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粮市风云:小麦玉米涨跌之谜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25/5/7 11:10:08 关注:27 评论: 我要投稿
|
|
五一粮市开门红,极速拉涨引关注
五一假期期间,小麦与玉米市场行情波动显著,呈现出激烈的价格变动态势,犹如一场紧张的价格博弈。假期伊始,市场全面上涨,价格极速攀升,涨势迅猛,迅速吸引了行业从业者与投资者的广泛关注。
在玉米市场方面,自 4 月下旬起,价格上涨趋势已然强劲。五一小长假前期,国内玉米市场期货与现货联动,玉米主力合约一路上涨至 2377 元 / 吨的高位。进入五一小长假,玉米涨势愈发凌厉,山东地区玉米均价持续上扬,主流企业价格纷纷突破 2400 元 / 吨。从数据来看,全国重点监测的 173 家企业中,仍有 29 家企业在五一期间上调玉米收购价,涨价幅度在 0.5 - 2 分 / 斤 。在黑吉辽以及内蒙市场,黑龙江玉米均价达到 1.06 元 / 斤,吉林玉米均价 1.073 元 / 斤,辽宁玉米均价在 1.12 元 / 斤;内蒙地区,玉米均价在 1.093 元 / 斤,本地深加工企业玉米报价普遍在 1.05 - 1.125 元 / 斤左右。山东地区工厂门前到货虽在 170 车左右,但玉米均价也达到了 1.2 元 / 斤,本地大部企业上涨 0.5 - 1.5 分,主流玉米报价在 1.185 - 1.248 元 / 斤。河北地区,玉米均价在 1.157 元 / 斤,主流企业报价在 1.15 - 1.205 元 / 斤;河南地区,玉米均价在 1.174 元 / 斤,大部企业报价在 1.165 - 1.205 元 / 斤。
小麦市场表现同样突出,五一假期过半,价格保持上涨态势,陆续有制粉企业小麦收购价格涨至 1.25 元 / 斤左右。随着基层余粮持续消耗,不少制粉企业反馈,尽管持续上调小麦到厂价格,但基层供货量仍未达预期。同时,各级储备粮成交情况较为活跃,例如 4 月 30 日中储粮拍卖北京分公司小麦竞价销售,计划销售 20、21 年小麦 38176 吨,实际成交 30633 吨,成交率 80%,起拍均价 2417 元 / 吨,成交均价 2422 元 / 吨,溢价 5 元 / 吨 。
这种极速拉涨行情,极大地激发了市场参与者的积极性。然而,市场变化往往具有不确定性,此轮涨势仅仅是市场波动的开端,后续行情更为复杂多变。
风云突变,价格迅速回落
市场形势向来瞬息万变。就在市场参与者沉浸于价格拉涨的乐观氛围时,形势陡然转变,价格迅速回落,令市场参与者始料未及。
以山东市场为例,前期玉米价格的快速上涨,极大地提高了持粮主体的出货积极性。五一假期尚未结束,山东到货量就增至 600 + 车 。随着到货量大幅增加,市场供应逐渐宽松,企业采购压力得到缓解,部分企业开始调整收购策略,降低玉米收购价格。据相关数据显示,5 月 5 日,山东地区深加工门前到货量超 1200 车,企业纷纷降价,主流企业下跌 0.3 - 1.3 分 / 斤。这种价格的快速回落,使不少原本期待价格继续上涨的持粮主体陷入困境。
在东北地区,尽管此前价格持续上涨,企业冲击 1.1 元 / 斤大关,但随着南北粮价顺价,持粮主体利润增加,出货量明显增多。当地企业为防止粮源外流而采取提价锁粮措施,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稳定粮源,但从长期来看,东北企业难以完全消化当地粮源,更多还是针对优质干粮,当地贸易商和企业之间的博弈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小麦市场同样未能避免价格调整,在部分制粉企业小麦收购价格涨至 1.25 元 / 斤左右后,上涨速度明显放缓。随着五一假期结束,市场需求可能出现下滑,陈麦价格基本难以突破现有区间。此前支撑小麦价格上涨的新麦减产消息,随着新麦进入收割期,小麦具体减产情况将逐渐明晰,而制粉企业利润微薄、产品销售不畅的现状,也使得小麦价格缺乏持续上涨的动力。
本月利空因素大剖析
(一)出货加速,新麦入市冲击
五一假期后,市场出现明显变化,持粮主体出货速度加快。新麦开始进入收割并入市阶段,这一情况打破了市场原有的供需平衡。据相关数据显示,近期市场粮食流通量显著增加,持粮主体为把握价格高位时机,纷纷加快出货节奏 。新麦入市不仅增加了市场粮食供应量,还对玉米等其他粮食品种价格产生冲击。新麦大量涌入,加剧了市场竞争,玉米在市场份额争夺中面临更大压力。
(二)政策隐忧,调控之手将至
政策调控市场的可能性大幅增加,这成为影响市场的重要不确定因素。政策调控往往具有决定性作用,一旦实施,可能提前替代定向粮投放。政府为稳定粮食价格、保障市场供应,可能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大储备粮投放力度、调整粮食进出口政策等 。这些政策出台将直接影响市场粮食供需关系和价格走势。若政府加大储备玉米投放,市场玉米供应量将瞬间增加,价格自然会受到抑制。政策的不确定性使市场参与者在决策时更为谨慎。
(三)需求疲软,企业利润承压
下游需求进入疲软期,企业利润下降,给市场带来较大压力。在当前经济环境下,许多行业发展受限,对粮食需求相应减少。以饲料企业为例,由于养殖业不景气,对玉米等饲料原料采购量大幅下降。据调查,部分饲料企业玉米库存已处于高位,短期内无大量补库需求 。深加工企业同样面临困境,产品销售不畅,开工率不足,导致对玉米消耗能力减弱。企业利润下降使其在采购粮食时更为谨慎,甚至压低采购价格,进一步加剧市场低迷态势。
(四)天气添乱,存储难度增加
随着时间推移,降雨天气增多,给粮源存储带来巨大挑战。潮湿环境易导致粮食发霉变质,增加粮食存储成本和风险。对于持粮主体而言,为保证粮食质量,需投入更多资金用于仓储设施改善和维护,如增加通风设备、铺设防潮垫等 。即便如此,仍难以完全避免粮食受损情况。一旦粮食出现质量问题,其市场价值将大幅降低,持粮主体不得不降价销售,对市场价格产生负面影响。
(五)东北粮入关,市场竞争加剧
东北粮入关对华北及山东地区市场冲击进一步扩大。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粮食产区,每年有大量粮食运往其他地区。当东北粮大量入关时,华北及山东地区粮食市场供应量迅速增加,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东北粮的价格优势和数量优势,使当地粮食企业和贸易商面临巨大压力 。为争夺市场份额,企业不得不降低价格,导致整个市场价格下降。东北粮入关还可能改变当地粮食市场格局,影响当地粮食企业生存和发展。
供需博弈,玉米价格走向何方
(一)持粮主体心态与市场话语权
随着基层余粮逐渐减少,渠道贸易商在市场中的话语权不断增强。过去,基层农户手中掌握大量余粮,其售粮意愿和节奏对市场价格影响重大。然而,当前贸易商已逐渐成为市场关键角色 。贸易商凭借对市场信息的掌握和资金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市场供需关系。当看涨后市时,贸易商会选择囤粮惜售,减少市场粮源供应,推动价格上涨;反之,当认为价格已达高位,便会加快出货速度,增加市场供应,促使价格下跌。但现阶段并非完全的卖方市场,目前市场流通粮源仅呈现阶段性偏紧,企业仍掌握价格 “调整权”。企业作为粮食主要需求方,其采购策略和库存情况对价格起关键作用。当企业库存充足时,会降低采购价格,抑制市场价格上涨;当企业库存不足、急需补库时,则会提高采购价格,刺激市场供应 。从持粮主体建库成本来看,目前绝大部分持粮主体处于盈利状态。随着玉米价格开始触顶,出货的持粮主体明显增多,持粮主体看涨惜售情绪未来更多起到的是稳定价格底部的作用,切不可高估持粮主体联手挺价的能力。他们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价格走势,但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其难以完全掌控市场。
(二)东北地区市场动态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玉米主产区之一,其市场动态对全国玉米价格影响重大。近期东北地区玉米价格上涨明显放缓,当地市场流通粮源增多。随着企业门前到货量增加,企业失去继续提价动力。此前一段时间,东北地区玉米价格持续上涨,吸引众多贸易商和企业关注。然而,近期情况发生变化。由于前期价格上涨,持粮主体出货积极性大增,导致市场流通粮源增多。据相关数据显示,近期东北地区玉米出货量相比之前显著增加 。企业门前到货量增多,使企业在采购时有更多选择权,不再需要通过提高价格吸引粮源。对于大部分中小型贸易商而言,顺价出货、逢高变现是主要策略。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中小型贸易商资金实力相对较弱,难以承受长期囤粮风险。当玉米价格上涨到一定程度,他们会选择及时出货,锁定利润。现阶段东北地区玉米价格虽仍有一定涨幅,但实际补库需求并不强烈,特别是饲料企业库存充足,观望情绪浓厚 。饲料企业作为玉米主要消费方之一,其库存情况和采购意愿对市场影响重大。由于目前饲料企业库存充足,对玉米采购需求不高,更多持观望态度,等待市场价格进一步变化。
(三)玉米 “憋大招”?可能性分析
就玉米市场是否存在潜在重大变化而言,可能性相对较小。当前玉米市场供需双方信息相对透明,供方清楚自身粮源数量和成本,需方也了解自身需求和采购能力。市场最大不确定因素在于政策,即定向粮和中储粮大规模投放时间。政策调控具有不确定性,可能在市场出现异常波动时及时干预以稳定价格。若市场价格过高,政府可能加大定向粮和中储粮投放力度,增加市场供应,抑制价格上涨;反之,若市场价格过低,政府可能减少投放甚至进行收储,稳定价格 。此外,需注意的是,企业在调整价格的同时,验收标准也在悄然变化(尤其是东北地区)。企业通过调整验收标准,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采购成本和粮源质量。当市场粮源充足时,企业可能提高验收标准,筛选优质粮源;当市场粮源紧张时,企业可能适当降低验收标准,满足自身采购需求 。对于持粮主体而言,价格涨幅固然值得关注,但更应关注实际收益。毕竟,只有实际到手的利润才是真实的,价格上涨并不一定意味着实际收益增加。
(四)本月玉米价格 “报复性” 下跌?
关于本月玉米价格是否会出现 “报复性” 下跌,存在一定可能性。以山东为例,本月玉米价格站稳 2400 元关口难度较大。进入中旬后,市场流通粮源将进一步增加(受新麦入市腾库影响),企业需求不增反降的可能性较大,价格下跌百元并非不可能,不过这在合理价格回归范畴 。随着新麦入市,贸易商需腾出库容储存新麦,会加快玉米出货速度,市场流通玉米粮源大幅增加。而企业方面,由于需求疲软,对玉米采购量减少甚至可能下滑。在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下,玉米价格下跌是必然趋势 。建议持粮主体把握时机出货,除非对三季度市场有明确预期并准备长期持有。若持粮主体不及时出货,随着价格下跌,利润可能受到严重影响。当然,若对三季度市场有信心,认为价格会上涨,可选择继续持有粮源,但需承担相应风险 。本月对于玉米市场而言,压力较为集中,可谓面临 “多方压力”。除新麦入市、政策粮出库、替代压力外,期货价格波动也会影响南北港出货节奏。期货市场作为现货市场重要参考,其价格波动会影响现货市场参与者心态和决策。当期货价格下跌时,会引发市场恐慌情绪,促使持粮主体加快出货速度,进一步加剧现货市场价格下跌 。考虑到区域粮源上量存在差异,特别是东北粮可能带来的冲击,本月玉米出现阶段性供应宽松、价格承压下跌的可能性较大。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玉米产区,其粮源大量涌入会冲击其他地区市场,导致市场供应进一步宽松,价格面临更大下跌压力 。
小麦市场:止涨回落,未来可期?
(一)小麦价格止涨回落现状
自昨日起,小麦市场行情发生显著转变,开始止涨回落。此前,小麦价格一路上涨,部分制粉企业小麦收购价格甚至涨至 1.25 元 / 斤左右,使市场参与者对价格继续上涨抱有期望。然而,市场变化难以预测。随着五一假期结束,小麦价格上涨动力逐渐减弱,价格开始回落 。据相关数据显示,5 月 5 日,全国小麦平均价跌至 1.31 元 / 斤,河北小麦均价跌至 1.308 元 / 斤,山东小麦均价跌至 1.303 元 / 斤,河南小麦均价跌至 1.319 元 / 斤左右 。这种价格回落让不少期待价格继续上涨的持粮主体感到失望,也引发市场对小麦未来价格走势的担忧。
(二)新麦报价与市场影响
昨日市场出现新麦报价,二等小麦为 1.2 元 / 斤。这一报价对市场产生影响。若后续能维持这一价格水平,对陈麦价格有一定支撑作用,虽大幅上涨可能性不大,但小幅上涨仍有可能 。随着新麦进入收割期,市场重点关注新麦产情。新麦产量和质量将直接影响市场供应和价格。若新麦产量丰收、质量良好,市场供应增加,可能对小麦价格产生下行压力;反之,若新麦产量减产、质量不佳,市场供应减少,小麦价格则可能上涨 。就目前信息来看,今年小麦减产可能性较大,这也增加了市场对小麦价格未来走势的不确定性。
(三)五一节后小麦市场预测
五一假期结束后,市场需求可能出现一定程度下滑,旺季不旺的情况再次显现,陈麦价格基本难以突破现有区间 。五一假期前,市场需求相对旺盛,制粉企业为满足市场需求加大对小麦采购力度,推动小麦价格上涨。然而,假期结束后,市场需求逐渐恢复常态,且面粉消费处于淡季,制粉企业订单无明显增加,对小麦采购需求相应减少 。节后陈麦价格有回落风险,但短期内大幅下降可能性较小。这是因为尽管市场需求下滑,但基层余粮持续消耗,制粉企业仍有一定补库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支撑小麦价格 。有出货意向的持粮主体可抓住时机出货。本月小麦市场有阶段性小行情,但大幅波动可能性不大。目前小麦市场已脱离低价区间,随着持粮主体信心恢复和新麦入市,小麦价格仍有一定上涨空间,但在 1.2 - 1.25 元 / 斤价格区间难以出现大幅突破 。接下来需密切关注新麦产情变化、中储粮轮出规模及成交情况,谨慎把握购销节奏,在价格波动中寻找机遇。新麦产情变化将直接影响市场供需关系,中储粮轮出规模及成交情况也会对市场价格产生重要影响 。
粮市未来:把握时机,理性应对
小麦与玉米市场价格走势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各因素相互作用,如同复杂棋局,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改变市场局势。
对于持粮主体而言,合理把握出货时机至关重要。在价格波动频繁的市场中,不应盲目跟风或过度贪婪。当价格处于高位且市场利空因素逐渐显现时,如近期玉米价格触顶后出货量增加的情况,应果断出货,实现利润落袋。若对市场有更长远判断,认为后期存在上涨空间,如预计今年玉米后期可能出现阶段性供应偏紧从而带动价格上涨,可选择继续持有,但需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做好风险把控。
政策变化是市场重要风向标,需重点关注。无论是玉米市场中定向粮和中储粮投放时间,还是小麦市场里中储粮轮出规模及成交情况,都可能对价格产生重大影响。政策调控旨在稳定市场,保障粮食供应和价格合理波动 。持粮主体和市场参与者应密切关注政策动向,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面对市场涨跌,应保持理性态度。市场变化是正常经济现象,涨跌都有其内在原因。不能因价格一时上涨而盲目乐观,也不能因价格下跌而过度恐慌。以小麦市场为例,尽管当前出现止涨回落情况,但从长远看,随着新麦产情变化和市场供需关系调整,仍存在一定价格上涨预期 。应以理性视角分析市场,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做出合理决策。
小麦与玉米市场既充满机遇,也面临挑战。只有准确把握时机,理性应对市场变化,才能在市场中稳健发展 。
|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进行删除,电话:1352007206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文章来源:现代畜牧网 文章作者:豆包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
|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一)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 (二)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 (三)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 (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五)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 (六)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教唆犯罪的; (七)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或者进行其他恶意攻击的; (八)损害国家机关信誉的; (九)其他违反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的; (十)进行商业广告行为的。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一)、重复(恶意灌水)发布的信息; (二)、在本栏目内发布例如供求信息、代理招商、会展、求职招聘等含有广告宣传性质、不符合网站栏目的信息内容; (三)、与本网站主体定位不相关的信息等等。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