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全球玉米市场:供应过剩与需求疑虑交织下的持续寻底(一)2025/2026 年度全球产量创纪录,供应压力空前2025/2026 年度,全球玉米市场正面临着极为严峻的供应压力,产量预计将达到创纪录水平。根据美国农业部(USDA)数据,全球玉米产量预计达 12.66 亿吨,同比大幅增长 4265 万吨,这一数据给市场带来巨大冲击。美国、巴西作为全球玉米主要生产国,是此次产量增长的主要贡献者。美国玉米种植成效显著,播种面积扩大至 9520 万英亩,为 2013 年以来最高水平,且玉米优良率持续处于近五年峰值,种种有利因素促使其产量预估高达 3.989 亿吨。与此同时,巴西二季玉米增产明显,产量达到 1.32 亿吨,较之前预估上调 372 万吨,同比增长 14.3%,创下历史新高。加上阿根廷 4900 万吨的高位产量,全球玉米供应呈现出 “南北夹击” 态势。南半球的巴西和阿根廷玉米丰产上市,北半球的美国等国家新季玉米预期良好,使得市场上玉米供应量大幅增加。尽管全球玉米期末库存在需求增长预期下,同比小幅下降至 2.72 亿吨,但库存消费比仍处于 21.7% 的宽松区间。这表明市场上玉米供应远超实际需求,大量库存积压,严重制约了玉米价格的上行空间。在此供应过剩背景下,玉米价格上涨难度极大,市场参与者对玉米价格走势普遍持悲观态度。
(二)需求端预期分歧加剧,宏观环境拖累市场信心在供应过剩的同时,全球玉米市场需求端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预期分歧不断加剧。尽管 USDA 上调了全球饲用消费 1774 万吨至 12.67 亿吨,但实际需求传导遭遇重重阻碍。以生猪养殖为例,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生猪养殖国,自繁自养盈利降至 67.97 元 / 头,养殖利润下降致使养殖户对玉米等饲料原料采购趋于谨慎。在此情形下,即便理论上玉米饲用需求有所增加,但实际采购量难以达到预期。玉米深加工行业同样面临困境,淀粉企业开机率仅 65% ,利润低迷导致企业生产积极性不高,对玉米的工业消费需求相应减少。在宏观经济环境方面,美元走强限制了新兴市场国家的进口能力。墨西哥、日本等传统玉米买家,因本国货币相对美元贬值,采购玉米时需支付更多本国货币,导致采购成本上升,采购量增速放缓。市场对于 “增产能否被消费消化” 这一问题存在极大分歧,这种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恐慌情绪。受此影响,CBOT 玉米期价自 7 月以来累计下跌 8.5% ,8 月 14 日更是跌至 485 美分 / 蒲式耳,刷新 2023 年以来低位。这一价格走势反映出市场对玉米供需关系的担忧,投资者纷纷抛售玉米期货,致使价格不断下跌。
二、国内玉米市场:缺口逻辑坍塌,供需转向宽松周期(一)进口玉米拍卖打破紧平衡,旧作支撑彻底失效2025 年上半年,国内玉米市场受 “旧作缺口” 预期影响,市场参与者普遍认为国内玉米供应将偏紧,价格也将随之上涨。在这一预期推动下,玉米市场价格一路震荡上行,从年初的 2200 元 / 吨左右,一度攀升至 6 月的 2500 元 / 吨 ,市场呈现出繁荣景象。然而,7 月启动的进口玉米拍卖打破了市场原有的平衡。自 7 月 1 日进口玉米拍卖启动以来,市场供应格局发生巨大变化。截至 8 月 8 日,进口玉米累计投放量达到 288.71 万吨,成交量达 120.8 万吨 。这些进口玉米的大量涌入,使市场上玉米供应迅速充足起来。与此同时,巴西玉米到港量超过 400 万吨,进一步增加了市场供应压力。在供应大幅增加的情况下,玉米市场 “供应偏紧” 的担忧被彻底扭转。华北、东北等主产区现货价格应声回落,从 6 月的高位 2500 元 / 吨,一路震荡回落至 2350 元 / 吨 。价格下跌使市场参与者心态发生巨大转变,原本的乐观情绪被恐慌和担忧所取代。饲料企业也开始调整采购策略,由于小麦价格相对较低,其替代玉米的比例大幅提升,从原来的 10% 左右,升至 15%-20% 。这进一步挤压了玉米的需求空间,使得玉米市场供需关系更加宽松。
(二)新季产量预期稳定,成本支撑同步下移
在种植面积方面,尽管 2025 年国内玉米种植面积有所减少,共计 60702 万亩,较 2024 年下降 170 万亩 ,但单产情况较为乐观。由于玉米生长期内,大部分产区天气状况良好,未出现大范围灾害性天气,为玉米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玉米单产维持在 1100 公斤 / 亩的历史高位 ,按此单产计算,总产量预计将达到 2.8 亿吨以上,能够满足国内市场基本需求。值得注意的是,种植成本下降对玉米市场产生重要影响。化肥、种子等种植成本同比下降 10%-15% ,使得新季玉米估值中枢较 2024 年下移 50-80 元 / 吨。以东北地区为例,2025/2026 年新季玉米种植成本为 1078-1379 元 / 亩,较上一年度下降 50-150 元 / 亩 ,其中租地成本下降占比较明显。种植成本下降弱化了玉米价格底部支撑。卓创资讯测算,当前深加工企业理论盈亏平衡点已降至 2300 元 / 吨 ,这意味着价格低于这一水平时,深加工企业将面临亏损风险。因此,企业采购玉米时会更加谨慎,对价格敏感度更高,进一步削弱了玉米价格支撑力度。
三、南北半球产量博弈:南美丰产落地,北半球分化加剧(一)南半球:巴西阿根廷领衔丰产,阶段性压力集中释放在南半球,巴西和阿根廷的玉米丰收成为市场关注焦点,其丰产表现给全球玉米市场带来巨大阶段性压力。巴西作为全球重要的玉米生产国,2024/2025 年度的二季玉米收获进度截至 8 月初已达到 75.2% 。尽管收获进度略低于去年同期的 91.3% 以及五年均值的 77.5%,但其产量表现十分突出。巴西的玉米总产量预估为 1.32 亿吨,较前期预估上调 372 万吨 ,同比增长 14.3%,创下历史新高。这一产量大幅提升,主要得益于马托格罗索州、戈亚斯州、帕拉纳州和南马托格罗索州等地平均单产创历史新高,二季玉米产量预测值调高到 1.089 亿吨。阿根廷的玉米产量同样处于高位水平,尽管受到干旱和极端高温等不利天气影响,产量较上一年度微降 5%,但仍达到 4900 万吨 ,处于历史第二高位。阿根廷的玉米种植主要集中在科尔多瓦东南部、布宜诺斯艾利斯北部和圣达菲南部等地区,这些地区占该国玉米总产量的 70% 以上 。然而,这些地区遭遇严重季节性干旱,加上出口税收政策调整,使得玉米种植面积连续第三年减少。尽管如此,阿根廷凭借先进农业技术和丰富种植经验,仍保持较高产量水平。这两个国家在全球玉米出口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合计占全球玉米出口量的 45% 。当前,它们正处于玉米集中上市期,大量玉米涌入市场,使市场供应迅速增加。福斯港玉米 FOB 报价为 520 美元 / 吨 ,较美湾报价低 15%,价格优势明显。这种价格差异吸引众多买家,使得国际市场上玉米价格竞争更加激烈,对国际玉米市场价格形成明显压制。在这种情况下,其他玉米出口国不得不降低价格以保持竞争力,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玉米市场价格下行压力。
(二)北半球:美国增产对冲欧乌减产,区域分化显著与南半球情况不同,北半球的玉米产量呈现出区域分化的显著特征。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玉米生产国,在 2025 年的玉米生产中表现出色,增产态势十分明显。今年美国的玉米播种工作进展顺利,未出现明显异常天气,为玉米生长奠定良好基础。6 月底,USDA 预估玉米实播面积达到 9520 万英亩 ,同比增长 5%,并且为 2013 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进入生长期后,天气状况也较为理想,玉米优良率持续保持在近五年最高水平 。这使得美国玉米单产预估达到 188.8 蒲 / 英亩,产量有望达到 4 亿吨关口 。如此高的产量,不仅能够满足国内需求,还将大量出口到国际市场,对全球玉米市场供应格局产生重要影响。欧盟的玉米产量则受到天气不利影响。由于干旱等极端天气出现,欧盟的玉米种植面积有所下滑。欧盟委员会 7 月预估 2025/2026 年度玉米产量为 6010 万吨 ,较 6 月预估减少 450 万吨。在乌克兰,尽管受到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但玉米种植面积及产量预估维持稳定。乌克兰谷物贸易联盟预计 2025 年玉米产量为 2926 万吨 ,同比微幅增长 1%。从整体来看,美国玉米的大幅增产完全抵消了欧盟与乌克兰的产量波动。这种 “美国独增、他国微调” 的格局,使得全球玉米供应重心进一步向北美集中。市场对 “美国库存累积” 的担忧也日益加剧,因为 2025/2026 年度美玉米期末库存预计将达到 4217 万吨 ,同比增加 813 万吨。大量库存积压在美国,可能导致美国玉米价格下跌,进而影响全球玉米市场价格走势。而且,美国玉米的大量出口也可能挤压其他国家市场份额,引发全球玉米市场竞争加剧。
四、美玉米出口:中国需求退潮,新兴市场接棒(一)对华出口骤降 98.2%,墨西哥成最大 "接盘侠"在全球玉米贸易格局中,2024/2025 年度美玉米出口呈现出复杂态势。中国作为曾经美玉米的重要买家,如今进口量发生巨大变化。受进口多元化策略影响,中国对美玉米进口量大幅下降。2024/2025 年度美玉米对华出口仅为 3.2 万吨 ,与上一年度的 180 万吨相比,同比暴跌 98.2% 。这一数据反映出中国在玉米进口方面的策略调整,不再过度依赖美国玉米,而是积极拓展其他进口渠道。在这一背景下,墨西哥成为美玉米最大的 “接盘侠”。墨西哥在 2024/2025 年度进口美玉米达到 2450 万吨 ,占美玉米出口总量的 45% ,这一比例创下近十年新高。墨西哥对美玉米进口量大幅增加,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墨西哥国内玉米减产,自身供应不足,需要大量进口玉米满足国内需求。二是《美墨加协议》(USMCA)实施,为美玉米进入墨西哥市场提供便利条件,降低了贸易成本,使得美玉米在墨西哥市场更具竞争力。除墨西哥外,亚洲市场的韩国、日本等国家对美玉米进口也呈现不同变化。韩国在 2025 年上半年进口美玉米达到 122.2 万吨 ,同比激增 241% 。这主要是因为韩国生猪存栏量快速恢复,对玉米等饲料原料需求大增,而且替代谷物(如小麦)价格高企,使得玉米在饲料中的性价比凸显,从而推动玉米进口量大幅增长。日本的进口量则相对稳定,2025 年上半年进口美玉米 235.3 万吨 ,同比增长 4% 。日本对美玉米的依赖主要源于其畜牧业和食品加工业对玉米的刚性需求,而且长期贸易协议使得美日之间玉米贸易关系稳固,受政策波动影响较小。这些国家的进口变化共同支撑了美玉米出口量的增长,2024/2025 年度美玉米出口量达到 4787 万吨 ,同比增长 29.3% 。这种增长态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国玉米供应过剩压力,但也反映出全球玉米贸易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国市场份额下降由其他新兴市场国家需求增长所弥补。
(二)关税政策扰动减弱,中长期竞争优势存疑关税政策一直是影响美玉米出口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中美之间的关税政策。过去,中美之间的关税政策对美玉米出口产生较大扰动。不过,近期这种扰动有所减弱。中美双方暂停 24% 的关税 90 天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玉米出口压力。然而,巴西玉米凭借价格优势,已在中国市场占据重要地位。2025 年上半年,巴西玉米在中国进口玉米中的占比高达 75% ,这主要是因为巴西玉米价格相对较低,比美玉米低 40-50 美元 / 吨 。这种价格优势使得巴西玉米在中国市场更具竞争力,能够满足中国市场对低成本玉米的需求。从长期来看,美国玉米出口更多依赖政策协议,如《美墨加协议》(USMCA),通过这些协议维持其在区域市场份额。在全球贸易摩擦加剧背景下,美国玉米中长期竞争优势存在较大疑问。巴西、阿根廷等国家玉米出口量不断增加,对美国玉米市场份额形成持续挤压。这些国家的玉米不仅价格具有优势,而且在种植技术和产量上也不断提升,能够更好满足国际市场需求。美国玉米在全球市场上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其市场份额维持和扩大面临严峻挑战。如果美国不能在价格、质量和贸易政策等方面做出有效调整,其在全球玉米出口市场的地位可能进一步受到削弱。
五、后市展望:供需宽松周期延续,静待驱动因素破局(一)短期:季节性压力主导,反弹空间有限
展望 8-9 月,玉米市场将面临多方面季节性压力,这将对价格形成较强压制,使得价格反弹空间极为有限。在国际市场上,南美地区玉米丰产余粮仍在持续供应。巴西和阿根廷的玉米大量涌入市场,其出口节奏在这两个月将进一步加快。福斯港玉米 FOB 报价持续处于低位,以极具竞争力的价格冲击着全球玉米市场。与此同时,北半球的美国、中国等主产国新季玉米也将陆续上市。美国玉米凭借庞大种植面积和良好生长态势,新季上市量预计将大幅增加;中国虽然种植面积略有减少,但稳定的单产也保证了一定上市规模。国内进口玉米拍卖也在持续进行,大量进口玉米不断投放市场,进一步增加市场供应压力。在需求端,饲料企业普遍维持 “随用随采” 的谨慎策略。生猪养殖行业持续低迷使得饲料需求增长乏力,自繁自养盈利降至 67.97 元 / 头 ,养殖户为控制成本,对玉米采购极为谨慎。深加工企业同样面临困境,淀粉库存高企,截至目前已达到 120 万吨,同比增长 15% 。高库存使得企业难以进行集中备货,对玉米采购需求也相应减少。在这种供应大幅增加而需求却难以提振的情况下,预计内外盘玉米价格将继续承压下行。CBOT 玉米期货价格可能进一步下探至 450 美分 / 蒲式耳 ,国内期价也将考验 2200 元 / 吨关口 。市场参与者对短期内玉米价格走势普遍持悲观态度,价格下行压力短期内难以缓解。
(二)中期:关注三大变量,或成止跌关键
从中期来看,玉米市场走势将主要取决于三个关键变量,这些变量的变化可能成为玉米价格止跌的关键因素。天气因素仍然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变量。8 月是美国玉米生长关键时期,如果此时美国中西部地区出现干旱天气,将对玉米单产产生重大影响。目前气象模型显示,出现这种干旱情况的概率为 25% 。一旦干旱发生,玉米单产预估可能下调 3-5% ,这将触发市场对供应的担忧,进而推动价格上涨。需求端的变化也不容忽视。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玉米消费国,其需求的边际改善将对市场产生重要影响。生猪去产能的加速是一个重要观察点,如果能繁母猪目标调减至 3588 万头 ,这将带动饲料补库需求增加,从而阶段性地提振玉米消费。宏观政策的干预也可能改变市场悲观预期。如果美国农业部(USDA)下调全球期末库存预估,这将向市场传递供应趋紧信号,从而改变市场预期。中国启动临储收购,也将直接改变市场供需格局,对价格形成有力支撑。这些宏观政策的调整,将对市场信心产生重要影响,可能促使价格止跌回升。
(三)长期:产能优化与消费升级重构平衡
从长期视角审视,全球玉米市场正处于关键转型阶段,正从过往单纯以 “量增驱动” 的模式,迈向更为注重 “质效竞争” 的全新发展阶段。在这一转型进程中,各国均积极探寻新型发展路径,以契合市场变化。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玉米生产国与出口国,大力推动生物燃料用玉米的发展。目前,生物燃料用玉米占美国玉米消费总量的 28%,且这一比例仍在持续攀升。通过发展生物燃料,美国不仅能够提升玉米附加值,还能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巴西亦积极拓展高附加值玉米深加工产业。借助发展深加工,巴西可将玉米转化为淀粉、糖浆、酒精等更多高价值产品,进而提升玉米的经济效益。在国内,为提升农业生产效益与可持续性,正加速推进玉米 - 大豆轮作种植模式。通过此轮作方式,能够优化土地资源利用,减少病虫害发生概率,提高土壤肥力,从而实现玉米产能的优化。随着这些变革逐步推进,预计至 2026 年,全球玉米库存消费比将降至 20% 以下。这意味着市场供需关系将得到进一步优化,价格有望进入全新周期。然而,当前市场仍需历经 6 - 12 个月的产能出清与库存消化期。在此过程中,市场将面临诸如产能调整难度大、库存消化压力高等诸多挑战。唯有顺利度过该阶段,玉米市场方可真正实现供需平衡与价格稳定,迎来全新发展机遇。
结语:在 “丰产陷阱” 中寻找预期差
2025 年的玉米市场,无疑处于 “供应过剩与估值修复” 的激烈博弈阶段。全球产量攀升至历史高位,国内缺口逻辑被彻底证伪,价格探底本质上是对前期乐观预期的深度修正。在此过程中,市场的每一次波动,均紧密牵动着产业端与投资者的神经。
对于产业端而言,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成本管控成为关键要素。美国农场主通过推广抗逆品种,有效降低单位产量成本;中国企业则着力提升饲料转化效率,降低对玉米的过度依赖。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投资者则需保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等待 “天气炒作、政策托底、消费回暖” 三大信号依次显现。天气炒作往往会引发市场对供应的担忧,进而推动价格上涨;政策托底能够稳定市场预期,增强投资者信心;消费回暖则是市场需求的直接反映,能够带动价格回升。
市场从来不缺乏机会,缺少的是对 “供需错配” 的敏锐洞察。当 12.66 亿吨的产量预期被充分定价,那些尚未被发掘的边际变化,或许将成为下一轮行情的起始点。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市场中,唯有深入剖析市场动态,精准把握供需关系的微妙变化,方能在 “丰产陷阱” 中寻找到预期差,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