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解析:阿根廷 “减税清单” 释放哪些关键信号?
(一)关税调整细则与核心目标
在全球农产品贸易格局中,阿根廷的政策举措始终备受瞩目。本年度,阿根廷总统米莱于第 137 届农业展览会官方开幕式上宣布,永久下调大豆、肉类及其他农作物的预扣税。此政策变动绝非寻常,其深度关联阿根廷农业经济核心,以及与全球市场,特别是我国进口市场的紧密联系,影响意义深远。
先审视具体的关税调整细则,这是理解后续影响的关键所在。在肉类领域,牛肉预扣税从 6.75% 降至 5%,尽管降幅看似不大,但在庞大的牛肉贸易市场中,每一个百分点的变动都可能引发数亿美元的成本差异。禽肉预扣税亦同步下调,彰显出阿根廷对整个肉类出口产业的重视与扶持。
谷物与油料领域同样变化显著。大豆作为阿根廷重要出口农产品,预扣税从 33% 大幅降至 26%,调整力度之大显而易见。大豆副产品,如豆粕和豆油,预扣税从 31% 降至 24.5%。玉米和高粱的预扣税则从 12% 降至 9.5% 。这些调整覆盖阿根廷主要农产品出口品类,旨在全面刺激农业生产与出口。
阿根廷政府此番大力调整关税,其核心目标有二:其一,缓解国内经济压力,尤其是通胀问题。通过降低农产品出口预扣税,刺激农民和农业企业增加生产与出口,进而增加外汇收入,稳定国内经济局势。其二,提升阿根廷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全球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降低税率可使阿根廷农产品在价格上更具优势,吸引更多国际买家。据相关经济模型预测,该政策实施后,预计 2025 年阿根廷农业出口额有望增长 15%-20%,对经济的提振作用不容小觑。
(二)政策背后的 “三重逻辑”
这一政策的出台,背后蕴含更为深层的逻辑,概括而言,可分为经济、国际竞争和政治三重逻辑。
从经济突围角度来看,阿根廷当前面临严峻经济形势,外汇储备不足 300 亿美元,对于一个依赖进口能源和工业产品的国家而言,这是巨大挑战。而农业出口一直是阿根廷经济支柱,占外贸收入的 45%。通过降低出口预扣税,能够直接提升农户出货意愿。以今年 6 月为例,大豆出口量环比激增 22%,直观反映出政策对农业出口的刺激作用。更多的农产品出口意味着更多外汇收入,这对稳定阿根廷的汇率和经济稳定至关重要。
在国际竞争层面,阿根廷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面临来自巴西、美国等农业强国的激烈竞争。以大豆出口税为例,巴西的大豆出口税为 22%,美国玉米出口税 10%,相比之下,阿根廷之前的税率缺乏竞争力。此次降税,使阿根廷农产品在价格上更具优势,有助于其在国际市场,特别是中国、欧盟等重要市场,抢占更大份额。这不仅能增加阿根廷的出口收入,还能巩固其在全球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地位。
从政治考量角度出发,农业产区在阿根廷政治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贡献超过 60% 的选票。对于即将到来的 2025 年国会选举,米莱政府深知稳定农业产区支持的重要性。降低农产品出口预扣税,能够直接惠及广大农户和农业企业,让他们感受到政府对农业的重视与支持。这无疑是在为选举提前布局,通过经济手段赢得 “粮仓票仓” 的民心,确保在选举中获得足够支持。
二、中国牛肉市场影响:短期波澜不惊,长期结构生变
(一)进口格局:阿根廷稳居第二,澳新逆袭上位
进入 2025 年,中国进口牛肉市场格局悄然发生变化,各供应国的 “排位赛” 战况激烈。从整体格局来看,巴西以 46.54% 的占比稳居首位,凭借广袤的牧场、成熟的养殖产业链,源源不断地向中国输送大量质优价廉的牛肉,已然成为中国牛肉进口市场的主导者。阿根廷以 16.46% 的占比位居第二,其独特的草饲牛肉风味,在国内市场也占据稳固地位,深受消费者青睐。
然而,最值得关注的是澳大利亚和乌拉圭的 “位置互换”。澳大利亚强势逆袭,进口占比攀升至 12.46%,跃居第三。究其原因,中澳自贸协定是关键因素。在自贸协定框架下,澳大利亚牛肉输华关税逐年降低,目前仅为 8.5%,这使其牛肉在价格上极具竞争力。而且,澳大利亚的谷饲牛肉品质上乘,雪花纹理丰富,口感鲜嫩多汁,完美契合国内高端餐饮市场对高品质牛肉的需求。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澳大利亚对华牛肉出口量激增 40%,尤其是在高端和牛领域,其市场份额大幅扩张,许多一线城市的高端西餐厅、日料店,纷纷将澳大利亚和牛纳入菜单,成为吸引食客的招牌菜品。
反观乌拉圭,曾经的优势不再,进口占比滑落至 8%,排名第四。价格劣势首当其冲,乌拉圭牛肉相较于巴西,平均价格高出约 15%,在追求性价比的大众市场,这无疑是重大劣势。产量方面,乌拉圭年出栏量仅 300 万头,与巴西、阿根廷等动辄千万头的出栏量相比,差距悬殊,难以满足中国庞大市场的强劲需求。在品质认证上,乌拉圭获得欧盟有机认证的企业不足 20 家,在有机牛肉、高端认证牛肉市场,缺乏足够竞争力,难以在高端市场获取份额。
(二)市场传导:阿根廷牛肉影响为何 “有限”?
阿根廷此次大幅下调牛肉出口预扣税,看似会对中国牛肉市场产生巨大冲击,但实际上影响相对有限,背后存在多重复杂因素。
首先,从品类结构来看,中国从阿根廷进口的牛肉品类存在明显失衡。高达 60% 的进口量为母牛肉,这类牛肉肉质相对较老,更适合加工成肉馅、卤味等产品。在国内市场,母牛肉主要流向食品加工厂,用于制作牛肉罐头、牛肉干、速冻水饺馅料等,难以在高端原切肉市场占据优势。而公牛或阉牛因其肉质鲜嫩、脂肪分布均匀,是制作牛排、烤肉等高端原切肉的优质原料,但其在从阿根廷进口的牛肉中占比不足 20%。这就导致,即便阿根廷牛肉出口成本降低,也无法对国内高端原切牛肉市场造成实质性冲击,因为其产品结构与高端市场需求并不匹配。
关税壁垒也是一道重要阻碍。目前,中国对阿根廷牛肉仍征收 12% 的进口关税,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阿根廷出口税下调带来的价格优势。更为关键的是,商务部正在进行的 “保障性措施调查”,犹如悬在阿根廷牛肉头上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旦调查结果出炉,阿根廷牛肉的整体进口税率极有可能上调至 15%-20%。如此一来,即便阿根廷牛肉在出口环节降低了预扣税,但在中国市场的终端售价,不仅难以降低,甚至还有可能上涨,这无疑会削弱其在中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
从价格传导机制角度分析,国际牛肉贸易存在 3-6 个月的物流 + 清关周期。这就意味着,阿根廷关税调整的价格优势,无法在短时间内迅速传导至中国市场。以 2025 年上半年为例,即便阿根廷在年初就下调了出口预扣税,但受限于贸易周期,中国市场在 2025 年 Q3 到岸的阿根廷牛肉价格,预计仅下降 3%-5%。对于终端消费者而言,这点价格降幅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超市、农贸市场等零售终端,很难感受到明显的价格变化,短期内市场依旧会保持相对平稳态势。
三、饲料与养殖端:豆粕 “破冰” 带来实质利好
(一)饲料企业:成本与渠道双重优化
在饲料行业,原料成本与供应渠道一直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阿根廷此次大幅下调大豆及副产品的预扣税,叠加我国时隔多年重启阿根廷豆粕进口,为国内饲料企业带来成本与渠道的双重优化。
从进口成本来看,阿根廷大豆副产品预扣税从 31% 降至 24.5%,下调幅度高达 7 个百分点。这一调整直接反映在豆粕的到岸价格上,根据行业估算,预计豆粕到岸价将下降 80-100 美元 / 吨。这对于国内饲料企业而言,无疑是重大利好。以一家年消耗豆粕 50 万吨的中型饲料企业为例,按照当前汇率,仅此一项,每年就能节省成本约 3000-4000 万元。换算到饲料配方成本,预计可降低 2%-3%。这在饲料行业利润率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将显著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
供应渠道方面,6 月底中国多家饲料企业联合采购 3 万吨阿根廷高蛋白豆粕,完成了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破冰之旅”。自 2019 年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阿根廷豆粕一直难以进入中国市场,导致我国豆粕进口渠道相对单一。此次采购不仅打破了长达 6 年的进口僵局,更为未来规模化进口奠定了基础。目前,国内豆粕库存仅 300 万吨,较去年同期下降 18%,供应偏紧。而阿根廷作为全球最大的豆粕出口国,年出口量高达 3000 万吨,其稳定的供应能力,将有效缓解国内豆粕库存紧张局面,为饲料企业提供更为多元化、稳定的原料供应渠道。
(二)肉牛养殖:成本端减负助力盈利修复
对于肉牛养殖行业而言,饲料成本是影响养殖效益的核心因素。而阿根廷豆粕的 “破冰” 与预扣税下调,为行业带来盈利修复与扩产的新契机。
在养殖成本方面,饲料原料占肉牛养殖成本的 60%,其中豆粕又是最重要的蛋白原料。豆粕价格每下跌 100 元 / 吨,育肥牛单头成本就能减少约 50 元。2024 年,受饲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肉牛养殖行业陷入亏损,平均每头牛亏损 300 元。随着阿根廷豆粕价格的下行,行业盈利空间已逐步修复。目前,育肥牛单头盈利已达到 200-300 元,这对于养殖户来说,是积极的信号。
盈利的改善,也提振了养殖户的扩产信心。在山东、河南等地,许多规模化养殖场纷纷制定 2025 年的扩产计划,预计新增存栏量 5%-8%。阿根廷豆粕的稳定供应,也降低了我国对美豆的依赖。2024 年,美国大豆占我国进口量的 45%,而在 2025 年,这一目标已降至 35%。通过多元化的豆粕进口渠道,肉牛养殖行业在成本控制与供应稳定性上,都获得了更强的保障,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四、未来展望: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供应链重构
(一)短期(2025Q3-Q4):价格与份额 “双稳”
在短期内,即 2025 年第三季度至第四季度,阿根廷的政策调整将在牛肉和饲料市场引发一系列可预见的变化,整体呈现价格与份额 “双稳” 的态势。
在牛肉市场,阿根廷的低价母牛肉有望在市场份额上有所突破。当前,巴西母牛肉到岸价为 4200 美元 / 吨,而随着阿根廷出口预扣税的降低,预计其母牛肉到岸价将降至 4000 美元 / 吨左右。这 200 美元 / 吨的价格差,将使阿根廷母牛肉在价格敏感型市场,如餐饮加工市场,更具竞争力,有可能挤占巴西同类产品的部分份额。以国内一家大型连锁餐饮企业为例,其每年采购母牛肉用于制作牛肉馅料,在同等品质下,价格每降低 5%,就可能将采购份额从巴西转移 10%-15% 至阿根廷。不过,在高端牛肉市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凭借其优质的谷饲牛肉,以及成熟的品牌营销,仍将占据主导地位。这些国家的谷饲牛肉以其细腻的口感、丰富的雪花纹理,满足了高端餐厅和注重品质的消费者的需求,短期内阿根廷难以撼动其地位。
饲料市场同样面临变局。随着阿根廷豆粕进口的 “破冰” 以及预扣税下调,其豆粕月进口量有望增至 20 万吨。这将对国内豆粕价格产生直接影响,推动国内豆粕价格回落至 4500 元 / 吨以下。对于生猪和肉鸡养殖企业来说,这无疑是利好消息。生猪养殖中,豆粕成本占饲料成本的 30%,以一家年出栏 5 万头生猪的养殖场为例,豆粕价格每降低 100 元 / 吨,养殖成本就能减少 150 万元左右。肉鸡养殖也类似,豆粕价格的下降将有效缓解养殖成本压力,提升养殖企业的盈利能力。
(二)中长期:三大趋势值得关注
从中长期来看,阿根廷政策调整将推动中国进口供应链出现三大重要趋势,深刻影响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格局。
进口多元化进程将进一步加速。随着阿根廷农产品在价格和供应上的优势逐渐凸显,中国有望形成 “巴西低价品 + 阿根廷副产品 + 澳新高品质” 的三层供应体系。在牛肉方面,巴西的大规模养殖使其在普通牛肉市场保持价格优势;阿根廷则凭借此次政策调整,在母牛肉及牛肉副产品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高品质谷饲牛肉,继续满足高端市场需求。在饲料原料领域,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及豆粕,将根据价格和供应情况,灵活调整市场份额,而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小麦、高粱等其他饲料原料,也将在多元化的供应体系中找到各自定位。这种多元化供应体系的形成,将有效降低中国对单一国家的依赖风险,增强供应链的稳定性。
产业联动也将不断深化。中阿两国在农业领域的合作可能会探索出全新模式,“豆粕换牛肉” 的易货贸易模式便是其中之一。预计在 2025 年第四季度,双方可能试点 5 万吨豆粕与 2 万吨牛肉的等值互换。这一模式不仅能减少外汇结算风险,还能进一步降低贸易成本。从产业角度看,饲料企业与肉牛养殖企业之间的合作也将更加紧密。饲料企业通过稳定供应低价豆粕,支持肉牛养殖企业降低成本、扩大规模;养殖企业则以稳定的牛肉订单,反哺饲料企业,形成互利共赢的产业生态。
政策博弈也会不断升级。虽然阿根廷此次下调预扣税带来诸多利好,但需警惕其后续可能的 “关税反弹”。2026 年阿根廷大选后,新政府可能基于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恢复部分税率。这将对中国相关企业的成本控制和供应链稳定性带来挑战。为应对这一风险,建议企业锁定 1-2 年的长期供应合约,通过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等方式,提前锁定价格和供应,降低政策波动带来的风险。
(三)行业建议
面对阿根廷政策调整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不同行业主体需要采取相应策略,以适应市场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进口商需建立更加灵活高效的采购策略。建立 “巴西 + 阿根廷 + 乌拉圭” 动态采购模型,根据终端需求灵活配比母牛肉与公牛肉进口量。在餐饮加工市场需求旺盛时,加大从阿根廷进口母牛肉的力度;而在高端零售市场,增加从巴西、乌拉圭进口优质公牛肉的比例。关注市场价格波动,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提前锁定价格,降低采购成本。
养殖企业应充分利用饲料成本下降的窗口,优化育肥周期。将肉牛出栏体重从当前的 600 公斤提升至 650 公斤,通过科学的饲料配方和养殖管理,单头出肉率有望增加 8%。加强与饲料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发适合本地养殖环境和市场需求的饲料产品,提高养殖效率和牛肉品质。
消费者也可关注市场变化,把握价格红利。短期来看,随着阿根廷牛肉及饲料价格的调整,卤味、调理牛肉制品等加工食品的价格可能会出现下行,消费者可以在这一时期享受更实惠的牛肉产品。长期而言,消费者需理性看待高端牛肉价格分化,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谷饲牛肉,由于其品质和品牌优势,价格可能会小幅上涨;而阿根廷的牛肉副产品,将继续保持高性价比,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
结语:在 “减税红利” 中寻找平衡支点
阿根廷的关税调整,本质是全球农产品供应链在政策博弈与市场规律间的一次再平衡。对中国市场而言,短期是饲料成本的 “减压期”,中期是牛肉进口结构的 “优化期”,长期则是构建更具韧性供应链的 “窗口期”。当南美 “粮仓” 的减税春风吹向中国餐桌,产业链各环节唯有把握机遇、精准布局,才能在全球贸易的浪潮中稳立潮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