把握行业产能真实情况,进而影响政策针对性和有效性,阻碍行业去产能工作健康发展 。
四、去产能攻坚战:政策与市场协同作用分析
(一)短期阵痛难以避免,9 月成关键窗口期
当前生猪行业处于产能调整关键时期,8 - 9 月成为决定未来市场走向的关键时间节点。从供应端分析,若这两个月能繁母猪存栏量无法加速降至 4000 万头以下,按照生猪 10 个月的生长周期推算,2026 年一季度生猪供应量将同比增加 5% 。在需求端无明显改善情况下,猪价将再次面临巨大下行压力。据农业农村部监测,8 月第一周,全国生猪均价跌至 14.53 元 / 公斤,同比下跌 28.1%,养殖户经营压力显著增大。若产能去化缓慢,猪价可能进一步下跌,养殖户亏损将加剧 。
不过,市场并非毫无转机。随着发改委收储启动,以及中秋消费回暖,市场供需关系有望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发改委已会同商务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挂牌收储 5 万吨猪肉储备,并启动年内第二轮收储工作,17 个省份已开展或启动收储工作,收储 “托市” 效果将逐步显现。中秋、国庆等节假日是猪肉消费传统旺季,居民对猪肉需求将大幅增加。这对于主动减产企业而言,将迎来价格修复窗口期,有望缓解亏损压力,实现盈利 。而那些逆势扩产企业,可能因市场供应过剩面临库存积压风险,库存猪肉存储成本将进一步压缩企业利润空间,甚至可能导致企业陷入更深亏损境地 。
(二)从 “行政引导” 到 “市场出清”,行业需要共识性行动
在生猪行业产能调整过程中,虽然牧原等龙头企业已通过公开减产目标(如牧原计划年底将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 330 万头)为行业树立榜样,产生示范效应,但要实现整个行业健康发展,还需建立全行业产能调减的 “自律机制” 。
建立数据透明化机制至关重要。推动重点企业按月披露能繁母猪存栏变化,并接受第三方审计,可使市场及时、准确了解各企业产能情况,增强市场信息透明度。如此一来,企业产能调整行为将受到市场监督,避免出现 “数据擦边球” 等问题,促使企业更积极响应产能调控政策 。
政策差异化也是推动产能调整的重要手段。对主动减产企业给予贷款贴息、用地优先等支持,可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从而激励更多企业主动参与产能调减。对于那些低效产能企业,在政策倒逼下将不得不加快退出市场步伐,进而优化整个行业产能结构 。
建立生猪产能预警联盟,实现市场协同化,能有效避免行业出现 “一哄而上、一哄而散” 的周期性波动。通过联盟预警机制,企业可及时了解市场动态,提前调整生产计划,避免盲目扩产或减产。联盟还可组织企业交流合作,共同探讨行业发展趋势与问题,推动整个行业健康发展 。只有通过全行业共识性行动,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实现生猪行业产能优化,为猪价回升和行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
结语:去产能的本质是 “优汰劣存”
7 月的 1 万头存栏下降,是行业分化态势的阶段性体现而非终点。当牧原等企业凭借技术优势降低成本,当正虹等企业在困境中恢复产能,当温氏等企业借助规模优势逆势扩张,中国养猪业正经历一场 “创造性破坏” 过程。未来,只有那些既能响应政策导向、又能抵御市场风险的企业,才能在产能出清浪潮中脱颖而出。毕竟,去产能的终极目标并非单纯 “减产”,而是实现优质产能的优化与存续。在产能去化过程中,究竟应依赖市场自发调节,还是需要更强有力的政策干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专业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