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频道
热点专题  企业黄页  行业排序  行业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热点专题热点事件专题“速成鸡”解读 → 文章内容

业务探讨,以央视“45天鸡”暗访报道为例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12/12/20 21:45:10 关注:637 评论: 我要投稿

 今天下午,就央视“45天鸡”报道,连续发了三条微博——

  A 央视“45天鸡”暗访确实揭露了很多问题,比如违规用药。但报道本身也有很多问题。也许我看得不仔细,但报道中将违规用药跟育肥联系在一起的是饲养者。这是科学结论吗,结论该由谁出?类似的比如此前的“膨大剂导致西瓜爆炸”,用瓜农的话就给爆炸定了性。难道采个农科专家比暗访还要难吗?

  B 还有“二次传播”问题。对“央视45天鸡”报道而言,45天本身是个正常现象,违规用药倒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可(二次)传播者大抵只盯前面,不及后面的真问题。类似情况很常见,比如城市信报暗访喜之郎稿、染色馒头中的回炉问题。新京报香精包子稿“江镇人不吃本地的包子”一语也是如此。

  C 这里再说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南都的这篇“起底45天鸡”,大篇幅肯定了45天鸡本身是一个正常生产现象,也提出了生产流程中的一些问题。大家不妨对照着看看此文的网络传播,以及前后的媒体反馈。

  发完以后,觉得还是有必要展开来再说一下。这里讨论的不是中国的食品安全形势问题,而纯粹只是进行一下新闻业务和传播方式层面的探讨:

  1、央视的暗访报道很重要,暴露了几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违规用药、逃避检疫、伪造单据等等,这些问题,有些之前曝出过,有些没有,都是流程上的大问题,也是国内农业生产方面的顽疾。

  2、违规使用抗生素是畜牧业生产中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但据我所知,它很难对食用者的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大家之所以关注这个问题,在于这些抗生素随着粪便排出动物体外之后,会极大地增加病菌的耐药性。从而从长远上来看,对我们造成健康上的损害。

  3、部分商品肉鸡的生产周期就是45天左右,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也就是说,如果使用速生肉鸡良种,按照科学的饲养方式进行投喂、管理,即使不违规用药,理论上说它们也应该是这个时候出栏。

  4、关于“肉鸡45天出栏”的问题,南方都市报17日的报道中有详细的描述。此报道以很大篇幅综合来自几个方向的信源,基本确认“业界已为白羽鸡为何可45天出栏及其鸡肉的安全性定了调”。从行文的状态来看,至少就采编人员来说,对这个定调是认可的。但这篇报道在网络传播,特别是微博传播上出现了很有意思的现象——有些反对“45天鸡”的网友无视报道中的这个段落;有些支持“45天鸡”的网友,则抓住一个二次传播者的一处传抄错误,狠批报道。

  5、在央视的报道中,将“违规用药”跟“肉鸡育肥”直接联系起来的这个工作,是由饲养者口述来完成的。“违规用药帮助肉鸡育肥”成了这个报道传递出来的一个重要信息(也是二次传播者和公众最关注的一个信息点)。但这个信息点是否是“科学结论”呢——如果不是,那么这个信息点在报道中应该呈现一个什么角色,报道者应该如何回应这个结论;如果是,那么这个“科学结论”应该由谁来给出?报道给我们的答案是,记者随后口播了地塞米松的属性,并认为其有增肥效果。这个信息是哪里来的,在兽用实践中究竟如何,报道没有交代。

  6、在报道中,通过不恰当的信源给出某种“结论”的情况在采编实践中非常常见。比如,此前“膨大剂导致西瓜爆炸”的报道,结论的给出依靠的就仅仅是“一位种了10多年瓜的老农”和一位农技员。记者未再通过其他途径进一步核实此结论。很明显,这样的信源不足以保证结论的科学性,如此报道有欠妥当。

  7、与5、6类似的一个问题是,很多报道会强化“爆料人”所述耸人听闻的信息。比如某报关于黄瓜催熟剂的报道中有直接引语称:“黄瓜买回家了还在长!竖着放进去的时候,冰箱门刚好能关上,今早去开冰箱,门居然被打开了,因为黄瓜长长了。”另一家媒体则在面条可燃报道中以直接引语的形式称:“我上网一查,很多人说吃一碗米线等于吃进一个塑料袋。”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上述两个报道,终篇都没有对爆料人提供的这些惊人言论给予求证。此做法也是极不妥当的。

  8、即使是毫无瑕疵的报道,也有可能面临“二次传播”的“歪楼”乃至歪曲。以此次央视“45天鸡”报道而言,如1所述,此报道曝光了很多严重的真问题。但在二次传播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传播媒介都依然盯着“45天”这个本不该成为问题的问题。

  9、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一些相当不错的报道也深受其累。比如央视消费主张的“染色馒头”报道。在我看来,这个事件至少包含两个严重问题:超范围使用柠檬黄(染色)、过期食品回炉。实际上,后一个问题远比前一个问题来的严重,但由于事件冠名上的“染色”,导致公众和媒体几乎关注不到那个“更严重的问题”。新京报“香精包子”系列报道中也有类似的情况。有一篇报道在“链接”部分提到有当地人说了一句“江镇人不吃本地的包子”的话。了解新闻写作的人应该知道,这样的链接是报道的次要部分,写作这个部分的记者也曾经私下跟我说,一度想把这句话拿掉。可就是这句(实际上无从考据的)话,在网络传播中,却成了此事件最被张扬的一句话,掩盖了这一系列稿子中非常扎实的信息。

  10、如此等等。

文章作者:果壳网     文章编辑:现代畜牧网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生猪养殖企业一季度仍然亏损 未来应控制成本并拥抱新兴技术2024/5/1 9:30:20
又来一波儿业绩报告!2024年一季度大多上市猪企未能摆脱亏损2024/5/1 9:29:54
新形势下,今年川猪如何稳生产?2024/5/1 9:29:31
春雪食品荣获“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状”2024/5/1 8:08:51
山东:生猪价格弱势下行(4月22日-4月28日)2024/5/1 8:00:58
山东:鸡蛋价格震荡,弱势回落(4月22日-4月28日)2024/5/1 8:00:43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10-6528335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您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更多>>

版权所有 现代畜牧网 Copyright©2000-2023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2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