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海潮起:当中国猪企遇上东南亚 “黄金市场”
(一)32 亿砸向湄公河畔:牧原掀起东南亚养殖革命
2025 年 9 月,牧原股份与越南 BAF 农业股份公司于胡志明市签订合作协议,计划投入 32 亿元人民币,在西宁省建设高科技楼房养殖项目。该项目设计产能为年产 160 万头商品猪,配套 60 万吨饲料厂,并采用牧原自主研发的 6 层立体养殖模式。此模式有效提升土地利用率 40%,生物安全等级较传统猪场提高 3 倍。项目预计于 2027 年投产,届时将成为越南单体规模最大的智能化猪场。
(二)从 “试水” 到 “海啸”:巨头出海路线图
新希望:自 1999 年首次进入越南市场,历经 26 年布局,已建成 9 家饲料厂和 3 家养殖场。其饲料产量在当地排名前五,2024 年海外营收突破 200 亿元。
海大集团:2011 年登陆越南,成功复制 “饲料 + 种苗 + 动保” 全产业链模式。2024 年,其海外饲料销量达 240 万吨,越南市场贡献了全球营收的 12%。
扬翔股份:通过输出 FPF 智能养猪系统,为越南猪场提供云端疫病监测与精准饲喂解决方案,服务覆盖湄公河三角洲 50% 的规模养殖场。数据显示,2025 年东南亚生猪存栏量达 2.8 亿头,年消费猪肉 2200 万吨,但当地规模化养殖率不足 30%,为中国技术输出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牧原 “技术出海”:重新定义东南亚养殖标准
(一)三大核心技术破解当地痛点
楼房猪场模式:针对越南土地资源紧张和雨季疫病高发问题,牧原的 6 层立体猪场配备空气过滤系统和智能巡检机器人,将非洲猪瘟传播风险降低 60%,单头猪用地面积从传统猪场的 20㎡压缩至 8㎡。
育种技术输出:引入中国自主培育的 “牧原 1 号” 种猪,使 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从当地平均的 22 头提升至 28 头,料肉比降至 2.4:1,较越南本土品种效率提升 20%。
全链条智能化:饲料厂配备 AI 配方系统,可实时调用东南亚本地原料(木薯渣、米糠),生产成本较进口饲料降低 15%。养殖端通过 IoT 设备实现生长数据实时回传,死亡率控制在 3% 以下。
(二)从 “卖产品” 到 “定标准”
牧原与越南农业与环境部达成合作,参与制定《越南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规范》,将中国 “防非” 经验转化为当地行业标准。其输出的智能化设备已进入越南 30% 的新建猪场,正重塑东南亚养殖产业链,从种苗培育到疫病防控,从饲料加工到屠宰冷链,中国技术已成为越南畜牧业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
三、新希望们的 “本土化生存法则”:从饲料先行到全链深耕
(一)新希望的 26 年深耕:从饲料大王到养殖标杆
在越南平福省,新希望的现代化猪场采用 “公司 + 农户” 模式,为当地养殖户提供 “种苗 + 饲料 + 回收” 全流程服务,生猪成活率提升至 92%,养殖成本较散户降低 25%。其饲料厂利用越南本地玉米、豆粕资源,开发适合热带气候的低蛋白日粮,市场占有率达 18%,成为越南唯一进入饲料行业第一梯队的中资企业。
(二)海大集团的 “湄公河密码”:技术服务撬开市场
海大在越南的 13 家饲料厂均配备本地化研发中心,针对越南水产养殖优势,推出南美白对虾专用饲料,料肉比达 1.2:1,帮助养殖户亩产提升 30%。同时,其动保团队深入湄公河三角洲,提供病毒检测、水质调控等 24 小时服务,将客户粘性从单纯的产品销售升级为技术依赖。
四、出海背后的 “双向奔赴”:为什么是现在?
(一)国内产能过剩倒逼出海
2025 年,中国生猪存栏量达 4.2 亿头,产能利用率不足 70%,而东南亚生猪缺口达 500 万吨 / 年。牧原、新希望等企业在国内面临 “量增利减” 困境,转向越南、印尼等具有人口红利的市场,既能消化过剩产能,又可规避国内周期波动。以越南为例,其拥有 1 亿人口,人均年消费猪肉 45 公斤,市场规模超 100 亿美元。
(二)东南亚养殖升级刚需迫切
越南每年因非洲猪瘟损失生猪超 300 万头,而中国企业带来的 “防非三件套”(楼房猪场、空气过滤、智能监测)有效解决了这一痛点。数据显示,引入中国技术的越南猪场,疫病发生率下降 40%,养殖效率提升 35%,投资回报率较传统模式提高 2 倍,形成 “技术 - 成本 - 市场” 的闭环优势。
五、挑战与破局:当 “中国方案” 遭遇本土化考验
(一)三大隐忧待解
政策风险:越南《新畜牧法》提高了外资养殖准入门槛,要求本地股权占比不低于 30%。牧原通过与 BAF 合资模式应对此政策,但未来扩张仍需制定更灵活的本地化策略。
文化差异:东南亚养殖户习惯分散养殖,对智能化设备接受度较低。新希望通过 “示范农场 + 实地培训” 的方式,历经 3 年将规模化养殖理念渗透至越南 30% 的产区。
供应链本土化:饲料原料依赖进口曾是一大难题。海大集团在越南建立木薯渣、椰子粕等本地原料数据库,将饲料成本控制在国际同行 90% 的水平。
(二)破局之道:技术赋能 + 生态共建
牧原在越南推出 “技术共享计划”,为当地培养 500 名智能化养殖工程师;新希望与越南湄公河三角洲省份签署协议,共建 10 万亩 “无抗养殖示范区”,从源头把控质量安全。这些举措不仅降低了市场拓展阻力,更使中国企业从 “外来者” 转变为 “生态共建者”。
结语:当 “中国猪” 游向全球
牧原的 32 亿投资,不仅是一次商业扩张,更是中国养殖业从 “跟随者” 迈向 “引领者” 的重要里程碑。在国内猪周期与全球粮食安全的双重背景下,中国猪企正通过技术输出改写东南亚养殖格局。从湄公河畔的楼房猪场,到爪哇岛的智能饲料厂,“中国方案” 正在重塑全球畜牧业的竞争版图。对于行业而言,这是一次跨越周期的战略突围;对于全球市场,这是一场由技术驱动的养殖革命。当生猪养殖遇上 “一带一路”,当中国经验对接东南亚刚需,中国农牧企业的全球化时代才刚刚拉开帷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