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能红灯亮起:生猪产业的 “过热警报”
近期,生猪市场波动引发广泛关注。无论是菜市场猪肉价格的起伏,还是养殖场生猪存栏量的变化,均对消费者与养殖户产生重要影响。表面看似平常的市场动态,实则暗藏生猪产能重大问题。据农业农村部最新调度,我国生猪产能已阶段性偏高,产能调控工作已逐步展开。这不仅关乎养殖户经济收益,更与民众的 “菜篮子” 紧密相连。那么,生猪产能偏高的原因是什么?背后蕴含怎样的市场逻辑与政策考量?下面将进行深入探究。
(一)数据揭秘:产能偏高的三重信号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对生猪市场产生重大影响。6 月末,全国生猪存栏量达 4.24 亿头,同比增长 2.2%。这一数据表明生猪数量持续增加,市场猪肉供应愈发充足。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4043 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 3.7%,已接近产能调控绿色区域上限。能繁母猪在生猪生产中起关键作用,其数量直接决定未来生猪出栏量。当前能繁母猪数量偏高,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未来生猪供应,但已出现过度情况。
再看 5 月龄以上中大猪存栏量和上半年全国新生仔猪量,均处于历史高位。这两组数据预示未来 6 - 12 个月内,生猪出栏量将达到峰值。照此趋势发展,市场猪肉供应将严重过剩,猪价必然面临巨大下行压力。农业农村部预警指出,若不及时调控,2025 年春节后养殖亏损概率超 70%。这对广大养殖户构成巨大挑战,一旦养殖亏损,不仅影响养殖户收入,还可能导致整个生猪产业不稳定。
(二)猪周期轮回:第六轮周期的 “冰火两重天”
当前,我国生猪产业处于第 6 轮 “猪周期”,此轮周期呈现明显的 “冰火两重天” 态势。8 月第 1 周,猪价降至 14.53 元 / 公斤,同比暴跌 28.1%。这一价格让众多养殖户经济受损,辛苦养殖大半年的猪却难以盈利甚至亏本,令人忧虑。而在 2023 年同期盈利高峰期,价格曾高达 21 元 / 公斤。短短一年多,猪价大幅起伏,充分体现市场的不确定性。
这种剧烈波动的根源在于产能与消费错配。随着科技进步,生猪生产效率不断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猪供给弹性。然而,居民猪肉消费增速却放缓至 1.2%,供需失衡问题愈发突出。猪价上涨时,养殖户受利益驱动纷纷扩大产能;产能扩大后,市场猪肉供过于求,价格随之下跌。市场由此陷入 “价涨就扩产、扩产就过剩” 的恶性循环,给养殖户带来诸多困扰。
二、百万母猪调减:打破周期律的关键一仗
面对产能偏高的严峻形势,农业农村部果断采取行动,实施生猪产能综合调控,其中调减约 100 万头能繁母猪的举措备受关注。这一决策经过深入思考和精确测算,旨在从根本上解决生猪产能过剩问题,打破 “猪周期” 的恶性循环。
(一)政策组合拳:从 “量的调控” 到 “质的升级”
农业农村部制定了全面的 “政策组合拳”,提出 “三步走” 调控策略,从短期、中期到长期,对生猪产能进行全方位、多层次调控。
短期来看,引导淘汰低产低效能繁母猪 100 万头,使总量回归 3950 万头合理区间,这是当前紧迫任务。此举措如同为过热市场注入一剂 “退烧药”,可迅速缓解产能过剩压力。精准淘汰低产母猪,既能减少无效产能,又能优化母猪结构,提高整体生产效率。这类似于在果园中砍掉不结果或结果少的果树,集中养分供给优质果树,以提高果实产量和质量。
中期目标是建立能繁母猪存栏量与生猪价格联动机制,将波动幅度控制在 ±5%。该机制如同为市场安装一个 “稳定器”,当猪价上涨过快时,通过增加母猪存栏量,增加未来生猪供应,稳定价格;当猪价下跌过猛时,则减少母猪存栏量,避免价格过度下跌。如此一来,市场波动将得到有效控制,养殖户也可依据价格信号合理调整生产计划,降低盲目跟风带来的风险。
长期目标是推动产业从 “规模扩张” 转向 “效率优先”,目标到 2025 年规模猪场 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提升至 28 头以上。这是一场产业升级的重要战役,意味着要从单纯追求数量增长,转变为注重质量和效益提升。通过推广先进养殖技术、优化养殖管理模式,提高母猪繁殖效率和仔猪成活率,从而在减少母猪存栏量的情况下,仍能保障市场猪肉供应。这如同马拉松比赛,不再单纯比拼速度,而是比拼耐力和技巧,只有具备高效生产能力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二)市场传导机制:为什么能繁母猪是 “周期阀门”
能繁母猪存栏量是生猪产能的核心指标,对 “猪周期” 起关键作用。它如同市场供需关系的 “晴雨表”,其变化直接影响未来生猪出栏量和市场价格。从生产周期看,能繁母猪存栏量领先生猪出栏量 10 - 12 个月。这表明现在能繁母猪的数量,将决定 10 - 12 个月后市场生猪供应情况。
据测算,2024 年上半年每增加 1% 能繁母猪,将导致 2025 年生猪供给增加 1200 万头。由此可见能繁母猪存栏量对市场供需的重大影响。此次调减 100 万头能繁母猪,相当于削减 900 万头商品猪的潜在供给,这一举措如同在汹涌的市场浪潮中筑起一道堤坝,可有效缓解明年春节后的出栏洪峰。为市场争取 6 - 8 个月的供需再平衡时间,让市场有足够时间进行自我调节,避免价格大幅波动。
能繁母猪如同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当市场猪肉供应不足、价格上涨时,养殖户会增加能繁母猪存栏量,踩下 “油门”,增加未来生猪供应;当市场供应过剩、价格下跌时,就需调减能繁母猪存栏量,踩下 “刹车”,减少未来供应。只有合理控制能繁母猪这个 “阀门”,才能确保生猪市场平稳发展,避免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
三、龙头企业冲锋:从 “规模竞赛” 到 “价值引领”
在产能调控过程中,大型龙头企业发挥着关键作用。它们不仅是行业的重要标杆,更是推动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据统计,大型龙头企业出栏生猪占全国总出栏量的 30% 以上,其行为对市场产生深远影响。面对产能过剩困境,这些龙头企业积极主动采取行动,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参与产能调控,实现从 “规模竞赛” 到 “价值引领” 的转变。
(一)牧原样本:32 万头母猪去化的全链管控
作为行业领军企业,牧原率先实施 “提质降量” 计划,为行业树立良好典范。通过基因筛选,牧原淘汰年产仔低于 24 头的低效母猪,今年已减少 19 万头,年底目标是将母猪存栏量降至 330 万头,这相当于减少 900 万头生猪的潜在供给。这一举措如同在森林中砍掉生长不良的树木,使阳光和养分更多地滋养优质树木,从而提高整个森林的质量。
除淘汰低效母猪外,牧原还创新推出 “体重调控法”。将商品猪出栏均重从 128 公斤压减至 119 公斤,单头猪减少饲料消耗 15 公斤,不仅降低短期供应压力,还节约成本 80 元 / 头。这一做法如同长跑选手合理调整节奏和步伐,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从而更顺利地完成比赛。通过这一系列全链条管控措施,牧原在产能调控中发挥示范作用,也为自身发展赢得更广阔空间。
(二)行业变革:从 “二次育肥” 到 “精准出栏”
针对市场二次育肥现象,大型企业积极构建全链条管控体系,从根源上杜绝这种市场投机行为。牧原停止向二次育肥客户供猪,并通过 GPS 轨迹追踪确保每头育肥猪直连屠宰场。这如同在交通要道设置关卡,对过往车辆进行严格检查,防止违规车辆通行,以保障道路畅通和安全。
温氏建立生猪流向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控 100 公斤以上肥猪存栏量,避免人为制造供应紧张。该平台如同智能交通指挥系统,能实时掌握道路车辆流量和分布情况,及时进行疏导和调控,确保交通顺畅。在牧原、温氏等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下,规模企业的合规出栏率已提升至 92%,有效抑制市场投机行为,使市场回归理性。
四、产业突围战:从 “大起大落” 到 “韧性生长”
在生猪产能调控背景下,整个生猪产业正经历深刻变革。这场变革不仅涉及产能结构优化,还涵盖消费端创新突破。从产业上游养殖环节到下游消费市场,各方都在积极探索新发展路径,以实现从 “大起大落” 的传统发展模式向 “韧性生长” 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
(一)产能结构优化:1700 万养殖户的 “冰火两重天”
我国生猪产业养殖场户多达 1700 多万,这一庞大群体正面临截然不同的发展境遇。随着产能调控深入推进,产业格局正发生深刻重塑。年出栏 5000 头以上的规模场占比已达 58%,它们凭借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积极进行生物安全升级和饲料配方优化。通过采用先进养殖设备和技术,规模场能更好地控制养殖环境,降低疫病风险,提高养殖效率。同时,不断优化饲料配方,根据生猪不同生长阶段营养需求精准调配饲料,不仅提高生猪生长速度和肉质品质,还降低饲料成本。这些举措显著增强了规模场的抗周期能力,使其在市场波动中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生产和经营。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小散户正加速退出市场。2024 年上半年,中小散户退出率高达 15%。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中小散户在面对市场波动和疫病风险时往往应对乏力。猪价下跌时,难以承受养殖亏损压力;疫病爆发时,又缺乏有效防控手段,导致养殖效益大幅下降。随着环保要求日益严格,中小散户在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方面面临巨大成本压力,进一步加速其退出市场。
这种 “减量提质” 的变革,将使行业亏损阈值从 13 元 / 公斤提升至 12 元 / 公斤。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整个行业生产效率和抗风险能力得到提升,为实现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消费端破局:从 “价格敏感” 到 “价值驱动”
面对猪肉消费增长趋缓现状,头部企业纷纷在消费端加大投入,开拓多元场景,实现从 “价格敏感” 到 “价值驱动” 的转变。双汇作为肉制品行业领军企业,积极开发即食卤味、预制菜等 58 个新品类,将猪肉深加工率提升至 35%。通过这些创新产品,双汇满足了消费者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无论是家庭聚餐、户外野餐还是日常零食,消费者都能找到合适产品。这些深加工产品不仅提高猪肉附加值,还为企业带来更高利润空间。
新希望在销售渠道上进行创新,布局社区团购 “次日达” 服务,使 300 公里内订单履约时效缩短至 12 小时。通过这种方式,新希望能更快速地将产品送达消费者手中,提升消费者购买体验。社区团购还能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消费者需求和偏好,为企业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提供有力支持。这些创新举措使加工品利润占比从 18% 提升至 25%,有效对冲生猪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为企业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五、周期启示录:生猪产业的 “韧性密码”
(一)政策市场双轮驱动:建立 “防过热 - 补短板” 长效机制
此次调控首次引入 “产能红绿灯” 制度,这是政策层面的重要创新。当能繁母猪存栏量超过正常保有量 105% 时,橙色预警灯亮起,随即启动强制淘汰机制。这如同为市场设置一道 “约束机制”,促使养殖户对过剩产能进行调整,避免市场供应过度饱和。当能繁母猪存栏量低于 95% 时,蓝色预警灯亮起,政府将实施临时收储。这一举措旨在稳定市场信心,防止养殖户因恐慌过度抛售,保障市场稳定供应。
这种制度化设计如同为市场安装一个 “智能调节系统”,使周期波动幅度从 ±30% 收窄至 ±15%,行业稳定性提升 40%。通过精准政策调控,市场供需关系得到更好平衡,养殖户能更从容应对市场变化,避免在市场波动中盲目跟风。
(二)全球视野下的产业升级
对比美国、丹麦等养猪强国,我国生猪产业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在育种端,自主培育的 “华系” 种猪市场占有率不足 30%,核心种源对外依存度达 45%。这表明我国在种猪培育方面存在明显短板,许多优质种猪依赖进口,不仅增加养殖成本,还存在一定风险。一旦国际市场出现波动,种猪供应受到影响,我国生猪产业将面临严峻挑战。
在效率端,我国 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为 26 头,较丹麦的 35 头低 25%,饲料转化率(2.8:1)比美国的 2.5:1 高 12%。这显示我国在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上有较大提升潜力。通过学习借鉴国外先进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可提高母猪繁殖效率,降低饲料消耗,从而提高养殖效益。此次调控是推动产业向 “良种 + 良法” 转型的关键契机,通过加强自主育种研发,推广智能化养殖技术,我国有望实现从养猪大国向养猪强国的转变,提升生猪产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结语:在去产能中孕育新周期
当牧原的运猪车满载 119 公斤的商品猪驶向屠宰场,当 32 万头低效母猪完成淘汰,这场百万能繁母猪的调减行动,不仅是对第六轮猪周期的主动调整,更是生猪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从 “量的扩张” 到 “质的突破”,中国生猪产业正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升级,探索破解 “猪周期” 的有效路径 —— 这或许是此次产能调控给行业带来的最宝贵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