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关总署重拳出击:泰国禽肉输华监管升级
(一)18 家企业被 “精准狙击”,资质审查成焦点
2025 年 8 月 2 日,海关总署对《输华肉类产品企业名单》进行更新,针对泰国禽肉企业实施了史上最为严格的监管措施:
永久撤销 1 家企业资质:注册编号为 EST.266 的企业,因安全管理体系未达到标准要求,被取消输华资格。
暂停 4 家企业进口申报:自 8 月 2 日起,EST.119、EST.244 等 4 家企业启运的产品暂停通关。
对 17 家企业开展紧急核查:泰国畜牧发展部需在 30 日内完成对这 17 家企业产能与防疫标准的复核工作,若复核不达标,企业将面临禁令。
此次举措的根源在于中国海关对泰国输华禽肉开展的 “回顾性检查”。检查中发现部分企业存在兽药残留超标、溯源系统存在漏洞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触发了《SPS 协定》中的风险防控条款。
(二)泰国:中国第三大禽肉来源国的 “过山车”
2025 年上半年,泰国作为中国第三大鸡肉进口国,进口量达 5.99 万吨,占比 13.8%。泰国输华产品主要以鸡爪(占其出口量 52%)、鸡翅(占其出口量 32%)为主。此次监管升级致使约 15% 的月均进口量短期内停摆。加之巴西禽流感禁令仍未解除(巴西鸡肉占中国进口量 56%),全球两大禽肉供应国同时受限,直接对国内 2/3 的进口鸡爪、鸡翅供应链造成冲击。
二、鸡副产品价格 “坐上火箭”:单日涨千元的疯狂与理性
(一)终端市场:爪翅类领涨,现货市场 “一天一价”
涨幅创三年新高:在 8 月 1 日 - 5 日期间,50 - 60g 大凤爪批发价从 27 元 / 公斤快速攀升至 39.5 元 / 公斤,累计涨幅达 46%;40g 以上翅中价格突破 38 元 / 公斤,较月初上涨 35%,部分规格单日涨幅达到 1500 元 / 吨。
市场情绪亢奋:屠宰企业呈现 “逢涨必跟” 态势,山东、河南主流厂家多次临时调整价格,经销商出现 “封盘惜售” 现象。华北地区单日成交量激增 40%,然而终端餐饮客户拿货量仅增长 10%,出现 “量价背离” 情况。
(二)库存与成本双重驱动:从 “被动补库” 到 “主动炒作”
进口缺口显性化:巴西、泰国供应暂停导致 8 月预计鸡爪、鸡翅进口量减少 3.2 万吨,国内屠宰企业库存周转天数从 45 天缩短至 30 天,被迫启动 “跨区域调货”。
资本情绪助推:期货市场提前做出反应,大连商品交易所鸡肉副产品指数一周上涨 12%。部分贸易商借助 “开学季备货” 题材进行价格拉涨,甚至出现 “二次调价” 手段,进一步放大了市场波动。
三、产业链连锁反应:从上游屠宰到终端消费的传导阵痛
(一)屠宰企业:短期利好与长期隐患并存
库存压力缓解:冻品库存率从 85% 下降至 78%,山东某龙头企业单日出货量突破 500 吨,创下半年来新高。
成本风险累积:毛鸡收购价因抢购被推高至 3.7 元 / 斤(山东地区),但下游经销商对高价的接受程度有限,部分企业面临 “涨销量不涨利润” 的困境,吨产品毛利仅扩大 50 元。
(二)终端消费:“冰火两重天” 的市场分化高端餐饮逆势增长:日料、火锅连锁对翅中、霜降鸡爪的刚性需求采购支撑了高价。上海某连锁品牌 8 月采购量增加 20%,客单价提升 15%。
大众消费承压:农贸市场鸡爪零售价格突破 60 元 / 公斤,家庭采购量下降 30%。部分商超推出 “国产替代” 促销活动(如山东白羽鸡爪降价 10%),试图稳定价格预期。
四、后市展望:政策与供需的三大博弈焦点
(一)进口端:泰国核查结果成 “关键变量”
30 天倒计时:泰国需提交 17 家企业的产能报告、药残检测数据以及区块链溯源系统演示。若全部通过审核,最快 9 月可恢复部分企业资质。
全球寻源启动:中国正与俄罗斯、乌克兰洽谈临时增购协议,预计 8 月从白俄罗斯、智利紧急进口 0.8 万吨鸡爪,以缓解短期供应缺口。
(二)供应端:国产能否接棒 “进口替代”?
产能释放有限:国内白羽肉鸡 8 月出栏量预计增长 2%,但鸡爪、鸡翅产出率仅 12%,难以填补进口空缺。
成本支撑强劲:豆粕价格同比上涨 8%,毛鸡养殖成本达 3.5 元 / 斤,屠宰企业挺价意愿强烈,预计优质鸡副产品价格难以出现下跌。
(三)风险提示:警惕 “情绪市” 后的回调压力
政策干预预期:发改委可能启动冻肉储备投放(预估 5 万吨),以抑制投机性涨价行为。
需求天花板显现:终端餐饮毛利率已压缩至 55%,若 9 月开学季备货未达预期,高价产品可能遭遇 “踩踏式抛货”。建议贸易商将仓位控制在正常水平的 70%。
结语:一场关于 “安全” 与 “价格” 的全球供应链大考泰国禽企的资质暂停,并非仅仅是单一市场的监管行动,而是中国对全球肉类进口体系进行 “重新校准” 的重要信号。在 “舌尖上的安全” 与 “市场稳定” 之间,政策倾向于保障食品安全。对于行业而言,在短期价格波动背后,应思考如何构建 “进口多元化 + 国产提质” 的双保险机制。毕竟,当巴西、泰国这两大供应 “引擎” 同时减速时,只有强化自身供应链的韧性,才能有效抵御下一次市场风险。 (数据支持:海关总署、卓创资讯、博亚和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