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频道
热点专题  企业黄页  行业排序  行业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热点专题畜禽疫病专题禽流感专题科普与消费 → 文章内容

你真的了解H7N9吗?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17/4/5 20:53:58 关注:718 评论: 我要投稿

  近期,H7N9疫情在我国部分地区发生,除禽感染H7N9外,人也有感染H7N9病例陆续发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甚至部分人的恐慌,有的人说人感染H7N9是通过禽类感染的,有的人说这种病毒可以通过人和人感染,有的人还说人类感染疫情会大规模暴发……导致很多人谈禽色变,给家禽养殖等相关产业带来很大的影响。
  但是,“有的人说”是真的吗,你真的认识H7N9?就大家关心和疑问的问题,小编编辑整理了包括农业部和卫计委这些权威部门发布的关于禽和人感染H7N9防控的相关知识,以及基层兽医及相关人事对于H7N9防控相关的意见建议,供大家交流学习,充分了解H7N9,杜绝恐慌,科学防控!
  权威发布
  农业部:八项措施全面强化H7N9防控工作
  近期,部分地区持续发生人感染H7N9病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农业部对此高度重视,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指导各地畜牧兽医部门切实加大工作力度,与有关部门加强协作配合,加强监测剔除和应急处置,全面推进H7N9防控各项工作。
  一是及时部署防控工作。近期,连续下发文件,对H7N9防控工作进行系统安排部署,指导各地进一步细化实化防控措施。
  二是不断强化分析研判。组织全国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多次召开研讨会,深入分析研判防控形势,研究防控措施。
  三是全面推进监测剔除。针对个别地区检出H7N9变异病毒,印发了紧急监测方案,组织各地尽快开展紧急监测,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
  四是切实加强活禽市场防控措施落实。指导各地畜牧兽医部门按照职责分工,配合有关部门加强活禽市场监管,推动建立活禽市场一日一清洗、一周一消毒、一月一休市、过夜零存栏制度(即1110制度),努力降低病毒由活禽市场向人传播的风险,努力降低病毒由活禽市场向养禽场传播的风险。
  五是切实抓好防控技术研发。根据病毒变异状况,组织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等单位及时建立新型病原学检测方法,支持各地开展病原学检测。
  六是切实加强宣传和信息发布。各级畜牧兽医部门及时发布H7N9防控信息,普及H7N9防控和禽类产品消费知识,引导公众科学消费,理性对待H7N9。
  七是切实强化应急准备。按照有关预案要求,不断健全完善应急防控机制,加强应急值守,充实应急物资储备。一旦出现突发情况,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坚决防止扩散蔓延。
  八是不断强化部门协作。积极与卫生计生、食药、工商等部门协调配合,加强防控会商、信息沟通和措施联动。对出现新发人感染病例的地区,指导当地畜牧兽医部门按照“三同时”原则(畜牧兽医部门与卫生计生部门同时到达现场、同时开展监测排查、同时开展应急处置),有效开展监测排查和应急处置。
  卫计委:H7N9防控知识问答
  一、什么是H7N9疫情?
  H7N9疫情是由H7N9病毒引起的,自2013年我国华东地区首次发现人感染H7N9病例以来,每年都会在冬春季出现季节性流行。
  二、H7N9病例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H7N9病例的潜伏期一般在7天以内,有的也可达到10天。肺炎为其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常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或呕吐等症状。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多在发病3-7天出现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出现呼吸困难症状,可伴有咯血痰,常快速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少数患者表现轻症,仅出现发热伴上呼吸道感染症状。H7N9病例早期发病无特异性表现,早诊早治困难,后期重症病例治疗效果差,病死率高,目前报告病例的总体病死率在40%左右。
  三、H7N9病毒通过什么途径传播?
  导致人感染H7N9病毒的最危险因素就是直接或间接暴露于受感染活禽或被带毒禽类污染的环境。目前我国确诊的H7N9病例中,绝大多数发病前有活禽的暴露或接触史,且以暴露于活禽农贸市场的比例居多。目前尚没有证据显示H7N9病毒能够通过妥善处理的禽类或禽蛋传播给人类。此外,吃煮熟的食物也不会感染H7N9病毒。
  监测显示,虽然偶有局部聚集性病例(每起2-3例,均无续发病)发生,但尚无证据表明H7N9病毒能持续地“人传人”。
  四、哪些人是H7N9病毒的高风险感染人群?
  监测显示,近期报告的H7N9病例,以离退休人员、家务及待业人员、农村群众为主,中老年人居多,多数病例有基础性疾病,绝大多数病例发病前曾接触过活禽或到过有活禽售卖的市场。老年人和患有基础性疾病的人,感染发病后发生重症和死亡的可能性更高。
  此外,从事非规模化和非规范化家禽养殖、贩卖、宰杀等工作的人群,因暴露于带毒禽类的机会更多,所以被感染的风险也更高。
  五、有没有可以预防H7N9的疫苗?季节性流感疫苗可以预防H7N9吗?
  目前并没有预防H7N9病毒感染的疫苗,季节性流感疫苗也不能预防H7N9流感,但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有助于降低因罹患季节性流感而导致严重并发症及住院可能性。
  六、如何才能降低H7N9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出现?
  目前对于H7N9病例,主要采取抗病毒和对症治疗。要减少H7N9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的发生,很关键的就是要早期就诊、早期治疗,特别是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如磷酸奥司他韦(达菲),在发病后越早使用效果越好。因此建议在高发季节和高发地区,一旦出现发热及呼吸道症状,应尽快佩戴口罩并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诊治,告诉医生发病前可能的禽类接触情况以及禽类环境暴露情况,例如是否去过活禽市场、近期去过哪些地方旅行等。
  经医务人员怀疑感染H7N9的病人,应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服药后再继续等待病原学检测结果,以降低患者进展为重症的可能性。
  七、目前疫情会不会越来越严重?
  按照既往疫情流行规律,每年春节过后,病例数量会出现明显的下降,并呈低水平流行,直至4月下旬。目前疫情上升势头已经得到遏制,并且近期各重点疫情省份针对活禽经营市场和活禽交易,采取了更加严格的控制措施,相信对于控制疫情的进一步发展将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八、目前禽类还能不能吃呢?
  禽是人体良好的蛋白质食物来源,价廉物美。鸡、鸭等禽类肯定是可以买、也可以吃的,但一定要吃得安全。
  一是要注意尽量避免直接购买活禽、直接接触活禽和自行宰杀活禽,要尽量购买和食用有检疫证明的冷鲜禽、冰鲜禽及其产品。尤其在已经发现有H7N9疫情的地区,更不要去购买活禽。科学分析证明,集中屠宰的冷鲜禽和冰鲜禽,不但与现宰现杀的活禽具有同等的营养价值,而且可以极大程度上降低感染H7N9等疾病的风险。
  二是一定不要从流动摊贩处购买活禽,也不要将从活禽市场或流动摊贩处购买的活禽与自家家养禽混养。调查发现,近期在一些已经关闭主城区活禽市场的地区,在其城郊结合部和农村地区出现了H7N9病例,绝大多数是因为从流动摊贩处购买活禽,或将外来禽只与自家禽混养后造成暴露感染。
  三是提醒老年人群,特别是原来就有慢性肺部疾病、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性疾病和体质比较差的人,购买禽类产品时更要尽量避免或减少与活禽接触,不去或少去有活禽的环境。
  九、专家的预防控制建议
  1. 尽量避免接触活禽,更不要接触病死禽。不去活禽市场或流动摊点购买活禽食用或者回家中饲养,在禁止活禽交易的地区发现有流动摊贩销售活禽时,应及时举报。
  2. 选择购买冷鲜或冰鲜禽类产品。禽感染H7N9病毒后,一般来说并不表现发病或死亡,因此表面看上去健康的禽并不代表就是安全的。接触活禽或暴露于有活禽的环境,特别是在有疫情的地区购买活禽,将大大增加感染H7N9病毒的风险。公众应努力改变购买和消费活禽的习惯,选择正规的超市或农贸市场,购买经正规部门检疫合格的冷鲜或冰鲜禽类。
  3. 生熟分开,烧熟煮透。做饭做菜时,一定要做到生熟分开。鸡、鸭等禽肉及其肉制品以及禽蛋等一定要烧熟煮透后再吃。
  4. 接触活禽时要做好个人防护。从事禽类养殖、运输、销售、宰杀等行业人员在接触禽类时,要做好个人防护(戴手套、戴口罩、穿工作服),接触后注意用消毒液和清水彻底清洁双手。鼓励发展规模化、规范化畜禽养殖,加强生物安全防护措施,严格管理,减少H7N9等病毒侵袭的机会。农村的家禽家畜饲养场所一定要与居住生活环境相对隔离,避免不同禽畜混养,也不要将外来禽与家养禽混养。一旦发现病死禽要及时报告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以妥善处理。
  5. 及时就医。如果出现发热、头痛、鼻塞、咳嗽、全身不适等症状,应佩戴口罩,尽快到医院就诊,并主动告诉医生自己发病前是否接触过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是否到过活禽市场等情况,以便医生及时、准确做出诊断和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6.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遮掩口鼻,不喝生水,居住、生活环境要注意适度通风换气,注意饮食和营养,保证充足睡眠,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基层声音
  面对H7N9我们应该知道什么?
  戈军珍/珍谋钧略企业管理咨询机构
  H7N9禽流感病毒直接感染人的直接证据迄今为止都没有找到,但是关于H7N9病毒感染人的大幅报道都把矛头指向了活禽,有失公允!我们应该客观、科学面对现实,既不传播未经证实的“负面消息”,也不传播那些未经证实的“最新科学”。
  春节过后,忽然一大波和H7N9相关的消息来袭。把人们一下子袭的晕头转向,措手不及。
  据相关媒体报道,自从2013年首次在我国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笔者不赞成如此称谓,但原文如此,后文中笔者将此称为H7N9病毒)病例后,我国先后经历了5次H7N9禽流感病毒在冬春季的季节性流行。今年以来,全国共有16个省份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病例。其中1月份报告病例192例,死亡79例;2月6日至12日,一周全国报告人感染禽流感病例69例,死亡28例;12日至14日全国疫情呈下降趋势。
  由于媒体在对H7N9病毒做相关报道时,无一例外在H7N9后面加了“禽流感”三个字,即称之为“H7N9禽流感病毒”,并且该病毒最早从禽类上发现,一些专家开始研究人感染H7N9病毒是否有直接关系。2013年9月,中科院高福课题组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关于H7N9禽流感可能感染人的原因的“研究成果”,但迄今为止,没有发现H7N9禽流感病毒直接感染人的直接证据。尽管如此,几乎所有的专家给出的防控建议中有很重要的一条即:尽量不接触活的禽类,同时,“相关专家”反复强调那些人感染H7N9病毒的病例都有“活禽接触史”……于是,似乎许多矛头都指向了禽。一时间,人们“谈禽变色”,而一些发现病例地区的地方政府也纷纷行动起来,他们所采取的主要防控措施之一就是“关闭活禽交易市场......”。
  在这种态势下,毛鸡及鸡蛋价格应声下跌,从春节以后基本上呈一路下跌的态势,到昨天为止(2月19日),白羽肉鸡的毛鸡价格一路狂跌到1.6元/斤,甚至个别地区有1.4元/斤的报价,鸡苗价格为0.1-0.2元/羽,鸡蛋价格虽然趋稳,也基本稳定在2元/斤左右……,我国养禽业寒冬骤至,整个行业哀鸿遍野,被悲观气氛下所笼罩,一些行业人员开始采取各种行动进行自救。
  实事求是的讲,这次毛鸡和鸡蛋价格大幅下挫,虽然是由多种因素综合所致,但是关于H7N9病毒感染人的大幅报道,并把矛头指向活禽,无疑是这次禽产品价格下挫的重要推手之一。因为,在这种媒体推波助澜之下,许多普通的民众开始惊慌,不敢消费禽产品。再加上部分地方对关闭活禽交易市场,从而使民众对禽产品消费意愿被大大降低。
  那么,而对如此情景,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我们必须注意一个事实,即从我国2013年开始发现首例人感染H7N9病毒病例以来,从来未有一例病人是养禽从业人员,也无一例病人是对家禽提供相关服务的人员,如屠宰场、基层兽医、饲料兽药等从业人员等等。如果非强调“活禽接触史”,无疑在一线从事养禽工作的人员及那些和家禽经常接触的屠宰场员工、基层兽医、饲料企业、兽药企业的服务人员,他们才是真正的接触者。而事实上是从我国发现首例人感染H7N9病毒到现在无一例是上述人群,而我国有上百万的养禽人员,几十万的为家禽提供相关服务的人员,恰恰这个群体没有一例被H7N9病毒感染,那么,这又说明了什么?这又如何解释?
  如果只简单的按某些专家所言,人们要“远离活禽”这怎么能做到?普通民众尚能做到,那些从事禽类养殖和服务的人员如何做的到?除非全国所有的家禽养殖场全部关闭,所有的从业人员全部转行......这可能吗?显然,把所有的活禽都作为怀疑对象,甚至当做最大的“凶手”,有失公允!而某些所谓的专家和媒体给出的“药方”其实就是为了不放过一个未经真正证实的“可疑的鸡”,而宁愿冤枉整个养禽行业,这种行为真的不可取。更有甚者,一些无知者到处传播不要吃禽肉,这更是无稽之谈。要知道,禽流感病毒极不耐热,在65度时加热30分钟,或水温至100度沸腾2分钟以上,禽流感病毒就会死亡。只要吃熟食类禽产品是非常安全的。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这是传染病防控的最重要的措施。所谓“不接触活禽”最多也只是在切断传播途径中的措施之一,找到传染源,消灭病源,这才是最有效的途径,如果在找不到明确病源的情况下,如何切断传播途径?
  防控H7N9病毒对人的感染确实是一件大事,作为行业从业人员,我们即为那些感染H7N9病毒的病人感到同情,也为同行遭受的重大损失而感到痛心。我们所要做的是尽量客观、科学面对现实,既不传播未经证实的“负面消息”,也不传播那些未经证实的“最新科学”。我们不能用一种无知去揭秘另一种无知,我们也不能用一种恐慌去制造另一种恐慌,更不能用一种假象去掩盖另一种假象。尊重科学,遵循事实,客观理性去对待现实是我们的本份!
  禽流感流行现状和防控措施
  左广双/河北省泊头市泊头农业局防疫站
  康 娟 王林果/普莱柯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发生于各种家禽和野鸟的禽类传染病的总称。根据A型流感病毒粒子表面的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抗原性的不同,又分为许多亚型。大多数流感病毒是弱毒的或者是无毒的,鸡感染后不显示任何症状,成为带毒者,但是H5或者H7的部分亚型对禽类是强毒,对鸡、鸭危害较大,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被国际兽医局列为A类传染病。
  一、病原学
  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根据其核蛋白(NP)和基质(M)抗原的不同,分为A、B、C三型,禽流感病毒都为A型流感,A型流感还可感染人,猪、马、水貂及海豹等动物,B、C两型只感染人。禽流感病毒粒子呈多样性,一般为球形,直径为80~120纳米,外被有囊膜,囊膜的表面有两种不同的纤突即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是主要的免疫原性物质。HA的作用是将病毒粒子吸附到细胞表面受体(唾液酸低聚糖)上,与病毒的血凝活性有关,在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过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决定着病毒的致病性和组织嗜性。目前绝大多数H5N1亚型分离株,其裂解位点上均含有4、5或者6个碱性氨基酸,这样的结构除了易被呼吸道和消化道上皮细胞中的丝氨酸蛋白酶裂解外,还易被广泛存在于鸡多种组织细胞中的蛋白酶所裂解,因此鸡一旦感染,便可迅速破坏器官屏障,引起鸡体全身感染,导致高死亡性。NA是一种外切糖苷酶,NA能从病毒和感染细胞上除去唾液酸残基,对病毒粒子的释放以及防止病毒粒子聚集非常重要。
  根据流感病毒囊膜表面的两种密集纤突—HA和NA的不同,又可以分为许多亚型。目前已经确定的HA亚型有16种(H1-16)、NA亚型有9种,自由组合可达到144种,目前从禽类已经分离到81个血清亚型,各型之间的交叉保护性较差。禽流感的变异频率较高,主要以抗原的漂移和转变两种方式进行。
  二、流行病学
  1.禽流感感染很多种家禽,鸡和火鸡最为易感,各种日龄的鸡和火鸡都可感染,尤其以产蛋高峰期的鸡发病最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可达100%。鸭、鹅等水禽的易感性较低,可带毒或者隐性感染,有时也可引起大量死亡。
  2.自然界内鸟的带毒现象较为普遍,不同迁徙路线上候鸟携带的H5N1毒株趋同化,加上流通领域造成的传播隐患,H5N1禽流感的发生范围扩大。
  3.本病的传播主要为水平传播,主要存在于病禽、感染禽的消化道、呼吸道等组织器官中,可通过眼、鼻、口腔分泌物、粪便、空气等进行传播。
  4.本病的发生没有季节性,但以冬季和春季多发;在大密度饲养的情况下传播迅速;在鸡与水禽混养的地方增加了互相感染的几率。
  三、主要症状和病理变化
  禽流感的潜伏期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症状极为复杂,根据禽类的种类、年龄、性别以及感染病毒亚型种类的不同,表现各种各样的变化,有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以及隐性感染等。病变涉及到消化道、呼吸道、生殖系统和神经系统。
  1.高致病性禽流感。经典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往往表现为最急性和急性,具有爆发性。最急性鸡群往往不出现任何症状即大批死亡,死亡率可达90%以上,甚至全军覆没。急性型禽流感表现为:发病鸡精神差,发蔫;饮食废绝,体温升高,产蛋鸡产蛋停止,有轻微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喷嚏、呼吸困难,头、脸、颈部浮肿,无羽毛覆盖的部位(冠、肉髯、脚等)发绀、肿大、出血、坏死,白绿色下痢,腿部鳞片出血等。发病后期存活鸡有神经症状,共济失调,不能站立,发病率100%,死亡率30%~100%不等。随着疫苗的使用,死亡率通常为10~40%不等,鸡群总体尚好,发病鸡精神差,产蛋鸡产蛋由90%下降为20%,蛋壳质量下降,软壳蛋、薄皮蛋和小蛋明显增多,产蛋性能恢复较慢,最多可恢复至50%~60%,持续时间一般为30~60天。抗体好的鸡群死亡率在20%左右,产蛋下降20%左右。
  高致病性禽流感具有特征性的病变在消化道、呼吸道和生殖道。消化道病变:口腔黏膜、腺胃乳头、肌胃角质膜下以及十二指肠出血;腺胃有大量粘性分泌物,肌胃黏膜易剥离并有基层出血。呼吸道病变:喉头、气管出血。生殖道病变:卵巢以及输卵管充血或者出血,卵巢退化,卵泡变形、萎缩,卵黄破裂流入腹腔引起卵黄性腹膜炎。急性死亡的鸡常见腹腔卵黄性腹膜炎,慢性死亡的鸡常见腹腔干酪样渗出物,且腹腔内脏器粘连。输卵管萎缩、质脆、易破裂,输卵管壁和输卵管周围组织常常发生水肿。此外,头、颈、胸部水肿;胸部肌肉、胸骨内面、心脏以及腹部脂肪有散在的小的出血点;肝、脾、肾、肺有灰黄色小坏死灶,腹腔及心包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脾脏、肝脏肿大出血,肾脏肿大、有尿酸盐沉积。
  由于免疫的缘故,典型症状在临床上不多见。死亡鸡只体温不升高,无全身出血现象,气管、喉头有充血,肺部基本正常,输卵管内有大量粘液,心冠脂肪出血,肠道有时出血,应多剖检,综合诊断。
  2.低致病性禽流感。低致病性禽流感,主要表现为轻微的一过性呼吸道症状,呼吸道症状快速传播。产蛋下降2%~15%。商品肉鸡在25~30天出现呼吸道症状,随后一直延续至出栏。个别鸡可见流泪、头部和眼睑肿胀。蛋鸡,病程约0~15天,产蛋量降至谷底,然后缓慢上升,恢复期间蛋大小明显变小,畸形蛋增多。发病鸡产蛋率最多恢复至70%~85%。整个疫情平息需要30~40天。出现大肠杆菌继发感染,会引起鸡只死亡增多,对于肉鸡来说继发感染引起死亡达到30%。
  H9N2亚型低致病性禽流感,产蛋鸡剖检可见喉头、气管粘膜充血、水肿,有粘性分泌物,气囊浑浊增厚。卵泡出血变形,后期可见输卵管萎缩,内有水泡样囊肿以及白色脓性分泌物或者干酪样渗出物,并伴有卵黄性腹膜炎。单纯的H9N2感染症状轻微,死淘不大。商品肉鸡大多是混合感染,病变复杂,死淘较高。
  3.流感H7N9。流感H7的部分亚型对禽类是强毒,对鸡、鸭危害较大,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根据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主任陈化兰的研究:H7N9流感分为人源和禽源病毒,人源病毒可以感染小白鼠、鸡和雪貂等动物,而禽源H7N9病毒不能感染除家禽以外的其他动物,说明从人身上分到的H7N9病毒与家禽无关,所以H7N9不能叫禽流感,虽然都叫H7N9病毒,但实际上是两种病。H7N9甲型流感病毒最初是从人身上分离到,但是养殖场和宰鸡场的从业人员,至今没有1例感染,因此没有任何证据证明,H7N9能从家禽传染给人,因此H7N9被叫做禽流感是不科学的。
  四、诊断要点(以禽流感H9N2为例)
  1.高致病性禽流感以发病率高、突然大量死亡的可疑症状进行判断,低致病性的禽流感为例介绍实验室诊断。
  病原分离。AIV常常在呼吸道和消化道中复制增殖,所以活鸡采集病料多从喉头、气管、泄殖腔中采集。死亡的鸡只采集气管、肺、肝、脾、肾等组织样品。产蛋下降的鸡,采集输卵管。样品在处理前,低温保存,如果能在48小时内分离病毒,样品可储存于4℃,如果存放时间更长,建议在—70℃储存,在—20℃冻存,对病毒分离不利。
  2.病毒测定。禽流感病毒的血凝素(HA)能凝集鸡和某些哺乳动物的红细胞,而且这种凝集会被特异性抗血清所抑制,因此可以用HA试验和HI试验来鉴定病毒和诊断疾病。
  红细胞凝集试验阳性的尿囊液可以进行病毒检测,首先要排除新城疫和减蛋综合征干扰,用新城疫抗血清和减蛋综合征抗血清做红细胞凝集试验,如果HI试验阴性,可用琼脂扩散试验检测特异性核蛋白(NP)的存在,以确定是A型流感病毒,其次确定HA、NA表面抗原的抗原亚型。
  3.血清学诊断。最好采集发病前期及发病2~4周后两种血清,发病前后相差2~4个滴度,怀疑感染H9亚型禽流感病毒。
  五、防控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
  A做好入鸡前鸡舍的准备工作。
  B做好鸡舍的通风、温度、饲喂和光照等等管理,尤其是要做好温度管理,切记鸡舍温度忽高忽低,为鸡群创造适宜的生产环境,提高机体自身的抵抗力。
  2.做好鸡场的生物安全工作。
  (1)引进禽类及其产品时,从无AIV污染的鸡场引进。
  (2)饲养场地与外界隔离,减少人员进出频率;谢绝参观;禽舍的窗上要设隔离网;(3)养殖场门口要有消毒池子,并严格执行进场车辆消毒程序;(4)严格控制进入农场人员的更衣洗澡工作;3.做好疫苗免疫。目前H5N1亚型疫苗株有Re-6、Re-7、Re-8;H9N2亚型疫苗株主要有SS株、F株和HL株三个,对于H9N2来说分离株尽管发生了变异,但是传统的疫苗株仍对目前的分离株有较好的保护效果,用流行株制备的疫苗则有更好的保护效果。
  (1)肉种鸡、蛋种鸡和蛋鸡产蛋前至少做三次H9和H5灭活疫苗(10日龄左右,40日龄左右和开产前免疫)。
  (2)白羽肉鸡和黄羽肉鸡在上市前必须做1~2次H9,中速和慢速的黄羽肉鸡除了做好H9的防控,也要进行1~2次H5的免疫。
  (3)做好疫苗免疫与抗体监控,不合格的要及时补免(HI效价在26以下,及时补免)。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兰州大学研究人员在H7N9流感病毒中和抗体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2022/9/9 15:30:38
兰州大学研究人员在H7N9流感病毒中和抗体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2022/9/9 13:30:38
廖明教授团队揭示生鸡肉上的H7N9可能成为国内和国际传播的潜在来源2022/5/5 8:49:28
廖明教授团队揭示生鸡肉上的H7N9可能成为国内和国际传播的潜在来源2022/5/5 6:49:28
廖明教授团队揭示生鸡肉上的 H7N9 可能成为国内和国际传播的潜在来源2022/4/28 18:46:17
廖明教授团队揭示生鸡肉上的 H7N9 可能成为国内和国际传播的潜在来源2022/4/28 16:46:17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10-6528335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您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更多>>

版权所有 现代畜牧网 Copyright©2000-2023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2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