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猪市场拉响 “产能过剩” 警报:数据背后的供需失衡
(一)产能高位运行的三重警示
在生猪养殖行业领域,存栏量、能繁母猪数量以及仔猪与中大猪的存栏数据,宛如蕴含未来市场走向关键信息的重要依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截至 6 月末,全国生猪存栏量一举突破 4.24 亿头大关,同比增长 2.2% ,此数据表征着庞大的生猪供应基础,预示未来市场猪肉投放量存在潜在增长态势。能繁母猪存栏量达到 4043 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 3.7%,直逼 4000 万头的产能调控绿色区域上限。能繁母猪作为生猪生产的核心源头,其数量直接决定未来仔猪的供应量,当下这一数据处于高位运行状态,无疑为未来生猪产能的持续增长奠定基础。
更为关键的是,5 月龄以上的中大猪存栏量与上半年全国新生仔猪量均处于历史高位水平。5 月龄以上中大猪再过 1 - 2 个月就将陆续出栏,新生仔猪经过育肥,也将在未来 6 - 12 个月内进入市场。这两组数据清晰预示着下半年和明年春节后,生猪出栏量将迎来一波高峰。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专家朱增勇指出,若不及时调控,按照当前趋势发展,2025 年春节后生猪养殖出现亏损的概率将超过 70%,届时养殖户将面临收入锐减、资金链紧张等困境,整个生猪产业也将遭受严重冲击。
(二)猪价低迷成常态:消费淡季叠加供应过剩
近期,猪价持续低迷,已成为生猪市场的常态化现象。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数据显示,截至 7 月 30 日,全国生猪出场价格为 14.53 元 / 公斤,较 7 月 23 日下跌 1.69%,价格下行趋势显著。猪粮比价降至 6.05,已逼近三级预警线,这意味着生猪养殖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养殖户的收益受到严重影响。
造成猪价低迷的主要原因是消费端的疲软与供应端的过剩。从需求侧分析,高温天气是影响猪肉消费的重要因素。夏季高温,居民饮食偏好转向清淡,对油腻的猪肉需求大幅减弱,更倾向选择蔬菜、水果等清爽食物。同时,学校放假使得食堂集中采购量大幅减少,作为猪肉消费的重要渠道之一,食堂采购量的下滑直接导致市场上猪肉销售量下降,白条肉走货不畅。屠宰企业的开工率也因此受到影响,仅维持在 26.94% 的低位,企业不敢大量收购生猪,进一步打压了猪价。
而在供应端,生猪出栏节奏平稳,市场供应量充足。前期能繁母猪的高存栏量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生猪供应,市场上猪肉供大于求的局面愈发严重。这种供需失衡的状况使得猪价在短期内难以有效回升,即便在传统的消费旺季,也难改 “旺季不旺” 的格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7 月猪肉价格同比下降 8.5%,降幅较上月扩大 1.0 个百分点,猪肉价格的持续走低,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拖累作用也在持续扩大,影响着整体物价水平的稳定 。
二、政策组合拳出击:百万能繁母猪调减的底层逻辑
(一)能繁母猪:生猪产能的 “总开关” 与 “周期调节器”
在生猪养殖的庞大体系中,能繁母猪存栏量堪称掌控全局的关键要素。其并非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而是决定 10 个月后商品猪出栏规模的核心因素。一头能繁母猪平均每年可产 2 - 3 窝仔猪,每窝产仔数在 10 - 15 头左右,由此计算,一头能繁母猪一年就能为市场贡献 20 - 40 头仔猪 。这些仔猪经过育肥,便成为市场上的商品猪。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多少,直接决定未来生猪市场的供应量,进而影响市场供需平衡与价格走向。
农业农村部明确提出 “调减 100 万头” 能繁母猪的目标,将总量控制在 3950 万头左右,这一决策具有深刻的考量。目前,市场上部分低产母猪年产仔数低于 24 头,生产效率低下,不仅浪费养殖资源,还增加了养殖成本。通过淘汰这些低产母猪,从源头上削减了约 900 万头商品猪的潜在供给。这一举措为市场争取到供需再平衡的宝贵缓冲期,避免未来生猪供应的过度饱和,稳定猪价与市场秩序。
(二)“控量 + 提质” 双轨调控:打破周期波动恶性循环
为打破猪周期的恶性循环,政策端实施了 “控量 + 提质” 的组合调控策略,从多个维度对生猪市场进行调节。
在产能结构优化方面,牧原、温氏等龙头企业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以牧原为例,其年内计划减少能繁母猪 32 万头,按照一头能繁母猪一年可贡献约 28 头仔猪,且仔猪育肥后成为商品猪的比例来计算,这相当于压缩了约 900 万头生猪的供给。这些龙头企业通过淘汰低效产能,提高了养殖效率与生猪品质,为行业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同时,行业内其他企业也纷纷效仿,加速淘汰低产母猪,优化产能结构,使整个行业的生产效率得到提升。
出栏节奏管控也是关键环节。政策要求商品猪出栏均重控制在 120 公斤以内,这一举措具有多重意义。从供应角度来看,单头猪减少饲料消耗 15 公斤,减少了市场上猪肉的投放量,缓解了短期供应压力。从成本角度分析,这节约了养殖成本,每头猪可节约成本 80 元左右。而且,合理的出栏体重还有助于提高猪肉品质,满足消费者对优质猪肉的需求。一些养殖场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合理调整饲料配方与喂养时间,使生猪在达到 120 公斤左右时,肉质鲜嫩,肥瘦比例恰到好处,受到市场的广泛欢迎。
市场秩序规范同样不容忽视。为遏制投机性囤货抬价行为,相关部门严禁向二次育肥客户供猪,并通过 GPS 轨迹追踪等先进技术,确保生猪直连屠宰场。在实际操作中,运输车辆上安装了 GPS 定位装置,实时记录车辆行驶轨迹,一旦发现车辆偏离预定路线,相关部门便能及时介入调查。这一措施有效地打击了二次育肥带来的市场乱象,稳定了猪价。过去,一些投机者利用二次育肥哄抬猪价,导致市场价格波动剧烈,养殖户与消费者都深受其害。如今,随着市场秩序的规范,猪价更加稳定,市场环境更加公平有序。
三、猪价与 CPI 的 “双向绑定”:短期承压与长期利好
(一)当前 CPI 为何被猪肉 “拖后腿”?
在 7 月的经济数据中,CPI 同比持平这一结果备受关注,而猪肉价格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成为拖累 CPI 的重要因素。7 月猪肉价格同比下降 8.5%,降幅较上月进一步扩大 1.0 个百分点 ,这一价格走势直接拖累 CPI 约 0.13 个百分点,在食品价格对 CPI 的下拉影响中占比显著。
从市场实际表现来看,鲜销率持续低于 90%,意味着市场上的猪肉销售速度放缓,大量猪肉未能及时以鲜肉形式销售出去。屠宰企业为减少损失,不得不被动增加冻储,导致冻品库容率微升至 17.11%。这一现象反映出终端消费市场对高价猪肉的接受度不足,消费者在购买猪肉时更加谨慎,倾向于选择价格更为亲民的产品,低价猪肉成为市场主流。在一些农贸市场,消费者在购买猪肉时会反复比较不同摊位的价格,对于价格稍高的猪肉往往会选择观望。这种消费心理和行为使得猪肉价格难以提升,进而对 CPI 产生持续的下拉作用,影响了整体物价水平的稳定。
(二)产能调控如何助力 CPI “回暖”?
从中长期来看,农业农村部提出的 100 万头能繁母猪调减目标,将引发一系列积极的连锁反应,为 CPI 的回升带来希望。假设这一调减目标能够顺利达成,按照生猪的生长周期推算,大约在 2025 年二季度后,生猪出栏量将逐渐见顶回落。随着市场上生猪供应量的减少,供需关系将逐步得到改善,猪肉价格有望迎来上涨趋势。特别是在四季度腌腊消费旺季,居民对猪肉的需求会大幅增加,市场对猪肉的消化能力增强,此时猪肉价格有望回升至 22 - 23 元 / 公斤。在以往的腌腊旺季,猪肉价格往往会因为需求的激增而出现明显上涨,市场上的猪肉销量也会大幅提升,这将对 CPI 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光大证券在研究报告中明确指出,当前物价读数仍然偏弱,其中生猪供给偏多是主要制约因素。而通过有效的产能调控,减少能繁母猪存栏量,能够从源头上缓解供给端的压力。随着生猪供应量的合理调整,猪肉价格将逐渐稳定并回升,进而带动 CPI 摆脱当前受猪肉价格负向拖累的困境。当猪肉价格回升后,居民在食品消费方面的支出可能会相应增加,这将对整个消费市场产生拉动作用,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为 CPI 的回升注入动力,推动经济的良性循环 。
四、产业格局重塑:从 “规模内卷” 到 “效率竞争”
(一)龙头企业的 “去产能” 突围战
在生猪产能调控的进程中,牧原、温氏等头部企业率先开启了一场 “去产能” 突围行动,成为行业变革的引领力量。
以牧原股份为例,其在产能调控方面展现出强大的决心与行动力。牧原的能繁母猪存栏量从最高时的 362 万头,逐步压减至 330 万头,这一举措对市场产能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在能繁母猪数量减少的同时,牧原同步发力提升 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指标,将其提升至 28 头以上 。这意味着,即使能繁母猪数量减少,但每头母猪每年能够提供的断奶仔猪数量却增加了,从而保证了整体仔猪的供应质量与数量。牧原通过不断优化母猪的饲养管理,引进先进的育种技术,为母猪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营养搭配,使得母猪的繁殖性能得到显著提升。
温氏股份则另辟蹊径,利用自身的数字化优势,建立了生猪流向大数据平台。该平台能够实时监控 100 公斤以上肥猪的存栏量,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精准分析,温氏可以提前预测市场供需变化,避免人为制造供应紧张的情况发生。在实际操作中,温氏通过平台监测到某地区肥猪存栏量过高时,会及时调整该地区的出栏计划,增加出栏量,以平衡市场供需。温氏还利用大数据平台,对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制定个性化的销售策略,提高了市场占有率。
这些头部企业的积极行动,不仅使自身的合规出栏率提升至 92%,抗周期能力显著增强,也为整个行业树立了典范,引领着行业朝着更加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它们在产能过剩的形势下,稳定着市场的秩序,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借鉴 。
(二)中小散户加速出清: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
在政策压力与市场困境的双重影响下,中小散户在生猪养殖行业中的生存空间愈发狭窄,加速出清的趋势明显。据统计,中小散户的退出率高达 15%,这一数据反映出众多中小养殖户面临的艰难处境。
规模化养殖凭借多方面优势,逐步扩大市场份额,推动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在生物安全方面,规模化养殖场建立了完善的防疫体系,从养殖场的选址、布局,到人员、车辆的进出管理,都有严格规定。养殖场周围设置隔离带,进入养殖场的人员和车辆都要经过严格的消毒和检查,有效降低了疫病传播的风险。相比之下,中小散户由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防疫措施往往不到位,一旦发生疫病,损失惨重。
成本管控能力也是规模化养殖的一大优势。头部企业通过规模化采购、精细化管理等手段,将完全成本降至 12 - 12.5 元 / 公斤,而中小散户的成本则普遍在 13.5 元 / 公斤以上 。在猪价低迷的市场环境下,成本的差异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生存能力。规模化企业凭借低成本优势,即使在价格较低时也能保持一定的利润空间,而中小散户则可能面临亏损甚至破产。
政策执行力方面,规模化企业能够更好地响应国家政策,积极配合产能调控,淘汰低效产能,优化产能结构。而中小散户由于缺乏组织性和信息渠道,对政策的理解和执行往往不够到位,在政策调整中处于被动地位。
随着中小散户的加速出清,行业 CR10(前十企业产能占比)从 35% 跃升至 42%,行业从过去的 “量的扩张” 阶段,逐步转向 “质的比拼” 阶段。规模化养殖企业凭借其优势,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发展的主导力量,推动着整个行业向高质量、高效率的方向迈进 。
五、后市展望:短期震荡筑底,长期拐点可期
(一)短期(1-3 个月):供需博弈下的价格磨底
在未来 1 - 3 个月的短期内,生猪市场将持续处于供需博弈的状态,价格也将陷入震荡磨底的阶段。从需求侧来看,高温天气仍将延续,居民对猪肉的消费热情难以快速回升,消费端的疲软态势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性改变。学校放假期间,食堂采购量大幅减少,家庭消费成为猪肉消费的主要力量,但由于高温导致居民饮食清淡化,家庭对猪肉的采购量也有所下降。在一些城市的农贸市场,不少摊主反映,近期猪肉的销量明显不如以往,即使降价促销,效果也不明显。
供应端的压力依然巨大。前期高存栏的能繁母猪不断转化为生猪供应市场,生猪出栏量持续增加。据相关数据显示,预计 8 - 9 月生猪出栏量环比将增长 2% - 3%,这无疑给本就低迷的猪价带来更大的下行压力。在这种供需格局下,猪价在短期内或将继续在 13 - 14 元 / 公斤的区间内震荡徘徊,难以走出明显的上涨行情。
不过,市场并非完全缺乏支撑因素。国家的收储政策将成为稳定市场的重要力量。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明确表示,将适时启动年内第二批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工作。收储政策的实施,将减少市场上猪肉的供应量,缓解供大于求的局面,为猪价提供有力的托底支撑。在以往的市场波动中,收储政策多次发挥了稳定市场的作用,每当猪价过低时,收储政策的出台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振市场信心,阻止猪价的进一步下跌。
屠宰企业在这一时期也将继续维持低开工率的状态。由于市场需求疲软,白条肉走货不畅,屠宰企业为避免库存积压,不得不控制开工率。冻品库存的消化也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目前冻品库容率已经微升至 17.11%,后续需要等待中秋开学季等阶段性消费旺季的到来,才能有效促进冻品库存的消化,提升市场的活跃度 。
(二)中长期(6-12 个月):产能出清催生周期拐点
从中长期来看,随着产能调控政策的逐步落地生效,生猪市场有望迎来周期拐点,实现供需关系的再平衡。若能繁母猪调减目标顺利达成,按照生猪 10 个月左右的生长周期推算,2025 年上半年生猪出栏均重有望降至 120 公斤以下,这将有效减少市场上猪肉的投放量。与此同时,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减少也将使生猪供应逐步回归合理区间。
在产能出清的过程中,市场供需关系将发生根本性转变,猪价也将迎来上涨的契机。预计在 2025 年四季度,随着腌腊消费旺季的到来,居民对猪肉的需求将大幅增加,市场对猪肉的消化能力增强,猪价有望迎来年内高点,回升至 22 - 23 元 / 公斤。这一价格的回升,不仅将使养殖户的利润得到显著改善,也将对整个生猪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更为深远的影响在于,行业竞争逻辑将发生重大转变。以往,猪周期的剧烈波动使得行业内企业更多地关注短期的周期博弈,通过在价格低谷时扩大产能,在价格高峰时获取利润。而随着产能调控的常态化和市场的逐渐成熟,行业竞争将从 “周期博弈” 转向 “价值投资”。具备成本优势和合规产能的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它们凭借先进的养殖技术、科学的管理模式和稳定的产能,能够在市场波动中保持稳定的盈利水平,迎来利润中枢的抬升。这些企业将成为行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引领整个生猪产业朝着更加健康、稳定、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
结语:在调控中孕育健康周期
百万能繁母猪的调减,是生猪产业的一次重要自我革新。它不仅是对当前产能过剩的有效应对,更是中国生猪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折点。从过去的 “大起大落” 到如今追求 “稳质提效”,政策的引导与市场的倒逼共同推动着这个与 1700 万养殖户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同时紧密关联着 14 亿人菜篮子的重要产业,走向供需平衡、风险可控的全新发展周期。
在这个变革的进程中,消费者有望在短期内享受到猪肉价格相对较低的实惠,以更为经济的价格满足日常饮食需求。而对于生猪养殖从业者而言,单纯依赖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已成为过去式,唯有积极适应效率变革,不断提升养殖技术水平,优化养殖管理模式,加强成本控制,才能在新的市场周期中占据优势,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展望未来,随着产能调控政策的持续推进与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中国生猪产业必将迎来更加稳健、可持续的发展阶段,为保障国家的肉类供应安全、稳定物价水平以及促进农业经济的繁荣做出更为重要的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