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频道
产经·企业  曝 光 台  本网动态  畜牧舆情  
当前位置:首页本网动态本网评论 → 文章内容

食品包装上的文字“陷阱”,你中招了吗?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25/5/15 23:10:35 关注:126 评论: 我要投稿

  被包装 “误导” 的消费现象剖析
  在消费市场中,食品包装上的标识常常引发消费者的诸多误解。
  在日常超市采购过程中,消费者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原本计划仅购买几样必需品,然而步入超市后,货架上琳琅满目的食品却极具吸引力。尤其是那些标注有 “零添加”“纯天然”“无糖” 等字样的食品,仿佛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促使消费者将其纳入购物篮。
  例如,上周笔者前往超市选购酸奶,旨在挑选一款健康且营养的产品。在酸奶区域,一款标有 “零添加” 的益生菌风味发酵乳成功吸引了注意,其醒目的 “0 添加” 标识,令人倍感安心,旁边还特别注明 “不添加明胶、合成色素、甜味剂”。当时便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既有益生菌对肠胃有益,又无其他添加剂。但在准备放入购物车时,偶然查看配料表,却发现虽确实未添加其标注不添加的成分,然而却存在其他不太熟悉的添加剂。这不禁让人疑惑,所谓的 “零添加” 究竟如何界定?
  又有一次,为家中老人购买饮品时,看到一款活性乳酸菌饮品,其包装上醒目的 “0 蔗糖” 标识,让人觉得十分适合老人,毕竟老人需要控制糖分摄入。但回家仔细查看配料表后发现,虽无蔗糖,却添加了食用葡萄糖。这无疑是一种文字游戏,打着 “0 蔗糖” 的旗号,实则依然含有糖分。
  相信众多消费者都有过类似被食品包装文字误导的经历,这些看似简单的宣传语背后,实则隐藏着容易让消费者陷入误区的文字陷阱。
  “零添加” 的真相探究
  “零添加” 的定义模糊性
  当消费者在超市拿起标有 “零添加” 的食品时,通常会联想到纯净、天然且无任何人工合成物质的理想状态。然而,事实上市场中对于 “零添加” 并无统一明确的标准。
  从国家标准层面而言,目前尚无专门针对 “零添加” 的权威定义。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11)中,未对 “零添加” 作出明确规定 。这就为商家提供了较大的操作空间,他们可依据自身理解和需求来定义 “零添加”。部分商家认为不添加防腐剂、色素、甜味剂等常见添加剂即为 “零添加”,而另一些商家则可能仅强调不添加某几种特定添加剂 。
  例如,在饮料、调味料等众多食品领域,“零添加” 的宣称方式多样。一款果汁饮料可能宣称 “零添加色素”,但其中或许添加了大量糖分和其他食品添加剂;一款调味料可能标榜 “零添加防腐剂”,但仔细查看配料表,会发现存在其他具有类似防腐作用的成分 。消费者面对这些复杂的 “零添加” 宣传时,往往难以判断其真实含义 。
  商家的 “零添加” 宣传策略
  商家抓住消费者追求天然、排斥食品添加剂的心理,在 “零添加” 的宣传上采用了多种手段。
  以常见的蚝油为例,在超市的调味品货架上,某品牌蚝油瓶身标签上醒目的 “0 添加” 字样格外引人注目,但其下方极小的字解释却容易被忽视:“0% 添加防腐剂(苯甲酸钠、山梨酸钾),含量未检出” 。这表明其只是不添加这两种特定的防腐剂,但并不意味着未添加其他成分 。再看益生菌……“无糖”“0 添加蔗糖” 的概念辨析
  蔗糖与糖的概念区分
  在糖类的范畴中,蔗糖只是其中普通的一员 。按照新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28050—2025)规定,专用于营养标签标示的糖特指食品中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之和 。这表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 “糖” 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而蔗糖仅仅是其中一种双糖 ,由一个葡萄糖分子和一个果糖分子组成 。
  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糖类丰富多样。水果中富含果糖,蜂蜜中也含有大量的果糖和葡萄糖 ;日常烹饪常用的白砂糖,其主要成分就是蔗糖 ;而在一些发酵食品中,可能会产生麦芽糖 。这些不同种类的糖,虽在化学结构和口感上存在差异,但都属于糖类的范畴 。
  饮品和酸奶的含糖真实情况
  当消费者看到食品包装上标有 “0 蔗糖”“0 添加蔗糖” 时,往往会下意识地认为这是一款低糖甚至无糖的健康食品 。然而,事实并非总是如此。
  以活性乳酸菌饮品为例,市场上不少产品都打着 “0 蔗糖” 的旗号 。像味全一款活性乳酸菌饮品(0 蔗糖白桃乌龙味),产品标称 “0 蔗糖”,可配料表中却显示添加了食用葡萄糖 。食用葡萄糖同样是糖类的一种,它在进入人体后,也会被分解为葡萄糖,从而为身体提供能量 。这意味着,虽然这款饮品未添加蔗糖,但实际上仍含有较高的糖分 。
  再看酸奶,一款 “0 添加蔗糖” 风味酸牛奶,标签显示 “蔗糖含量:未检出”,可配料表中却有 “三氯蔗糖” 。三氯蔗糖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甜味剂,虽然其甜度很高,用量极少,但它确实属于食品添加剂的范畴 。这说明,即使这款酸奶不含有蔗糖,但由于添加了三氯蔗糖,它依然具有甜味,并且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
  还有一些号称 “无糖” 但又有甜味的产品,也可能是添加了其他甜味剂 。比如阿斯巴甜、甜蜜素等,这些甜味剂的甜度通常比蔗糖高很多倍,只需添加少量就能达到与蔗糖相同的甜度 。但它们的安全性一直备受争议,长期大量摄入可能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代谢系统等产生不良影响 。
  商标 “0” 与 “土” 的误导分析
  商标 “0” 的误导案例解析
  如今在市场上,常能看到一些商品包装正面印有醒目的 “0” 字,这极易让消费者在第一时间联想到 “零添加”“无糖” 等健康概念 。
  以某品牌酸奶为例,它有两款产品包装上都标注了 “0”,但深入探究后发现其中存在诸多差异 。蓝色 “0” 的那一款,代表的是蔗糖为 “0”,符合消费者对于低糖的预期 。而红色的 “0” 字右下角带有商标的 “TM” 标识,它并非表示蔗糖为 “0”,查看配料表就会发现,瓶内酸奶其实是含有糖的 。消费者在选购时,往往难以注意到如此细微的差别,大部分人只是看到大大的 “0” 字,就下意识地认为这是一款低糖或无糖的健康酸奶 ,从而被误导购买 。
  这种商标 “0” 的设计和使用方式,巧妙地利用了消费者的心理和视觉习惯 。消费者在购物时,通常会快速浏览商品包装,对醒目的标志格外关注 ,而对小字体的商标标识和复杂的配料表则容易忽视 。商家正是抓住这一点,通过放大 “0” 字,使消费者在短时间内形成错误认知 。
  “土” 字商标的迷惑性探讨
  除了商标 “0”,一些食品包装上的 “土” 字也具有较强的迷惑性 。像 “壹号土猪”“德子土鸡” 等产品,消费者看到 “土” 字,第一反应便是这些肉是天然、健康的 。在传统认知里,“土” 意味着自然、原生态,“土猪”“土鸡” 应是在自然环境中散养,食用天然食物长大的 。
  然而,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 。“土” 仅仅是这些产品的商标组成部分,与消费者所期望的 “土” 的概念并无必然联系 。“壹号土猪” 虽打着 “土猪” 的旗号,但它的养殖方式和普通猪可能并无太大区别,只是利用了消费者对 “土猪” 的偏好,提高了产品价格 。“德子土鸡” 也是同理,消费者以为购买的是正宗的土鸡,可实际上,从商标角度来看,“德子土” 才是真正的商标,后面的 “鸡” 只是商品名称的一部分 。
  这种 “土” 字商标的使用,使消费者在心理上产生较大落差 。当消费者满心欢喜地以为买到了高品质的土猪肉、土鸡肉,结果却发现和普通肉类并无差异时,就会产生被欺骗的感觉 。
  商标误导的法律层面分析
  从法律角度而言,这种商标误导行为性质较为恶劣 。北京高文律师事务所律师商家泉表示,商标的基本功能是帮助消费者识别商品或服务的来源,但 “某某 0”“某某土” 等商标使用方式,容易使消费者将产品和一些特定属性错误关联,从而被误导 。这种不规范的商标用法,会让消费者对商品产生错误期待 。
  暨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陈贤凯认为,企业在市场销售和广告宣传过程中,刻意利用注册商标进行引人误解的宣传,本质上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 。这些具有误导性的商标损害了消费者权益,并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长此以往,相关行业会陷入 “劣币驱逐良币” 的困境,阻碍市场健康发展 。
  在市场中,这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不仅对消费者造成了直接的经济损失,还干扰了其他合法经营企业的正常发展 。那些真正生产高品质、无添加、纯天然食品的企业,可能会因为这些误导性宣传的存在,而失去市场份额,导致整个市场的产品质量和信誉下降 。
  识别食品包装文字陷阱的方法
  在了解了食品包装上这些常见的文字游戏后,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需具备较强的辨别能力。
  首先,不应被醒目的宣传语和吸引人的商标所迷惑 ,务必养成仔细查看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的习惯 。配料表中成分的排列顺序,代表着它们在产品中的含量高低 ,通过查看配料表,便能清晰知晓这款食品究竟添加了哪些成分,以及它们的大致含量 。营养成分表则能帮助消费者了解食品中的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等营养成分的含量,有助于判断食品是否符合自身健康需求 。
  其次,要对一些常见的食品宣传术语有清晰的认知 。“零添加” 并不意味着完全未添加任何物质,“无糖” 也不代表未添加甜味剂 ,“土” 字商标也未必代表天然健康 。消费者应理性看待这些宣传语,不可盲目相信 。
  最后,当对某些食品的宣传存在疑问时,切勿轻易购买,可多查阅相关资料,或向专业人士咨询 。同时,若发现商家存在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应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以维护自身和其他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
  希望消费者在购物时都能保持警惕,不被食品包装上的文字游戏所误导,购买到真正健康、实惠的食品 。
  科学选购食品的要点
  配料表蕴含的关键信息
  在选购食品时,配料表犹如食品的 “详细档案”,蕴含着众多重要信息 。根据国家标准 GB7718 - 2011《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规定,食品配料表中的各种配料应按制造或加工食品时加入量的递减顺序一一排列(加入量不超过 2% 的配料可以不按递减顺序排列) 。这表明,消费者只需查看配料表的前几位,便能大致了解这款食品的主要成分 。
  以购买全麦面包为例,假设有两款面包,1 号选手配料:小麦粉、饮用水、全麦粉、白砂糖、酵母、盐;2 号选手配料:全麦粉、水、小麦粉、酵母、盐 。显然,2 号面包的全麦粉排在首位,说明其全麦粉的含量相对较高,更符合消费者理想中的全麦面包标准 。而 1 号面包,小麦粉排在首位,全麦粉的含量相对较少,可能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全麦面包 。
  再如酸奶,有些酸奶配料表第一位是水,这表明这款酸奶可能水分含量较高,而牛奶的含量相对较低 。还有些酸奶,配料表中白砂糖、果葡糖浆等甜味剂排在前列,这意味着这款酸奶的糖分含量可能较高,对于需要控制糖分摄入的人群而言,并不适宜 。
  因此,在购买食品时,消费者务必仔细查看配料表,优先选择配料表简单、主要成分靠前且符合自身健康需求的食品 。
  营养成分表的关键指标解读
  营养成分表也是消费者选购食品时的重要参考依据 ,它能使消费者更直观地了解食品的营养状况 。一个常见的营养成分表通常包括项目、含量和营养素参考值(NRV%)三个部分 。其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为核心营养素,与能量一起必须标示在营养成分表中 。
  能量,在国外也称热量,指食品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素在人体代谢中产生的能量 。机体的生长发育和一切活动都需要能量,但能量摄入过高同时缺少运动容易引发超重和肥胖 。例如一些油炸食品、糕点等,能量含量通常较高,若经常食用且运动量不足,就很容易导致体重增加 。
  蛋白质是含氮的有机化合物,以氨基酸为基本组成单位,是人体生命活动中必需的重要物质,有助于组织的形成和生长 。对于正在长身体的儿童、青少年,以及需要补充营养的人群来说,选择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品十分必要 。像牛奶、鸡蛋、豆类等食品,都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 。例如,市面上一些高蛋白牛奶,其蛋白质含量能达到每 100ml 3.6g - 5g 左右,相比普通牛奶,能为人体提供更多的蛋白质 。
  钠在营养成分表中也至关重要,食品中的钠指以各种形式存在的钠的化合物的总和,一般以食盐为主 。钠能调节机体水分,维持酸碱平衡,但摄入过高有害健康 。摄入大量盐分后,血中钠离子浓度增大,身体会吸收更多水分来稀释钠离子浓度,从而导致血容量增大,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也随之增大,长此以往会增加血管壁的压力并造成收缩压和舒张压异常,最终引发高血压 。一般来说,钠含量≥600mg/100g 的属于高盐食物,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应尽量选择钠含量较低的产品,像一些腌制食品、加工肉类等,通常钠含量较高,应减少食用 。
  在查看营养成分表时,消费者还需注意营养素参考值(NRV%) ,它指某种营养成分占全天推荐摄入量的百分比 。通过 NRV%,消费者可以了解到每食用 100g 或 100ml 该食品,能满足一天中对某种营养成分的需求比例 。例如,一瓶 250mL 的牛奶的营养成分表标示蛋白质含量为 3.6g/100mL,营养素参考值为 6% 。这意味着每饮用 100mL 这款牛奶,摄入了当天需要蛋白质的 6%;饮用一瓶 250mL 的牛奶,则摄入了当天需要蛋白质的 15% 。
  避免被食品包装误导的重要性
  食品包装上的文字游戏形式多样,“零添加” 的模糊定义、“无糖”“0 添加蔗糖” 的概念偷换,以及商标 “0” 与 “土” 的误导性设计 ,这些都使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防不胜防 。
  这些文字游戏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导致消费者花费冤枉钱,还可能对消费者的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若消费者因被 “零添加” 的宣传误导,而大量食用实际上含有其他不利于健康成分的食品,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对身体造成影响 。同时,这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也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挤压了那些真正优质、诚信经营的食品企业的生存空间 。
  因此,消费者在今后购买食品时,切不可再被这些花哨的宣传语所迷惑 。一定要多加留意,认真查看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 ,了解食品的真实成分和营养信息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被误导,购买到真正健康、实惠的食品 ,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得物有所值 。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进行删除,电话:1352007206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文章来源:肉类食品网     文章作者:豆包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新型食品包装材料的发展现状及趋势2025/4/30 10:46:26
新型食品包装材料的发展现状及趋势2025/4/16 8:34:14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答复|关于对食品包装规范管理的建议2024/11/29 13:20:14
答复|预包装食品包装标签问题2024/10/20 17:17:24
美国罗得岛州通过 S 2850B法案推迟食品包装中PFAS禁令2024/7/5 12:58:29
美国罗得岛州通过 S 2850B法案推迟食品包装中PFAS禁令2024/7/5 10:58:29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您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更多>>

版权所有 现代畜牧网 Copyright©2000-2025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2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