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供应端:规模缩量与散户博弈,二育热情退潮
(一)规模企业出栏「量缩速缓」,压栏增重成常态
7 月,全国生猪均价为 14.31 元 / 公斤,环比下降 4.6%,供应端呈现出「阶段性收紧」的显著特征。依据涌益咨询及我的农产品网数据,规模企业 7 月出栏计划环比下降 1.2%-1.69%,截至 20 日,出栏完成率仅为 62.74%,进度同比偏慢 8 个百分点。企业压栏的动力源于前期超量出栏后的「被动收缩」态势 ——6 月末出栏完成率高达 102.3%,叠加养殖利润的修复(自繁自养头均盈利 62 元),部分企业选择延迟出栏,推动生猪出栏均重攀升至 129 公斤,维持在历史高位水平。
(二)散户出栏「逢高套现」,但中长期供应能力受限
在价格反弹期间,散户出栏表现较为积极,7 月中上旬逢高出栏量环比增长 15%,然而全年出栏量大概率同比下降 8%。其核心矛盾在于仔猪补栏结构发生变化:外购仔猪占比提升至 40%(钢联口径),虽在短期内对出栏形成支撑,但能繁母猪饲料量降幅达 7.8%(涌益口径),这预示着 2024 年补栏的母猪产能进入兑现期,未来 12 个月生猪供应量或呈现「前低后高」的格局。
(三)二次育肥「昙花一现」,政策压制投机空间
7 月初,二次育肥短暂入场,带动标猪价格反弹至 15.3 元 / 公斤。但随着大猪供应增加(周度环比增长 9%)以及政策引导「控制出栏体重」,二次育肥积极性快速回落,截至 20 日,销量占比仅为 1.36%,栏舍利用率维持在 85% 的高位。山东、河南等地出现「二育猪场空栏」现象,这反映出市场对短期价格的分歧加剧,投机性需求逐渐退潮。
二、需求端:消费淡季叠加库存压力,终端承接力疲软
(一)屠宰量下滑与冻品累库,鲜销市场「量价双弱」
7 月,生猪需求端疲态尽显,消费淡季特征愈发显著。从屠宰数据来看,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 7 月屠宰量环比下降 3.2%,这直观地反映出市场对生猪的吸纳能力减弱。与此同时,冻品库存呈现逆势增长态势,较上月增加 5.7%,这意味着市场上的猪肉供应不断累积,而需求却未能同步跟进。
白条肉鲜销率更是降至 78%,创下年内次低水平,这进一步凸显了终端消费的低迷。在高温天气影响下,居民肉类消费欲望被大幅抑制。据统计,批发市场走货量相比上月下降 12%,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屠企压价 - 养殖户抗价」的僵持局面。在北京、上海等地的商超,猪肉销量同比下降 8%,而禽肉、水产等替代蛋白价格处于低位运行,以更亲民的价格吸引了消费者目光,进一步分流了猪肉的市场需求。
(二)南北价差收窄,区域流通效率下降
在价格方面,全国生猪销区均价为 14.88 元 / 公斤,与产区的价差缩小至 0.57 元 / 公斤,创下 2024 年以来的最低纪录。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由于规模养殖场集中出栏,市场供应瞬间增加,价格在一周内跌幅达到 1.2%。而华南、华东地区则受到散户惜售情绪的支撑,价格跌幅相对可控。
但多地实施的「调运检疫新规」,使本就脆弱的供需平衡更加严峻。新规使得跨区域流通成本增加 20%,运输环节的阻碍加剧了局部地区的供需错配。在广东、浙江等地,市场上甚至出现了「有价无市」的现象,即便价格看似具有吸引力,却难以达成实际交易,猪肉的流通效率大幅下降。
三、利润与产能:成本下移 vs 产能高位,行业陷入「微利均衡」
(一)养殖利润「冰火两重天」,成本竞争白热化
7 月,生猪养殖利润分化进一步加剧,呈现出 “冰火两重天” 的局面。自繁自养模式凭借成本端的优势,实现头均盈利 62.16 元,环比增长 23%。这一成绩得益于玉米、豆粕等关键饲料原料价格的持续回落。数据显示,7 月玉米价格环比下跌 5.8%,豆粕价格下跌 4.2%,这使得饲料成本占比最大的自繁自养户迎来了利润修复的窗口期。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购仔猪养殖利润却深陷亏损泥沼,每头亏损扩大至 71.39 元。这一亏损源于前期仔猪价格的非理性上涨带来的滞后效应。今年年初,仔猪价格一度飙升至历史高位,部分地区 7 公斤仔猪价格突破 500 元 / 头,这使得外购仔猪养殖户在补栏时就背负了沉重的成本压力。如今,仔猪价格虽有小幅回落,但仍处于高位,养殖户的亏损局面短期内难以扭转。
在这场利润博弈中,头部企业凭借规模优势和精细化管理,成功跑出了 “成本曲线”。以牧原股份为例,其养殖成本已降至 12.2 元 / 公斤,较行业平均水平低 15%。通过持续优化种猪育种体系,牧原的 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提升至 28 头,高于行业平均的 24 头;同时,低蛋白日粮技术的应用,不仅降低了饲料成本,还提高了饲料转化率。在行业利润微薄的当下,牧原凭借成本优势实现了 “逆周期扩张”,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
(二)产能去化「雷声大雨点小」,母猪存栏仍超合理区间
尽管市场对产能去化的预期已久,但实际进展却 “雷声大雨点小”。6 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4043 万头,同比增长 2.1%,虽处于农业农村部设定的 3900 万头 “绿色区间” 上限,但产能过剩的隐忧仍未解除。
从结构上看,规模企业的扩张冲动与散户的谨慎去化形成了鲜明对比。规模企业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长 0.22%,延续了扩张态势,而散户去化速度仅为 0.1%,几乎陷入停滞。这一现象背后,是规模企业凭借资金、技术优势,对未来市场的乐观预期;而散户则在利润微薄与风险担忧之间,选择了 “观望”。
养殖户淘汰母猪的积极性也在下降,淘汰母猪与商品猪比价攀升至 0.65(正常水平为 0.55),这意味着养殖户更倾向于保留母猪,等待市场回暖。与此同时,PSY 的提升进一步抵消了存栏去化的效果。据测算,PSY 每提升 1 头,相当于能繁母猪存栏量减少 5%,这使得实际生猪供应压力并未得到有效缓解。在供需失衡的大背景下,生猪市场的 “产能过剩” 阴霾仍将持续笼罩 。
四、后市展望:政策托底 vs 供需博弈,八月能否迎来「拐点」?
(一)短期:出栏压力犹存,价格或现「弱反弹」展望 8 月,生猪市场依旧在 “压力测试” 中寻求平衡。据农业农村部数据,6 月全国 5 月龄以上中大猪存栏量环比下降 0.8%,这一信号预示着 8 月生猪出栏量将环比减少 2%-3%,供应端的收缩为价格反弹提供了支撑。叠加开学季餐饮、团膳市场备货需求,猪价有望迎来一波 “弱反弹”,预计反弹至 14.5-15 元 / 公斤区间。
但反弹之路并非坦途,二次育肥潜在出栏压力与冻品库存高企仍是高悬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目前,二次育肥存栏量约 1200 万头,若养殖户集中抛售,将瞬间打破供需平衡;冻品库存则维持在 150 万吨以上的高位,一旦经销商集中出库,将对鲜肉市场价格形成强烈压制。山东某屠宰企业负责人表示,“当前冻品库存消化缓慢,市场需求有限,若二次育肥集中出栏,市场价格恐再度下探。”
(二)中期:产能调控「加码」,行业加速分化
政策端的 “组合拳” 正重塑生猪产业格局。农业农村部明确提出 “适当调减能繁母猪存栏”,预计 Q3 能繁母猪存栏量将降至 4000 万头以下,产能去化加速。
在环保高压与成本劣势下,中小散户加速离场。新建猪场环评通过率降至 70%,环保投入成本较去年增加 30%,使得中小养殖户不堪重负。而头部企业凭借 “降本增效” 与产能控制策略,市占率正稳步提升,每月平均增长 0.5 个百分点。以温氏股份为例,通过优化养殖模式,PSY 提升至 26 头,料肉比降至 2.8 以下,成本控制在 13 元 / 公斤以内,竞争力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行业竞争正从 “跑马圈地” 转向 “精细化运营”,规模化率有望突破 72%,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三)长期:周期属性弱化,「微利时代」来临
长期来看,生猪市场正步入 “新常态”,周期属性逐渐弱化。随着产能调控长效机制的建立,以及消费结构向预制菜等深加工领域的转型(预制菜需求年增速达 18%),生猪价格波动率较 2023 年下降 40%,年度均价中枢稳定在 14-15 元 / 公斤。机构预测,到 2025 年,行业亏损面将收窄至 15%,但超 30% 的散户将面临转型压力,产业链整合进入 “攻坚期”。
大型企业正通过纵向一体化布局,延伸至屠宰、冷链物流、终端零售等环节,实现全产业链价值挖掘。牧原股份已建立超 100 个屠宰场,年屠宰产能达 5000 万头,通过 “屠宰 - 养殖” 协同,有效降低成本,提升市场定价权。未来,生猪产业将在 “稳供应、稳价格” 的政策基调下,逐步实现从粗放式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 。
结语:在「控量」与「提质」中寻找平衡
七月猪价的回调,本质上是产能过剩与消费淡季的必然结果,而二次育肥的退潮与规模企业的策略调整,正加速行业出清。对于养殖户而言,摒弃「赌行情」思维,聚焦精细化管理(如控制出栏体重至 120 公斤、优化饲料配方)是当务之急;对于产业链而言,政策引导下的产能去化与技术升级,将重塑生猪市场的竞争格局 —— 这或许意味着,中国生猪产业正从「周期驱动」迈向「价值驱动」的新周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