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大豆 “丰产不丰收”:收获季遭遇史上最冷开局
(一)优良率连续下滑,产量预期承压
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截至 9 月 6 日,美国大豆优良率为 64%,虽处于历史较高水平,但相较于前两周的高点已下降 5%,且连续第二周出现回落态势。南达科他州、明尼苏达州等主要产区受 8 月下旬干旱气候影响,单产预估下调 2 - 3 蒲式耳 / 英亩。同时,种植面积同比减少 3%,基于此,市场普遍预期 9 月供需报告中,或首次将 2025 年美国大豆产量下调至 11800 万吨,与 7 月预估相比减少 200 万吨。
(二)中国买家 “集体缺席”,豆农陷入 “卖粮困境”
在以往年份,9 月通常是中国采购美国大豆的黄金时期,例如 2024 年同期已签约 800 万吨。然而,2025 年截至目前,新季美国大豆对华销售为零。美国大豆协会主席凯莱布?拉格兰警示称:“中国在美豆出口中占比达 25%,当前零订单的情况已致使豆农库存积压超过 500 万吨,仓储成本同比上涨 40%,部分中小农场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二、中国进口 “南辕北辙”:南美供应链重构背后的三大逻辑
(一)价格与物流的双重碾压
价格优势显著:巴西大豆到岸价为 383 美元 / 吨,相较美国大豆价格便宜 20%,并且无需承担因绕道巴拿马运河产生的 35 天运费(美国大豆运输周期为 55 天,巴西仅为 25 天)。
供应链深度绑定:中国在巴西投资 200 亿美元用于升级港口和铁路等基础设施。2025 年,巴西对华大豆出口预计将达到 7500 万吨,占其总产量的 65%。此外,来自阿根廷、乌拉圭等国的订单总量也超过 800 万吨,已形成 “南美三角” 供应网络。
政策风险规避:由于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存在,中国企业担忧美国大豆加征 25% 关税会导致成本急剧增加,自 6 月起已全面暂停采购,转而寻求能够提供长期价格锁定协议的南美供应商。
(二)国储与南美货源形成 “双保险”
中国海关数据表明,8 月大豆进口量达到 1228 万吨,创下同期纪录。1 - 8 月累计进口 7800 万吨,其中来自巴西的大豆占比 71%,来自阿根廷的占比 12%。再加上 4500 万吨的国家储备大豆库存,足以满足至 2025 年底的市场需求。德国《油世界》指出:“中国通过‘南美现货 + 国储拍卖’的策略组合,已成功构建起抵御美国大豆断供风险的安全保障。”
三、国内豆粕市场 “冰火两重天”:当前宽松与远期担忧的拉锯战
(一)短期供应过剩压制价格
库存高企难消化:截至 9 月中旬,油厂豆粕库存达到 113 万吨,相较于 7 月增长了 15%。饲料企业库存可用天数超过 30 天,终端市场观望情绪浓厚,8 月豆粕成交量同比下降 22%。
养殖利润低迷:当前生猪养殖头均亏损 50 元,家禽存栏量环比下降 3%。饲料企业普遍将豆粕使用比例从 20% 下调至 17%,并转向菜粕、棉粕等替代品,这进一步抑制了豆粕的市场需求。
(二)四季度 “供需错配” 预期升温
到港量或现断崖式下跌:10 月之后,南美大豆进入销售淡季,预计 11 - 12 月到港量环比将减少 30%。而国内四季度豆粕需求,由于生猪、家禽出栏旺季的到来,预计将增长 10%,供需缺口可能达到 200 万吨。
政策托市与市场博弈:国家已启动国储大豆拍卖,自 11 月起每月投放 200 万吨。但市场担忧拍卖节奏难以满足需求的激增,部分油厂已提前布局从阿根廷进口豆粕,其到岸价比国产豆粕高出 50 元 / 吨,这暗示了市场的看涨预期。
四、多空交织下的市场走向:短期震荡与长期重构
(一)美盘大豆:中国缺席 vs 新粮上市的双重压力
从短期来看,9 月美国大豆收割进度加快(预计下周将首次公布收获数据),同时中国订单零成交,受此影响,美盘期价承压下探至 1200 美分 / 蒲式耳。但从长期角度分析,若巴西遭遇干旱(10 月产区降水预计减少 15%),可能引发全球大豆供应格局的再平衡,美国大豆或在 11 月之后迎来估值修复。
(二)国内豆粕:从 “供需宽松” 到 “预期驱动”
短期(9 - 10 月):价格将维持在 3800 - 4000 元 / 吨区间震荡,高库存将限制价格上行空间,需警惕油厂 “催提” 行为导致的价格小幅回调。
中长期(11 月起):若南美供应不及预期,且国储拍卖节奏放缓,价格或突破 4200 元 / 吨。饲料企业可逢低锁定 30 - 45 天用量,以规避旺季采购风险。
结语:大豆贸易格局生变,产业需重构 “风险对冲” 思维
2025 年美国大豆 “零订单” 事件,并非仅仅是短期贸易摩擦的结果,更是全球大豆供应链深度重构的典型体现。对于国内产业而言,不仅要警惕短期供应过剩下的价格波动风险,更应布局长期 “多源采购 + 库存调节” 策略。当 “美国大豆依赖” 成为历史,如何在南美供应、国产大豆、替代蛋白之间寻求平衡,将成为抵御市场风险的核心关键。(数据支持:美国农业部、中国海关、卓创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