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信息频道
合作组织  人力资源  它山之石  会议展览  肉类加工  
当前位置:首页人力资源行业专家 → 文章内容

李人庆:时代跨越与乡村振兴:问题、机遇与挑战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22/12/16 7:54:13 关注:374 评论: 我要投稿

  尊敬的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很高兴也很荣幸参加这次盛会,在此仅代表我个人和研究院全体同仁,向屹立在中国大农业的开拓者、排头兵以及各位企业家致以崇高的敬意。我演讲的题目是时代跨越与乡村振兴——问题、机遇与挑战,我对本次大会的寄语是以人为本、增值兴农。主要分成四个部分来跟大家谈一谈:一、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的发展阶段和乡村振兴的看法;二、乡村振兴的跨时代特征和面临的问题机遇和挑战;三、农产品高质量供给与打造现代农业生产组织经营体系;四、以人为本,增值兴农,寻求制度突破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作为农业生产者,我不想做一些大的、汇报性的演讲,我想从我们农业产业经营者的视角来谈一谈在当前的大背景下,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如何规避经营风险?如何寻找农业产业经营机会和未来发展方向?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市场前景和机会在哪里?它所面临独特的问题和挑战在哪里?对于我们农业产业经营者而言我们如何选择?如何规避风险?化解和控制不确定风险?如何从结构变迁和政策演变双重视角来确定经营发展战略和策略?
  一、 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的发展阶段和乡村振兴制定乡村振兴的计划主要是从国内的发展形势来看,但今天我想从国际的比较视角来看一下中国的乡村振兴。从国内的视角来看,它是一个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新时代,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它也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个坎,它能否迈得过去?从反面来看,它是面临了一个挑战。对于中国农业和现代化的发展所取得的举世成就不容否定也毋庸置疑,同时也应该看到问题同样进入到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阶段。在国际上有一个概念是中进国的困境,这里面反映了我们在转型市场经济发展与均衡公正发展之间的内在的结构性的矛盾,这是国际发展领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这是一张简单的,一个是从屋里来看这个屋的结构,一个从屋外来看。对于西方的中国研究,历史学家朱维铮曾打过一个比方,他说想象中国是仅有一个窗户的房间,中国的历史学家在屋内,看似洞察一切,却不知道房间的坐标在何处。而外国学者,虽然只能通过窗户看里面,却能告诉我们房间的位置。看待中国发展和现代化,既然要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不仅要与自己过去比,也要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比才能看清自己所在的位置和存在的问题。
  我以前给国际集团做咨询的时候,他们见面首先问我,看过哪些国家的农业?对那些国家农业有什么样的理解?所以这个需要对整个国际和国外的,包括中国差异性这么大的一个国土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农业都有相同的这种认知和理解。
  我这些年去了美国、日本、以色列、印度、英国、北欧、韩国,这些先进的发达农业和落后的农业,使我对整个的发展中的农业、中国的位置和中国的发展阶段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韩国的一个经济学家写了一本书叫《超越增长和分配》,他在这里边说到在发展研究里面存在一个中进国困境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其固有和内在的局限性而提出的,中进国困境在国民需求体系和市场体制的矛盾中产生。
  对于达到一定物质水平的中进国,国民的需求体系要求分配公平,而市场体制却要求不均衡发展。处于这一时期的国家,如果忽视市场体制,没有管理好国民需求体系,那么在步入先进国行列之前,这些国家中平等主义将支配整个社会,使其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就是中进国困境。
  关于中进国困境,主要国绕“中进国或发展中国家在向先进国进军的过程中,是否势必遭遇共同的困境?”“这个困境是否无法独自摆脱?是否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自然而不可避免的命运式结果?” 等向题展开。之所以面临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大多数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曾被陷入过中进国困境。从目前各国经济发展阶段模式来看,经济发展成功的发展中国家达到中进国水平,在进一步向先进国迈进的过程中,总是避免不了会遭遇到各种经济危机。多数国家要么经济一时倒退,要么遭受经济危机,很难跨越先进国的门槛。
  这一过程中这些中进国所具有的共同特点表现为:第一,多数经历了飞跃式的经济增长;第二,追求出口导向战略;第三,过于依赖海外资本和海外市场;第四,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整个经济暴露出许多问题从而面临危机。
  一个国家的命运在注定之前,存在着可以左右国家命运的选择。一个国家的命运是由自身的选择决定的,而中进国困境正是错误的选择而造成的后果。走到半截,不进则退,掉入中进国困境的理由。各国被卷人中进国因境的过程略显差异。但大体上,中进国困境取决于国民需求体系变化速度和国家相应物质资本、人为资本增长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国民需求体系变化速度大于国家物质、人为资本增长速度时,国家将面临全面危机的同时,国家很可能丧失克服和解决危机问题的能力。换句话说,国民需求水平已经从中进国向先进国家水平提升,然而国家经济发展滞后这将使整个社会矛盾和冲突不断深化,结果遭遇危机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这样一来中进国不但无法脱胎换骨走进先进国行列,反而停滞或落后于原状态。这一现象或许是因为命中注定,或者是存在着中进国只靠自身力量无法摆脱的困境。
  乡村振兴内生于中国二元制度结构,反映了中国特有的经济发展轨迹规律。有一个日本学者在一本书上说,中国是唯一一个背负了巨大农村人口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国家,中国的农业人口规模远远超出了整个欧洲,那么现代化进程它背负的社会历史包袱是极为沉重的。相比于日本,日本只有1亿的人口,日本的农业政策实际上是倾向于农民的,它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但是毕竟它的农业刚开始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慢慢地消化;而中国积重难返,由于我们长期实行的二元结构政策,农村所积累的农业剩余人口十分的巨大,仅仅依靠一时的一次性的功能转换是不足以完成历史使命的。
  如果我们看城乡农业的变化就能发现,实际上这种摆动发生了好几次,第一次是土改,土改以后实际上我们农业生产力巨大的增长,从而带动了整个初期的工业增长,随之而来的是产生了合作社、人民公社,造成了整个的经济的衰败。改革开放之后和逐步放松了对农村工业化的管制,形成了乡镇企业经济发展的活力和重心向农村转移,从而激发了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开创了中国改革经济发展的一个腾飞的序幕。那随之而来的是向城市工业的倾斜,又扭转了八十年代初整个的农村经济的格局。
  在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中又造成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深化。虽然农村在发展,但是城乡差距在这个过程中又不断地扩大。现在的乡村振兴正是对整个城乡差距扩大的一种回应,我们现在要打造共同富裕,从贫困到温饱到小康再到富裕,实际上我们现在还没达到所谓发达国家的富裕水平,要共同富裕又是难上加难。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如何才能共同富裕?我们是不是还要走回头路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首先需要建立在市场经济财富创造的基础上,所以今天重视乡村发展同时也需要警惕走回头路。
  乡村振兴需要解决的绝不是简单经济或者物的发展,需要解决产生其根源的制度基础和城乡二元制度结构。其核心是经济增长的利益分配和城乡基本公民权利平等问题。其中关键就在于农民在不足以依靠仅仅一亩三分地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的现实条件下,如何通过产业结构的创造性转化,使之能够融入到新的产业和劳动力市场,并获得相应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收入。农业产业经营在吸纳和解决农民在第一产业析出后的社会分工就业,特别是食品工业和服务业发展上具有十分重要不可替代的功能。
  中国要实现时代跨越式发展,迈过这个发展瓶颈和“坎”,就必须通过解放思想,制度创新才有可能实现。同时也需要借鉴国际发展经验和相关政策。比如农业的发展问题,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整体农业的发展,在各位开拓者、排头兵的带动下,中国农业取得了巨大而举世瞩目的发展,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和营养都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但相对而言,低收入阶层的食品改善还是极为有限的。
  那么如何促动整个的内需发展循环,促进内需的发展?实际上各国有不同的经验,比如美国农业的发展政策最核心的就是低收入群体的食物补贴,一方面解决了农产品市场的需求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社会公平问题。实际上是需要很多的社会政策来撬动内需结构的调整和发展。乡村振兴不能仅仅把眼睛盯在乡村,必须走城乡互动融合发展道路。
  众所周知,在国际上现代化产业结构发展规律,是一个农业的小部门化。所谓小部门化的一个概念是指在一二三产业的结构变迁过程中,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不断缩小,同时随着资本和高人力的加入,它的生产规模不断提高。观察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要跳出农业看农业,就产业的非农发展的就业机会,人口非农化的结构和速度将决定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和节奏。食品工业和涉农产业化的深化和发展,也决定了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国际上一般来说,农业的初级产品到食品大概有十倍到二十倍的增值空间,那么如何把巨大的从事农业的人口转移到食品工业和食品加工业以及社会服务业的创造性劳动中?既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实现社会结构的转化。所以不能仅看农村农业来谈乡村振兴、谈发展,必须从城乡互动融合总量结构的改善来看它的发展。
  乡村振兴绝不仅仅是一个乡村产业的地域概念,实际上它是一个融合在中国发展整体战略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贯穿于产业链、产业空间,也涉及到方方面面。这里面最需要突破和解决的是要突破传统计划经济的经济模式,需要走出土地计划管理的愿景,再次释放和激发出农业、农村、农民改革发展强大的动力和积极性。德国的一个农业专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一个国家民族的营养水平和温饱水平,或者说吃的好与坏的水平,并不决定于一个国家的土地,而是决定于一个国家的人民的教育、知识、文化,以及它能够施展的条件。
  众所周知,荷兰、以色列那样缺乏土地资源的国家,它们有如此发达的农业靠的是什么?显然我们需要改变的、需要突破的是传统守旧的发展观念和发展理念。只有这样才能解除束缚乡村发展的制度约束,实现真正的发展腾飞。
  从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现状来看,实际上农村人口从7.9亿下降到4.9亿,下降到百分之三四十,在最新的统计估计大概从事农业劳动力人口大概在1.7亿左右,同时截止到2021年农业就业人口平均的年龄在53岁,其中55岁及以上的占到34%,60岁以上的达到18%,这意味着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空龄化的加剧,当前急需解决未来土地谁来种的现实问题,它同时也倒逼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农村发展政策表述和发展政策导向内涵上,我们在十九大时首先提出了基本矛盾的转换,也就是当前发展的基本矛盾也已经不是物质上的不满足,而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与美好生活之间的矛盾。这里边不平衡、 不充分、美好生活、城乡统筹、体制机制的改革,以及重点向农业农村优先倾斜,构成了农业乡村振兴基本的路线方针。在这里边也涉及到一贯提倡的发展方式转变,供给侧改革、高质量发展等等一系列的创新发展的政策。实际上要解决这个问题仅仅停留在表面是不行的。乡村振兴可能存在一种概念,是一种应然的概念,而不是实然的概念。所谓应然是想要达到,但是如何达到呢?怎样达到呢?路线图在哪里?解决机制办法在哪里?这就涉及到我们发展的核心和根本问题。
  中国百年的大格局变革,我们现在遇到这个坎,全球化的经济危机和衰退,整个的外向经济板块的坍塌造成了整个的经济的下行。如何化解当前经济下行的矛盾和冲突?如何解决基本民生就业的问题?如何在这困难局面扭转乾坤?
  90年代末我们也遇到了亚洲金融危机和整个的衰退,当时政府通过对农村的大力的财政投入,使危机相对平稳度过,并为中国获得了21世纪初一个更好发展的基础。但是今天是否还能够重复原来的路径?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包括整个国际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都存在同样的问题,也就是投资效率的报酬递减。在重复的领域不断的投资,我们的投资效率在80年代初一块钱可能挣十几块钱,十几倍的回报;现在很少可能是几毛钱。如何使资本的回报报酬递增,是决定经济发展效益和水平的关键。重复投资、低效的投资,不但不能够促进发展,反而会把发展拖入死局。
  传统的经济发展数量扩张的方式,我看过一本书,它说是延续了计划经济指标体系的理念方法,也就是说眼里只有计划,没有需求,并不是由需求诱导的发展。这里边在经济发展的早期过程中,确实集中力量办大事,解决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发展的条件水平,为促进中国经济腾飞政府主导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发展初期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实际上后面也会成为它的一个累赘。所以要客观的认识一个事物的好与坏,要适时的转变发展方式,但是众所周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解决一种发展方式的转变,仅仅依靠口号是不行的,要动真格的,需要放权、简政放权、需要减税放权,需要加大制度的改革力度。这个方面实际上乡村振兴确实可以大有所为。
  为什么说乡村振兴决定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呢?大家都知道乡村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短板,经常说城市像欧洲,乡村像非洲。如果从最边远的中西部,包括北京走出50公里的乡村就没有水吃,很多的时代的跨越,我们感觉到像一种穿越。我2009年去云南扶贫,当时他们刚喝到水,农民说我们解放了。在当地农民而言能喝到水卫生的水,他才获得最基本的生存的解放。这距离我们新中国的成立已经60年,所以来讲中国的时代跨越之大,问题之复杂,远远超出了一般国家。
  我们说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是一个超大型国家,或者说洲际国家的水平。从地域而言,中国相当于一个欧洲;从人口而言,所有发达国家加起来都没有中国人口多。所以来讲,中国的乡村发展问题、乡村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是决定中国现代化质量的水平。不可能为了城市发展、为了经济发展而牺牲乡村。我们城市化发展水平已经基本追上欧洲国家,但是乡村的水平差距十分的巨大,这是一个短板,也是决定我们中国人生活水平、环境质量、食品安全、社会安全等一系列社会稳定的短板,不解决乡村发展的问题,就不可能实现中国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
  对于乡村振兴和整个系统性发展,那么这里有一系列的表述,对于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本质上是交织在一起的,但是也应该看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也不是农业高质量发展与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简单加总,而应是基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下的发展理念、发展导向、发展动力、发展路径等全方位的根本性转变,与乡村振兴的总目标、总方针和总要求等一脉相承,是产品提质、产业增效、生态改善、要素培优、制度创新等多维度的高质量发展,是乡村产业、乡村生态、乡村文化、乡村治理和农民生活“五位一体”的有机整体。所以,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是系统的、动态的,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
  核心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这里面发展的主体是谁?我对这次大会的一个核心是以人为本,它的内核是什么? 需要增值兴农。这需要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农业经济主体弱小,村庄空心化,农业副业化、农民老龄化的挑战,农业经营单打独斗,碎片化,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缺位严重,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小农户生产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
  我们最近在山西也做了一些实验,比如农业种植的植保,农产品的营养以及病虫害的防治完全是缺位、完全没有统防统治、完全没有技术传播、完全没有系统支持,这样如何能构成现代农业?农业知识保护体系不健全,金融、保险、小农户生产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小农经营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等矛盾非常突出,离农弃农兼业化,农业和农村持续发展的能力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农业优质资源土地和水源等不断被破坏侵蚀的挑战,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农业发展环境可持续性的挑战,农业企业和农民增收困难,增产不增收矛盾突出。疫情和经济形势恶化产生的传导效应。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需要强化产业支撑,坚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着力培育发展新优势。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产业集群发展,强化完善农业产业组织分工职能。
  二、乡村振兴的跨时代特征和面临的问题机遇和挑战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从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再到现代信息智能社会,在短短几十年之间完成了一个历史的跨越。实际上它是一个挤压的现代化,尚未完成的现代化。它的跨时代涉及到前工业化、工业化、后工业化、网络信息化和人工智能,我们面临的机遇是让新技术、新的发展的可能,对于与传统的农业发展理论、农业发展方式都提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和可能的解决办法。发展特征是非均衡发展和超常发展;成就巨大速度惊人和发展不平衡,扭曲严重并存。文化理念上跨越、代际上跨越、技术知识上的跨越、社会结构上跨越、全球化和地理空间的跨越,问题凸显、机遇难得、挑战严峻。
  中国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单一制国家的地方分权结构,在统一性和差异性之间、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在集中精力办大事和民生小事之间,无论是在理念方法和制度认知上,都存在着巨大矛盾和结构性张力。
  大概在77年~78年,中国的工农产值就达到50%,也就是说在改革初期功能比例的产值大概是1:1,但是社会结构当时还是80%,整个的社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转化,滞后于城市化,这里涉及到农民中国的底色。刚才我举了一个例子,一位日本学者说中国是带着八亿农民实现经济起飞的国家,史无前例,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日本对于中国农村的发展,它讲究了我们在整个二元结构的滚动式的发展结构。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农耕到农商,这叫产业结构的不平衡。农产品市场结构的不平衡(质低量多)不充分(高质量农产品短缺),丰产不丰收,内循环工业品下乡、农业品竞争难,所谓的乡村振兴实际上是要资源、资金走进去,产品走出来;人走出去,还有人走进来。
  农业经营者面临极大的复杂多变的营商环境,营商环境——不稳定、复杂多变、政策不确定;市场机会——具有一定的确定性、产业化和技术水平低、链条长、可控性差,风险与机会并存;约束性条件——商业与非商业诉求并存,社会与商业诉求并存。农业产业发展问题背后牵连的是农民和农村的问题,农业产业要素市场结构的缺陷:土地资源配置的有限性、非市场化有限市场化;劳动力资源的匹配性和可用性、生产资料的非主导波动性都对农业产业经营者提出巨大的挑战。
  同时农业生产经营面临复杂多变的政策环境,既要保量:保地、保农、粗放低质大宗产品——难保质和价;保质: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仍需要资本技术投入,需要土地资源高素质专业化的分工,规模化经营,面临土地和农民就业收入权益保障的难题;保价:保证粮食价格、低收入和通胀以及国际竞争力,但是农业就难以增收;保食品安全:粗放、农民的收益。农业产业经营面临复杂多变多重目标的政策环境。
  农业产业中的量、质、价,安、环的矛盾,不能仅仅靠政策宣誓就能解决的,高质量发展要找到相应的解法,就需要相应的的政策和制度供给,确实保护各种经营主体的财产权;农业产业政策负担了过多的社会政策功能。
  完善农业产业链服务体系,促进小农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实现高质量附加值有效农产品供给。传统农业和家庭承包下小农生产方式的痛点与问题:微小农业、小散乱生产方式;低水平同质化分工程度低;产业链条短,适应市场需求能力弱、农产品商品意识和商品化能力低、综合生产效率低,内卷和自我剥削;农产品特性和商品化难度比工业品大,农产品不同于工业品:自然生产过程;过程产品、非标属性、品牌和消费者区隔认知形成难;小农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现代农业的生产、产业、经营体系;强化和促进123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现代农业落实到实践层面的载体核心还是人和组织,就是要形成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匹配的适应其要求的现代农业的生产组织经营体系。高水平通过经营体系来讲,那么实际上在区区明确区域功能,资源特点,推动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
  三、农产品高质量供给与现代农业生产组织经营体系1、明晰功能区域资源特点定位,推动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2、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3、引进来走出去向改革要红利,实现人才和组织振兴。
  高质量内涵首先是市场导向,要实现产与销、供与需的高效无缝对接,就需要农业生产商品化前置:提高农户和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意识与能力;构建高质量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和高质量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合作社,实现规模效应。提高农产品标准化和品控能力建设;提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提高投入水平,实现数量和质量的协调发展,高质量标准化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以先进技术和跨域的经营能力打造产业经营生产仓储物理和营销生态体系;形成利益共享和纵向一体化的产业经营利益共同体;通过政企合作、农工商合作实现多方共赢和共同致富。要实现整个的农业农村的高质发展、乡村振兴。
  四、寻求制度和发展的可持续丰收
  从物质和经济价值丰收走向制度和人的发展的丰收,发展的根本要务就是解放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改革开放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制度和人的发展是摆脱贫困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根本;内生和嫁接----创新驱动发展首先需要转变观念,农业生产组织体系建设不能闭门造车,需要从封闭走向开放,请进来走出去,人才是核心;对标现代企业管理现代化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规模化合作经济组织。通过战略生态化、组织平台化、人才合伙化、领导赋能化、运营数字化、要素社会化,实现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引领小农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和打造现代农业生产组织经营体系;农业产业领导要成为价值创造者。需要致力于为组织贡献三大核心价值:战略支撑价值、业务增长价值、员工发展价值。从物的丰收走向人和制度的丰收。
  最后向各位为中国大农业发展振兴的嘉宾和企业家们致以崇高敬意、诚挚问候和衷心感谢,也祝你们心想事成、梦想成真!预祝中国大农业经营年会圆满成功!以上我个人的一点分享,不到之处在所难免,请大家批评指正。
  本文摘录自大农业经营年会现场演讲
文章来源:辅音观点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关举措等2024/1/23 7:43:00
许世伟:阿里数字化助力乡村振兴的4个实践路径2023/6/24 23:27:58
刘强东坚持以农特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京东助力塑造农业品牌2023/3/2 14:17:08
国家乡村振兴局长刘焕鑫:做好2023年工作要把握好五个方面的要求2023/1/4 8:05:16
国家发改委吴晓: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实施进展与成就2022/11/3 19:02:52
国家税务总局:支持乡村振兴税费优惠政策指引2022/5/21 21:38:26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10-6528335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您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更多>>

版权所有 现代畜牧网 Copyright©2000-2023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2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