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管理频道
养殖管理  畜禽资源  免疫防疫  疫病防治  疫病警报  饲料  兽药  
当前位置:首页疫病防治呼吸道病 → 文章内容

养牛业的“隐形杀手”:牛呼吸道综合征全解析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25/5/14 8:10:18 关注:42 评论: 我要投稿

新希望六和——生物环保饲料
  牛呼吸道综合征:养牛业的沉重负担
  在养牛业蓬勃发展的当下,牛呼吸道综合征(BRDC)却如同一颗隐藏在暗处的定时炸弹,随时威胁着养牛业的健康发展。这种由支原体、病毒及细菌协同或混合感染所引发的疾病,涵盖了运输热、肺炎、支气管炎等多种病症,在牛群中呈现出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给全球养牛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据相关数据显示,BRDC 每年给世界养牛业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 30 亿 - 40 亿美元 ,这一数字令人触目惊心。在美国,每年因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达 5 亿美元,严重影响了当地养牛业的经济效益。而在我国,随着养牛业的快速发展,牛只频繁跨区域调动,因应激导致牛呼吸道综合征的发生风险也在不断增加,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东北地区,2016 年至 2022 年对 81 个养牛场 160 份肺部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支原体阳性率为 38.9%,细菌性病原阳性率 31.7%,病毒性病原阳性率 29.33%。由此可见,BRDC 在我国养牛场中的感染情况也不容乐观。 不仅如此,BRDC 还会导致牛生长发育迟缓、产奶量降低等问题,间接造成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肉用犊牛在 45 日龄之前是最容易感染疾病的阶段,发病率达到整个生命周期的 60% - 80%,尤其是感染呼吸道疾病的几率达到 67% - 82%,且因为感染呼吸道疾病而发生死亡的比例达到 46% - 67% 。牛呼吸道综合征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使得犊牛的成活率大大降低,给养牛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此外,感染 BRDC 的牛只还需要耗费大量的医疗成本进行治疗,进一步加重了养殖户的经济负担。如果病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还可能导致整群牛的感染,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牛呼吸道综合征已经成为养牛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需要引起广大养殖户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病因探寻:多因素交织的复杂谜题
  (一)病原体的 “联合进攻”
  牛呼吸道综合征的发病,病原体的协同或混合感染是关键因素。支原体、病毒和细菌等多种病原体,如同隐藏在暗处的敌人,时刻威胁着牛群的健康。在众多病原体中,牛支原体、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多杀性巴氏杆菌、溶血性曼氏杆菌等最为常见 。2016 - 2022 年对东北地区 81 个养牛场 160 份肺部样品检测显示,支原体阳性率达 38.9%,细菌性病原阳性率为 31.7%,病毒性病原阳性率为 29.33%。这些数据直观地反映出病原体在牛群中的感染情况,也揭示了牛呼吸道综合征发病的复杂性。
  牛支原体作为引发牛呼吸道综合征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危害不容小觑。它不仅能引发牛肺炎、乳房炎、关节炎等多种疾病,还与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密切相关。牛支原体病的发生和流行,常常导致养牛场犊牛死淘率升高,给养殖户带来重大经济损失。当牛支原体侵染犊牛时,会引发犊牛支气管肺炎、关节炎、角膜结膜炎等疾病。研究表明,牛支原体通常定殖在犊牛的鼻腔内,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导致犊牛发病。但当犊牛遭遇断奶、运输、剧烈天气变化等应激因素,导致免疫力下降时,牛支原体会趁机侵袭犊牛的呼吸系统,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如咳嗽、喘、腹式呼吸等 。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同样是导致牛呼吸道综合征的重要病原体。该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与猪瘟病毒和边界病病毒同属,存在抗原交叉反应。它可感染牛、羊、猪等多种家畜和野生反刍动物,其中以牛为主。感染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牛,会出现发热、白细胞减少、腹泻、流产、黏膜糜烂溃疡等急性症状,还可能导致小牛先天持续性感染。青年牛感染该病毒后的死亡率可达 20%以上,同时也会引发母牛繁殖障碍。1980 年,郑志刚等人首次从国外引进牛的流产胎儿中成功分离并鉴定出 BVDV。此后,相关调查不断揭示出该病毒在牛群中的感染情况。2018 年,孟庆森等人的调查显示,内蒙古通辽、林西和吉林九台、安徽阜阳、山东聊城、江苏徐州等地区的 451 份样品阳性率高达 78.5%。这表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在我国部分地区的牛群中感染较为广泛,对养牛业的威胁不容忽视。
  多杀性巴氏杆菌和溶血性曼氏杆菌也是牛呼吸道综合征的常见细菌性病原。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又称牛出血性败血症,临床上以高热、肺炎及内脏广泛出血为主要特征,简称牛出败。该菌是条件性致病菌,常存在于健康牛的上呼吸道内,与牛体共生。然而,当牛的饲养管理条件不佳,如处于寒冷、闷热、潮湿的环境中,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细菌就会趁机入侵,通过淋巴液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导致内源性传染。这种疾病全年均可发生,在气温波动大、阴湿寒冷的环境中更容易发病,通常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牛场主要流行荚膜 A 型和 B 型多杀性巴氏杆菌。 溶血性曼氏杆菌病又称牛溶血性巴氏杆菌病,病原为溶血性曼氏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可引起牛、绵羊以及山羊等反刍动物发生呼吸道疾病。该菌一般寄生于动物的上呼吸道,具有典型的条件致病特征。当机体受到应激刺激时,溶血性曼氏杆菌会侵入肺脏,引发严重的纤维素性肺炎或胸膜肺炎。溶血性曼氏杆菌共分 12 个血清型,包括 A1、A2、A5 - A9、A12 - A14、A16 和 A17,其中牛源分离株主要为 A1、A2 和 A6 型。
  (二)应激因素:疾病的 “导火索”
  除了病原体的感染,应激因素在牛呼吸道综合征的发病过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堪称疾病爆发的 “导火索”。运输应激、分娩应激、断奶应激、转群应激、气候应激等,都可能导致牛免疫力下降,为病原体的入侵创造条件,进而引发以牛支原体感染为主的牛呼吸疾病综合征 。
  在实际养殖过程中,运输应激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应激因素。我国肉牛产业的主要模式是异地育肥和屠宰,大多数肉牛都需经历长途运输才能到达育肥场或屠宰场。在运输过程中,肉牛会遭受颠簸、禁食、禁水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运输应激不可避免。运输应激的应激原种类繁多,涉及混群、更换饲料、环境温度、通风情况、吸入柴油机尾气颗粒、装载密度、装卸方法、运输途中饲料饮水供应不足以及心理压力等多个方面。这些应激原会共同作用于肉牛,导致其繁殖力、饲料转化率、屠宰性能降低,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肉牛死亡。有研究表明,长途运输会使肉牛体重下降,成年牛经过长途运输后牛体外部损伤程度也会增加。此外,运输还会使肉牛更容易受到病毒和细菌的侵袭,引发上呼吸道综合征,导致其平均日增重、干物质摄入量和饲料转化率下降,从而降低肉牛的生产性能。犊牛由于免疫力较低、适应性较差,在运输完成后的前 45d 内,上呼吸道综合征发病率高达 65% - 80%,死亡率为 35 - 55%,这对肉牛后备生产和畜牧养殖场的经济效益造成了严重影响。
  分娩应激同样会对母牛和新生犊牛的健康产生影响。母牛在分娩过程中,身体会经历一系列生理变化,消耗大量体力,导致免疫力下降。此时,母牛容易受到病原体的感染,引发产后疾病,如子宫内膜炎、乳房炎等,这些疾病可能会进一步影响母牛的健康和生产性能。对于新生犊牛来说,分娩过程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犊牛在出生后,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方式,其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抵抗力较弱。如果母牛在分娩过程中感染了病原体,这些病原体可能会通过胎盘、羊水或乳汁传播给犊牛,导致犊牛感染疾病,增加犊牛患呼吸道综合征的风险。
  断奶应激对犊牛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犊牛在断奶时,会面临食物来源的突然改变、与母牛分离的心理压力以及生活环境的变化等多种应激因素。这些因素会导致犊牛的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受到影响,使其免疫力下降。研究表明,犊牛在断奶后,其肠道微生物群落会发生变化,有益菌数量减少,有害菌数量增加,这会影响犊牛的消化功能和营养吸收,进而影响其生长发育和免疫力。此外,断奶应激还会导致犊牛体内的应激激素水平升高,抑制其免疫系统的功能,使犊牛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感染。当犊牛感染牛支原体等病原体时,就容易引发呼吸道综合征,出现咳嗽、喘、发热等症状。
  转群应激也是导致牛呼吸道综合征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养牛过程中,牛群可能会因为生长阶段的变化、养殖场地的调整等原因进行转群。转群过程中,牛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如不同的牛舍、不同的牛群同伴以及不同的饲养管理方式等。这些变化会给牛带来心理和生理上的压力,导致其免疫力下降。新环境中可能存在各种病原体,当牛的免疫力降低时,就容易感染这些病原体,引发呼吸道综合征。如果牛舍的卫生条件较差,通风不良,牛群密度过大,那么病原体就更容易在牛群中传播,增加牛感染呼吸道疾病的风险。
  气候应激同样会对牛群的健康产生影响。牛对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较为敏感,当遇到寒冷、炎热、潮湿等极端气候条件时,牛的身体会出现一系列应激反应,导致免疫力下降。在寒冷的天气中,牛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来维持体温,这会影响其营养摄入和生长发育,使牛的免疫力降低。此时,牛容易受到病毒和细菌的侵袭,引发呼吸道疾病。相反,在炎热潮湿的环境中,牛的汗腺不发达,散热困难,容易出现热应激。热应激会导致牛的食欲下降、呼吸加快、心跳加速,进而影响其免疫系统的功能,使牛更容易感染疾病。此外,气候的突然变化,如气温骤降、暴雨等,也会使牛的身体难以适应,增加其患病的风险。
  二、常见疾病:病症背后的多样 “元凶”
  (一)牛支原体病:犊牛健康的 “大敌”
  牛支原体堪称犊牛健康的 “大敌”,它是引发多种牛类疾病的 “罪魁祸首”。牛支原体不仅能导致牛肺炎、乳房炎、关节炎、中耳炎、角结膜炎、脑膜炎、心内膜炎等疾病 ,更是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BRDC)的主要参与者 。在犊牛的成长过程中,牛支原体病带来的危害尤为严重。它会引发犊牛支气管肺炎、关节炎、角膜结膜炎等疾病,导致犊牛身体虚弱,生长发育受阻。研究表明,牛支原体通常定殖在犊牛的鼻腔内,在正常情况下,犊牛的免疫系统能够抵御其侵害,不会出现发病症状。但当犊牛遭遇断奶、运输、剧烈天气变化等应激因素时,情况就会发生改变。这些应激因素会导致犊牛免疫力下降,使牛支原体有机可乘,侵袭犊牛的呼吸系统,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 。咳嗽是牛支原体感染犊牛后常见的症状之一,病牛会频繁咳嗽,声音低沉而沙哑。喘气也是常见症状,犊牛呼吸急促,胸部起伏明显,表现出呼吸困难的样子。腹式呼吸也是牛支原体感染后的典型症状,犊牛的腹部随着呼吸快速起伏,这是因为肺部功能受到影响,只能依靠腹部肌肉的运动来辅助呼吸。 这些症状不仅会给犊牛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会影响其食欲和精神状态,导致犊牛生长缓慢,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死亡。据统计,牛支原体病的发生和流行,常常造成养牛场较高的犊牛死淘率,给养殖户带来重大经济损失。
  (二)牛巴氏杆菌病:条件致病的 “潜伏者”
  牛巴氏杆菌病,又被称为牛出血性败血症,是一种具有潜在威胁的疾病,其病原体多杀性巴氏杆菌堪称条件致病的 “潜伏者”。这种病菌在健康牛的上呼吸道内悄然潜伏,与牛体和平共处,如同隐藏在黑暗中的 “定时炸弹”,一旦条件成熟,便会引发严重的疾病 。当牛的饲养管理条件不佳时,这颗 “炸弹” 就可能被引爆。在寒冷的冬季,牛舍内温度过低,牛只蜷缩在一起,试图保持温暖,此时它们的身体抵抗力会下降;闷热的夏季,牛只呼吸急促,烦躁不安,体内的生理平衡被打破;潮湿的环境中,细菌和病毒容易滋生繁殖,牛只感染的风险增加。在这些情况下,牛的机体免疫力变得薄弱,多杀性巴氏杆菌便会趁机而入,通过淋巴液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导致内源性传染 。牛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较为明显,患病牛会出现高热症状,体温可高达 41 - 42℃,全身颤抖,精神萎靡不振。肺炎也是常见症状之一,病牛咳嗽剧烈,呼吸急促,肺部听诊可听到啰音。内脏广泛出血也是该病的一个重要特征,牛的肝脏、脾脏、肾脏等内脏器官会出现出血点或出血斑,严重影响器官功能 。这种疾病全年都有可能发生,但在气温波动较大、阴湿寒冷的季节,更容易爆发。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牛场主要流行荚膜 A 型和 B 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它们给养牛业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三)牛溶血性曼氏杆菌病:肺脏的 “破坏者”
  牛溶血性曼氏杆菌病,其病原为溶血性曼氏杆菌(Mh),是一种专门对反刍动物下手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堪称肺脏的 “破坏者”。它常常寄生于动物的上呼吸道,看似无害,实则暗藏杀机。当机体受到应激刺激时,溶血性曼氏杆菌就会露出其狰狞面目,侵入肺脏,引发严重的纤维素性肺炎或胸膜肺炎,给牛只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溶血性曼氏杆菌具有典型的条件致病特征,它在等待时机,一旦牛只的身体抵抗力下降,就会迅速发动攻击。长途运输后,牛只疲惫不堪,身体处于应激状态;突然更换饲料,牛只的消化系统难以适应,营养吸收受到影响;环境温度的剧烈变化,让牛只的体温调节系统紊乱,这些都为溶血性曼氏杆菌的入侵创造了条件 。感染溶血性曼氏杆菌后,牛只的肺部会受到严重破坏。纤维素性肺炎会导致肺部组织纤维化,影响气体交换,使牛只呼吸困难。胸膜肺炎则会引起胸膜炎症,导致胸腔积液,进一步加重呼吸负担。病牛会出现高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窒息死亡 。溶血性曼氏杆菌共分 12 个血清型,包括 A1、A2、A5 - A9、A12 - A14、A16 和 A17,其中牛源分离株主要为 A1、A2 和 A6 型 。了解这些血清型的分布,对于疾病的诊断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四)牛呼吸道合胞体病:犊牛的 “致命威胁”
  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RSV)引发的牛呼吸道合胞体病,对犊牛来说,无疑是一种 “致命威胁”。这种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各个年龄段的牛都有可能发病,但对犊牛的危害尤为严重。犊牛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抵抗力较弱,一旦感染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就很容易引发严重的疾病 。感染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后,病牛会出现突然高热的症状,体温可高达 40 - 42℃,全身发热,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对周围的事物失去兴趣。呼吸急促也是常见症状,犊牛的呼吸频率明显加快,鼻翼扇动,表现出呼吸困难的样子。腹式呼吸也是该病的一个特征,犊牛的腹部随着呼吸快速起伏,试图吸入更多的氧气。呼吸性窘迫、张口呼吸、咳嗽、口舌流涎等症状也会相继出现,这些症状会严重影响犊牛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如果继发细菌感染,病情会更加严重,治疗难度也会大大增加,往往会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2014 年,王炜等人针对国内 14 个主要养牛省、自治区进行的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14 个省区均存在 BRSV 感染,平均阳性率高达 69.6% 。其中内蒙古的阳性率最高,达到 92.8%,辽宁省、山西省、河南省和广西自治区等省份阳性率均超过 70%,河北省达到 41.1% 。这些数据表明,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在我国牛群中的感染情况较为普遍,需要引起养殖户的高度重视。
  (五)牛病毒性腹泻:多症状的 “麻烦制造者”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与猪瘟病毒和边界病病毒同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多症状 “麻烦制造者”。它的感染范围广泛,可感染牛、羊、猪等多种家畜和野生反刍动物,其中牛是主要的受害者 。感染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后,牛只会出现多种症状,给养殖带来诸多麻烦。发热是常见症状之一,病牛体温升高,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白细胞减少会导致牛只的免疫力下降,容易受到其他病原体的感染。腹泻也是该病的一个重要症状,病牛的粪便稀薄,带有黏液或血液,严重影响营养吸收。流产是对母牛和养殖效益影响较大的症状,会导致母牛失去腹中的胎儿,造成经济损失。黏膜糜烂溃疡则会影响牛只的口腔、鼻腔等部位的黏膜,导致疼痛、采食困难等问题 。感染该病毒的青年牛死亡率可达 20%以上,这对养牛业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打击。病毒还会引起母牛繁殖障碍,导致受孕率降低、胚胎死亡等问题,进一步影响养牛业的经济效益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两种方式。病牛的分泌物及排泄物、血液等都含有病毒,健康牛接触后容易感染。病毒也可通过胎盘垂直感染胎儿,使新生犊牛一出生就携带病毒 。1980 年,郑志刚等人首次从国外引进牛的流产胎儿中分离并鉴定出 BVDV 。2018 年,孟庆森等人的调查显示,内蒙古通辽、林西和吉林九台、安徽阜阳、山东聊城、江苏徐州等地区的 451 份样品阳性率为 78.5% 。这些数据表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在我国部分地区的牛群中感染较为广泛,防控工作刻不容缓。
  (六)牛传染性鼻气管炎:高度传染的 “危险分子”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又称 “坏死性鼻炎” 和 “红鼻病”,是一种由牛疱疹病毒 I 型(BHV - 1)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堪称高度传染的 “危险分子”。它主要影响牛的呼吸系统,一旦爆发,会迅速在牛群中传播,给养牛业带来严重的危害 。这种疾病主要感染牛,尤其是肉牛,它们更容易受到病毒的侵袭。各种年龄及不同品种的牛均能感染发病,但肉用牛群发病率可高达 75% 。20 - 60 日龄的犊牛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抵抗力较弱,是最易感的群体,病死率较高 。病牛和带毒牛是主要传染源,它们就像病毒的 “携带者”,将病毒传播给其他健康牛。特别是隐性经过的种公牛,虽然表面看起来健康,但体内却携带病毒,危害性极大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传播方式多样,常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在牛群密集的地方,病毒可以迅速扩散。精液传播也是一种重要的传播途径,在人工授精过程中,如果使用了感染病毒的精液,就会导致母牛感染。接触性传播也不容忽视,健康牛接触到病牛的分泌物、排泄物等,也容易感染病毒 。病毒还可通过胎盘侵入胎儿,引起流产,这对母牛和胎儿的健康都是巨大的威胁 。自然感染潜伏期一般为 4 - 6 天,在这段时间里,病毒在牛体内悄悄繁殖,等待时机爆发。人工感染时,潜伏期可缩短至 48 - 72 小时 。临床分为呼吸道型、生殖道型、眼炎型、流产型、脑炎型等不同类型 。呼吸道型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流鼻涕等症状;生殖道型会导致母牛阴道炎、流产,公牛尿道炎等;眼炎型会引起眼睛红肿、流泪、角膜混浊等;流产型会导致母牛流产;脑炎型会引起牛只神经症状,如抽搐、昏迷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症状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需要养殖户和兽医密切关注,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三、综合防控:守护牛群健康的 “盾牌”
  (一)精细饲养管理:筑牢健康根基
  在养牛的过程中,精细的饲养管理就像是为牛群构筑了一道坚固的健康防线,是预防牛呼吸道综合征的重要基础。养殖户们需要在各个环节都做到精心照料,才能为牛群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增强它们的抵抗力,有效抵御疾病的侵袭。
  保持牛舍及运动场地的清洁卫生是首要任务。每天产生的粪便必须及时清除,防止细菌和病毒在粪便中滋生繁殖,污染牛舍环境。就像我们要保持自己的居住环境整洁一样,牛舍也需要时刻保持干净,这样才能让牛生活得舒适,减少患病的风险。舍内牛只的密度要适中,避免过度拥挤。如果牛只过于密集,它们之间的接触频繁,病原体就容易传播,增加感染的机会。合理的密度能让牛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也有利于空气流通,降低疾病传播的可能性。 冬季的防寒保暖工作至关重要。寒冷的天气会让牛的身体消耗更多的能量来维持体温,从而导致免疫力下降。养殖户们要做好牛舍的保暖措施,防止贼风、过堂风的袭击。可以在牛舍内添加保暖设备,如干草、棉被等,让牛在温暖的环境中度过寒冬。特别是在天气突然变冷的时候,更要格外注意,及时采取措施为牛群保暖。 充足的营养物质供给是提高牛群身体抵抗能力和免疫能力的关键。就像人需要均衡的饮食来保持健康一样,牛也需要摄入各种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养殖户们要根据牛的不同生长阶段和需求,提供合理的饲料配方,确保牛能获得充足的营养。还可以在饲料中添加一些益生菌等添加剂,帮助牛消化吸收,增强体质。 经常观察牛群的健康状况是养殖户的重要职责。牛群中的每一头牛都需要被关注,一旦发现牛出现咳嗽、流鼻涕、感冒等症状,应该立即将患病牛单独隔离。这样做可以防止疾病在牛群中传播,避免更多的牛受到感染。然后,根据患病牛的具体症状,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案,确保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合理用药,避免过度用药导致治疗效果变差,同时也要注意药物的残留问题,确保牛肉的质量安全。
  (二)科学免疫预防:构建免疫防线
  免疫预防是防控牛呼吸道综合征的重要手段,就像是为牛群构建了一道坚固的免疫防线,能够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生风险。通过对牛呼吸道综合征发病原因的深入分析,我们了解到 BVDV、IBR、牛支原体、巴氏杆菌、曼氏杆菌等是我国牛群 BRDC 发生与流行的主要病原 。因此,在防治过程中,做好这些疾病的免疫预防工作至关重要。
  针对这些主要病原,市场上已经研发出了多种相应的疫苗。牛支原体灭活疫苗(HM 株)已获批国家二类新兽药证书,这款疫苗的上市为养殖行业提供了更有力的疫病防控解决方案 。它能够刺激牛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当牛接触到牛支原体时,抗体就会发挥作用,中和病原体,从而保护牛免受感染。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二价灭活疫苗(A 型 Pm - TJ 株 + B 型 C45 - 2 株)也是一款重要的疫苗,主要用于预防牛荚膜 A 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牛纤维素性化脓性肺炎和牛荚膜 B 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牛出血性败血症 。我国是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高发地区,呈现荚膜 A、B 两种血清型同时流行的情况,这款二价灭活疫苗的出现,填补了我国牛荚膜 A 型巴氏杆菌病的防控空白,为全面防控我国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提供了有效工具 。 养殖户们在选择疫苗时,要根据当地的疫病流行情况和牛群的实际免疫状况,选择质量可靠的疫苗,并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进行接种操作。疫苗的接种时间、接种剂量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只有正确接种,才能确保疫苗发挥最佳的免疫效果。定期监测牛群的免疫效果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检测牛体内的抗体水平,可以了解疫苗的接种是否成功,以及牛群的免疫力是否足够。如果发现抗体水平较低,需要及时调整疫苗接种计划,进行加强免疫,以确保牛群始终处于良好的免疫状态。
  (三)精准及时治疗:遏制病情蔓延
  当牛群不幸感染牛呼吸道综合征时,精准及时的治疗就成为了遏制病情蔓延的关键。不同的病原体引发的 BRDC,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药物和方法,只有做到对症下药,才能有效控制病情,减少损失。
  对于由细菌性病原引发的呼吸道综合征,建议选用恩诺沙星、土霉素、四环素、头孢噻呋钠等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这些抗生素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病牛的症状。恩诺沙星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都有较好的抑制效果,能够有效治疗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溶血性曼氏杆菌等引起的呼吸道感染 。在使用抗生素时,要注意按照正确的剂量和疗程使用,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如果剂量不足,可能无法彻底杀灭细菌,导致病情反复;而剂量过大,则可能会对牛的身体造成损害。 由支原体引发的呼吸道综合征,建议选用多西环素、泰妙菌素、替米考星等药物治疗。这些药物对支原体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能够有效缓解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咳嗽、喘气等症状。多西环素是一种半合成四环素类抗生素,对牛支原体有较强的抑制活性,能够穿透支原体的细胞膜,抑制其蛋白质合成,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牛的病情变化,根据病情调整药物的使用剂量和疗程。
  由病毒引发的呼吸道综合征,治疗相对较为困难,因为目前还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建议使用中草药制剂 “清瘟败毒散” 进行治疗,该方具有清热祛湿、凉血解毒、清瘟祛邪、止痢滋阴等多重功效,治疗肉牛病毒性呼吸道综合征效果显著 。清瘟败毒散中的石膏、知母等成分能够清热泻火,地黄、赤芍等成分能够凉血解毒,通过多种成分的协同作用,调节病牛的身体机能,提高其免疫力,从而对抗病毒感染 。在使用中草药制剂时,要注意药物的质量和使用方法,确保其疗效。还可以结合一些支持性治疗措施,如提供充足的营养、保证饮水清洁等,帮助病牛恢复健康。 及时治疗对于控制病情、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一旦发现牛出现呼吸道综合征的症状,养殖户要及时请兽医进行诊断和治疗,避免延误病情。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兽医的建议进行用药和护理,确保病牛能够尽快康复。也要做好病牛的隔离和消毒工作,防止疾病传播给其他健康牛。
  四、行动起来,共护养牛业健康发展
  牛呼吸道综合征,这个养牛业的 “隐形杀手”,以其复杂的病因、多样的病症和巨大的危害,给全球养牛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从病原体的协同感染,到各种应激因素的诱发,它如同一个狡猾的敌人,时刻威胁着牛群的健康 。牛支原体病对犊牛的致命威胁,牛巴氏杆菌病在不良饲养条件下的爆发,牛溶血性曼氏杆菌病对肺脏的严重破坏,牛呼吸道合胞体病、牛病毒性腹泻、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等疾病带来的种种危害,都让养殖户们忧心忡忡 。这些疾病不仅导致牛只的死亡和生长发育受阻,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养牛业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我们并非束手无策。加强饲养管理、科学免疫预防、精准及时治疗,这些综合防控措施就是我们对抗牛呼吸道综合征的有力武器。养殖户们要从每一个细节入手,做好牛舍的清洁卫生,合理控制牛只密度,注意防寒保暖,提供充足营养,密切观察牛群健康状况 。要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科学选择疫苗,严格按照接种程序进行免疫,定期监测免疫效果 。一旦牛群发病,要及时请兽医诊断,根据病原体类型精准用药,确保病牛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 。 养牛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养殖户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整个农业产业的稳定。让我们行动起来,重视牛呼吸道综合征的防控,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共同为养牛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牛群远离疾病的困扰,实现养牛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进行删除,电话:1352007206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文章来源:现代畜牧网     文章作者:豆包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养牛必修课:警惕黄曲霉毒素这个“隐形杀手”2025/5/13 9:14:08
2025年5月12日主产省集贸市场活牛价格环比上涨0.1%2025/5/12 21:52:52
2025年4月阿根廷牛屠宰数据统计2025/5/11 7:14:34
2025年5月9日主产省集贸市场活牛和牛肉价格环比均上涨0.1%2025/5/9 22:56:30
2025年5月8日主产省集贸市场活牛价格环比下跌0.2%、牛肉价格上涨0.1%2025/5/9 22:56:02
2025中国活牛与牛肉市场的跌宕起伏2025/5/7 7:01:17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您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更多>>

版权所有 现代畜牧网 Copyright©2000-2025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2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