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频道
热点专题  企业黄页  行业排序  行业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热点专题畜禽疫病专题非洲猪瘟前沿科技 → 文章内容

低致死率非洲猪瘟病毒在我国流行情况及其防控策略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21/8/7 17:15:18 关注:725 评论: 我要投稿

  2021年7月15~16日,《银水湾论坛》第六届年会在哈尔滨隆重召开,行业专家近200人参会,本次论坛围绕生物制品产品质量控制技术研究,重大猪病诊断技术的新进展以及非洲猪瘟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三大主题展开探讨。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国家非洲猪瘟专业实验室,重要人兽共患病与烈性外来病创新团队执行首席赵东明研究员应邀参加论坛并分享精彩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低致死率非洲猪瘟病毒在我国流行情况及其防控策略”。
  本文节选赵东明研究员的精彩报告,内容如下:
  一、非洲猪瘟病毒的病原特性及流行情况
  非洲猪瘟是危害养猪业的头号杀手,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家猪和野猪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病毒直径约260纳米,20面体对称,有囊膜,基因组为170~190kb双股线状DNA。病毒在低温暗光下可生存数年,室温可存活数周;55℃60分钟或60℃30分钟可灭活,对部分消毒剂敏感。
  非洲猪瘟感染猪死亡率高达100%,无疫苗和药物可防治,扑杀是唯一防控办法,OIE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列为一类病原。
  2016年至2020年,东欧和俄罗斯,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均有报道。
  二、非洲猪瘟感染的临床表现分急性型(强毒株)、亚急性型(中等毒力毒株)和慢性型(低毒力毒株)急性型(强毒株):发烧,食欲减退,不愿活动,局部皮肤变红或变蓝色,腹泻,呕吐,呼吸困难,流产,死亡率高。
  亚急性型(中等毒力毒株):急性发病,死亡率低。
  慢性型(低毒力毒株):消瘦、偶见体温升高,多处皮肤局部红斑、溃疡,耳部、腹部、大腿内侧可能凸起或坏死,易继发感染,如继发引起肺炎和关节炎,死亡率低,可见血清转阳。
  研究表明,慢性非洲猪瘟典型症状是由低毒力毒株感染所致,其中基因Ⅰ型弱毒株:1968年,分离于葡萄牙, NH/P68(分离自家猪),自疫情爆发后第8年,随后分离到OURT88/3(分离自蜱虫)。基因II型弱毒株:2017年,分离于拉脱维亚,Lv17/WB/Rie1(家猪),自疫情爆发后第3年报道。
  慢性非洲猪瘟典型症状

  三、非洲猪瘟流行病学监测(2020年下半年)
  对田间分离的非洲猪瘟病毒流行株进行了实验室研究,发现部分非洲猪瘟病毒流行毒株丧失了对红细胞的吸附功能。
  对2020年ASFV分离株进行猪致死性分析,发现田间分离株中无红细胞吸附功能的自然变异株呈现毒力下降,潜伏期长,水平传播能力强,隐蔽性强,感染猪发病及排毒呈现个体差异大等特点。
  四、非洲猪瘟弱毒疫苗HLJ/18-7GD对低致死率自然变异株攻毒保护试验采用当前研发的非洲猪瘟弱毒疫苗HLJ/18-7GD(106.0TCID50)免疫猪(颈部肌肉注射),28天后采用自然变异株(106.0TCID50)进行攻毒试验,攻毒后临床观察28天,对体温、临床症状、存活情况、组织病毒载量和组织损伤等指标进行评估,结果显示,HLJ/18-7GD对低致死率自然变异株感染能提供有效免疫保护。
  五、我国田间非洲猪瘟病毒流行情况复杂
  监测发现,田间以强毒株,低致死性自然变异株以及基因缺失毒株为主。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早期诊断难度加大,定点清除不彻底,为我国非洲猪瘟防控带来全新的挑战。目前,临床上除了使用针对P72基因的非洲猪瘟普通Q-PCR核酸检测方法外,还需要进行针对P72基因、CD2V基因和MGF基因的鉴别诊断Q-PCR检测方法。但,该核酸鉴别检测方法无法区别强毒株和自然变异株。所以,非洲猪瘟抗体检测方法的运用势在必行。
  非洲猪瘟病毒由5层结构组成,由内到外依次为类核、核壳、内膜、衣壳和外膜,衣壳层含有大量的结构蛋白,在感染中起重要作用,P72蛋白是衣壳层最主要结构蛋白。P72蛋白占病毒颗粒总重33%左右,是非洲猪瘟病毒含量最多的蛋白,蛋白序列高度保守,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常用于血清学诊断和疫苗开发。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和哈尔滨维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研发了“基于P72三聚体作为抗原的间接ELISA血清抗体检测试剂盒”。系列比对试验证明,试剂盒具有高灵敏性、高特异性、高准确性和重复性好等特点,适用于临床早期发现隐性感染猪。
  国家非洲猪瘟专业实验室开发了基于病毒P54和CD2V蛋白的ELSIA检测试剂盒,能够实现强弱毒感染血清的鉴别诊断,有利于明确非洲猪瘟病毒流行特点,及时采取应对策略。此外,国家非洲猪瘟专业实验室建立了基于PacBio三代测序技术的非洲猪瘟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平台。利用该平台将会及时掌握我国流行的非洲猪瘟病毒基因组变异情况,进而通过动物实验明确这些基因变异是否影响致病力。
  六、低致死率自然变异株防控要点
  1、猪场生物安全各个环节的消毒、监管到位
  2、提高驻场兽医技能水平,注重临床观察
  3、积极主动开展血清学、分子生物学检测
  4、及时淘汰阳性猪群

文章作者:夏伟 哈兽维科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2024年第14周国际非洲猪瘟疫情汇总2024/4/26 19:55:37
2024年第14周国际非洲猪瘟疫情汇总2024/4/26 17:55:37
国际非洲猪瘟疫情汇总(4.24)2024/4/26 5:08:46
国际非洲猪瘟疫情汇总(4.24)2024/4/26 3:08:46
国际非洲猪瘟疫情汇总(4.24)2024/4/26 1:08:46
国际非洲猪瘟疫情汇总(4.23)2024/4/25 8:02:03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10-6528335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您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更多>>

版权所有 现代畜牧网 Copyright©2000-2023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2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