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信息频道
合作组织  人力资源  它山之石  会议展览  肉类加工  
当前位置:首页人力资源行业专家 → 文章内容

吴义师:猪场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23/6/19 9:23:19 关注:254 评论: 我要投稿

  各位观众,大家好,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大家进行分享。我今天晚上讲课的题目是“猪场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在讲课之前,我先做一个介绍,我叫吴义师,是畜牧学硕士,执业兽医师,安徽省猪业协会副会长,1994年安徽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毕业,进入规模猪场工作十余年,先后担任技术员、线经理、场长和技术总监等职务,期间也设计了20多家规模猪场,2015年开始尝试猪场托管业务,到2018年,公司通过托管和自养两种模式,管理母猪超过2万头,因受非瘟影响,猪场托管业务已经暂停,目前自有4个中等规模猪场。本人擅长从猪场管理的角度防控猪病。
  一、行业现状
  首先来讲一下我们的养猪行业,大家都知道非瘟过后,猪价飙升,在政策和资本等驱动下,大型农牧集团快速扩张,新增出栏少则上百万、多则几千万,速度惊人,有些企业增长是五六倍。这点不同于国外,国外一般发生猪瘟后,一般有3-5年的缓冲期,我国非瘟后仅用两年时间,猪肉供应从紧张到过剩。当下的非瘟病毒已经发生了多种变异,防不胜防,防非成本不堪承受,饲料价格居高不下,本身的防非成本非常高,检测、消毒、硬件设施这些东西,都是非常昂贵的,散户和中小规模猪场生存艰难,快速退出。集团公司产能还在不断扩大,同时又向上下游产业链进行延伸,二次育肥、商品母猪配种、拔牙/清场、冷库冻品等,不断扰乱市场供应,传统猪周期已经失灵,缺猪不缺肉,长跌短涨,旺季不旺。
  二、微利时代
  大家都在惊呼养猪这个行业非常内卷,大家都知道中国人非常爱吃猪肉,量占世界的一半左右。有句老话叫“猪粮安天下”,猪肉和粮食一直是国家重点调控的农产品。在现在这种情况下,规模猪场尤其是集团猪企,已成为政府实行调控的“关键抓手”,人口减少、老龄化加剧、年轻世代消费习惯改变等因素,造成猪肉消费总量不但难以增长,而且还会逐步减少。大家都知道每年猪价忽高忽低的时候,政府都会采取措施。据预测,现在全国按繁殖场建设规模至少在6000万头母猪以上的产能,产能严重过剩。现在我们根据农业部发布的数据,截止到2月份,大概在4300万头母猪左右,这是从供应端来看。再从需求端看,大家都知道现在老龄化社会进一步加剧,人口总量在减少,还有年轻一代的消费习惯是明显改变的,洋快餐中鸡产品的消费量增加很快,就造成了我国猪肉消费的总量不但难以增长,反而还会减少。随着防非瘟手段的不断成熟,接下来,行业进展会更加激烈。另外一个参考,我国近十年粮食价格走势来看基本都是稳定的,结合国外产业发展历程看,养猪行业仍是离不开政府补贴的传统农业,难逃微利,长亏短赚,将是常态。
  三、集团猪企
  2025年以后,母猪存栏50000头以上或年生猪出栏100万头以上的叫集团化养猪,占50%。母猪出栏500-50000头或年生猪出栏1万-100万头叫规模化养猪,占25%。另外的25%是中小散,叫做三分天下。接下来,谈一下占比比较高的集团猪企,这一年,集团猪企发展得非常快,很多集团猪企都是上市公司,它市值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它的整个利润,一个是规模,利润增长比较困难的时候,不得不去转向收入的增长,因“市值”增长需要或者巨量信贷支持而不断扩大规模从资本投资方的偏好角度来建设新场,大型猪场和超大型综合体不断涌现,楼房养猪成为潮流,智能养殖方兴未艾。超大型猪场和楼房养猪,目前尚处于投产初期,生产性能和生产效率到底如何,现在还难有准确结论,最终还是靠经济效益说话。在非线性的生态系统,存在一个基本矛盾: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不可兼得,猪场是一个与“生命和生态”密切相关的有机整体,规模越大,设备越复杂,系统越脆弱,稳定性越差,维护难度随之加大。从兽医角度来看,狭小空间里,规模越大,疾病防控难度越大,从新冠疫情来说也已经证明了。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微薄利润能否支撑得起先进设备的运行成本,这也是不好说的。
  四、中小散户
  目前很多人很悲观,认为没有发展前途了,其实,我们也属于这个范畴之内,我认为规模小,并不一定就代表落后;有时规模大,不一定就赚钱多。有些猪场建的比较早,不能满足一些非瘟防控要求,这并不代表它后面没有改进的空间。
  其实,很多大型企业做的决策,他们都认为散户会永久的退出市场,其实不是,我国生猪市场巨大,集团猪企与中小散户将来都能很好生存,但是在这大争之世,必须想办法提高自身生存本领。说实话猪场不养猪就没多少价值,又不能拆迁,所以,只能用来养猪。行业内也一直有个争论,我们到底是走向欧洲一样以家庭农场为主的模式,还是走向美国以大型规模企业为主的模式,我觉得我国生猪资源是非常庞大的,各地情况不一样,典型地貌也不一样,人口结构也不一样,所以,我觉得集团猪企和中小散户都会有不同的生存空间,各得其所。在目前大发展的时期,要不断提高自我生存的本领,大企业实际上很容易实现生产线。中小散户的优势明显,它更容易实现种养结合,我国土地比较碎片化,其实很难支撑大型规模养殖场,而中小型企业就很灵活,更容易实现高效率、低风险,因为它的管理干部基本都在一线,发现问题可以及时调整,更容易实现差异化原料饲喂。中小散要与大型猪企实行差异化策略,准确定位适度规模自繁自养场,专业育肥场,地方品种场,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中等规模的猪场不要轻易延伸产业链,不要再去盲目地扩大规模,猪场范围要收缩,数量要少而精。我建议中等规模的猪场不要再去学大企业做产业链,这是没有必要的,在猪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请不要再去扩大规模。
  五、人才管理
  大家都知道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一个企业很难靠个人做好、做大。大家也知道非瘟发生过后,猪价非常高,很多企业对管理者素质的要求增加,到处高薪挖人,最后都搞得一地鸡毛。非瘟发生过后,猪场规模快速扩大。大企业要有与发展战略相符合的人才规划,建立人才管理系统,完善员工培训体系。有些企业非常重视专家顾问,对一线管理团队重视不够。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优秀的猪场管理人员需要时间锤炼和经验积累。对于中小规模猪场而言,一个优秀场长则直接决定着猪场好坏甚至存亡,即便如此,核心人才也要有选择余地和储备梯度。猪场用人,要根据岗位特点,实行“老中青”组合,不可偏颇。当下因为非瘟防控,严格封闭的猪场里,年轻人很难留下。
  六、员工培训
  知识和技术更新速度加快,“终身学习”十分必要。员工责任心虽然能通过培训而激发,但是维持要靠绩效考核。规模化猪场要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标准化和流程化的操作规程,制定行之有效的员工培训制度,那么,操作岗位上的一些简单的技术与经验就能很好地传递给新员工。很多老板把很多时间和金钱花在对外应酬上,却很少操心对员工的培训。猪场要建立定期培训制度,总监、场长有培训员工的任务,员工有学习的任务,两者在每月工资考核方案中有相对应绩效。培训形式可以采取“内外结合”的两种模式,与优秀专业的培训机构进行合作。
  七、场长工作
  场长岗位,既要管猪,又要管人,还要管环境与设备。场长既要有饲养管理、猪病控制、设备运转等专业技术,还要有组织能力、沟通能力、观察能力等管理素养。场长的洞察力很重要,而洞察力离不开经验。场长有能力去制定或参与制定本场生产任务,并将其分解为种猪更新、配种、产仔等关键节点的生产计划,制定实现此生产目标的绩效考核方案,指导、激励和培训员工,通过日、周和月的生产管理,随时纠偏。对于生产母猪600头以上的自繁自养场,要聘请具有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的场长。场长主要是通过管好人而养好猪,所以,必须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场内人和猪的现状、动态。场长对猪场的管理,要努力做到“深入浅出”。车间走动管理非常必要,场长每天至少要两次巡检,随时与员工进行沟通、提醒与指导。每天要花一定时间关注生产报表,以周、月为单位进行对比分析。做好员工绩效方案与生产目标的匹配校正,不能实行“大锅饭”。场长是影响猪场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生产指标不等于经营指标,场长任务是配合老板使猪场利润最大,但其不一定等同于生产指标最好。分娩率、死亡率、PSY/MSY等效率指标固然重要,但对场长而言,还要确定出栏总数、药物成本和料肉比等效益指标。场长薪酬,建议高于本地区平均工资水平20%左右。最好实行年薪制,可根据设定的生产目标去获得预期收益。虽然饲料和猪价市场在变化,但是可以通过全年对饲料和猪价实行相对锁定,计算出“虚拟利润”进行考核。很多场长做事抓不住重点,经常做一些本该是饲养员、统计员甚至是维修工做的体力活,忙而无果。很多猪场总是人手不足,岗位不全,场长不得不经常顶岗。现实中,我们经常发现很多老板偏爱“听话”和“实干”的场长。我认为评价一个场长是否优秀,主要有三点:能否抓好猪场环境卫生,是否能紧扣生产目标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绩效方案,会不会“传帮带”员工。
  八、管理团队
  老板是“中小散”最重要的资源,要将主要精力投到猪场,对生产一线出现的问题能及时灵活调整。目前那些600头自繁自养猪场和1000头母猪的自繁场,老板要通过学习逐渐参与日常生产经营管理,不能当甩手掌柜,否则将来很难盈利。母猪超过300头以上的猪场,要建立管理团队,不能仅有一个能人。中等规模猪场,要将关键的生产岗位和上层的核心管理队伍组建为3~5人的小型团队,使其具有执行指定任务所需要绝大部分的技能,一人为主,集体激励。大型猪场,最好拆分成几个单位,分设相应的管理小团队,分别负责几个场,实行内部竞争,不要一人独大。对于多地分散的猪场,要有独立的监督考评机制,每月巡检打分。猪场管理团队中要有数据管理人员,中小猪场设统计员,协助场长,大企业设垂直管理的数据部、统计员、数据助理、数据总监等。
  九、疾病防控
  在猪场病原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生产稳定是相对的,它是猪群抵抗力与环境感染之间不断平衡后所呈现的一种状态。兽医的价值,是在成本和效益的博弈中,找到最优平衡点。设法延长稳定状态的时间,尽量缩短不稳定的时间。猪场规划设计决定猪场成功失败,疾病控制更不能脱离地理位置、设备条件、生产模式和产品定位。在中小规模猪场和单体猪场,单独设置兽医岗位反而容易造成职责不清,大型集团在上层则必须设置“兽医总监”岗位。疾病控制要有“宏观兽医”理念,要从选址、规划、设施、品种、胎次、生产节奏等要素出发,注重营养、消毒、免疫等手段协同,制定出年度总体策略,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生物安全措施,是做好疾病防控的前提,但目前防非成本过高。很多猪场主动或者被动地选择空气过滤系统作为防非瘟手段,效果固然不错,但较高投入与运行成本,公猪站和核心场等或可承受,商品猪场能否负担得起,还有待观察。要从健康水平高于自己的猪场引种,同时尽量避免多场引种。条件允许,尽量将自繁自养猪场改造成“两点式”生产模式。外购精液、封闭种群、批次生产、阶段空场。把握好生产节奏,全进全出仍然是阻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饲养密度过大,是很多猪场疾病难控制的重要原因之一。要利用发酵饲料、液态奶、中药制剂等去提升猪群的健康度。很多时候,提高营养水平比增加接种疫苗数量和频繁加药更加有效。后备和初产母猪的免疫状态不稳定,营养需求与高胎次母猪也不同。大型猪企,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规划出独立的区域,实行分胎次饲养:将后备母猪和第一胎母猪饲养在独立的猪场,其后代也饲养在独立的保育舍。分胎次饲养模式,克服“二胎综合症”,延长母猪使用年限。有利于预防蓝耳病、仔猪腹泻和喘气病等,降低用药成本。对于无法进行分胎次饲养的猪场,对后备母猪、初产母猪与高胎次母猪,尽量在圈舍栏位、饲料营养和兽医防疫等方面有所区隔,两者后代在保育结束前不要轻易混群。
  十、成本控制
  目前因为亏损,都在强调降本增效,但降本空间有限,关键要提高生产效率。猪场只有在生产规模与资金实力、环境设施、人才队伍这些要素相匹配时,才能产生最佳效益。很多猪场考核分娩率、成活率等,但不重视阶段性体重指标,如断奶窝重、断奶均重等,上市整体度及胴体品质等。降低存栏数量,淘汰生产水平较低的母猪和生长速度低于平均水平的商品猪。不能降低怀孕前期、后期及哺乳母猪以及60公斤以前生长猪的营养水平,60公斤以后的育肥猪可用一些原料适量替代。很多猪场忽视母猪非正常淘汰问题,或者为追求高PSY值而过度更新母猪,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很大。
  再次感谢辅音国际提供这么好的平台,也非常感谢大家的聆听,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指正,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辅音云讲堂     文章作者:安徽德林猪场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义师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对不起,该处暂无记录....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10-6528335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您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更多>>

版权所有 现代畜牧网 Copyright©2000-2023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2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