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管理频道
养殖管理  畜禽资源  免疫防疫  疫病防治  疫病警报  饲料  兽药  
当前位置:首页饲料饲料资讯 → 文章内容

2020年牧草产业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20/2/15 0:35:19 关注:518 评论: 我要投稿

新希望六和——生物环保饲料

  2020年牧草产业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
  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


  今年年初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2019年我国应继续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牧草生产,优化农业结构。根据文件的指示本年度牧草产业合理调整粮改饲结构,在2019年呈现出生产保持增长、结构持续优化、生产效益提升、脱贫效果显著、发展方式创新、持续向好的趋势。预计2020年牧草生产的产业化进程将会加快,草产品市场需求将继续增长,草业高质量发展将逐步推进。建议:仍需完善草业政策,加强法制保障;鼓励科技创新,重视技术转化与推广;转变发展方式,强化社会服务;关注区域差异,统筹全国发展。
  1、2019年牧草产业发展呈现的主要特点
  1.1基本特点
  生产形势向好,结构持续优化。2019年,国家继续推进草牧业政策,“粮改饲”和“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的力度加大,牧草产业发展政策环境持续改善,牧草生产形势总体向好。2019年牧草栽培面积继续扩大,尤其是人工种草不断推进。如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地区新增栽培草地面积156.16万亩,赤峰市完成人工种草198.8万亩;南方草田轮作比率显著提高,如四川省草田轮作面积达1427.1万亩,占比25.1%,同比增长13.9%。同时,牧草种植结构持续优化,苜蓿、青贮玉米的重视程度继续提高,各地积极推广种植优良的饲用燕麦、黑麦草、饲用甜高粱、皇竹草等牧草品种。
  创新体制机制,转变发展方式。各地为推进牧草产业发展,积极探索适宜本地区的发展模式,创新发展体制与机制,转变发展模式。内蒙古为降低牧草运输成本,2019年出台《关于进一步明确全区收费公路减免政策的通知》,继续将牧草列入绿色通道免收车辆通行费的产品范围;四川积极探索推出了小规模家庭式结合型、公司+农户型、特殊生态区域的种养结合型种养结合模式,同时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宁夏牧草产业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带动的五种牧草生产经营模式。
  牧草产品总进口量进一步减少,燕麦草进口量大幅下跌。2019年,我国草产品进口总量为162.7万吨,同比下降了5%。其中,苜蓿干草进口135.6万吨,同比下降了2%;燕麦草进口24.1万吨,同比下降18%;苜蓿粗粉及颗粒进口3.0万吨,与去年基本持平。
  1.2效益与安全
  生产效益提升,脱贫效果显著。振兴奶业苜蓿行动计划项目和落实“粮改饲”的经济效益十分明显,在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和提升脱贫效果方面效果显著。根据产业经济研究室的监测,2019年苜蓿种植纯收益为733.77元/亩,黑麦草种植纯收益为860.14元/亩,青贮玉米种植纯收益为421.10元/亩,均比种植一般粮食作物收益要高(马铃薯除外)。特别是部分地区把发展牧草产业与精准脱贫紧密结合,带动农民通过种草提升经济效益和增加收入。四川洪雅县通过发展青贮玉米产业实现增效增收4000多万元,带动种植户人均增收210元以上;甘肃临夏州通过在贫困地区实施“粮改饲”试点,实现贫困户青贮玉米平均每亩总收入约2100元,比单纯种植籽粒玉米增收600多元;宁夏固原建立鸭茅和苜蓿混播草地并用于放牧利用,每亩地纯收入达1200元。
  牧草产业发展有效保障了国内草食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在保障食物安全方面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近年来国内草食畜牧业快速发展,对优质牧草的依赖越来越大,市场需求强劲,正是国内牧草产业持续发展,减缓了对国际市场进口的快速增长,2019年全年优质草产品进口量162.68万吨,同比下降了5%。牧草产业发展支撑了草食畜产品特别是牛奶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目前国内专业化奶牛平均单产达到7吨多,部分达到9~10吨,牛奶质量水平整体显著提升,部分质量安全指标超出国际水平。
  1.3 产业技术
  1.3.1牧草资源、牧草育种、种子生产
  2019年,我国国家牧草种质资源库新增草种质材料1800余份,累计保存种质资源4.1万份,研究人员从生物学特性、重要农艺性状、生产性能、遗传多样性等方面对主要草种的种质开展了评价鉴定。我国审定通过25个草品种,包括育成品种8个(其中苜蓿品种2个)、引进品种4个、野生栽培驯化10个、地方品种3个,目前已累计审定草品种584个。牧草种子扩繁的种类仍以苜蓿、老芒麦、披碱草、杂交狼尾草等多年生饲草和饲用燕麦、美洲狼尾草等一年生饲草为主。2019年种子田中仅有苜蓿和饲用燕麦的面积有增加,饲用燕麦的平均种子产量相对稳定,且种子产量呈现小幅增长的趋势,甘肃河西地区苜蓿种子产量可达48公斤/亩,种子高产潜力大。种植企业和农户逐步认识到国产苜蓿、饲用燕麦品种在适应性、丰产性方面的优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例如,中苜系列、龙牧系列、公农系列已成为黄淮海、东北地区的当家苜蓿品种。另外,我国科学家发现并首次命名5个海南特有莎草科牧草新物种;首次公布鸭茅的高质量参考基因组;开展了苜蓿杂交种联合选育研究;对紫花苜蓿等牧草重要功能基因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1.3.2牧草栽培及田间管理与草地稳产
  2019年,我国围绕牧草多元复合种植系统及农牧系统耦合,针对牧草产业化栽培管理中的技术难题开展了进一步研究,在提升草地生态生产潜力的技术与理论方面进展较大。
  针对我国高纬度沙地苜蓿生产中的越冬问题,研发和推广了品种抗寒性分级和秋眠级选择标准、最佳刈割制度、以及越冬水、返青水灌溉定额等技术参数,提出了苜蓿越冬水肥管理对策,制定了《半干旱区沙地节水灌溉苜蓿越冬管理技术规程》和《沙地灌溉苜蓿刈割制度技术规程》,建立示范田2.65万亩,越冬率提高16.2%,平均增产达45.9kg/亩。
  针对黄淮海平原区夏季高温高湿,苜蓿生长缓慢,病虫害严重,夏季套作玉米,苜蓿容易死苗和减产等卡脖子技术问题,研发和推广了调整氮肥和套作玉米密度的改进技术方案(120kg/ha + 玉米密度4.5万株/ha),实现了套作两年后苜蓿前两茬生物量达单作全年产量90%、套作玉米生物量达单作83%、土地当量比达1.65的技术效果。同时,也研发提出了粮改饲“饲用小黑麦复种青贮玉米”替代“冬小麦复种夏玉米”模式,成本较冬小麦复种夏玉米投入减少350元/亩,年纯效益增加400元/亩以上。
  针对黄土高原西北旱作区肉牛养殖中严重缺少优质饲草的短板问题,研发和推广了青贮玉米与高丹草精准间作的技术模式,可显著提高饲草产量、质量和土地当量比。相对于单作,间作青贮玉米和间作高丹草的增产率分别达19.3%和21.2%,对间作系统的增产贡献率分别达47.8%和59.6%,土地当量比达1.2,间作青贮玉米粗蛋白含量和产量分别比单作青贮玉米提高3.83%和22.34%,粗蛋白产量比单作高丹草提高15.04%。
  在我国各区域全面开展了放牧型混播草地建植与利用技术模式集成,起草了《三叶草型栽培草地建植与利用技术规范》、《苜蓿型混播草地建植与利用技术规范》、《栽培草地家畜优化配置技术规范》三个行业标准并报送畜牧标委会,在不同区域建立示范总面积2.19万亩,探索了草畜一体化栽培利用模式。宁夏南部山区苜蓿+鸭茅混播草地放牧安格斯肉牛,养殖成本降低1650-1980元/头,利润提高50%以上,而且放牧时间越长的母牛,难产率越低,犊牛健壮程度越好;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苜蓿+无芒雀麦+披碱草混播草地,较苜蓿草地干物质提高560kg/亩,示范户放牧肉牛增收360元/亩;河北廊坊苜蓿+苇状羊茅混播草地放牧肉羊,可承载育肥羊3只/亩,总增重90kg/亩,净收益新增1500元/亩;甘肃定西红豆草+无芒雀麦混播草地放牧肉羊,饲养成本较舍饲降低275元/只,利润由190.8元提高到308.4元;重庆涪陵黑麦草+鸭茅+三叶草+苜蓿混播草地放牧山羊,相较舍饲出生重增加10.8%,6月龄体重增加22.5%,家畜抗病能力显著提高。这些模式的应用,建立了一种全新的低成本集约型草牧业生产模式。基于此,向人民日报内参提交了《从国家层面大力发展栽培草地畜牧业》的建议,并获得了国家领导人的批示。
  1.3.3病虫草害防控
  在牧草病害方面,2019年本产业及时发现在甘肃张掖和金昌发生检疫性苜蓿黄萎病(Verticillium alfalfae),并建议当地草业主管部门和检疫部门铲除。确定了各地最重要的病害,其中新疆以苜蓿白粉病为主,内蒙以小光壳叶斑病为主,黑龙江、宁夏、陕西和河北以炭疽病为主,而云南以春季黑茎病为主。针对不同病害,本年度向种植户推荐国内外已有的抗病虫品种,如甘农9号苜蓿抗蓟马,中兰1号苜蓿抗苜蓿霜霉病,目前正在开展苜蓿抗病虫性品种筛选与育种。在牧草虫害方面,通过研制的方法计算得出田间蚜虫混合种群防治经济阈值为37头/百枝条,蓟马混合种群防治经济阈值为414头/百枝条,飞蝗防治经济阈值为0.5头/平方米。在杂草防除方面,研发了水稻和黑麦草复种防除技术,确定了芨芨草防除方法,提出防除高龄芨芨草最佳施药时期为返青期,最佳除草剂种类为12.5%烯禾啶EC+15.8%精喹禾灵EC,剂量为112.5克/公顷+15.8克/公顷。对苜蓿播种方式与杂草的关系研究中,垂直播种有助于杂草防除,同时可增产734.10千克/公顷,苜蓿品质改善。
  1.3.4牧草机械研发
  2019年,我国牧草机械的研发主要集中在牧草种子处理、牧草补播、牧草收获和草产品加工等方面。在牧草种子处理方面,创新设计了大气压下介质阻挡放电处理装置关键结构部件,成功研制了组合式电源环形和输送带式低温等离子种子处理机。在牧草播种和补播方面,研发并示范推广“倒T”型开沟器的播种机械,极大提高了补播苜蓿的出苗率,起草了《栽培草地机械化免耕建植作业技术规范》一项行业标准并报送。在牧草收获机械方面,针对具有较高收获难度的狼尾草属牧草的高杆禾草收获机研制成功,通过对具有四排对称式粉碎割刀的滚筒切碎装置结构参数优化,改善了青贮机切碎效果,9GQZ-2.0型高杆禾草青贮收获机通过检测。在草产品加工方面,针对狼尾草属牧草饲前机械加工技术需求,设计了小巧简洁的多功能牧草铡切机,加工用底筛的更换更加方便,可进行饲草铡切、揉搓、粉碎及打浆,实现了一机多用。另外,新型牧草烘干技术与装备得到区域性示范作用,在青海门源对饲用燕麦草实现了快速干燥。
  1.3.5牧草加工利用技术
  2019年,牧草加工利用领域主要围绕现有技术集成和牧草产品提质增效展开。在收获方面,利用不同品种苜蓿的生育期差异,探索不同品种苜蓿匹配种植技术,以较少的设备投入,实现较大面积苜蓿高品质收获。在干草加工技术方面,主要技术有防雨淋苜蓿库房干燥技术,暨将含水量为18-20%的苜蓿低密度草捆转移到库房堆垛,采取通风措施,继续干燥,使水分降低至15%以下,使之安全贮藏。在青贮技术方面,加工者在青贮添加剂研制领域更加关注添加剂的功能,如从抗菌、降解纤维素等角度出发,筛选乳酸菌及混合菌剂作为添加剂;在牧草安全加工方面,为降低牧草中霉菌毒素含量,开发了枯草芽孢杆菌作为添加剂,成功的将黄曲霉毒素含量降低至8.56μg/L,也可以使用臭氧降解牧草中的霉菌毒素。在牧草利用方面,主要集中在研制含有优质牧草的混合日粮配方上,优化日粮中优质牧草的种类及添加比例,提高家畜生长和繁殖性能、提高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品质。此外,在南方丘陵地区,人们采用放牧加舍饲的牧草利用模式,利用当地较为丰富的栽培草地资源进行放牧,并使用混合日粮进行补饲,形成一种高效利用草地资源的生态草牧业模式,以降低养殖过程中的饲料成本并生产绿色有机畜产品。这些体系成果已以2项《草饲家畜生产规范》、《草饲畜产品-牛肉 羊肉》的行业标准报送畜牧标委会。
  2.2019年牧草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2.1牧草产业发展基础仍有待提升
  虽然我国牧草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产业发展基础仍有待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良种化问题依然严峻,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在气候条件等方面差异显著,很多地区依然种植国外引进的牧草品种,这些品种存在着气候适宜性差的严重缺点,导致牧草产品难以达到预期水平;二是部分区域机械化水平普及难度大,受山地丘陵地貌等自然因素以及机械投入成本偏高等社会因素综合影响,我国牧草播种、收获、加工等环节的机械化水平仍然偏低;三是牧草生产技术与管理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的推广方面,国内产学研融合水平偏低,先进技术的推广难度较大、企业带动能力不足,这严重制约了先进技术的转化利用水平。
  2.2牧草的产量和质量水平有待提高
  在产量方面,2019年我国牧草尤其是优质苜蓿干草依然对美国等国家具有很高的依赖性,国内特级或一级苜蓿干草生产供给能力低,无法全面满足奶业发展的需要。在质量方面,国产牧草品种差异大、生产与收获能力不足,导致部分牧草产品品质不稳定。有些地区由于机械装备不足,收贮不及时造成的产量损失达30%,产品品质下降达30%,产品价格每吨减少500-1000元。
  2.3种养仍未实现紧密结合
  牧草生产对于土地的依赖性很大,单位面积土地生产的价值量较低但运输成本较高,因此种养分离对草食畜牧业的成本以及牧草产业发展的效益都存在很大影响。在很多地区仍存在养殖规模与种植规模不匹配的问题,如一些地区采取“公司+农户”模式,公司一般主要收购种植农户所提供的饲用作物或外调饲草产品,很少建有与处理养殖场排泄物所配套的适度规模饲用作物种植基地,这种模式下种养结合只是在生产和使用上实现了结合,并没有完全从土地、肥料等资源循环利用上实现内在的有机结合,其结果往往导致养殖场带来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双重问题。
  2.4牧草产业扶持政策有待完善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存在较大问题,牧草产业发展对于草食畜牧业发展的需求以及居民膳食结构改善的需求来说,依然非常滞后,牧草生产和供给能力明显不足。玉米等作物生产过剩但优质牧草十分短缺,尽管“粮改饲”等推进牧草发展的各项政策陆续出台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国家关于牧草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依然不够完善。推进牧草产业发展,需要给予必要的扶持和激励机制,并建立保障牧草生产各个环节及其生产者利益的政策体系。另外种草放牧养殖是成本最低、最绿色环保的国际通用的家畜饲养方式,尤其是南方一些草山草坡、北方丘陵缓坡地带,但在国内还没有出台任何政策扶持该养殖方式。
  3、2020年牧草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3.1 牧草产业栽培模式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草田栽培模式也不断丰富和优化。基于获取的“粮改饲”生态-生产评价基础数据完成了“粮改饲”区域布局规划,牧草产业建立了配套的草种资源信息库,完善和细化了玉米种植分布区划,这种布局会将清晰的指导2020年区域牧草栽培技术发展;面对牧草栽培中化肥大量使用破坏土壤结构,加速土壤化学氮、磷累积或淋溶引发土壤及水体污染等诸多环境问题,建立合理的减施化肥栽培模式和生物固氮解磷植物搭配的生态高效栽培模式也应成为2020年主流方向。
  我国主要商品草生产中,常与当地主栽作物或牧草进 行轮作。由于我国地理差异大,形成了较为多样的轮作模式,聚焦各区域气候特点、草种资源特点和草产品商品化配套的高效轮作技术模式需求很旺;目前苜蓿混播栽培中,以苜蓿与其他禾本科饲草混合播种建植放牧型栽培草地越来越受到重视;饲草与果树间作、饲草与灌木间作已成为发展趋势;黄土高原干旱丘陵区玉米与高丹草两种耐旱C4牧草植物间作更有利于产量和营养品质的提升,研究与示范应用急需跟进;苜蓿、青贮玉米、小黑麦饲草套种、复种替代冬小麦复种玉米的粮改饲模式,应成华北区域2020年饲草栽培种植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的重点模式。
  3.2 市场需求与种植效益
  一方面,人们对牛羊肉和奶产品的消费需求正在快速增长,在需求侧为草产品的生产增长起到了发展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受非洲猪瘟疫情等因素影响,猪肉价格高涨,居民对牛羊肉消费需求增长明显,预计2020年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仍将延续,牛羊肉消费仍有较大增长空间。综合来看,2020年草产品的市场需求将继续扩大。在强劲需求的拉动下,预期牧草种植者会继续获得类似近年来的较高收益状态,即亩产1吨左右苜蓿商品干草的情况下,纯收益会稳定保持在700元左右;青贮玉米亩均纯收益为400-500元左右;黑麦草亩均纯收益在1200元左右。
  3.3 病虫草害防控
  随着我国牧草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大部分地区种植年限的增加和2020年气候预报,2020年大部分牧草病虫草害预计中至重度发生,部分可能局部暴发,发生区域不断扩大,危害加剧,如发生在甘肃河西走廊的检疫性苜蓿黄萎病(Verticillium alfalfae)可能在其他省区出现。牧草种植大户或企业更多将牧草病虫草的防治纳入草地管理中,一批抗病虫牧草品种将提供给种植者。
  3.4牧草机械研发
  2020年,针对苜蓿和青贮玉米生产的全程机械化技术工艺与配套机械装备应用将得到广泛应用,燕麦、杂交狼尾草和其它优质饲草机械化生产机械进入拾遗补缺与结构性研发阶段;种子收获、播前处理、育种繁种、精量播种和高效收获等薄弱环节的机械研发与配套,以及基于物联网、大数据、智能控制、卫星定位等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应用的新型机械化技术与机械研发也将逐步展开。针对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生产现状,复壮促生的变量播种机和定位切根机等机械应用,将进一步增强草地承载能力5-6个百分点;针对南方高寒荒山、亚热丘陵荒坡等土壤贫瘠地区饲草的开发利用,研究草地高效补播、合理重构和适度利用等机械化配套技术与装备,可以极大地拓展饲草资源;针对青藏高原地区牧草青干草机械化调制技术需求,变革机械化生产方式,解决牧区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之间的矛盾,以机械化生产节本增效、加工调制优质牧草为导向,推广应用轻简化机械设备,能够提高当地的牧草生产自适应能力,实现增产增效。
  3.5牧草加工利用
  牧草产品的优质高效生产及其本地化利用将是2020年牧草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受春季流感影响,我国牧草运输遇到困难,难以满足部分地区牲畜繁殖及生产的需求。北方地区牧草的生产和供应受季节影响,将出现严重的供应短缺。南方地区干草供应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我国2020年度急需本地化的牧草资源的加工及利用技术。另一方面,合理利用当地牧草资源是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各地牧草产业的有效手段。因此,针对不同地区的环境特点、气候情况及牲畜的需求,需要对各地牧草资源进行优势牧草产品类型分析,建立高效低耗的加工策略,推行低成本的安全贮藏技术,设计高转化率的利用方式。
  3.6产业政策
  伴随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要同步推进。近年来,国家提出坚定不移走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之路;《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饲草;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要扩大贫困地区退更还林还草规模,……,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为重点扩大粮改饲规模,推广种养结合模式。此外,农业农村部正在组织编写《全国饲草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0)》,这些都将为牧草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政策支撑。预计,牧草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将逐步向高标准的生产方式、高效的生产率、高效益的发展模式、高品质的国际竞争力等方向发展。
  4、2020年牧草产业发展建议
  4.1完善草业政策,加强法制保障
  要继续出台并建立健全草业生产发展的相关政策,完善牧草产业长效政策体系,在牧草生产、加工、利用的整个环节均有适应政策进行支持和引导发展,积极鼓励各种商业资本和有关企业投入牧草生产与加工行业,积极鼓励农户与企业的多种合作模式平稳运行发展;加强草业生产管理的法制化建设进程,强化草原生态保护,强化草产品标准化生产,推进牧草企业的制度化运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重视牧草生产的法制化和制度化管理。
  4.2鼓励科技创新,重视技术转化与推广
  科学技术是实现我国牧草产业提质增效和长期发展的主要动力,在牧草良种培育、病虫害预防和治理、田间管护及机械化收割、加工利用等方面都要实现技术的升级换代,逐步把牧草生产的现代科技和手段运用于传统的牧草生产过程中去。加强科研院所、高校与牧草种植、生产单位的对接与合作,扩大双向信息沟通渠道,积极掌握牧草产业发展的微观动态。创新技术推广体制机制,探索产学研深入融合的多种模式。
  4.3转变发展方式,强化社会服务
  积极推动牧草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步重视牧草生产的数量和质量,协调关注牧草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创新牧草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探索牧草产业发展的新业态和新模式,推动传统牧草产业向新的产业发展方向转变;建立牧草产业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社会化服务对牧草产业发展的支撑与保障作用,继续鼓励扶持建设牧草产业的行会与协会,鼓励建立牧草产业创新联盟。
  4.4关注区域差异,统筹全国发展
  平原地区与丘陵地带在地形及土壤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东西部、南北方在气候及水文特征方面也各有不同。我国广阔的疆域因自然环境的差异对牧草品种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同一品种的牧草在不同地区的产量和质量都有差异,因此,牧草品种的选育和生产管理都需要格外关注区域差异。牧草的生产与利用往往不是同一地区,这就需要关注全国牧草的生产与利用区域差异问题,统筹好牧草在全国的运输和利用。
  执笔:张英俊、王明利、师尚礼、杨青川、玉柱、王德成、李彦忠

文章来源: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不同品种燕麦牧草体外瘤胃降解和发酵特性的研究2023/9/23 14:41:05
牧草种质资源团队解析生长素反应因子调控类黄酮合成的分子机制2022/8/2 10:14:39
央视财经2:牧草市场调查 高品质苜蓿草供不应求2022/7/20 19:00:28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10-6528335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您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更多>>

版权所有 现代畜牧网 Copyright©2000-2023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2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