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频道
产经·企业  曝 光 台  本网动态  畜牧舆情  
当前位置:首页产经·企业名企动态 → 文章内容

三大猪企7月销售数据透视:量增价跌下的行业分化与突围路径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25/8/8 14:06:54 关注:88 评论: 我要投稿

  一、猪企 7 月销售全景:冰火两重天的分化格局

  (一)销量增速分化:温氏逆市扩张,牧原新希望阶段性调整

  在 2025 年 7 月的生猪市场中,牧原股份、温氏股份与新希望三家行业巨头的销量数据,深刻反映出行业内部的复杂态势,呈现出显著的分化格局。
  牧原股份作为行业领军者,其市场动态备受关注。2025 年 7 月,牧原股份销售商品猪 635.5 万头,同比增长 13.02%,这一数据体现了其在市场中的深厚根基与稳定的发展态势。然而,环比下降 9.5% 的情况,显示出其主动收缩的战略意图。在市场供需关系的动态变化中,牧原股份基于对市场潜在风险的敏锐洞察,如同经验丰富的航海者根据海况调整航向,通过控制出栏量,避免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加剧,以维持自身在行业中的优势地位。
  温氏股份在 7 月实现了逆势增长,销售生猪 316.48 万头(其中毛猪和鲜品 264.58 万头,仔猪 51.9 万头),环比增长 5.24%,同比增长高达 36.22%。温氏股份销量同比上升,主要归因于前期投苗增加以及外卖仔猪策略的实施。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其前瞻性的战略布局与多元化的销售策略。增加投苗量如同储备战略资源,而外卖仔猪则有效拓宽了销售渠道,使其在市场竞争中成功抢占更多份额,成为三大猪企中唯一环比正增长的企业。
  新希望在 7 月销售生猪 130.25 万头,环比下降 2.06%,同比仅增长 3.21%。在规模扩张与成本管控的权衡中,新希望采取了稳健的发展策略。在当前竞争激烈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下,新希望深知盲目扩张可能带来的风险,因此秉持稳扎稳打的原则,在确保成本可控的前提下,逐步探索规模扩张的有效路径。
  (二)收入普降背后:价格下行碾压规模优势
  尽管三家猪企在销量上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同比增长,但在销售收入这一关键指标上,却无一例外地出现下滑。
  牧原股份作为行业龙头,商品猪销售收入 116.39 亿元,同比下降 10.41%,环比下降 9.1%。尽管凭借庞大的销售规模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在价格下行的市场环境下,规模优势难以抵御收入下滑的压力。这一现象如同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尽管企业拥有强大的市场份额,但面对市场价格的不利波动,仍难以维持收入的稳定增长。
  温氏股份销售生猪收入 48.77 亿元,环比下降 0.87%,同比下降 8.72%。虽然在销量上实现了可观的增长,但其收入同样受到价格因素的严重制约。这就好比在商业运营中,企业虽然实现了业务量的增长,但由于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仍难以实现收入的同步提升。温氏股份在努力扩大市场份额的同时,不得不面对价格低迷带来的收入减少问题。
  新希望销售生猪收入 18.02 亿元,环比下降 3.67%,同比下降 24.62%,成为跌幅最大的企业。这一数据反映出新希望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的巨大挑战。在成本控制和市场拓展方面,新希望可能面临比其他两家企业更大的压力,导致其在销售收入上的表现相对不佳。
  综合来看,三大猪企销售收入的集体下降,深刻揭示了当前生猪行业的严峻现实:即使企业通过规模扩张增加了销量,但在价格持续下行的市场环境中,头均收入普遍同比减少超 20%,规模优势难以弥补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整个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二、核心数据拆解:量、价、利的三维博弈
  (一)销售均价:环比微涨难掩同比暴跌,行业仍处 “赔本卖猪” 期

  在销售均价这一关键维度上,三大猪企在 2025 年 7 月呈现出复杂的态势。从环比数据来看,市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暖迹象,三家企业销售均价环比均实现 1.3%-1.8% 的小幅反弹。牧原股份商品猪销售均价达到 14.3 元 / 公斤,环比上升 1.6%;温氏股份毛猪销售均价为 14.58 元 / 公斤,环比上升 1.32%;新希望商品猪销售均价 14.44 元 / 公斤,环比上升 1.83%。这些数据表明,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价格下跌后,市场价格开始出现阶段性回升。
  然而,从同比数据来看,行业仍深陷困境。三家企业的销售均价同比跌幅均超 20%,温氏毛猪均价同比降 23.06%,新希望降 23.19%,牧原降 21.86%,均低于 15 元 / 公斤的行业平均成本线。这意味着每卖一头猪仍亏损 100-200 元,给企业带来沉重负担。尽管 7 月价格有短期反弹,但仍未摆脱近 3 年的下行通道。消费端需求疲软,猪肉替代产品增多,使得生猪价格缺乏持续上涨的动力。
  (二)结构差异:仔猪销售成温氏 “缓冲垫”,牧原内销占比提升

  除销售均价外,三家猪企在销售结构上也存在明显差异。温氏股份在仔猪销售方面表现突出,仔猪销售占比达 16.4%,51.9 万头仔猪外售成为其业务亮点。在市场行情不佳的情况下,仔猪销售为温氏提供了额外的收入来源,有效对冲了毛猪亏损的压力,成为其市场竞争中的 “缓冲垫”。
  牧原股份则在内部销售上发力,向子公司牧原肉食销售 237.7 万头商品猪,占比 37.4%。通过内部屠宰消化,牧原股份有效减少了市场波动对自身的影响,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相比之下,新希望仔猪销售占比不足 5%,在猪价低迷期,这种销售结构使其抗风险能力较弱。在市场竞争中,新希望需要进一步优化销售结构,提升自身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成本暗战:牧原成本优势扩大,新希望降本成效显著

  在成本控制方面,三大猪企展现出各自的实力。尽管收入下滑,但头部企业在成本管控上拉开了差距。
  牧原股份一直以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著称,2025 年上半年养殖成本降至 13 元 / 公斤以下,7 月头均亏损收窄至 50 元。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精细化管理,牧原股份不断降低养殖成本,扩大了在行业中的成本优势,如同优秀运动员通过不断训练提升竞技水平。
  新希望在降本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场线改造等一系列措施,成本同比降 1.2 元 / 公斤,成为唯一上半年扭亏的企业。新希望在育种、养殖技术、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全面优化,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成功实现逆袭。
  而温氏股份由于扩张投入增加,成本维持在 14 元 / 公斤,盈利压力较大。在扩张过程中,温氏股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增加了成本压力。未来,温氏股份需要在扩张和成本控制之间找到平衡,提升自身盈利能力。
  三、深层原因剖析:产能过剩下的行业 “内卷” 加剧

  (一)供给端:产能去化缓慢,过剩压力持续释放

  在生猪市场供给端,产能去化缓慢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给市场带来巨大过剩压力。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5 年 6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达到 4038 万头,连续 2 个月出现反弹,远超 4100 万头的调控上限。这预示着未来 6 个月,生猪供给量将持续增长,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有效缓解。
  以牧原股份和温氏股份为例,2025 年 7 月它们的销量同比增幅均超过 10%,展现出强大的产能释放能力。牧原股份凭借规模化养殖优势和高效生产管理体系,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主动释放产能,成为行业产能输出的重要力量。温氏股份通过前期投苗增加以及外卖仔猪等策略,积极抢占市场份额,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态势。这种主动释放产能的行为,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企业扩大市场份额,但也使市场供过于求的矛盾更加尖锐,导致猪价持续下行,整个行业陷入 “内卷” 困境。
  (二)需求端:消费疲软叠加替代冲击,价格传导失效

  在需求端,消费疲软和替代产品的冲击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两大难题,导致价格传导机制失效,行业陷入恶性循环。
  2025 年 7 月白条肉批发价降至 18 元 / 公斤,与春节前相比下降 20%,反映出市场需求严重不足。在终端农贸市场,销量下降 15%,消费者对猪肉需求明显减少。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居民饮食结构日益多元化,禽肉、鸡蛋等替代产品因其价格相对较低、营养丰富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青睐,导致猪肉市场份额被不断挤压。
  屠宰企业作为连接生猪养殖和市场消费的重要环节,也面临巨大困境。开工率仅为 23.6%,大量屠宰产能处于闲置状态。毛白价差倒挂 4.09 元 / 公斤,即生猪收购价格高于白条肉销售价格,使得屠宰企业每进行一次屠宰加工都要承受亏损。为减少损失,屠宰企业采取压价拒收大猪的策略,进一步倒逼养殖户 “杀大留小”,导致市场生猪供应结构失衡,价格下跌螺旋加剧。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养殖企业降低生猪价格,也难以刺激市场需求增长,价格传导机制完全失效,整个行业陷入低迷困境。
  (三)策略分化:扩张派 VS 收缩派,不同路径下的风险对冲

  面对行业严峻形势,三大猪企采取截然不同的发展策略,形成扩张派与收缩派的鲜明对比,这些策略背后折射出行业从规模竞争转向价值竞争的深刻变革。
  温氏股份选择 “以量补价” 的扩张策略,通过增加投苗、外售仔猪等方式,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试图通过规模效应弥补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2025 年 7 月,温氏股份生猪销量同比增长高达 36.22%,其中仔猪销售占比达 16.4%,51.9 万头仔猪外售成为其销量增长的重要支撑。通过这一策略,温氏股份成功扩大现金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牧原股份依托强大的屠宰端整合能力,构建 “养殖 - 屠宰 - 加工” 全产业链闭环,通过产业链协同效应抵御市场风险。牧原股份向子公司牧原肉食销售 237.7 万头商品猪,占比 37.4%,通过内部屠宰消化,减少市场波动对自身影响。同时,牧原股份不断拓展产业链上下游,加强与供应商和销售商合作,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
  新希望采取收缩规模、聚焦成本的策略,将资源向饲料、食品端倾斜,通过优化业务结构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在猪价低迷期,新希望仔猪销售占比不足 5%,通过收缩规模减少市场风险。同时,新希望加大在饲料研发和食品加工领域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自身竞争力。
  这三种不同策略,反映出行业从单纯规模竞争向价值竞争的转变。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单纯规模扩张已难以应对复杂市场挑战,企业需更加注重成本控制、产品质量提升和产业链整合,通过提供更高价值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市场。
  四、行业影响与后市展望:在 “寒冬” 中寻找破局点

  (一)短期影响:中小散户加速退出,产业集中度再提升

  三大上市猪企 2025 年 7 月的销售数据,对市场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从市场份额角度看,头部企业优势愈发明显,市占率持续扩大。牧原股份 7 月销售商品猪 635.5 万头,占全国生猪销量的 6.8%;温氏股份与新希望的销量合计占比达到 4.2%,CR3 超过 11%。这表明头部企业已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其经营策略和市场动态足以影响整个行业走向。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小散户在激烈市场竞争中面临巨大生存压力。由于持续亏损加剧,每头猪亏损额超过 600 元,对资金实力薄弱的中小散户造成沉重打击。据相关数据显示,2025 年 7 月中小散户退出率高达 15%。大量中小散户的退出,使行业产能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行业正从传统 “散养为主” 模式加速向 “集团化博弈” 时代迈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头部企业凭借强大资金实力、先进技术和完善管理体系,将在市场中发挥更大影响力。
  (二)中期挑战:成本管控成生死线,产业链协同是关键

  在当前生猪价格长期低于成本线的严峻形势下,成本管控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产业链协同则是企业突破困境的重要途径。企业之间的盈利分化愈发明显,具备种猪育种优势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以牧原股份为例,其独特的 “轮回二元育种体系” 大幅降低父母代母猪生产成本,为其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这种育种体系通过科学的遗传选育和繁殖管理,实现种猪生产的高效化和优质化,从而降低整个养殖过程的成本。
  具备饲料自供能力的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也具有显著优势。新希望通过优化饲料配方,降低饲料成本,提高养殖效益。饲料成本在生猪养殖成本中占比极高,实现饲料自供能够有效控制成本关键环节。企业可根据生猪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精准调配饲料,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采购成本。
  拥有屠宰加工配套的企业,在市场波动中展现出更强抗风险能力。温氏股份通过构建 “养殖 - 屠宰 - 加工” 全产业链闭环,实现产业链协同发展。在这一闭环体系中,养殖环节生产的生猪可直接进入屠宰加工环节,减少中间环节成本和风险。同时,企业可根据市场需求精准调整生产策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据相关数据显示,全产业链企业的成本较单一养殖企业低 1.5 元 / 公斤,这一成本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尤为重要。在价格低迷的市场环境下,成本的微小差异可能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加强产业链协同,构建完善的产业链体系,是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后市展望:8 月或迎阶段性反弹,长期仍需产能深度去化

  从短期来看,2025 年 8 月生猪市场可能迎来阶段性反弹。中秋佳节前夕,食品厂为满足市场需求进行低价备货,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猪价上涨,预计猪价有望反弹至 14.5 - 15 元 / 公斤。然而,市场的复杂性对这一反弹形成诸多限制。当前存栏体重超 125 公斤的大猪占比达到 30%,一旦猪价上涨,养殖户可能大量抛售大猪,导致市场供应增加,限制猪价反弹空间。
  从长期来看,生猪行业要重回供需平衡轨道,仍需经历产能深度去化过程。目前能繁母猪存栏量仍处于高位,需降至 3800 万头以下,才能有效缓解市场过剩压力。预计这一过程至少持续 6 - 12 个月。在此期间,企业需不断优化产能结构,降低成本,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只有这样,当市场迎来转机时,企业才能迅速抓住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语:穿越周期的 “生存法则”
  2025 年 7 月数据表明,生猪行业已深陷 “成本战 + 价值战” 的关键阶段。牧原股份的规模效应、温氏股份的结构调整、新希望的多元转型,虽路径不同,但都是对 “量增价跌” 困局的积极探索。
  对于投资者而言,在当前复杂市场环境下,关注成本管控能力强、产业链完整的龙头企业,是规避风险、实现收益的合理选择。这些龙头企业凭借强大成本控制能力和完善产业链体系,在市场波动中保持相对稳定经营业绩,为投资者提供可靠回报。
  对于养殖户来说,借鉴头部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经验,如将 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提升至 28 头以上、料肉比降至 3.2:1,是提高养殖效率、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头部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养殖户能够提升自身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在行业困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尽管猪周期难以消除,但那些在低谷中修炼内功的企业,终将迎来下一个上行周期。在充满挑战的生猪行业中,只有具备强大实力和坚定信念的企业,才能在困境中坚守,在机遇来临时迅速崛起,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进行删除,电话:1352007206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文章来源:现代畜牧网     文章作者:豆包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山东养猪“变形计”:从散户突围到产业链逆袭2025/8/11 9:36:19
猪价破位下行创17个月新低:跌势背后的三重压力与抄底时机研判2025/8/11 9:00:25
2025上半年生猪产能地图:三大梯队角力,区域分化背后的产业密码2025/8/11 8:41:27
生猪产能调控关键期:百万能繁母猪调减如何影响你的菜篮子?2025/8/10 21:27:25
生猪价格创年内新低,百万能繁母猪调减背后的产业突围战2025/8/10 21:23:04
猪价旺季不旺?当前猪肉市场的供需困局与破局点2025/8/10 20:02:24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您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更多>>

版权所有 现代畜牧网 Copyright©2000-2025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2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