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频道
热点专题  企业黄页  行业排序  行业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热点专题热点事件专题福喜“过期肉”事件媒体评论 → 文章内容

名家谈福喜 洋快餐过期肉坑了谁?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14/7/31 15:20:41 关注:599 评论: 我要投稿

  7月20日,美国欧喜集团子公司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被媒体爆出涉嫌采用过期劣质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截至目前,麦当劳、肯德基、德克士、汉堡王等多家采购了福喜公司肉类原料的餐饮企业也都发布声明表示下架相关产品,并寻找新的供应商。但是处理结果迟迟不出,让我们的心一直悬着,为什么媒体曝光总会晚一步;谁才是腐肉事件的受害者;福喜又将遭受如何处罚;等等一系列问题让我们备受关注。

  钟凯:为何监管部门比媒体总慢一步

  我对媒体暗访还是更多的持谨慎支持的态度。这柄悬着的剑对企业是督促,对藏在暗处的违法分子是威慑,对监管执法是补充和前哨。在当前食品造假横行的小时代,世界各国的媒体正在努力发扬“扒粪运动”的精神,将一个个黑幕撕开。
  为何监管部门比媒体总慢一步每当媒体曝光食品安全问题,公众总是要问一句“怎么又是媒体?监管部门去哪了?”频繁的媒体曝光强化了公众“监管部门总是慢一拍”的印象,令政府颜面扫地。而按照查处问题的总量看,监管部门主动发现的问题其实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只是在媒体展示方面落了下风。要知道“perceptionisreality”,公众才不管统计数据呢。
  媒体的食品安全报道令政府头疼,但政府其实也缺乏有效的管控手段,无非是通过宣传部门给媒体下封口令或者让记者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现行《食品安全法》并未对媒体报道食品安全加以限制,《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管理办法》也明确规定:“本办法所称食品安全信息,是指县级以上食品安全综合协调部门、监管部门及其他政府相关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获知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消费以及进出口等环节的有关信息”,因此媒体报道几乎都不属于这一范畴。
  新《食品安全法》的修订草案送审稿中,曾有这样的描述:“任何单位和个人发布可能对社会或食品产业造成重大影响的食品安全信息,应当事先向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核实。”向如此多的利益相关方核实情况,对于媒体来说几乎不可操作。最新发布的修订草案保留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去掉了其他相关方,但这里的食品安全信息是否包括媒体的食品安全报道依然不明确。
  尽管法律上并无明确约束,但今年上半年的食品安全舆情还是出现了明显变化,与去年同期相比热度降低了约30%。这一方面是由于食品安全上升到国家形象、社会稳定的高度,政府也在重拳打击网络“大V”和新闻炒作。另一方面,一批抄起来就能用的噱头(比如长期大量)和一些拿起来就能写的话题(比如食品添加剂)已经被用烂,媒体在食品安全报道方面出现了瓶颈。尽管不少媒体在尝试引入实验演示和检测等元素,但目前效果并不理想。
  “福喜暗访组”的横空出世在我看来是一个转折点,因为它说明媒体可能又找到了一个可操作、有爆点、公众认可度高、基本事实准确的食品安全报道路径。福喜事件中,上海电视台大放异彩,暗访组接受多个媒体专访,俨然变身民族英雄、人民卫士。食品安全报道的热情被重新点燃,现在估计不少媒体正在摩拳擦掌的准备组建自己的暗访团队呢。
  的确,福喜事件证明,内部人爆料和媒体暗访依然是揭露社会丑恶的有效途径。政府部门也没有把媒体当做搅局添乱的,而是旗帜鲜明的提出要“保护媒体、保护记者、保护举报人”。这说明媒体暗访的积极作用得到了官方的认可,记者们冒着个人危险深入违法现场的职业精神也得到了社会的褒扬。媒体暗访的趋势和动向还有待观察,但在一片叫好声中,有几个因素是需要考虑的。
  首先是媒体报道的伦理学问题,因为暗访的本质是以欺骗性手段获得被采访对象违法或不诚信行为的证据,其实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正因如此,无论在哪个国家,偷拍、偷录至少是不被鼓励的。比如美国曾经出现暗访记者被企业以“求职欺诈”反诉的案例,普利策奖评委会也曾因为暗访的伦理学问题拒绝给一个暗访报道颁奖。福喜暗访组多次强调打入敌人内部是唯一可选项,暗访时不做诱导性提问等,意图正是尽可能避免这一新闻伦理问题。
  其次,暗访对媒体提出了更高的道德水准要求。福喜暗访组的轰动效应肯定让不少媒体动心,在白热化的媒体竞争面前,记者的职业操守将面临新的考验。福喜暗访组的特点是进入生产一线,而且是多人组团卧底。如果出现合谋做局的情况,企业是防不胜防的。比如一个人假装不小心把食物掉在地上,然后捡起来放回生产线,另一个人录下来曝光。如果没有敲诈勒索或恶意竞争的情节,你怎么证明这是个圈套?要知道不是每个造假的记者都像“纸馅包子”那样不堪一击。
  另外食品企业培养一个合格的员工并不容易,除了招工难,需要花钱将新手培养成熟练工,食品安全法及相关法规都还要求企业对员工进行很多培训。如果招来的工人是暗访记者,企业白花力气是小事,他们压根儿就没打算好好干、长期干,这样人在生产线上会不会带来新的风险呢?我甚至想,多个暗访组在同一屋檐下相互刺探该多有趣啊(请脑补香港警匪片卧底混战场景)。
  最后,暗访类报道需要在确保诚信的前提下,努力提高专业性。排出敲诈勒索和故意做局的因素,媒体报道依然可能出现“好心办坏事”的情况。食品行业有它自己的规律,在科学、合法的前提下,企业的一些正常行为在外界看来可能“不可思议”。比如生产线上切割不匀的次品,在不影响终产品安全和品质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回收再加工,而不能说是“用回收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掌握话语权的媒体应该更加审慎的做报道,而不是“只相信自己的眼睛”,多听听行业人士的意见,尽可能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和可能的法律纠纷。
  当然总体而言,我对媒体暗访还是更多的持谨慎支持的态度。这柄悬着的剑对企业是督促,对藏在暗处的违法分子是威慑,对监管执法是补充和前哨。在当前食品造假横行的小时代,世界各国的媒体正在努力发扬“扒粪运动”的精神,将一个个黑幕撕开。
  就在福喜事件之后,媒体暗访再传战果,“芬卡橄榄油”和“汉丽轩烤肉”被曝光。害群之马被“定点清除”当然是大快人心,但我更期待的是有一天媒体暗访组再次出动却无功而返,因为那才是消费者皆大欢喜的日子。

    蔡成平:日本为何离不开中国的食材?

  福喜食材的主要进口方——日本麦当劳也决定全面停止进口中国鸡肉,转向泰国采购,但是,日本的主流大媒体在大肆批评的同时,却纷纷表现出难以“脱中国”的无奈。因为日本对中国食材已形成严重依赖,日本餐桌上充斥着大量有形无形的“中国产”。
  日本为何离不开中国的食材?在中国最大的食材出口对象国——日本,上海福喜事件引发的轩然大波仍未有降温迹象。“福喜”连续数日盘踞日本大报头版,电视台也以新闻、专题等多种形式追踪报道。“中国食品安全的伦理崩毁了”、“中国食品监管形同虚设”成为日媒的基本论调。
  长此以往,福喜事件恐怕将演变成为日本自2008年“毒饺子”事件以来最大的对华食品安全信任危机。当年导致10名消费者中毒的“毒饺子”事件,在日本形成极为恶劣、深远的影响。
  针对福喜事件,日本厚生劳动省在曝光后即迅速展开紧急调查,如今虽未接到不良反应的报告,但查明截至7月21日的过去一年内,日本共从上海福喜公司进口鸡肉等食材达到近6000吨,这一数字确实出乎很多人预料。
  日媒呼吁食材进口“脱中国”
  为此,日本国内再次兴起食材“脱中国”的舆论,尤其是《北国新闻》、《西日本新闻》等一些地方报纸更是刊发社论进行呼吁。
  福喜食材的主要进口方——日本麦当劳[微博]也决定全面停止进口中国鸡肉,转向泰国采购,其总裁SarahL.Casanova解释道“日本消费者对中国食材陷入深深的不信任”。《熊本日日新闻》报道称“越来越多的外食产业和流通巨头正在考虑采取同样行动”。
  但是,日本的主流大媒体在大肆批评的同时,却纷纷表现出难以“脱中国”的无奈。因为日本对中国食材已形成严重依赖,日本餐桌上充斥着大量有形无形的“中国产”。
  正如日本大学生物资源科学部国际食品资源专家下渡敏治教授所言,“与中国地理上的接近、中国地域广阔可供应四季食材,以及人工成本低廉等因素,让日本企业在食品进口方面不得不依赖中国,日本要寻找替代国将非常困难。”
  中国是日本第二大食材来源国
  当前,日本的食料自给率仅为39%(2012年度、按卡洛里基准计算),其余的6成以上依赖进口,而最大的进口来源国便是美国和中国。
  日本农林水产省的统计显示,2013年度日本对中国农林水产品的进口额达12,124亿日元,在总额中的占比达13.5%,仅次于美国(占比18.2%)。其中在农产品(9.52,0.00,0.00%)进口方面,中国是日本第二大进口来源国(占比12.1%),在林产品、水产品进口方面,中国则是日本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分别占比15.6%、17.7%)。
  仅就食品进口而言,日本财务省的贸易统计显示,2013年度日本食品进口总额为57,295亿日元,其中对华进口额为8706亿日元、占比15%,仅次于美国(进口额12,683亿日元、占比22%)。与20年前相比,对华食品进口额增至2.4倍,占比增加了6%,而对美进口的占比则降低了7%。
  更重要的是,与从美国大量进口玉米相比,进口自中国的多为肉类、蔬菜等事关百姓日常生活的品类。拿此次事件的焦点——鸡肉而言,日本2013年度进口总量的47.9%来自中国,进口额达到997亿日元;冷冻蔬菜进口的47.6%来自中国,进口额达750亿日元。
  进一步探究会发现,日本人日常生活喜欢食用的生鲜、干燥、冷冻蔬菜,以及火腿肠等肉质加工品、水果罐头制品、米果、绿茶、海产品等,中国几乎全部是第一大进口来源。
  例如,日本的天然蜂蜜的自给率只有7%,海外进口的77%来自中国;自给率只有8%的竹笋,海外进口的99%来自中国;自给率只有20%的荞麦,海外进口的63%来自中国;自给率只有约40%的大蒜,海外进口的98%来自中国。此外,日本人平日、尤其是夏季钟爱的鳗鱼,约60%-80%进口自中国,其中活鲜鳗鱼进口的79%来自中国、烤鳗鱼串等鳗鱼加工制品进口的99%来自中国。
  日本食粮问题专家小仓正行毫不讳言地指出,“若真‘脱中国’的话,日本商店里的那些速食、袋装及冷冻商品的绝大部分将消失。日本速食面中的调味料、汉堡和咖喱中用的大葱等都几乎100%依靠从中国进口。”
  同时,日本农林水产省生鲜食料品价格及销售动向调查(2012年度)显示,进口大蒜每公斤的价格是514日元,国产大蒜则是2072日元;进口葱的价格是每公斤292日元,国产葱的价格则是583日元。也就是说,正是大量的食材进口维持了当下物价,否则百姓生活成本将大幅上涨。
  中国食材对日本诸多企业和消费者而言,恰如不定时炸弹,何时会爆出问题、会出现什么问题,一切都不可预知。下渡敏治教授就尖锐地指出,“中国企业和员工的道德伦理低下,中国政府在整备食品监管体制,但标准并不严格。日本企业无论怎么采取对策确保安全,也并不能消除今后仍会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的隐患。”
  可以说,面对已渗透至日常生活角角落落的中国食材,日本国内厂家及消费者“想说爱你不容易”,但想说摆脱也着实难,日本百姓注定在短期内难以走出这样的纠结。而中国的百姓,又何尝不是更加纠结呢?

    钟凯:“检验合格”也救不了福喜

  “你能怎么办?”在北京一家地下商场的快餐店里,一位母亲给儿子买了个鸡肉汉堡后叹气道,“你只能暂时不吃而已。”另一位正在大嚼汉堡的人咆哮道:“你能别在我吃的时候谈这个吗?”--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也许这才是我们消费者最大的愤懑与悲哀。
  “检验合格”也救不了福喜福喜被“严打”了,相关责任人已经被刑拘,等待他们的恐怕是“杀鸡儆猴”式的审判。而舆论中居然还有为他们鸣不平的声音,比如某网友留言:“真正的事实是没有存在任何可以明确证明的食品安全问题,产品检验的结果出来了吗,哪个指标不符合卫生标准了吗?”这样的说法很典型,我只是呵呵一笑,想起了福喜员工那句嘲讽般的调侃:“过期也吃不死人!”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具备三个要素,一是有毒有害因素,二是产生健康损害,三是公共卫生,也就是产生广泛和普遍的影响,福喜过期肉事件确实不具备上述特征。今年年底,中国食品科技学会还会组织专家点评食品安全热点事件,福喜估计已经提前锁定一个名额。我预计答案将是:“严格来说不能算食品安全问题,但这毫无疑问是食品问题。”
  受法律的制约,过去政府对于食品违法的责任追究主要是根据产生的危害来量刑。明明是毫无道德底线的犯罪行为,如果没吃出毛病还真不好办呢,于是“吃不死人就行”成了违法分子胆大妄为的底线。公检法为了严厉打击这些犯罪行为,经常发函邀请食品专家去做鉴定,不给出“危害健康”的结论就不许走,可以说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从目前公开的信息推测,很可能福喜的相关产品最终会全部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但请不要感到意外,因为“检测合格”救不了福喜。
  最近一两年风向变了。去看看最高法院公布的五起食品安全违法典型案例,只有假酒案造成了人员伤亡,其余的都没有实际健康损害的证据。更具标志性的是两个地沟油大案,其中“江苏连云港(4.20,0.00,0.00%)案”的主犯被判无期,济南中院的“朱氏兄弟地沟油案”主犯被判死缓,有谁因为吃地沟油吃出问题了呢?所以这都是明确的信号,表明现在打击食品违法主要看行为和过程,而不单纯看结果。如果还抱着“吃不死人就没事”的心态,你就等着警察蜀黍去查你家水表吧。
  谈到过程和行为,本次事件中媒体对福喜的批评其实未必都有道理。比如关于福喜对调查设置障碍的描述:“上海福喜集团的封闭式管理,也使得监管困难重重。比如,福喜工厂从大门到重要车间,要经过四道门,每道门都要换鞋换衣服,这几道门就能为车间清理现场留出足够的时间。”
  根据《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14881-2013)的6.3.3条款规定:“来访者非食品加工人员不得进入食品生产场所,特殊情况下进入时应遵守和食品加工人员同样的卫生要求。”由于没有对特殊情况做例外的规定,因此企业的做法可能并无明显不妥。
  关于掉地上的食品该怎么处理,冰鲜是否可以转冻品,生产线上的次品算不算“回收食品”,工厂内半成品的保质期如何理解,视频中的变色肉是否是腐败变质等细节问题,建议大家不要仅凭暗访视频就轻易下结论。目前官方并未明确认定哪些为违法,业内的讨论也还存在争议。
  但福喜的违法问题依然是板上钉钉,比如《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14881-2013)记录管理条款规定:“应建立记录制度,对食品生产中采购、加工、贮存、检验、销售等环节详细记录。记录内容应完整、真实,确保对产品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所有环节都可进行有效追溯。”福喜的两套账显然不符合这一要求,而且也不符合食品安全法对企业记录的相关要求,骗子行为能合法才奇怪呢!
  福喜对于库存原料的管理也不符合《食品安全法》第四十条的规定:“食品经营者应当按照保证食品安全的要求贮存食品,定期检查库存食品,及时清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如果只是未及时清理而并未用于生产食品,这一罪状其实并不“硬”,可惜福喜没这么乖。
  上海食药局26日最新通报的,福喜公司将退货的2013年5月生产(且已过期)的烟熏风味肉饼更换包装,篡改生产日期并将食品名称更改为“风味肉饼”。这一行为简直是作死,它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禁止生产经营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和超过保质期的食品;第三十六条“不得采购或者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第三十七条“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等。
  在食品违法人人喊打的时代,随着法律和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违法者必将付出高昂的代价。现在该抓的已经抓了,该罚的也跑不了。已查实的违法事实恐怕很难推翻,按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和八十六条的罚则,罚金可为货值的5-10倍,倒不至于让福喜倾家荡产。但如果执法部门接下来继续查实新的违法行为,或者发现上述违法行为属惯犯,上海福喜很可能将被数罪并罚,可以判定为“情节严重,吊销许可证。”
  食品违法行为受到严惩重处既可让公众的不满情绪得到宣泄,也可让政府表现自己的高压姿态,但福喜事件一路看过来,我还是觉得心里堵得慌。做食品企业难,做食品监管也难,但都没有消费者难。就用前不久看到的一篇报道作为本文的结束吧:
  “你能怎么办?”在北京一家地下商场的快餐店里,一位母亲给儿子买了个鸡肉汉堡后叹气道,“你只能暂时不吃而已。”另一位正在大嚼汉堡的人咆哮道:“你能别在我吃的时候谈这个吗?”--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也许这才是我们消费者最大的愤懑与悲哀。

  福喜如何逃过监管部门7次检查

  最重要的一点,现在对于食品安全管理,很多人存在对高端设备和检测数据的迷信。重视终端产品的检测,轻视过程和行为的控制,这是很多食品安全事件暴发的重要因素。连麦当劳的总裁都抱怨“我们被福喜骗了”,其中一条就是被第三方检测机构漂亮的检测数据骗了。
  福喜如何逃过监管部门7次检查“福喜过期肉”事件进程已经逐步进入反思、问责的阶段,企业的不法行为令公众愤怒不已,但监管的疏漏让大家又一次对政府的监管能力提出了质疑。尤其是上海福喜居然还在今年获得了“食品安全先进单位”称号,这简直就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根据媒体报道,此前三年间监管部门7次检查福喜,均未发现问题。媒体在发问,是否有履职不当?
  实际上没发现问题的不仅仅是监管部门,福喜的大客户们也没有发现问题。对于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快餐企业,他们对福喜的巡检可能比监管部门还频繁,连暗访记者都巧遇麦当劳[微博]巡检呢。而且他们巡检的深入程度和细致程度可能还高于监管部门,因为企业标准就应该严于国家标准。那为什么这么多检查都查不出问题?
  首先,由于上海福喜是“有组织的实施违法生产经营”,因此它会想方设法的逃避监管和检查。而无论监管部门的检查还是供应商的巡查,往往是有计划的、提前通知的。这样一来,福喜完全有时间做足表面文章,关键是它确实具备这样的能力!这其实已经不是食品监管部门和食品企业之间的工作关系,而是执法者和违法分子之间的较量,正常监管手段可能显得很无力。如果需要平息民愤,可能会有监管者被问责,但未必真的存在玩忽职守或履职不当。
  其次,对于福喜这样在全球都颇有声誉的大牌企业,以往的生产记录一直不错,所以对它的警惕性就放松了。这其实是一个难题,基于企业信用和风险的分级,合理安排监管密度和强度,对于有效利用有限的监管资源是最科学的选择。但万一这样的企业突然开始干坏事怎么办呢?其实这种事不新鲜,三鹿奶粉还是“国家免检产品”呢。事实证明,对于食品企业有必要来一点“有罪推定”,因为谁都可能有疏忽甚至故意犯错,保持监管的警觉,其实对大家都好。
  最重要的一点,现在对于食品安全管理,很多人存在对高端设备和检测数据的迷信。重视终端产品的检测,轻视过程和行为的控制,这是很多食品安全事件暴发的重要因素。连麦当劳的总裁都抱怨“我们被福喜骗了”,其中一条就是被第三方检测机构漂亮的检测数据骗了。
  有媒体称“如果福喜提供的变质、过期样本能够通过企业的检测,那么其检测标准令人作呕,而如果多年来的抽样未能发现如此严重的问题,说明检测的抽样率存在缺陷。”这说明记者对检测真的不了解,因为数据是可以骗人的,造假者可以根据质控指标做针对性的处理。
  比如对于药物残留超标的原料,和不超标的原料按比例勾兑一下不就不超标了吗?对于微生物超标的原料,拿去辐照一下,不也可以无菌吗?对于污秽不堪的地沟油,用现代化工技术精炼,各项指标不也符合国标吗?对于过期肉,由于处于冷冻状态,可能存在脱水、氧化、变色的问题,即使真的因保存不当产生变质、发臭,如果精心调配物料比例,完全有可能骗过最精密的仪器,哪怕你是批批检。因此以抽检或送检为核心手段的监管无法发现福喜这样的害群之马也就情有可原了。
  常规检查发现不了问题,那到底有没有解决办法呢?除了引入“吹哨人”,加大处罚力度等,美国FDA最近的一份咨询报告给监管者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一方面要明确监督检查频率和强度的最低标准,无论食品企业的风险高低。
  另一方面,有必要在监督检查的时间安排和目标选择上保留一些灵活度和随机性。这就是说我们的监管部门需要来一点飞行检查、突然袭击,不过进不了企业大门这种笑话,就需要从法律法规上加以解决了。另外,监管人员也需要提高专业素养,练就火眼金睛,否则让你进生产线可能也是睁眼瞎。
  总之,福喜事件在这个时间曝光是个好事。新的食品安全法尚未出台,后续的实施细则也还在酝酿中。不少业内人士已经在用新食安法考量这一事件,而福喜无意中成为了沙盘推演中的假想敌。如果对修法产生积极影响,不知算不算福喜戴罪立功呢。

   段皎宇:“过期肉”怎样改变了美国

  麦当劳只是将上海福喜替换为河南福喜,而福喜集团则决定向河南福喜派出集团内最优秀的管理团队参与运营和管理。其实福喜的举动是值得回味的,首先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换帅”,派一个总经理或者一个质量管理经理。
  麦当劳为何对福喜不离不弃?“福喜过期肉”事件已曝光好几天,受牵连的下游企业有的急忙划清界限,有的急于撇清责任,真可谓“大难临头各自飞”,如何止损是这些企业的优先考虑。但有一个企业多少表现出了一些与福喜“同呼吸、共进退”的姿态,它就是麦当劳[微博]。麦当劳于今天凌晨发布声明,决定终止与上海福喜的合作,将供应商调整为福喜集团下属的河南福喜。不仅如此,整个声明颇有替福喜集团当“和事佬”的意味。
  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做出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决定,不得不佩服麦当劳的勇气。但是麦当劳不是傻瓜,它为何要对福喜集团不离不弃呢?
  首先,福喜和麦当劳在中国的合作是从1992年左右开始,历经了20余年基情燃烧的岁月,而百胜与福喜的联手是从2008年左右开始,七年之痒都还没到。相比而言,显然麦当劳和福喜的战斗友谊更深厚,这也是他们继续合作下去的感情基础。
  其次,之前也有媒体报道过,麦当劳做生意不喜欢签合同,握手就表示可以合作。“麦当劳之父”克洛克曾经说:“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培养供应商对公司的忠诚度,那就是保证这些人可以赚到钱。”这其实就是它的企业文化,“轻合同、重信义”。它的供应商体系以长期、共赢为核心,一城一池的得失并不那么斤斤计较,这一点可以从它与冷链物流夏晖公司的合作历史看到。
  另外,经过多年的磨合,麦当劳和它的供应商之间实际上已经形成“共生”关系。如果失去了麦当劳的大额订单,福喜一时间也找不到这么大的买家来消化产能。而如果失去福喜,以麦当劳的体量也很难迅速找到一个符合其苛刻标准的货源。食品属于快速消费品,“休克疗法”显然是不可接受的。在没有找到合适“备胎”的情况下,为了维持供应体系的相对稳定,不至于快速丢失市场份额,继续与福喜合作恐怕也是不得已的选择。
  当然,无论感情上多么难以割舍,利益上如何血肉相连,如果食品安全隐患不消除,恐怕他们的合作也是不现实的。从麦当劳的声明中可以推测出,麦当劳和福喜其实对他们的整个管理体系依然充满信心,问题只是上海福喜的管理团队堕落了。从目前各地监管部门突击检查的情况来看,确实福喜集团旗下其他工厂暂时没有发现类似上海福喜的问题,或许这真的只是一个个案。
  正因如此,麦当劳只是将上海福喜替换为河南福喜,而福喜集团则决定向河南福喜派出集团内最优秀的管理团队参与运营和管理。其实福喜的举动是值得回味的,首先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换帅”,派一个总经理或者一个质量管理经理。这是一个成建制的团队,想蒙蔽他们的眼睛“有组织的实施违法生产经营行为”是不太可能的。
  其次,这个团队是总部空降的“政委”,是经过考验、绝对信得过的人。声明中他们并不“接管”而只是“参与”运营管理,但他们很可能会成为河南福喜的实际控制者。
  这样的举动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市场以及麦当劳对于福喜的重要性,同时也是福喜出于修补企业形象危机和安抚其客户的需要。要知道河南福喜去年底才开工,配备的是集团引以为傲的最先进的设备,万一再出问题,可真丢不起这人。砸牌子不说,麦当劳恐怕无法再合作,说不定还会彻底退出中国市场。
  不过麦当劳也没这么好打发,他们的声明同时强调,正在重新审核和评估中国的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别看表面上一团和气,上海福喜的这一刀想必令麦当劳大为光火。从供应链安全的角度讲,适度多元化还是有必要的。不知道这次事件会不会让麦当劳考虑寻找一个更好的“备胎”,而如何寻找上下游之间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的平衡点更是他们面临的现实问题。

   孙思远:本次问题肉事件还会草草了事吗?

  反观此次臭肉事件,舆论和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但来自消费者的压力却几乎为零。尽管臭肉事件爆发以来,麦当劳(95.95,0.13,0.14%)、百胜等公司的市值已蒸发十多亿美元,但随着事态逐渐平息,其股价也开始企稳回升。可以预见的是,过不了多久,一切又将恢复如常。
  本次问题肉事件还会草草了事吗?洋快餐又出事了,这次捅娄子的是过期肉。这并不是洋快餐第一次犯事,从2002年开始,肯德基[微博]、麦当劳[微博]们就屡屡曝出食品安全丑闻——毒油、卫生黑幕、隔夜油、苏丹红等等。讽刺的是,早在2012年央视就曝光过麦当劳使用过期肉作原料。曝光之后,麦当劳迅速对涉事门店进行整顿,并调查相关员工;才过去两年时间,洋快餐又公然造次。
  对于洋快餐来说,中国无疑是全球最有前途的市场。近年在麦当劳与百胜等洋快餐巨头的年度股东大会上,有关中国区业务的描述总是最为浓墨重彩的。在越来越提倡健康饮食的美国,肯德基、麦当劳们被民众视为垃圾食品(TrashFood),早已被中产阶级抛弃。但洋快餐在中国却发展得如火如荼,甚至成为全球业绩增长的最亮点,被当成向投资者炫耀的资本。
  麦当劳的CEO唐-汤普森(DonThompson)对外宣称麦当劳被上海福喜食品公司的质检报告骗了。但作为一家为麦当劳、肯德基、棒约翰、吉野家等数十家洋快餐巨头提供原料的企业,福喜食品及其母公司美国OSI集团绝不是靠出售臭肉发家致富的。为何在美国循规蹈矩的企业,到了中国却干起了蝇营狗苟的勾当?麦当劳又为何不严格把关中国的食材质量?
  诚然,食品安全是一项世界性难题,在法制相对健全的美国也不例外。从2006年至2010年间,美国就相继曝出“毒菠菜”、“沙门氏菌”、“花生酱”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除此之外,2010年美国全食超市公司(39.11,1.43,3.80%)(WholeFoodsMarket)经销的奶酪遭到大肠杆菌污染,导致38人染病,16人因病情严重住院。同年10月,美国威斯康星州克莱门特香肠公司(KlementSausage)生产的牛肉棒被投诉含有硬胶和玻璃碎片,被大规模召回。
  中国市场规模之大,以至让任何一家洋快餐都垂涎三尺;然而,中国消费者的待遇却总是低人一等,屡屡成为食品安全的受害者。洋快餐为何敢屡教屡犯,一再挑战中国消费者的底线?归根结底,消费者不觉醒,舆论再怎么口诛笔伐也难有作为。在中国食品安全领域,洋快餐们绝非初犯。以往丑闻曝光,都是记者卧底调查在先,监管部门处罚在后,最终草草了事。鲜有真正受害的消费者挺身而出,从市场和法律的角度严惩肇事企业。
  对于肯德基、麦当劳们来说,食品安全丑闻曝光必定影响企业的销售和声誉。但此类以媒体为主导的曝光顶多只算洋快餐的公关危机,无法动摇其企业根基。尤其对于公关经验老道的洋快餐巨头们,遇到此类问题,道歉、认罚、摆平媒体、安抚消费者已成了应对的标准程序。过个一年半载,等到民愤平息、舆论散去,谁也无法保证它们不会再犯。
  公开道歉、交罚款、股价蒙受损失,这对于市值动辄上百亿美元的洋快餐巨头来说,顶多只算伤其皮毛。真正能触动洋快餐灵魂的,一定是来自市场的力量。同样是麦当劳,1992年美国新墨西哥州阿尔布开克市,79岁老妪史黛拉-莱柏克(StellaLiebeck)不慎打翻一杯刚买的麦当劳咖啡,导致大腿内侧严重烫伤。起初老人要求麦当劳赔偿2万美元,但麦当劳只肯赔偿800美元,且态度极其恶劣。
  老人一家十分愤怒,专门请到消费者维权律师,誓与麦当劳死磕到底。两年后,法庭判决麦当劳赔偿老妪16万美元;鉴于麦当劳对待消费者的恶劣态度,法庭还追加了麦当劳270万美元的惩罚性赔偿。最终,肇事企业和消费者在庭外达成了和解;受此影响,麦当劳在全球范围内调低了咖啡的温度。
  反观此次臭肉事件,舆论和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但来自消费者的压力却几乎为零。根据我国法律规定,食用过期肉或其他不合格原料食物的消费者,可要求店家“退一赔十”。但即便如此,每人区区几百元赔偿也无法令洋快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尽管臭肉事件爆发以来,麦当劳、百胜等公司的市值已蒸发十多亿美元,但随着事态逐渐平息,其股价也开始企稳回升。可以预见的是,过不了多久,一切又将恢复如常。
  但若有消费者效仿向麦当劳天价索赔的美国老妪,事情可能会完全不同。尽管取证难度高、诉讼旷日持久,但对于屡教不改的洋快餐来说,一场震慑式的天价索赔诉讼是必要且值得的。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本土餐饮企业。当三聚氰胺、地沟油、苏丹红等字眼不断刺激国人神经之时,除了愤怒和无奈,消费者更应该拿起法律的武器,用市场的力量反击那些无良企业。攘外的同时,也别忘了先安内。

  于剑:让食品企业为违规付惨重代价

  为何福喜等企业到了中国会丧失道德底线呢?原因很简单:劣币驱逐良币。中国的大环境如何,想必很多人知道。养殖行业如此低的盈利,各个经营环节层层剥皮,企业如果想保住利润,同时还要高质量,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
  中国企业已经丧失道德底线。近日媒体曝光上海福喜食品公司食品安全问题,公众对此的反应是:监管机构干啥去了?外企餐饮都这么不可靠,那么还有什么食品是可信赖的呢?针对上述问题,今天有媒体咨询我原因何在,我向他们解释了一下中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希望能澄清一部分事实。
  第一,关于监管机构的责任问题。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我们不能把责任全部推到FDA等监管部门头上。如果大家了解中国的政府部门组织架构,就明白仅仅依靠FDA等监管部门那可怜的几个人,是无法完全杜绝食品安全问题的。如果监管机构采取卧底的方式去企业调查,估计人手再增加十倍也不够。
  况且,除了市场监督职能外,FDA等部门的人还要应付大量的投诉等案件,在监督食品安全方面有时实在是捉襟见肘。有人认为波哥这是替政府背书,认为如果加大处罚力度,把企业罚没的倾家荡产,肯定就杜绝了食品安全问题。在波哥看来,这其实是一厢情愿的看法。比如贪污腐败,你就是抓一个杀一个,纪委的人员累死,也不可能杜绝,所以,我们还真不能把责任都归咎于监管部门失职。
  第二,关于肯德基[微博]麦当劳[微博]的责任问题。很多媒体在曝光福喜的时候,值得玩味的是,文章标题却只字不提责任人,反而把肯德基麦当劳标示出来。估计媒体在曝光此事的时候,压根不是想去曝光责任人,而是谁吸引眼球就把谁揪出来,如果我们的媒体都是这种宣传手法,怎么能起到惩恶扬善的目的呢?在这个事件中,肯德基和麦当劳其实也是受害者,我们反而把他们放在舆论的风口浪尖,这算是公正报道吗?
  有人可能说,肯德基麦当劳没有监管好供应商,当然要曝光。我们不要忘了,肯德基他们其实没有监督供应商的责任,监督他们的是政府部门,政府部门如果说福喜的产品合格,肯德基当然没必要再去重新检测了。他们可以提要求,要求供应商按照他们的流程加工产品,但是,并没有责任和义务去检测产品。否则,如果每家餐饮企业都去检测供应商的产品,社会成本就太高了。
  第三,食品安全的责任到底该谁承担,福喜为何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而销售过期产品呢?在波哥看来,这其实是企业的道德丧失的表现。作为餐饮企业,由于前段养殖屠宰环节供应链复杂,利润低,很少有餐饮企业愿意亲自从事养殖屠宰,而是选择供应商来提供初级产品。养殖和屠宰行业看似简单,其实管理好非常不容易。
  中国有句俗话:家财万贯,有毛的不算。这说明搞养殖是个风险很高的产业,利润率很低,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就决定了这个行业潜在的风险很大。按理说,企业都有严格的操作流程,可是在操作层面上,一涉及到利益,管理人员往往把流程和监管抛到了九霄云外,出现以次充好或者售卖过期产品的案例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企业既然有流程为何流于形式呢?一个管理完善的公司,除了生产营销外,应该还有严格的内控部门,但是企业倘若没有了道德约束,以追逐利润的最大化为目的,内控部门权力被剥夺,就会出现内控失灵,从而导致产品危机。
  第四,为何福喜等企业到了中国会丧失道德底线呢?原因很简单:劣币驱逐良币。中国的大环境如何,想必很多人知道。养殖行业如此低的盈利,各个经营环节层层剥皮,企业如果想保住利润,同时还要高质量,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
  波哥曾在某外企工作过,知道世界最先进养殖场的成本远远高于国内一般企业的养殖场,这样养殖的鸡成本也是不菲的,但是肯德基或者麦当劳不会因为你的鸡成本高就愿意付高价,消费者也不会因为你的鸡养殖规范而多付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也许企业一直想坚持品质,到头来可能先死去。波哥在这里不是鼓励弄虚作假,而是想提醒大家,社会的自我净化需要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不是仅仅靠一个部门或者企业自律就能一蹴而就的。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到底该如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呢?波哥认为,第一要加大打击力度,让企业为违规付出惨重代价而不敢违规,只有淘汰劣币,才能留下良币。第二,要奖励内部举报,内部人员是最了解企业问题的,让企业不敢轻易去做违法的事情。第三,政府要扶持养殖行业,提高养殖行业的盈利水平。中外企业更是应该一视同仁,形成良性竞争的环境。
  人性是一致的,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国外之所以比我们做得好,并不是美国人开始就是道德的楷模,而是经历过食品安全危机后意识到只有品牌才是企业基业长青的根本。中国,正在追求财富的道路上,还处于黑猫白猫的阶段,社会自净力还刚刚开启。希望国人都能意识到道德操守的重要意义,无论是要求别人,还是要求自己!

  郝倩:中国肉厂坑了麦当劳们?

  当时麦当劳用诸多剩余牛肉的边角料,甚至是狗粮剩下的材料与牛肉末混合做肉饼,如果不经过这一程序消毒则达不到美国的食品安全标准。这种流程处理出的牛肉末,被称为“粉红肉渣”。
  美国快餐要把中国人当人作为麦当劳[微博],肯德基[微博]以及必胜客[微博]等美资大牌快餐厅的主要供货商,上海福喜被爆出大量使用过期变质肉来加工半成品,让美国麦大叔们再度陷入食品质量丑闻中。
  随后,各大英美媒体都以“中国肉品加工厂”,“麦当劳和百胜集团[微博]中国供应商”为关键词报道此事,再度剑指中国食品安全。有人对无辜的麦大叔们躺着也中枪表示同情。
  与其说麦大叔们被“猪一般的队友”拖累,不如说外资食品企业在中国市场疏忽了自己的管理标准,心存侥幸自甘落水。
  外资不是“质量”的代名词
  外国肉食加工厂意识到要在中国鹤立鸡群,最好的办法就是提供最安全的食品。为了自己把控供应链,全球最大肉食生产企业之一的泰森食品(Tyson)则在中国建立自己的加工厂,并期望明年可以运行其在中国所有的90家农场。美国嘉吉公司(Cargill)则在安徽投资2.5亿美元建立肉食加工厂。而之所以中国最大的猪肉加工厂商双汇集团去年要收购美国的Smithfield食品公司,就是要为猪肉生产寻求更安全的保护。
  但是似乎要出口美式标准的食品管理行为准则,比直接出口冷冻肉要难得多。甚至有说法称连美资食品厂都在中国遇到食品安全丑闻,可见要提升中国的食品安全水平是一项很难完成的任务。
  事实真是如此么?
  这个所谓的“中国肉厂”,本身也是美资公司,隶属于美国“OSI”集团,而后者,正是麦当劳全球的重要供应商。
  先来看看福喜母公司OSI的背景:1991年作为美资公司进入中国,1993年开始供应中国麦当劳,2008年供应百胜集团,已经在八个城市开出工厂。
  作为美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商之一,OSI去年全球销售额达到61亿美元,口碑良好。他们投资7.5亿美元在三个肉食处理中心,目的就是保证整个供应链可追踪,食品生产有安全保障。与一些国际食品公司将供应链无限拉长,导致产品来源无所追踪,OSI实际上在中国的供应链很短。这些安排的初衷都是为了更好的控制食品品质。
  就是这样一家跨国企业,却在主动用过期的肉品来供应市场。是OSI到了中国“因地制宜”改变了自己的游戏规则,还是OSI在全球其他地区也有类似降低成本的“技巧”?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哪种更糟糕?
  有学者说,这次丑闻大概会影响到整个美国食品加工企业的声誉问题。在我看来,这才是最为公允的说法。
  另外一个小例子也可以说明,即使是麦当劳本身,在不同国家对于消费者的重视程度也有偏差。麦当劳全球各地的网站都会对所用的食材进行解释。但是,在不同的国家,麦当劳对消费者解释的内容并不一样。
  以“巨无霸"为例,中国麦当劳网站标注的是“两块百分百纯牛肉”;法国麦当劳则花费数段文字解释麦当劳牛肉饼大体来自的区域(法国,爱尔兰和意大利)。因为“粉红肉渣”事件让麦当劳在欧盟的口碑受损,而类似英法德这些国家又对麦当劳的食材质量一直有所保留,所以法国麦当劳网站对于巨无霸的牛肉饼特别标注,“100%牛肉”,以及“100%肉”,例如牛肉所用的部位来自颈部,肩部等。
  看来,“100%牛肉”这个词也是有内涵的。而这个牛肉的质量,又是完全和当地市场和食品监管要求挂钩。各国消费者可以享用到怎样的产品,与当地的监管,对食材的苛求程度直接挂钩。
  外资快餐就是标杆么?
  如果说这次美国快餐企业是因为被供应商的丑闻拉下水,那让我们来掰扯掰扯美国快餐食品的品质问题。
  首先,需要区分清楚的是,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有一则旧闻或许可以帮助大家对于麦当劳本身的食品质量有所认识。英国名厨杰米-奥利佛(JamieOliver)2011年发现麦当劳在美国牛肉产品中添加氢氧化铵(俗称氨水,主要用于化肥、家用清洁剂)作为抗微生物制剂。他四处宣讲称,当时麦当劳用诸多剩余牛肉的边角料,甚至是狗粮剩下的材料与牛肉末混合做肉饼,如果不经过这一程序消毒则达不到美国的食品安全标准。这种流程处理出的牛肉末,被称为“粉红肉渣”。
  实际上,麦当劳可能还没有到用牛头牛皮来做牛肉饼的糟糕地步,可“粉红肉渣”的确是用牛肉中被舍弃的部分高温进行油脂和肉末分离,然后压制生产并消毒产出的“牛肉副产品”。
  在英国,由粉红肉渣制成到食物是不允许被人类食用的,但是在美国,经消毒后制成粉红肉渣作为食物食品是合法的。
  当然,这一是无法说服奥利佛的。他是四个孩子的父亲,并一直提倡健康饮食。无论如何,他觉得给孩子吃的食品里有氨水浸泡过的东西,上绝对不能接受的。当然,麦当劳并不是美国快餐店中唯一一家用“粉红肉渣”做汉堡的,但绝对是最大的一家。于是,奥利佛花费数月抗击麦当劳。2012年初,麦当劳声明称数月前已停止将氢氧化铵用于汉堡包的生产中。这一决定导致他的肉食供应商有750人失业。
  或许并没有证据证明粉红肉渣有毒,但这绝不表示粉红肉渣是有质量的汉堡肉。美国农业部迫于舆论压力,禁止学校食堂使用粉红肉渣。

文章来源:新浪网     文章编辑:现代畜牧网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欧洲议会通过减少、重复使用和回收包装的新规定2024/4/29 12:30:10
孟加拉国修改散装饲料原料SRO(特别监管令)2024/4/29 12:29:17
英国修订氟唑菌酰羟胺在部分食品中的最大残留限量2024/4/29 12:27:28
关于印发《政府采购货物买卖合同(试行)》的通知2024/4/29 12:26:02
一季度我国冷链物流发展总体呈现需求反弹、企稳回升态势2024/4/29 12:24:38
去年,收储优质饲草6850万吨,减少牛羊精饲料消耗近1300万吨——我国粮改饲发2024/4/29 12:24:10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10-6528335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您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更多>>

版权所有 现代畜牧网 Copyright©2000-2023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2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