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信息频道
合作组织  人力资源  它山之石  会议展览  肉类加工  
当前位置:首页人力资源行业专家 → 文章内容

凌龙:透视希望兄弟的经营管理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21/12/13 7:20:56 关注:306 评论: 我要投稿

  一
  希望兄弟的经营管理理论
  希望兄弟都有自己的企业经营管理理论,即老大刘永言的“相对价值论”,老二刘永行的“企业相对论”,老三陈育新的“反差管理”,老四刘永好的“快半步理论”。其中,老四刘永好的“快半步理论”最为有名,而老二刘永行的“企业相对论”则更为管用。
  1、刘永行的“企业相对论”
  刘永行认为——
  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处处都有相对问题,任何环节都可以找出相对来,所有优势都是相对的。经过反复观察思考,我提出了一个概念叫“相对经济”。过去人们习惯用“比较经济”这一概念,但我认为“相对经济”更好。相对的成本,相对的固定资产费用,相对的财务费用,相对的原料价格优势,相对的能源优势,相对的固定资产投资优势,综合起来就是“企业相对论”。办企业就是这样,不在于你的绝对优势,而在于你的相对优势;不在于你销量有多少,而在于你在这个市场上占第几位,是上升还是下降。我们坚持走最艰难的路,我们不搞投机取巧,就在市场上一个一个地做客户。市场是这么做,生产是这么管,管理也是这么抓,办企业就是这么办,没得投机取巧的。
  比如,当初民营企业资金少,似乎不太有利,这看起来好像是绝对的,但实际上是相对的,就看你从什么角度来看。创业之初,我们贷不来款实际上是帮助了我们,它逼着我们把立足点建立在依靠市场上,建立在依靠服务上,建立在帮助客户滚动发展上,这恰恰孕育了我们的企业文化,逼我们走上了正确道路。
  再比如,市场疲软当然不好,但对我们来说,第一可以占有相对优势,第二可以练兵练功,所以又是好事。如果感到是坏事你就会原谅自己,你就会比人家做得差,因为市场疲软,你就会得过且过,不去努力,不去改进,你就失去了机会,市场好转时也没有你的。市场疲软时我们就努力创造相对优势,市场好时我们就狠抓绝对产量,市场非常好时我反倒认为不一定是好事。为什么?你好人家也好,如果人家危机意识强一点,在抓市场时不断改进工作,人家就可能成功,如果我们高兴得不得了,管理上就可能深入不下去,这时反而更危险。同样是市场疲软,如果你做得比人家强一点,市场就可以帮助你淘汰竞争对手,并且代价最小。
  “相对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不是说你的成本是多少,你的投资是多少,你的产量是多少,而是一切要适合于市场,适合于客户。在人家的销量大幅下降时,你降得少一点,你的相对优势就起来了。人家是亏损的,你还有一点利润,你的相对优势就起来了。市场好时,我们就可以把优势拿来改进质量。不管是好与坏,都是相对的。
  有了“相对经济”的概念,市场好坏便都是机遇。反之,市场好坏都是危机。如果把它摆在相对基础上,你对待事情就比较坦然,需要做的事情就可以连贯起来做,就没有必要为市场疲软唉声叹气,你就会把精力用在练兵练功上,用在降低成本上。市场好时你也没有必要兴高采烈,你要把竞争看作危机,要看到市场高潮后的低潮,看到竞争对手也得到了利益。
  世界上没有谁拥有绝对优势,在商界也没有。市场竞争中的疲软就像赛跑一样,你困难别人也困难,如果我平时练得好,这时我就有相对优势了。市场疲软你一点儿都不用担心,这正是增强相对优势的大好时机,是加强内部管理的大好时机。在市场疲软时可以做很多事,我们可以把绝对劣势变成相对优势。如果我们的对手没有在这方面下功夫的话,我们就大大前进了。虽然我们前进的步伐可能也会慢一点,甚至是有一些倒退,但有什么关系呢?比如我们倒退5%,别人倒退30%,我们也是相对前进呀!
  竞争社会就是一个相对应的市场和相互之间的比较。相对优势就是你是不是更强一点,在各个方面你与竞争对手相比是不是更强一点,包括成本上、管理上、质量上,还有我们的干劲上、策略上。相对优势就是竞争力,相对优势就是保证你不被别人吃掉,而是你吃掉别人。
  “企业相对论”就是不要孤立地看企业,而是要看在市场上的地位,无论是投资、网点、销量和利税,都要相对地看。如果你只是随大流,社会就会淘汰你。市场总体倒退你就倒退,你注定要被淘汰。许多事情如果你在思想上认为做不好,就肯定做不好,因为你不可能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去创造业绩。抢市场符不符合道德规范?合乎。因为你能抢回市场,说明你对消费者更有利。市场不相信弱者,不相信眼泪。弱者在市场上就应该被淘汰,因为弱者对客户是不利的。
  如何才能不被子弹击中?除了闪躲之外,只有与子弹跑得一样快或更快。如果愿意的话,你还可以随时把它抓在手里。这是相对速度的概念,企业竞争力也是这样。
  我作投资决策只看一个东西,就是相对竞争优势。相对竞争优势不是产业或者行业领域决定的,而是进入以后的投资管理能力决定的。在选择第二主业时,我考虑的是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我发现这才是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根本。
  “企业相对论”的核心是成本和效率问题,其精髓在于把企业建立在市场经济和充分竞争的基础上。
  实际上,人本身也有相对论,世上没有什么好人坏人,好人可能变成坏人,坏人也可能变成好人。每个人都是好人,每个人都是坏人,就看你把他放在什么评价体系上。比如,杀人犯被判处死刑,其实他也有自己的闪光点,并不是就坏得一无是处。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拥有绝对优势,最后却被共产党打败了。为什么?国民党的绝对优势是什么?是财力、物力、武器、兵源、国际支援,共产党的相对优势是什么?是民心,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共产党利用自己的相对优势,慢慢地建立起局部优势,再争取全面优势,最后取得了全国胜利,这与市场经济是一回事。
  “企业相对论”的核心是效率问题,其精髓在于把企业建立在市场经济和充分竞争的基础上。刘永行有几句口头禅——你必须与众不同。
  不随大流是我的一贯做法。
  我从来都是同时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一个问题的。
  我试着将刘永行企业经营管理的精髓概括成以下七条:
  在人类与自然之间,“敬畏大自然”。
  在观念与行为之间,“正确观念是第一生产力”。
  在战略与战术之间,“当战略确定之后,剩下的时间都是做战术”。
  在普通与优秀之间,“让三流人才创造一流业绩”。
  在小事与大事之间,“事事追求点点滴滴的合理化”。
  在企业与客户之间,“付出多一点、贡献多一点”。
  在现在与未来之间,“最难的那条路就是离成功最近的那条路”。
  我们发现,他的观点恰恰与“常人”相反。别人看到的是能看到的“阳”,他还看到了常人看不到的“阴”。“一阴一阳之谓道”,他因此悟出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大道”,并自由穿行其间。我理解,刘永行的“企业相对论”,本质上是“异化”“阴阳”“中庸”“舍得”思想在企业中的融合,是这一思想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活学活用。
  2、刘永好的“快半步理论”
  有人说问刘永好基业长青的秘密,刘永好沉思良久,吐出三个字:快半步!
  我经常讲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要紧跟社会发展的潮流,略有超前,快半步。一定要顺潮流,不能逆潮流。一定要超前,但只能快半步,不能快一步。这与“摸着石头过河”是一脉相承的。快半步是非常考究的,你不快,那么你就是慢,你不快半步,你就是齐头并进,或者是慢半步,人家走得快的,一定会赶过你、超过你。若不能超前一点,你就没有机会;但你走得太快了,超前一步了,你这一步走出去的话,有可能前面就是悬崖,收不回来了,就有可能踩虚脚,倒下去了。在当大家齐头并进的时候,我快半步,快了半步发现不对,收回来还是稳的,还是坚实的,不至于倒下去。所以,要快半步,这就能进能退。进,走在前面;退,又不失足。这是我们的一个理念,顺潮流而动,略微超前,快半步,我们始终把握这一点。
  “快半步”是我的心灵警句,“准烈士”心态与“快半步”是相辅相成的。很多人说民营企业的寿命只有5年、10年,我们一走就是将近40年。这么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既埋头拉车,又抬头看路,始终坚持植根于农牧业,这让我们始终没有迷失自己,在中国经济的几次重大变革中获得了快速发展。
  做企业就好像综艺节目中的孤岛求生游戏,有些人怕吃苦,倒下去了;有些人在独木舟上行走没有踩好,倒下去了;有些人在关键时刻跑不动,被老虎、狮子吃掉了。总之,竞争就是这样,适者生存的游戏规则是明确的,所以应该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倒下去也没有什么可惜,因为他知道自己坚持不了。现实社会中有很多例子,从独木舟上翻下去,下去了就是下去了,再翻过来将非常难。
  刘永好喜欢“快”,连吃饭都比别人快半拍,“快”贯穿于他的生活与工作,他是最先从体制内走出来的人之一,他最先倡导光彩事业,他最早参与创办民生银行,他最先到海外创办企业。但他的“快”里又包含着“慢”——只“快半步”。这正是他的过人之处——需要抓机会时很快,需要等机会时又有足够的耐心。
  当一个项目摆在面前时,刘永好很少马上表态,他会反复听取不同人的意见,并认真做笔记,丝毫看不出着急的样子。看似不动声色,其实正在分析判断。也许在你以为他已忘记的某天早上,他会突然做出决定,冷静而清晰。
  天生喜欢新生事物的刘永好,在机会到来时总有抓住的冲动。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起,刘永好开始进入金融、地产、化工等行业。虽然这些领域利润丰厚,虽然商人的本能是趋利,但即使在楼市最疯狂的时候,刘永好仍然将农业作为自己的支撑点,他不会为赶路而赶路,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为什么会被推到现在这个位置——政府需要他这样一个标杆型民营企业家。在其他领域,刘永好是投资人,运用的是资本的力量,但在大农业这个大本营,他一直是以企业家的身份在经营——他如蛇样行走,能屈能伸。在企业很小的时候,这一能力的作用有限,但企业做大了,这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一个优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活得最久的民营企业大概只有浙江的万向集团和四川的希望集团了。刘永好也明白,世上没有千年不倒的企业,但他还是要尽可能将企业做得好一些、强一些、久一些。在耳闻目睹一些故人或企业垮了、或被抓了、或去世了之后,刘永好坚信,做企业要有“准烈士”的自省心态。
  他说——
  要把倒掉的企业作为案例来研究,我们要有一个“准烈士”的心态,始终保持低调、保持警惕、保持勤勉、保持进取。
  这不是醍醐灌顶的顿悟,而是沧桑岁月的积淀。
  1989年“六四”风波之后,社会上关于姓“社”姓“资”的争论非常多,民营企业家被不少人视为“剥削阶级”,当时不少民营企业倒闭了。那一年,民营企业数量减少很多。关于民营企业该不该办、怎么办的讨论非常多,希望兄弟忧心忡忡,觉得可能干不下去了,经过商量,他们决定投石问路:申请把工厂交给政府。刘永好说——我和三哥陈育新去找县委书记钟光林,我说我们愿意把工厂交给政府,这个企业我们做了这么多年,有很深的感情,交给政府后我们还是想管这个企业,而且我们相信只有我们才管得好,我们知道怎么管。但钟书记对我们说:“上级没有说要没收你们的东西啊!你们先回去,该怎么搞还怎么搞。不过,我还是提醒你们,做事低姿态一些没错。”
  多亏新津有这么一个开明的县委书记,不然,希望集团有可能就此夭折,活生生的例子就是当时比希望集团更有名的安都集团,就是被一个县委副书记给弄死的。直到今天,刘永好对那段前途未卜的日子仍心有余悸——企业发展会遇到很多经济危机、市场危机、自然危机、政治危机,说不清什么时候就趴下了。我觉得那是我遇到的一次非常大的危机。
  他说——
  我认真研究、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叫中国特色呢?就是中国与别国不同,没有经验,要摸着石头过河。什么叫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我们不知道前面究竟怎么样,要一步一步摸到它,实在不行了,摸着石头还回得来。企业的发展实际也是这样。
  在刘永好的印象中,有些人很激进,觉得自己很有本事、很有能耐,办什么事都冲在前面,而冲在最前面的,结果往往就过头了,最终都垮了。2014年,包括大名鼎鼎的刘汉在内,四川很多企业家出了事,刘永好说——很多人纳闷,我为什么一直没事,我心里告诫自己,时时刻刻规范面对政府、面对市场,特别是在政府边界不是很清晰的时候,更要警惕。当既考虑盈利又考虑社会责任的时候,你就不会去做不该做的事,企业就能减少甚至避免很多风险。
  无论政府发出什么号召,不管是“扶贫攻坚”还是“三下乡”,不管是“新型政商关系”还是“法治中国”,刘永好无役不予,他总会首先站出来热烈响应,但却不一定马上行动。他实际上是在等机会,机会一旦成熟,由于早在准备,他便会扑上去紧紧地抓住机会,抢得先机。总而言之,他只“快半步”。他的这种生存发展技能是从小练就的,艰难的生活环境教会了他生活的艺术,这与马未都父亲的“慢一秒”可谓殊途同归。文物专家马未都的父亲是一位老军人,他说他爸爸当了几十年兵,但毫发无损,他好奇地问父亲,父亲回答说:“慢一秒”。“慢一秒”其实就是“快半步”,它是一种生存智慧,并非贪生怕死那么简单,因为敌人的子弹最大的可能就在你跃起的那一秒,躲过了第一秒,冲锋时牺牲的可能性就会大幅下降,战胜敌人的可能就会显著增大,即使需要撤退,活着的机会也将大为增加。事实上,换个角度看,“快半步”也可以叫“慢一秒”,这是中国式智慧、四川式狡黠,只是很多人一时还不太明白其中的深意。
  认清潮流是顺应潮流进而领导潮流的前提,潮流不能超越,超越就会被淹没,哪怕后来证明你是对的。因此,只能“快半步”,快一步就可能马失前蹄。在中国这样一个市场经济发育尚不健全的国家,尤其如此。潮流既是经济规律,又是社会规律。没有对规律的敬畏和尊重,人们很难做好这一点;没有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又很难做到这一点。
  只是“快半步”,也只能“快半步”,其奥妙就在这个“半”字上——如果将一天24小时折成两半,正午和子夜刚好是两个转折点,阴阳就在那一刻转换了,转换看似相反,实际上却是正的。刘永好的企业经营管理,本质上都是“以阳带阴,阴阳互补,阴阳转化”。我理解,它其实是“中庸”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一个变种。无论企业发展到多大,这一点始终是刘永好的看家本领。
  3、陈育新的“反差管理”
  一向低调的陈育新,在企业经营管理上也有自已的说法——我认为,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无论是与非、得与舍、宽与严、管与理还是快与好,两者之间都形成了一种“相反相成”的关系,你需要前者时,往往需要从后者入手。“反差管理”实际上对企业发展规律性的认识,因为它恰好与一般人的习惯性认识相反,是在“意料之外”,而本质上,它却在“情理之中”,正是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顺应和引导。
  小时候,细心认真地陈育新就发现了一个现象——“反差现象”,比如南方人比北方人更容易生冻疮、过细的土壤反而不利于作物生长等等。在希望集团发展早期,他将对这一现象的观察引入企业经营管理,又发现了许多“反差经济现象”。于是,当大家都在往城里跑时,大学毕业的他却回到了乡下;当大家都在说“无商不奸”时,他却坚信“诚实是有回报的”;当大家都以为希望集团只是一个农牧企业时,他却搞起了五星级酒店;他认为,收入最高的人反而可能是成本最低的人等。他所说的诚实与精明的人生观(是与非)、共创与共享的经营观(得与舍)、严厉与宽容的用人观(宽与严)、放权与监督的管理观(管与理)、积极与稳健的发展观(快与好)等,莫不如此。你想要做好这一面,必须先从相反的地方做起,比如你想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你得同时学会精明做事,因为诚实很难单独存在,并且单独存在的意义也十分有限。而要精明做事呢,你又必须以诚为本,因为不诚实的精明就是小聪明,也成不了什么大事。无论是是与非、舍与得、宽与严、管与理还是快与好,两者之间都形成了一种“相反相成”的关系。
  运用“反差思维”就既能看到大家看到的一面,又能看到大家看不到的另一面:在夕阳西下时,人们看到的是落日的余辉,运用“反差思维”看到的却是明天的朝阳;当严酷的冬天来临时,人们都在做预防严寒的事情,运用“反差思维”正在做的却是如何迎接春天;当成功如潮水般涌来时,运用“反差思维”看到的却是企业经营管理当中成堆的问题。正确认识这一现象,有利于人们认清潮流、顺应潮流并领导潮流,从而抓住机遇,正确决策,发展事业。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才是自然界永恒不变的规律。创造性地改变决定事物性质的条件,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说,一旦条件具备了,我们就会看到事物向相反方向的转化——依照人们的意志实现“积极转化”正是人类的伟大之处。
  陈育新的经营管理思想中,多了一些顺应自然的因素,除了积极作为,还有某种不得不的“等待”,就像农民种庄稼,播下种子之后,除了积极耕耘之外,还要有等待种子自然生长发育的耐心。我理解,陈育新的经营管理思想实质上是“异化”——“物极必反”在企业中的运用。
  4、刘永言的“相对价值论”
  更为低调的刘永言认为——
  同一个东西,在不同条件下,会产生完全不同的价值。从铁锅蒸饭联想到可以用来蒸馍,那是厨师;而发现蒸汽可以用作动力,来带动火车和纺织机,便是伟大的科学家。一颗苹果砸在牛顿头上,与砸在牛身上,结果完全不同。
  他认为,只要拥有了基本的科学知识,掌握了基本的科学原理,读懂了三本该领域的经典著作,便可在相关领域做到“一个礼拜成专家”——科学原理本来是一致的。这正是他驰骋于电子、化工、电力多个科学领域的认知基础。刘永言有100多项专利,本质上,他的专利都是依照这一精神研究和推广的。
  刘永言的“价值相对论”与刘永行的“企业相对论”有相似之处,但其重心在“相对价值”上,“企业相对论”的重心则放在经营管理上。据了解他的人说,刘永言其实是一个相当“简单”的人,相信唯有如此,他的思想才会那么“复杂”。我理解,刘永言的“价值相对论”,本质上是周易“阴阳”思想在科学研究上的运用。
  二
  “反而理论”缘起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你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那英的这首歌我印象特别深刻,当面对无法看懂的人和事时,它就会在耳边萦绕。
  希望集团的经营管理实践十分庞杂,其企业架构在任何教科书上都无法找到。在希望集团旗下,除了共有部分,还有由四兄弟分别掌管的四大集团——大陆希望、东方希望、华西希望和新希望,四大集团之下又有若干三级集团,共拥有1200多家公司、12万余名员工,横跨农牧、食品、电子、化工、铝电、教育、金融等10多个不同的产业,分布在国内外广大区域。
  作为《希望集团报》的创办者,我历任新希望集团宣传部部长助理、东方希望集团宣传部副部长、华西希望集团宣传部长。由于在希望兄弟身边工作了了将近30年,为了做好本职工作,我随之刻意进行了长时间的记录整理和跟踪研究工作。
  ★1982年年底,刚刚从四川农学院农学专业毕业半年的陈育新,出人意料地扔掉“铁饭碗”,在其他几位兄弟的支持下,办起了希望集团的前身——育新良种场。
  ★1987年,当鹌鹑养殖进入狂热阶段时,希望兄弟毅然决然地宰杀了自家的10万只种鹌鹑,虽然因此损失了上百万元,但却赢得了长久的商誉。
  ★1988年,经过无数次试验,刘永行与陈育新一起研制出了质量与“洋饲料”相当,而价格却极具竞争优势的“希望牌1号奶猪料”,使当时还十分弱小的希望集团在与强大的正大集团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举成为中国民族饲料企业的旗帜。
  ★1989年,出国发展成为一种时尚,而当时已经富甲一方的陈育新却坚定地表示:希望事业的魂与根都在中国,希望集团的未来肯定也在中国。
  ★1991年,当时社会上“无商不奸”的说法颇为流行,陈育新却坚守“诚实做人”的信念,并承诺24小时之内兑付原料款,如因故拖延,每天自罚货款的千分之一。
  ★1992年,希望事业正处于高速成长期,管理人才成为宝贵资源。有人主张从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引进人才,但希望集团却起用了大量“外行”,不少司机、搬运工、泥瓦匠出身的员工走上了总经理的岗位,他们的潜力得到空前释放,更多人才因此而投奔希望集团,大量人才的加盟又进一步推动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1993年,希望集团创办了成都希望美好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起了“美好”火腿肠。原本想借“希望”的品牌影响力迅速占领全国市场,但设在各大城市的办事处却纷纷传来滞销、退货的消息。陈育新当机立断,一个不留地撤销了成都以外的办事处,将兵力全部集中在成都市场上。他斩钉截铁地说:“拿不下成都,我们就认输!”这次探索使他深刻认识到:没有局部优势就不可能有整体优势,只有“先做强”,才能“再做大”。
  ★1994年,希望集团在成都机场路旁开始兴建五星级的家园国际酒店。建成之初,本打算请外国酒店管理集团来管理。可是,经过与多家外国酒店管理集团一轮又一轮地谈判,对方苛刻的条件纹丝不动,他们看透了希望集团缺乏管理经验的软肋。此时,除了自己创新经营,希望集团已经无路可走。正如陈育新所说:“实在没有办法,就有办法了”。希望集团一边努力学习,一边积极创新,硬是闯出了一条独一无二的道路。如今,这家由自己投资、自己设计、自己经营的五星级酒店,依靠自己独特的优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997年11月4日,当时四川影响力最大的报纸——《成都商报》,在头版报眼位置刊发了一条不到300字的公告——“希望集团有限公司关于变更法人代表的公告”,国内外数十家媒体随即蜂拥而至。一时间,有关希望集团“分家”的传言铺天盖地。但是,在经历了这次“分家”之痛以后,希望兄弟的产权更明晰了,企业发展也更好了,兄弟之间反而更团结了。
  ★2006年年初,有关华西希望集团副总裁王德根准备“独立创业”的消息在行业内外引起轰动。一时间,希望集团又出了个“牛根生”的传言在业界风传。之后,在一片反对声中,陈育新在华西希望集团内部创办了一个“管理特区”。如今,一切都水落石出——以王德根为首的特驱集团已经成为华西希望集团的绝对主力。
  据我长期观察,刘永行是“逆着本能做人”,刘永好是“顺着潮流做事”,陈育新是“循着初心行走”,刘永言则是“带着本真思考”。
  ★刘永行的“为消费者付出多一点,贡献多一点,我们的得到就在其中,随其后,随之而来”,说的正是“舍与得”之间的“反而”关系;“事事追求点点滴滴的合理化”,说的正是“大与小”之间的“反而”关系;“竭尽全力创造相对优势”,说的正是“强与弱”之间的“反而”关系。陈育新的“做诚实而精明的商人”,说的正是“实与虚”之间的“反而”关系;“积极稳健地发展就等于高速度”,说的正是“快与慢”之间的“反而”关系;“零售业的本质是买而非卖”,说的正是“买与卖”之间的“反而”关系。刘永好的“多元化经营,专业化管理”,说的正是“多与好”之间的“反而”关系。刘永言的“一个星期成专家”,说的正是“渊”与“博”之间的“反而”关系。
  在工作中,我沿着《矛盾论》《实践论》慢慢往上游探索,在反复阅读了《道德经》《论语》《孙子兵法》《黄帝内经》之后,终于在纵横交错的隧道里找到了出口,并在隐约之间看见了“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易经》:天地之间,万事万物,不过“阴阳转化,相反相成”而已,并顿悟出“开门的钥匙在门外,进球的球门在对面”的大道至理。此时此刻,再蓦然回首,我才发现原来是“阴阳互根”。
  比如,刘永行在处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十大关系,即相对优势与绝对优势的关系、总部统一集权与分公司自主管理的关系、保持传统与学习改进的关系、基础管理与经营统筹的关系、自主竞争与有序市场控制的关系、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的关系、用心工作与认真工作的关系、现实目标与长远目标的关系、合理化与最优化的关系、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时,多采用“既——又——”句式,而非“不是——而是——”句式。
  再比如,刘永好处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七大关系,即自己做与请人一起做、本土人才与海归人才、用亲属与用社会人才、制度约束和亲情管理、“爆米花效应”与“批判式论证”、多元化与专业化、光彩事业与义利兼顾之间的关系时,向来都是兼收并蓄,应时而变,顺势而为,依道而行。
  希望集团的企业群体这样庞大而复杂,希望兄弟的性格和特长又各不相同,人们可能觉得,其经营管理理论一定非常复杂。不错,如果仅仅从技术、采购、生产、营销、人力资源等角度去观察,都只能看到某个侧面,只有追根逆源,找到其思维的“模子”——我们所看到的无数砖头,都是依照模子生产出来的。或者说,树的种子才是决定树的叶子长成什么样的第一要素。“九九归一”,这个“一”就是他们的经营管理哲学。实际上,到了哲学层面,所有优秀企业都是一样的。
  慢慢地,我在工作中发现了一些规律,并逆行而上,并在源头处猛然发现了神奇的风景——“反而理论”。 当抛开五彩缤纷的现象,再用哲学眼光去探究希望集团的历史时,我突然顿悟,希望兄弟的企业经营管理思想虽然各有不同,但找到“同类项”,再提取出来,不外乎就是对“反而理论”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罢了。
  三
  “反而理论”的四个定理
  仰望星空,俯看大地,我常常在想:
  ★茫茫夜空,满天繁星为什么总是那样有条不紊?无人料理的宇宙为什么总是那样井然有序?
  ★太阳每时每刻都在释放着巨大的能量,为什么却能亘古不息?
  ★极小的原子核,为什么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春夏秋冬为什么总能如期而至?
  ★日月交错,昼夜交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类与自然为什么总是那么默契?
  ★为什么地球上总是一半男人、一半女人?人的生老病死为什么不可抗拒?
  ★为什么地球上总是一半白昼,一半黑夜,并且永不停息地在相互转化着?
  此时此刻,我们不禁要问几个“最天真”的问题——★人为什么要吃饭?
  ★人为什么要睡觉?
  ★人为什么要结婚?
  ★人为什么要劳动?
  ★人为什么要变老?
  我们发现,吃与拉是平衡的,睡与起是平衡的,男与女是平衡的,得与失是平衡的,生与死是平衡的。
  我们的父母、老师、领导、同事经常会说——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
  ★欲速则不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写诗的功夫在诗外。
  ★置之死地而后生。
  ★人太红了,很快就会变黑。
  多少年来,我一直在悉心观察、用心琢磨这些奇妙的自然现象和多彩的社会现象。我在想,莫非上苍是在无声地告诉我们什么,而我们却置若罔闻?
  有一天凌晨,大脑异常清醒,太极图一直在大脑里快速旋转,突然灵光一现,我终于悟出了希望兄弟的企业经营管理理论,并结合他们的实践,总结出几条再朴素不过却再深刻不过的大道至理。之后,又经过多年沉淀,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反而理论”的四个定理:
  第一定理:事物总是在朝不是自己的方向发展(异化)。
  任何事物,无论大小、好坏,都只有一个结果——总是在朝不是自己的方向发展着、变化着,直至消亡。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一从“有”到“无”的过程,就是其“生命”的过程。从这一意义上讲,可以说是“万有生命”。
  刘永行:我是无神论者,如果有神,大自然就是神。
  [释义]
  宇宙浩瀚,大道连天。
  冥冥之中,有一个声音传来,若隐若现:一切都将成为过去!
  是的,包括太阳,包括地球,包括你和我,它包括一切美的丑的、大的小的,也不论是非、成败、得失,一切都将成为过去!
  看看我们身边的所有东西,可以说,没有一样是永远属于自己的,父母会老去,儿女会离开,房屋只有七十年的产权,就连我们的身体最终都会化为骨灰,更不要说青春及钱财了。其实,世间所有东西,包括我们的生命,都只是上苍临时借给我们的。
  所有事物都要被它自己所否定,从而引起事物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在宇宙万物中,存在着一种以平衡与调和为动力与目的的基本规则——道。在其推动下,万事万物在宏观上都在进行着周而复始的变化。因此,在现实中,永远不存在绝对的平衡,只有因为绝对不平衡而形成的各种问题,以及为了调和这些问题而形成的绝对变化。人所能做的,只能是通过对上述基本规则的认识来审视周围的事物,进而做出有利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抉择。
  道是一种人所不能左右的力量,它一直存在,并将永远存在。它无欲无求,又无所不能。它像一个面无表情的巨人,拖着整个宇宙,不知昼夜,不知疲倦,并且无所阻挡地往前走着。
  用冯友兰先生的话来说就是:“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万理之所稽也。”道的外在表现就是所谓异化。异化又是什么?事物总在不停地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或支配自己的东西——这就是异化,这就是上帝之手的第一次推动!只因为有了这双手,世界才如此充满变化,也才如此充满沮丧和希望。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换言之,每个人的每一瞬间都不可能重复,其前进的方向只有一个——后者在永不停息地“否定”前者。当这种“否定”停止时,也即意味着这一事物的“死亡”。
  只要物质成立,就必有其生命,我将其称作“万有生命论”。我认为,一切有形的东西都有“生命”,其特征有二:都在向一个方向不停地前进着;当前的形态有始必有终,始为“生”,终为“死”;聚则“生”,散则“死”,“生”与“死”只不过是物质存在的不同过程和不同形态罢了。“生”就是物质以特有形态存在的一个过程,而“死”则意味着这种特有形态的结束。实际上,“死”只是换一种形态“生”罢了。
  仔细观察大自然,我们就会发现它“很省力”。草并没有刻意生长,它只是生长而已;鱼并没有刻意去游,它只是游而已;花并没有刻意要开,它只是开而已,这是其固有的天性和本能。当你与大自然和谐和默契,确实了解了真正的自我时,你便能在生活中游刃有余了。
  第二定理:解决问题的办法总是隐藏在这个问题相反的地方(阴阳)。
  老子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阴阳互根,双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条件成熟时又向对方转化。可以说,自然和生命都具有相反的两极形象,一切自然现象都是两极之间的一种连续震荡的显示,一切转化都逐渐并且在一个完整的过程中发生,自然秩序其实就是阴阳之间动态平衡的过程。
  刘永行:我从来都是同时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一个问题的。
  [释义]
  我们发现,无论大小,无论长短,所有磁铁总是呈两极状态, S极与N极永远相伴而生,并且相互依存,永不分离。古人将这种现象称之为“一物两体”。在“一物”之中,“两体”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如果稍稍联想一下,我们不难发现:在地球上,南极与北极、男人与女人、绿洲与荒漠是大致平衡的;在四季里,春生与秋收、炎夏与严冬、“倒春寒”与“秋老虎”是大致平衡的;在生活中,丢东西与捡东西、害人与被害、上车与下车是大致平衡的;就连我们的身体,休息与工作、吃饭与拉屎、动脉与静脉也是大致平衡的;还有,在企业里,对客户的舍与自身的得、员工对企业的付出与得到,也是大致平衡的。
  为什么?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日为阳,月为阴,“易”字即由“日月”二字构成。有阴就有阳,有阳就有阴,它们相反相成,循环不已,构成了天地法则。上帝的关门与开窗,并非是随手的动作,而是一种公正与平衡的手段。用“反而理论”来探求自然现象,便可以洞穿万事万物。
  几千年来,中华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正是由于它逾越了经验的羁绊,直指大道至理。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连续流动和变化的过程。我们观察一切现象并参与其中的这个宇宙实际上是动态的:阳极生阴,阴极生阳。我们所能看见的一切事物,都在朝否定自己,即不是的方向发展。诞生即意味着死亡之旅已经开始,而死亡也意味着新生。
  自然和生命都具有相反的两极形象,一切自然现象都是两极之间的一种连续震荡的显示,一切转化都逐渐并且在一个完整的过程中发生,自然秩序其实就是阴阳之间动态平衡的过程,一切皆自然而然。
  天地合,乃有人;阴阳合,是谓道。阴是阳存在的根本原因,也是阳发展的根本动力。换句话说,事物的对立面才是事物本身存在的根本原因,也是其发展的根本动力。阴与阳相反相成,互为因果。阴是阳的保护屏障,至阳则无阳,至阳则阳灭。阳至极致,阴就没有了,而阳也会随之消失。我们因此才说,优秀的敌人才是自己生存与发展的第一条件,拥有一个优秀的对手是幸运的。一般人只感谢自己的亲人,其实,我们更应当感谢我们的敌人。
  当然,两极状态并非简单的“一分为二”或“合二为一”。远看为一,近看为二;外看为一,内看为二。二者统一于相互对立之中,并且在某一阶段,总有一方处于主导地位。阳是万物之始,它承接天道,在决定事物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阴则秉承地道,正直、广阔、端正,它促进万物生长却没有自主性,它教人尽力把事情做好却从不居功自傲。这说明,没有任何一种事物或力量能够凌驾于一切事物和力量之上而独霸天下,所谓“一物降一物,一物生一物”一定要把握适度,否则将适得其反。比如,金克木,用斧头劈柴劈多了,斧头自身也会变钝,又比如,土克水,水库储水超过承载量,水坝也会坍塌。再比如,适当的锻炼有益于健康,超大运动量则可能损害身体。
  《易经》认为,人若有所得,必有所失;《易经》指出,天道刚健,地道厚实,人道必须中庸。
  《黄帝内经》为四部医经之首,它有三个层次:大医治国,中医治人,小医治病。《难经》讲的是如何号脉、诊断,《神农本草经》讲的是如何辨识药物的药性,《伤寒杂病论》讲的是如何辨症、论治,而《黄帝内经》则告诉我们如何"合于天地"。《黄帝内经》认为,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人与外界环境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老子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此千古不变之理也!”
  孔子从春秋时代大量资料中加以取舍、提炼和综合,使“仁”成为一个范畴,并以此为起点,构筑了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他将“仁”作为最高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并以此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为什么“仁”具有如此伟大的价值呢?一是“仁”字最早写作“︱二”,即一竖二横,一为阳,二为阴。从《易经》中生发出来的阴阳思想,是整个是中华民族思想史的出发点。《说文解字》后来说,“仁”乃“人+二”,可理解为“二人相处之道”。我们发现,“仁”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的思想核心,正是源于其中的阴阳思想,具体到儒家学说,就是以“仁爱”为核心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三定理:正确答案不在事物的两极,而在两极之间的某个位置上(中庸)。
  正确答案往往不在事物的两端,偶尔在中间,但更多的时候是在两端之间的某个位置上,或者偏左,或者偏右,但都是对的。事物在应当出现的时候出现,虽重亦轻。反之,虽轻亦重。解决问题的关键,其实就是寻找矛盾双方的平衡点。这个点在哪里,正确答案就在那里。
  刘永行:人与大自然相处,必须遵守五个原则:一是敬畏大自然,二是顺应大自然,三是读懂大自然给人们的启示,四是享受大自然给自已的奖赏,五是尽可能地减少对大自然的索取。
  [释义]
  秤砣在秤杆上的位置,取决于秤钩上的东西有多重。只要与秤钩上的东西相平衡,它在秤杆的任何位置上都是对的。比如,夏天之热与冬天之冷都是自然而然的,都是“对的”。因此,我们说,正确答案可以在两极之间的任何位置上。一旦跨越了两极,事物的性质必将发生变化,随之变成另一种事物,并遵从新的规律。同理,人们常常以为翘板的最高点在翘板的那一端,实际上,翘板的最高点往往就在支点那里,或者说支点往往就是最高点。
  《黄帝内经》认为,治病的过程其实就是“上病取下,下病取上,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寒者热之,热者凉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燥者润之,湿者燥之”,并且“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总而言之,是根据不同体质、不同环境来寻找平衡,“以平为期”。
  “物极必反”这一铁律为我们达成目的提供了最根本的方法:朝目标相反的方向推进,当推到极致时,因“物极必反”,你便可以达成自己的目的。因此,尊重对手,欣赏对手,学习对手,再超越对手,才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也是我们持续生存的法宝。失去了这个动力和法宝,我们要么会四顾茫然,要么便会自取灭亡。
  中庸之道即持久之道。若想保持长久,就千万别“满”,而应留些空间,留些不完美之处。那些不完美之处,正是保护已有成果的最佳屏障。所以,“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持久之道,尽皆在此!”曾国藩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花未全开月未圆”。只有具有大智慧的人才懂得:“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我国最具国际风范的企业——华为,其经营管理的秘诀,用创始人任正非的话来说,居然是“中庸之道”,让很多人颇为意外。他一直在公司内部倡导“自我批判文化”和“对标管理”,我们不得不说,他悟透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大道。
  第四定理:市场将无数客户的“小恶”集中在一起,反而成就了促进社会发展的“大善”,这是市场规律最伟大的地方(舍得)。
  刘永行:市场是最公平的。相对优势是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我只想做完全按照市场规律来的事情。
  [释义]
  老子说:“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做企业最简明而深刻的箴言。
  冯友兰先生曾说:“事物变化之最大通则,是一事物若发展至极点,则必一变而为其反面。其能维持发展而不致变为反面者,则其中必先包含其反面之因素,使其发展一直不能至极点。”正如足球,进球的球门在对面;正如钥匙,开门的钥匙在门外。人的自我反省、企业的自我批判都是自我更新的关键举措,我们皆可由此找到根据。
  选择权是客户最主要的权力,无数客户用自己的这一权力,也即自己的“小恶”——希望“付出更少,得到更多”, 迫使企业不断“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反而成就了许多优秀的企业。市场规律像一把筛子,无情地淘汰了很多企业,也热情地拥抱了很多企业。企业的利润,本质上就是市场发给企业的奖金,是继续需要这家企业的表示。相反,你不遵守其规矩,它也会很快将你淹没,然后遗忘。
  许多自以为精明的人就像西班牙的斗牛,只顾冲向那面红布,却不知那诱人的红布后面是空的。他们买椟还珠,一直将这条摆在桌面上的大道至理当作骗人的包装,或者忽悠他人的“口号”,岂不知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一方渴望得到对方所拥有的某种东西,但任凭自己再怎么努力也做不到时,便产生了与对方合作的意愿,如女人生孩子之于男人,企业卖商品之于客户。
  舍得与得失两个词的差别在哪里?
  舍是主动的,而失则是不得不舍。舍得之舍,正是企业经营的奥妙所在。“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真正的企业家皆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他们 “因为忘我,故能成我”。
  得之道在舍。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舍在得先,得大于失;得在舍前,失大于得。可舍者三:钱财、智慧和力气。无财舍智,无智舍力。老板舍财,骨干舍智,员工舍力,各归其位,各行其道。
  许多人做了一辈子企业,却不明白做企业最需要明白的一个道理:以利己始,是一直不能利己的根本原因。以利人始,以利己终。做企业的大道是“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真诚地为客户谋利益,你的利益才有最根本的保障。这并不是唱高调,而是维护自身利益的根本所在。只有在客户、他人成功的同时,你自己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这么深刻的道理我似乎是明白了,但很难说明白。于是,我决定偷个懒,让我的老乡张维迎来讲。他在《理念的力量》一书中这样说——★市场给每个人发财的机会,只要你为别人创造价值。健康的市场中谁赚钱最多?就是谁服务人数最多的人。市场就是按照你给别人带来幸福和快乐的多少来回报你的。
  ★要求别人大公无私的人可能最贪婪,因为他们喜欢占领道德制高点,忽悠别人谋取私利。
  ★市场经济需要道德基础,但这一道德只能在市场中找到和实现。也可以反过来说,道德需要建立在市场的基础上。套用亚当·斯密的话,劝人们行善的最有效方法是告诉他,这样做是他自己的利益所在,而不是别人的需要。
  当我们选择一件事情的时候,必须以放弃另一件事情为成本。比如,当你要去踢球时,就不能去看电影。这不仅是一个理论,而且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做出任何选择时都不得不用到的真理。只是平时人们多在使用比较法:做不做相比好处有哪些?坏处有哪些?哪些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我们往往注意了眼前的而忽视了长远的,注意了既得的而忽视了将得的,注意了现在的而忽视了发展的,注意了自己感兴趣的而忽视了最需要的。这正是我们常常犯错的原因。
  在多年的企业实践中,我发现——
  ★思想家不一定是企业家,但企业家一定是思想家。
  ★利人是利己的唯一途径,上苍的高明之处正在这里。
  ★距离得到最短的路,是先付出。
  ★人成熟不成熟,就是看你能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待事物。          ★企业经营是向死而生,成天担心如果企业死了将会如何,才知道企业怎样生存。
  ★拥有一个优秀的对手是幸运的。学习对手就是壮大自己,消灭敌人就是消灭自己。
  ★在所有有形财富的后面,都隐藏着与之匹配的无形财富。没有“得道”的人很难“得到”,至少是很难持久“得到”。只看到有形财富,就像只看到植物的枝叶。
  ★常常期盼以无生有、以小搏大,所谓“以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大的收获”,其实是一句自欺欺人的话,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形或者平均情形下,付出与收获相当,“最小的代价”得到的绝大多数是“最小的收获”。
  ★对你好不好似乎是他人的事,但静下心来想想,其实首先是你的事——你值得人家对你好么?
  ★利润是客户继续需要你的产品或服务的表示,是客户发给你的“奖金”或“定金”。
  ★没有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不会这么壮大;没有麦当劳,肯德基汉堡也不会这么好吃;没有狮子,羚羊跑不快。真正激励一个人不断成功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那些可以置其于绝路的打击和挫折,以及那些一直想打败你的对手。
  ★在农牧行业,有心人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正大之于希望,通威之于海大,正昌之于牧羊,大北农之于双胞胎,等等。如果将眼光放得更宽阔一些,我们还发现,奔驰与宝马、谷歌与百度、耐克与阿迪达斯、淘宝与京东等等,也是这样。
  ★最大的阻力来自于曾经的成功。
  四
  “反而理论”寻根
  希望集团的成功,就总体而言,是“中国思想+西方工具”的成功, 是“传统文化+现代管理”的成功。本文旨在从“中国思想”角度来透视希望兄弟的成功之道。
  有学者形象地指出,儒、道、释犹如黄河、长江和澜沧江,框定了中国文化的格局。三者系出同源——青海省巴颜卡拉山,但流经的区域不同,途中所吸收的河流不同,因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有的清有的浊,但最终都流向了蓝色的海洋。黄河文明孕育了循规蹈矩、安分守己的儒家,长江文明则孕育了思辨甚至辩证式的道家,澜沧江文明又吸收了释家的空灵。三者一硬一软一空,一方一圆一曲,三者的交织形成了中国思想既能谨守原则,又能应付变化的特质——需要方有方,需要圆有圆,但更多的时候,其实是不方不圆、有方有圆的曲线。
  简单与复杂、无序与有序、逆境与顺境、自私与无私、是与非、善与恶、好与坏、苦与乐等之间的距离,远比人们通常想象的短得多,而且两者之间会瞬息反转。“反而理论”正是向自然、向科学、向社会、向生命演化规律学习的结晶。
  只看到“正”而看不到“反”,就无法直抵商业的本质,中国的儒释道三家都有这样的整体化思维。“反而理论”既有对源于西方的对立统一规律和异化学说的承传,又撷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执两用中”“扣其两端而执其中”的精华。
  这就是“反而理论”的哲学基础。在哲学的显微镜和望远镜下,抛开一些表象,希望集团的发展脉络便清晰可见了。在滚滚红尘中,执着于眼前得失的人们看似在朝着所谓正确与成功的方向急急而去,其实丢掉的却正是反向的真理。这正是“反而理论”的价值所在,它在前行的岔路口,为人们树立了一个清晰而正确的指路牌。
  1、问道老子
  老子是中国辩证思维的集大成者,刘永行的企业经营管理思想受老子的影响最大。在一次出差途中,他曾亲口对我说:“《道德经》我只看了十多遍”。一个“只”字,令我“不寒而栗”:以他的理解能力和生活阅历,“只”读了十多遍是一个什么概念?百分之九十的《道德经》爱好者,能完整地读一遍就不错了,而他居然读了“十多遍”,其结果可想而知。老子说:“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在刘永行企业经营管理思想中,处处都是这样的例证。
  我认为,整篇《道德经》的门轴或脊梁,就是这只有21个字的第40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而这一章的核心则是“反者道之动”,若再将一这一句凝聚起来,其实就一个“反”字。为了便于理解和传播,我稍加延展,变成了四个字——“相反相成” ,这就是“反而理论”的基石。
  是的,一切都在反转,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掌握主动需要“执两用中”。一部《道德经》都在围绕有无、正反、高下、前后、祸福、长短、多少、黑白等等正反两极不断优化的思维展开。可以说,“反而理论”首先深扎在道家的土壤里。
  老子说——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爚呼?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在这样一个不断反转与生成的宇宙之中,唯有守住清静的本心,心如止水,用不带任何成见的清静心灵,来如其所是的看人看事,才可直落根本并体察到巅峰的景象。现实对人们的干扰,正是各种各样的预设判断,还有各种各样的经验、概念、理论、逻辑、教条、执见、成功范例。人们只需回到当下,一切便顺其自然地应机而动,愚直地往前走,就会走上宽广大道。
  老子一语点破了宇宙万物的实相。“反而理论”的奥妙就在于遇事不去下载过往的知识,而是向当下正在发生的未来学习。“反而理论”特别看重当下直落根本的直觉判断力。而提升直觉判断力,需要接受模糊性、不确定性,以及拥有勇于失败的精神。
  宇宙原本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能够从万物一体看事物的人就不会被五官的感知所局限,那是一个分离的世界,是个别的、支离破碎的世界。从道的整体观来看,生命各有所依。对一个组织的领袖来说,最重要的品质正如庄子所说,是“至人无己、真人无功、圣人无名”, 不为名,不为利,不为炫,一个无私、无功、无名的领袖自然会做到清静无为,随顺自然。
  2、求儒孔子
  有人问华为的成功之道,任正非的回答居然是“中庸之道”。灰度只是“灰度哲学”的颜色表象,其核心思想其实是“中庸之道”。
  没有无所畏惧的勇敢,永远做不到极致的极端。任正非是可以把两个极端做到极致的人,他的雷霆之怒可以地动山摇,他超强的沉定又可以天崩地裂面不改色。他不是和事佬,更不是老好人。他是霸道的“外王”,又是王道的“内圣”,他最擅长于在最恰当的时候呈现出该有的状态。
  不论做人还是办企业,绝对不会是沿着一条既定的坦途走大道就行的。常人看到的是任正非火爆的性格、偏执狂似的颠覆、刻骨铭心的超越,却不知道偏离只是表象,真正活在他内心的其实是一刻接一刻的回归,一刻接一刻的动态平衡。
  一般人往往把“中庸之道”理解成和事佬,或是两极的中间状态,这就大错特错了。儒家推崇中庸,主张叩其两端而执其中。这个“中”是“时中”,是时刻变化着的动态平衡点。道家所讲的“执两用中”,与儒家所讲“扣其两端而执其中”,都是在说两极的动态平衡,而不是说两极的中间位置。
  “中庸之道”强调每个时点都要保持动态平衡,保持不了动态平衡的事物就是死亡。冲浪运动员在滔天巨浪中闲庭信步就是动态平衡,走钢丝运动员在万丈高崖上没有保护走钢丝就是动态平衡,在某个危机关头雷霆爆怒拍板定案也是动态平衡。
  任正非把创业求索说成是“中庸之道”,乍听起来似乎“有点滑稽”,仔细琢磨还真是这么回事儿。他一次次地离开主流或常态,就是为了建立新的常态或形成新的主流。他知道,这是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生命都离不开的和合律动。
  看上去很粗糙,这却是华为得以成长为世界级企业的真正密码。真正理解了“中庸之道”,你就会发现,其中饱含有巨大的勇敢和悲悯。
  任正非说——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面对未来的风险,我们只能用规则的确定来对付结果的不确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才能在发展中获得自由。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统一的两面,管理上的灰色是我们生命之树,我们要深刻理解开放、妥协、灰度。
  十分平白的一段句话,含义却非常丰富。管理说到底,就是在“规矩”和“随心所欲”两个极端中间寻找巨大的“自由”,任正非更把在中间灰度地带的这种“自由”上升到了“生命之树”的高度。他说:“管理上的灰色是我们的生命之树。”任正非在这里所抒发的,就是心中有两个极端,却可以随顺自然逍遥在两极之间巨大无穷性中的大自在。
  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统一的两面,固守一端就会灭死。“只知其一,一无所知”,“中庸之道”“执两用中”“叩其两端而执其中”,这是非常美妙的认识论,也是非常美妙的本体论。万事万物都是在两个极端的中间状态存活,人们优化思维,莫不是在正反、是非、善恶、高下、前后、荣辱、强弱、黑白等等两极之间磨合。
  当然,还有个最终的依归,这就是你的使命感或对超越自己的渴望程度。心存超越自我的志向就会保持空杯、保持开放,接纳所有的发生,并在正反两极的磨合中找出当下的平衡点。
  说起来很深奥,如果硬要打个比喻,走钢丝最为形象。走钢丝是一种切身体验,因为它太微妙、太细致了。你能够把走钢丝变成一个理论吗?不能。无论你把走钢丝分解得何等细致,即使你得了100分,你还是不会走钢丝。如果硬说走钢丝有理论,那就是两个字:平衡。但知道了这两个字对走钢丝有什么帮助呢?没有。你还得自己一步一步接近,还是要去经历动摇你的万千之力,还是要去克服那分分秒秒的颤抖和不平衡。稍有呆滞,你同样会摔下来。你只能从不平衡、震荡中感受平衡和节奏的可贵,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
  企业管理学家和企业家的分别正在这里。
  一如走钢丝的平衡,“中庸之道”就是一个原则。它不是按照既定的模式或套路,而是在混沌、颤抖中把握节律和平衡的实际体验,是很多尝试和失败的精华。你或许会感觉到某些东西在那里,但它是难以捉摸的,更无法指出它,无法想出它。
  自由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核心不是“从心所欲”,核心是自我主宰。唯有自律的人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不是成功才自律,而是自律了才会成功,所有优秀的背后都是苦行僧般的自律。高手都是持续性自律,废人才是间歇性自虐。
  “中庸之道”是从正反两个维度透视事物的整体性。“反而理论”就是一种宇宙观,这种思维的奥妙在于“中庸之道”,要在两个极端之间“执两用中”,拿捏动态平衡点,拿捏那个变化着的“时中”。
  杰出企业家都具有着穿越不确定性的、超乎寻常的直觉判断力,它是“异化”“阴阳”“中庸”“舍得”的有机表现形式。当一个危机发生,一切还处在混沌灰度的恍惚之中时,有些人就可以立刻做出实相的判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直觉判断力常常被作为衡量领导力的关键指标。
  的确,在阴与阳交界之处,昼与夜兴替之时,穿越徘徊彷徨,形成创造性的直觉判断,就已经跳出了惯性的牢笼,与事物真相只隔了一层纸,这便是接近“道”的状态。
  3、拜佛六祖慧能
  佛家说:凡夫畏果,菩萨畏因。果从因来,智者修因,果已在其中、随其后,并随之而来。
  六祖慧能临终前担心弟子失去观察事物的整体性,特别开示:对立的两端“是一不是二”。相即生即灭,要弄清真相,一定要“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著相,即长邪见”“因无所住而生其心”。
  六祖慧能概括了36对:外境无情5对,法相语言12对,自性起用19对。但毕竟时空变了,在今天的时空之中,我们可以把两两对立反转的极端梳理为——天与地,日与月,明与暗,水与火,有与无,生与死,色与空,动与静,清与浊,官与民,童与叟,大与小,多与少,深与浅,长与短,正与邪,乱与定,直与曲,刚与柔,实与虚,悲与喜,公与私,荣与辱,成与败,白与黑,俗与雅,蔽与新,是与非,善与恶,雄与雌,好与坏,情与法,枉与直,前与后,诚与假,简与繁,肉与灵,上与下,直与曲,乐与愁,……以及——简单与复杂,法相与语言,有为与无为,有色与无色,有相与无相,有漏与无漏,有戒与无戒,有常与无常,烦脑与喜悦,急躁与从容,俭啬与奢华,挫折与成就,冷漠与热情,霸道与谦卑,俭啬与奢华,内向与外向,随性与克己,面子与里子,着相与相着,成熟与顽劣,明晰与迷糊,徘徊与果断,内敛与放浪,守旧与新潮,无畏与敬畏,呆板与变通,实用与理想,自由与合规,包容与较真,知白与守黑,极致与马虎,直觉与逻辑,随机与呆板,开放与保守,忠诚于背叛,素直与遮掩,真实与虚假,真善美与假恶丑……六祖慧能临终传输给弟子的根本大法,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对立统一”,或者我所说的“反而理论“。他把两个极端的反转说得很清楚:互为因果,相互转化,交融相济,无穷变化。道正是通过正反两极一阴一阳的互动来创造万物的,柔弱的“空无”正是道起作用的场域。
  4、根在《易经》
  中华文化的主体,乃“一源三流”——“易贯儒道释,道统天下人”,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即太极思维,这是与西方文化最大的不同。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翻开我国最古老、最精深,史称“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经典中的经典,哲学中的哲学”的《易经》,它像东升的旭日一样,一下子照亮了天地。可以说,自从伏羲“一画开天,两分阴阳”,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哲学才算真正开篇。“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学说”是一切中华文化的源头,从诸子百家到五术六艺,莫不以此而展开。
  《易经》告诉我们,六十四卦,本质上只有两卦——乾卦和坤卦,其余都是两两相对的中间状态。比如,泰极否至、否极泰来的泰卦和否卦,一个是乾下坤上,一个是乾上坤下,前者讲“天地交,泰”,后者讲“天地不交,否”。“天地交”,通俗地讲,就是天气与地气相通,国家和人民同欲,当然就风调雨顺。“天地不交”就是天是天、地是地,天气与地气不通,国家与人民对抗,当然就是不满与伤害。
  《易经》的第一卦即乾卦,也叫纯阳卦;第二卦即坤卦,也叫纯阴卦。两卦的结尾处就是人们十分熟悉的两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讲的就是天下第一理:阳是万事万物之始,阴能促进万事万物生长,阴阳之间相互斗争、相互转化,两者相反相成,共同推动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所有事物皆因对立面的存在而存在,并因相互之间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也将因对立面的消失而消失。平衡、对称是大自然最无情又最公正的品性。天地间,万事万物不过“物极必反,阴阳转化”而已,“相反相成,中庸持久”才是我们必须明白的大道至理。
  正如天与地、水与火、阴与阳、昼与夜一样,所有事物皆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之间既有斗争性又有同一性,两者共存于宇宙之间,存在于人心之中,并囊括了世间万物的所有机理。
  《易经》中相反相成的概念有很多,比如:阴阳、天地、尊卑、贵贱、刚柔、动静、寒暑、吉凶、祸福、荣辱、进退、得失、远近、除易、大小、昼夜、出入等。《孙子兵法》更是如此,比如:死生、存亡、阴阳、寒暑、远近、险易、广狭、天地、赏罚、胜败、骄卑、逸劳、亲离、多少、拙巧、利害、安危、胜负、众寡、敌己、先后、奇正、治乱、勇怯、强弱、攻守、虚实、左右、前后、动静、高下、短长、迂直、利患、疾徐、进退、朝暮、饱饥等。
  “一阴一阳之谓道”,所谓“执两用中”“允执厥中”,实际上都是在“两极”之间寻找最适合的那个“中”。 在两个极端之间的广阔区域,就是“中”驰骋的自由空间。在两极之间,在99%的浑沌地带,寻找最大公约数,是一门最大的学问。睿智的人会包容万物,一个人格局的大小,在于他所能接受事物发展的两个极端点之间撑起的空间。在现实生活当中,处在黑白两端的问题并不需要决策,需要决策的往往是处于灰度地带的问题,领导者需要从长计议,做出应有的取舍,因此才有决策的问题。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变法者,如商鞅、王安石等,他们之所以失败,并不是主观愿望错了,而是不懂得把握灰度。
  《易经》最精彩之处,就是指出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变”着,但这种“变”又不是无规律的。人们看见的多是“变易”,我们要在“变易”中紧紧抓住“不易”,通过“变易”再回到“简易”,“简易”就变成了“不易”。
  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交,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又会“合二而一”。
  孙子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一旦进入相反相成的新天地,因为你是先行者,所以你拥有很多先发优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虽然困难很多,但发展空间也大,机会更多,你反而有可能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少行业领袖正是以这样的方式崛起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事物总是呈“之”字形发展,是谓“折”。所谓哲学,只不过是将“折”形发展的道理用“口”讲出来罢了。在“折点”上及时转向,正是人们尊重客观规律的表现,也正是人类的智慧之处。
  可以说,从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对西方文化的输入、借鉴、认同,而在西方却似乎走的是另一条路。自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形发展到了极致,与西方管理思想涌入中国相伴生,国学复兴的潮流也蔚然成风,这正是一种在互动中寻找平衡的过程。
  我们发现,中华文明的“审美文化”“价值文化”与西方文明的“科学文化”“逻辑文化”相互在对立之中寻求着统一,正在构造新的文明模式。“反而理论”实质上是要求我们深刻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在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同时,能动地运用规律所创造的机遇,在机会来临之前就做好准备,并在事物发展的转折关头当机立断,从而将企业发展引入另外一个崭新的天地。
  五
  真理在常人的背后
  千流归大海——“道”。
  “道”不仅是创生万物的本源,而且是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动力。“道”永远是顺应自然的,因此,它很“省力”,但却没有一件事是背离它的。
  在老子看来,“道”的运动有其特定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反”。“反”有两种含义:一是相反,二是返复、返回。依照前者,“道”的运动是向自己的反面转化;依照后者,“道”的运动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道”创生万物的过程由无限落实到有限、从无形转化到有形,这是朝相反方向的运动。“道”生万物,但万物最后又复归于“道”,这又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运动。
  老子的一句“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已经洞悉了世间的所有秘密。他告诉我们,事物总是在走向自己的反面,这便是“道”的状态,而柔弱胜刚强则是“道”的作用。矛盾双方总是相反相成,并以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此即为“道”。“道”顺应自然,而不是改变自然。
  老子不仅认为事物的对立面之间相反相成、互为前提,而且认为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转化是普遍规律,因此,事物发展到极限,就会“物极必反”。
  老子认为,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均处于不停地变动之中。无论天地也好,人也好,现象的世界都像暴风骤雨一样瞬息万变,没有什么能够持久长存。事物变化的前提是事物之间有区别、有对立。
  老子认为,在经验世界里,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面之间能够相比较而存在,既能够相反相成,又能够相辅相成。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没有美就不会有丑,没有善就不会有恶。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低无不如此。他认为,只有受得住委屈才能保全,只有经得起弯曲才能伸直,低尘之地反而能盈满,旧的凋落了反而能获得新生,少索取反而能多得到,多得到反而会迷惑。
  好与坏、长与短、美与丑、生与死、荣与辱等等,只要有对立,就没有自由可言。要自由就要超越对立,要超越对立就要超越局限,要超越局限就要有整体观,就必须超越自我束缚,成为包含一切的存在。
  老子不仅认为事物的对立面之间相反相成、互为前提,而且认为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转化是普遍规律,比如福与祸、得与失。他认为,正因为事物总是朝相反方向运动转化,因此,事物发展到极限,就会“物极必反”。事物朝相反方向转化有两种情形,一是好,一是坏。前者要把握契机,促进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化;后者要小心注意,物壮则老,兵强则灭。
  中华文化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无论在自然和人生领域里,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端,都有一种趋向,就是朝反方向的另一端移动。如果我们据此将男女、得失、兴衰、成败、战和、爱恨、苦乐、进退、是非、呼吸、灵肉、情仇等两两相对的事物代入太极之中,就会惊奇地发现,其道理居然如出一辙。再放眼去看,天下居然一片通透:无论什么事物,在发展到极点以后,一定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能够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并在其变化的拐点处及时转向,在一般人眼里,这种行为看起来像是“反”的,但实际上,它正顺应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黑格尔说:“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对它自己的否定。”人总是不由自主地朝着最省力的方向去,这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但上帝却在其中埋藏了很多陷阱,在等着看人类的笑话。总是朝着省力的方向去,人生的道路将会越走越窄。遗憾的是,大多数人正在这样做。
  常人与生俱来便带有“贪嗔痴”三大毛病,若不刻意修炼,则必然与真理南辕北辙。三国时实力最为弱小的刘备洞悉了曹操的这一点,因此才赢得了三足鼎立之势,他采取的策略其实只有一个: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实际上,古今中外的圣人贤者,莫不如此。
  实际上,企业经营就是一种以利人的方式利己的游戏,利人即利己,只是它不像表面那么简单而已。 “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普通人往往注意了眼前的而忽视了长远的,注意了既得的而忽视了将得的,注意了现在的而忽视了发展的,注意了自己感兴趣的而忽视了最需要的,这正是我们常常犯错的原因。
  真理在常人的背后。希望兄弟的非凡之处,正在于他洞悉规律和人性之后与众不同的选择,他选择走向“常人的反面”,他因此而成了“非常人”,也因此取得了成功。
  本文摘录自辅音云讲堂
  讲师:凌龙老师
文章来源:辅音观点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对不起,该处暂无记录....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10-6528335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您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更多>>

版权所有 现代畜牧网 Copyright©2000-2023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2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