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8 个月的 “时间锁”:为什么牛肉涨价停不下来?
在人们印象里,牛肉价格似乎总是居高不下,偶尔还会大幅上涨,让人在选购时不得不掂量掂量钱包。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其实,肉牛养殖的强周期性,是推动牛肉价格波动的核心因素。
从母牛配种的那一刻起,漫长的 28 个月周期就启动了。不同于猪、鸡等家畜,母牛单胎产仔数通常仅为 1 头,且育肥牛出栏需要 28 个月左右,这就导致肉牛种群规模扩张速度极为缓慢。相比之下,猪的怀孕周期仅约 4 个月,一胎能产多只仔猪 ,生长周期也短很多。如此悬殊的繁殖和生长效率,使得肉牛产能对市场价格的反应严重滞后。
历史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中国牛肉价格上行周期平均长达 4 年。在这 4 年里,一旦市场需求增加,由于肉牛产能扩张受限,供给无法迅速跟上,价格便会持续攀升。直到产能慢慢恢复,价格才会逐渐平稳,但这个过程往往需要数年之久。
当前,全球牛肉市场正处于新一轮上行周期的开端。自 2023 年 12 月以来,全球牛肉均价从 4.83 美元 / 公斤一路飙升至 2025 年 6 月的 6.58 美元 / 公斤,涨幅高达 36.2%。与此同时,全球活牛存栏量也在持续下滑。2023 - 2024 年,全球活牛期末存栏分别下滑 0.3%、1.8%,至 9.24 亿头,2025 年预计将继续下滑约 1%,降至 9.15 亿头,创下近十年最低水平。随着供给端缺口不断扩大,业内普遍预计这轮景气周期将延续至 2027 年,未来牛肉价格大概率会继续上涨。
二、国内市场:73% 自给率下的产能 “悬崖”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国内,会发现牛肉市场的供给结构正面临严峻挑战。我国牛肉供给中,73% 依靠国内生产,27% 依赖海外进口,然而,这两条供给渠道如今都在收缩。
(一)散户加速退出,规模化养殖任重道远
在国内肉牛养殖领域,规模化程度极低是一个突出问题。2023 年,排名前 50 的肉牛养殖企业存栏量占比仅 1.25%,行业仍以散户养殖为主。这种分散的养殖模式在面对市场波动时,显得尤为脆弱。
过去 20 多个月里,肉牛养殖行业持续亏损,不少养殖户每头牛亏损超过 2000 元。以河北、山东等地为例,中小养殖户淘汰能繁母牛的比例同比增加了 30%。在河北沧州的一个小村庄,养殖户老张养了一辈子牛,如今也不得不卖掉大半能繁母牛,他无奈地说:“再这么亏下去,全家都得喝西北风,只能先把牛卖了,等行情好了再看。”
随着越来越多像老张这样的养殖户退出或缩减规模,预计 2025 年国内肉牛存栏量将同比下降 5%,这将是近五年来的最大跌幅。大量散户的退出,不仅影响当下的牛肉供给,更使得未来产能恢复变得困难重重。因为散户退出后,养殖设施闲置,养殖技术和经验传承也面临断层,即便市场行情回暖,重新恢复养殖规模也需要较长时间。
(二)进口 “闸门” 收紧,27% 的缺口难填补
曾经作为重要补充的进口牛肉,如今也难以缓解国内的供给压力。2025 年上半年,我国牛肉进口量为 130 万吨,同比下降 10%。这背后,既有政策层面的调控,也有市场因素的影响。
从政策上看,为保护本土肉牛产业,我国有可能进一步限制牛肉进口配额。商务部早在 2024 年 12 月就对进口牛肉展开保障措施立案调查,以应对此前进口量急剧增长对国内产业的冲击。调查结果显示,2019 - 2023 年,中国牛肉进口量增长了 65%,大量低价进口牛肉涌入,导致国内肉牛养殖行情低迷,养殖户亏损严重 。
在市场层面,国际牛肉贸易流正发生转向。由于中国市场牛肉价格相对较低,贸易商更倾向于将牛肉运往价格更高的地区,如美国。今年 1 - 5 月,巴西对美国的牛肉出口增长了 40%,而对华出口增速仅 3.14%,原因就在于美国市场价格比中国高出 15%。这种贸易流向的变化,使得我国进口牛肉的难度增加,成本上升。
在国内供给下降和进口减少的双重作用下,牛肉价格上行压力愈发明显。消费者会发现,超市里的牛肉价格越来越高,火锅店、西餐厅的牛肉菜品价格也水涨船高,曾经习以为常的牛肉消费,或许将成为一笔不小的开支。
三、全球存栏 “十年最低”:谁在主导这波涨价?
全球牛肉价格上涨,是一场复杂的供需博弈,不同地区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共同推动着这轮价格上涨的浪潮。
(一)南美:中国最大牛肉进口源减产
南美,尤其是巴西和阿根廷,作为我国牛肉进口的主要来源地,其一举一动都深刻影响着我国乃至全球的牛肉市场。近年来,这两个国家的牛群数量自 2023 年起便持续下滑,给全球牛肉供应链带来了巨大冲击。
巴西,作为全球牛肉出口大国,今年 1 - 5 月,其出口量较去年同期增长约 13%,然而,对华牛肉出口增速却从往年的 15% 骤降至 3.14%。这背后,一方面是中国市场牛肉价格相对低迷,使得贸易商更倾向于将牛肉运往价格更高的美国等区域;另一方面,巴西国内也面临着养殖利润缩水和天气因素的双重压力,牧场主纷纷缩减养殖规模。据巴西农业部数据,2024 年巴西牛存栏量为 2.18 亿头,较 2023 年下降 2.5%,预计 2025 - 2026 年,牛存栏量还将继续下降,这无疑将导致未来牛肉供给量进一步减少,推动国际市场牛肉价格上涨 。
阿根廷的情况更为严峻,受严重干旱影响,今年 1 - 5 月,其牛肉出口下滑约 22%。阿根廷的畜牧业高度依赖天然牧场,干旱使得牧场退化,饲料成本大幅上升,养殖成本增加,许多牧场主不得不提前宰杀肉牛,导致牛群数量急剧减少。2023 年,阿根廷牛存栏量降至 5200 万头,为近十年来最低水平,预计 2025 - 2026 年,牛肉产量将下降 10% - 15%,出口量也将随之减少,国际市场上来自阿根廷的牛肉供应将更加紧张 。
(二)美国:需求旺盛引发全球 “抢牛”
美国牛肉市场同样是影响全球牛肉价格的重要因素。如今,美国牛群已连续 5 年下降,国内牛肉价格创下历史新高。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2025 年美国牛肉平均零售价格达到每磅 7.5 美元,较 2020 年上涨了 30%。
为了填补国内不断扩大的牛肉需求缺口,美国开始从澳大利亚、乌拉圭等国大量进口牛肉。这一行为直接导致这些国家原本对华的牛肉出口量减少了 20%。例如,乌拉圭原本是我国重要的牛肉进口来源国之一,今年 1 - 5 月,其对华牛肉出口量同比下降 18%,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美国加大了从乌拉圭的进口力度。美国的 “抢牛” 行动,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供需转移,使得原本紧张的全球牛肉市场局势进一步加剧。各国为了满足自身需求,纷纷加入 “抢牛” 行列,推动全球牛肉价格持续攀升。
(三)澳新:唯一的 “供应绿洲” 但杯水车薪
在全球牛肉供应普遍紧张的情况下,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成为了相对稳定的供应源。澳大利亚预计 2025 年活牛存栏同比增长 1.65%,今年 1 - 5 月出口量已经同比增长 16.7%;新西兰在 2024 年牛群存栏 958 万头,结束了连续 2 年下滑的情况,实现同比 0.39% 的增长。
不过,澳新地区的牛肉增量也难以改变全球供应紧张的大局。从体量上看,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牛肉产量总和仅占全球的 5% 左右,即便它们的存栏量有所增加,出口量有所上升,其增量也仅能满足全球需求缺口的 10%。在全球牛肉需求旺盛、其他主要供应国产量下降的背景下,澳新地区的供应增加只是杯水车薪,无法从根本上缓解全球牛肉市场的供应压力,全球牛肉价格依然在供需失衡的状态下持续上涨。
四、后市展望:三大趋势值得关注
(一)价格趋势:三年高位震荡,优质牛肉溢价显著展望
未来三年,牛肉价格高位震荡将成为常态。从历史数据来看,国内牛肉零售价已从 2023 年的 60 元 / 公斤涨至当前的 75 元 / 公斤,按照当前的供需态势,预计 2026 年可能突破 90 元 / 公斤 。
在整体价格上涨的大趋势下,优质牛肉的溢价将愈发显著。雪花牛肉、牛肋条等高端部位肉,因其独特的口感和品质,涨幅会更为惊人。由于优质牛源稀缺,且培育难度大,这类牛肉的价格可能在未来三年上涨 50% - 80%。在一些高端超市,500 克雪花牛肉的售价或许将从现在的 200 元涨至 300 - 350 元 ,成为名副其实的 “贵族食材”。
(二)产业趋势:规模化加速,龙头企业崛起
肉牛养殖行业的规模化进程正在加速。随着大量散户退出,规模化养殖企业迎来了扩张的黄金机遇。牧原、温氏等原本深耕猪、鸡养殖的巨头企业,已纷纷将目光投向肉牛养殖领域。牧原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投资 50 亿元,建设 10 个万头级别的肉牛养殖基地;温氏也宣布将在 2025 - 2027 年间,新增肉牛存栏量 30 万头。
预计到 2027 年,肉牛养殖的规模化率有望从目前的 1.25% 提升至 5%。在这个过程中,具备成本控制能力和优质牛源的企业将占据竞争优势。它们通过现代化的养殖技术、科学的管理模式,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牛肉品质,逐渐在市场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领军者。
(三)消费趋势:国产牛肉性价比凸显
随着进口牛肉数量减少,国产牛肉的市场份额将逐步扩大。黄牛肉、秦川牛、延边牛等地方特色品种,将凭借其独特的风味和品质,赢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消费者会发现,超市里的 “国产牛肉” 专柜增多,虽然价格比进口肉高 5% - 10%,但新鲜度和品质更有保障。
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消费者对牛肉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更愿意为高品质的国产牛肉买单。一些主打国产精品牛肉的餐厅、电商平台应运而生,通过提供定制化的牛肉产品、溯源服务等,满足消费者对品质和安全的需求,国产牛肉在市场中的性价比优势正逐渐凸显。
五、给从业者和消费者的建议
面对当前肉牛市场的复杂局势,无论是养殖户还是消费者,都需要审时度势,做出合理的决策。
(一)养殖户:把握周期节奏,优化养殖结构
合理控制养殖规模,避免盲目补栏:在肉牛价格上涨的诱惑下,不少养殖户可能会冲动扩大养殖规模。但考虑到当前市场的不确定性,建议养殖户密切关注市场供需动态,合理控制存栏量。以河南的养殖户老李为例,他通过与当地的肉牛交易市场建立紧密联系,实时掌握价格和供需信息,在过去的价格波动中,始终保持着稳定的养殖规模,避免了因盲目扩栏导致的亏损 。
重点培育优质品种以提升溢价空间:优质品种的肉牛在市场上往往能获得更高的价格。养殖户可以引进安格斯、西门塔尔等优良品种,通过杂交改良本地牛种,提升牛肉品质。例如,黑龙江的一家养殖场,通过引进安格斯种牛与本地黄牛杂交,培育出的肉牛不仅生长速度快,肉质也更加鲜嫩多汁,在市场上的售价相比普通肉牛高出 20% - 30% 。
关注政策动向,利用规模化养殖补贴等政策降低成本: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了推动肉牛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补贴政策。如陕西省对设计存栏 50 头以上的规模化肉牛养殖场,按照每头肉牛补助不超过 500 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 。养殖户应及时了解这些政策,积极申请补贴,降低养殖成本。同时,还可以利用政策支持,改善养殖设施,提升养殖效率。
(二)消费者:按需选择,关注高性价比产品
短期可关注商超促销的冷冻牛肉产品,长期可选择国产地方特色品种,兼顾品质与性价比:短期内,消费者可以关注超市的促销活动,选择冷冻牛肉产品。像京东超市的鲜京采进口原切牛肉礼盒,10 斤装仅需 299 元,性价比很高 。从长期来看,国产的秦川牛、鲁西黄牛等地方特色品种,肉质鲜美,价格相对稳定,是不错的选择。这些品种的牛肉在当地的农贸市场或特产店都能买到,既能品尝到地道的风味,又能避免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
中秋、国庆等节日前提前备货,避免旺季价格波动影响采购成本:每逢中秋、国庆等重大节日,牛肉价格往往会上涨。消费者可以提前 1 - 2 周采购牛肉,进行冷冻保存。例如,在中秋节前,一些超市会推出牛肉预购活动,消费者可以提前下单,以相对较低的价格锁定所需牛肉,避免节日期间因价格上涨而增加开支。
结语:敬畏周期,把握确定性机会
肉牛产业的强周期性决定了价格波动的长期性和必然性。当前的全球牛肉涨价潮,并非短期炒作所致,而是产能去化、供需失衡的必然结果。对于产业链各环节而言,唯有深刻理解周期规律,聚焦成本控制与品质提升,才能在这场 “牛价长跑” 中占据主动。对消费者来说,了解价格背后的逻辑,才能更理性地应对市场变化。未来三年,牛肉市场的 “牛” 气或将持续,但也需警惕产能去化不及预期等潜在风险。
在这场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市场博弈中,无论是从业者还是消费者,都需要保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牛肉价格的浪潮中稳健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