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业全景:12 家猪企出栏总量激增,分化格局加剧
2025 年 1-7 月,12 家上市猪企累计出栏生猪 8801.02 万头,相较于 2024 年同期增加出栏 1473.6 万头,同比增长幅度达到 20.2%,持续展现行业规模化扩张态势。然而,各企业表现呈现出显著差异:牧原、温氏等行业龙头企业在逆势中实现出栏量增长,立华、东瑞等区域性优势企业实现爆发式增长;而新希望、傲农生物则因战略调整或产能收缩,出栏量出现下滑,行业竞争格局正加速重构。
(一)头部企业稳坐第一梯队,规模效应凸显
牧原股份:以 4474.9 万头的出栏量位居榜首,同比增长 16%,约占上市猪企出栏总量的七分之一。7 月销售均价为 14.30 元 / 公斤,虽同比下降 21.86%,但凭借 635.5 万头的月出栏量,单月实现销售收入 116.39 亿元,充分发挥规模优势,有效应对价格压力。
温氏股份:以 2109.67 万头的出栏量紧随其后,同比增幅达 26%,远超行业平均增长水平。其 “生猪 + 肉鸡” 双轮驱动发展模式成效显著,7 月生猪销售均价为 14.58 元 / 公斤,环比上涨 1.32%,同时肉鸡销量增长 14.02%,体现出较强的抗周期能力。
(二)中小企分化明显,黑马与掉队者并存
立华股份、东瑞股份:实现快速增长。立华前 7 个月出栏量达到 109.51 万头,同比激增 96%,主要得益于江苏、浙江养殖基地的扩产;东瑞出栏 88.52 万头,同比增长 111%,凭借粤港澳大湾区生猪供应优势,商品猪销售均价达到 16.18 元 / 公斤,高于行业均价 20%。
新希望、傲农生物:处于调整阶段。新希望出栏 975.18 万头,同比微降 2%,公司战略重点聚焦于 “降本增效”,主动削减低效产能;傲农出栏 92.58 万头,同比大幅下降 39%,自 2024 年以来的资金压力导致其母猪存栏持续减少,7 月生猪存栏量仅为 56.82 万头。
二、增长密码:龙头如何实现 “量增” 与 “利稳”?
在生猪市场的激烈竞争环境中,头部猪企凭借独特的经营策略,在实现出栏量增长的同时保持盈利稳定,其成功经验为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牧原:全产业链纵深 + 成本管控双轮驱动
产能布局全国化:牧原在河南、山东、湖北等粮食主产区构建核心养殖基地,这三地的出栏量占其总量的 45%,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饲料资源和成熟的养殖配套设施。2025 年新建的东北、西北基地在 7 月贡献了 12% 的出栏增量,“南猪北养” 的布局优化了资源配置,降低了运输和养殖成本,增强了市场辐射能力。
成本领先行业:依靠自育自繁自养体系,牧原将完全成本降至 14 元 / 公斤以下,领先于行业平均水平。7 月仔猪销售量为 110.6 万头,通过内部调拨网络,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成本降低 15%。种猪业务毛利率达到 25%,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为公司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
(二)温氏:“公司 + 农户” 模式灵活应对周期
轻资产扩张见效:温氏合作农户数量增长 18%,达到 5.6 万户,7 月生猪出栏量 316.48 万头中,90% 来自合作农户。该模式使温氏规避了大规模猪场建设的重资产投入风险,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保障出栏的稳定性,同时管理成本降低 20%。
多元化对冲风险:温氏肉鸡业务 7 月收入 23.16 亿元,占总营收的 32%,白羽鸡苗销量为 1110.27 万只。在生猪价格低迷时期,肉鸡业务有效分摊了饲料、人力等固定成本,综合毛利率较纯生猪企业高出 3 个百分点,增强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三)区域强企:聚焦优势市场,错位竞争突围
立华股份深耕长三角:立华在长三角地区布局 15 个养殖基地,在上海、浙江终端市场的占比超过 60%。7 月肉猪销售均价为 14.75 元 / 公斤,高于全国均价 2%,本地化供应使运输损耗降低 50%,利润率提升 1.5 个百分点,品牌在区域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客户粘性较强。
东瑞股份绑定大湾区:作为香港最大的活猪供应商,东瑞 7 月供港生猪占其出栏量的 40%,依托 “供港标准”,商品猪均价较内地高出 10%。凭借严格的疫病防控体系和高品质猪肉,东瑞在大湾区高端市场的份额逐年扩大,抗价格波动能力较强。
三、下滑背后:战略调整与产能去化的阵痛
(一)新希望:从 “激进扩张” 到 “质量优先”
新希望曾是行业扩张的先锋,2023 年出栏量突破 2800 万头,2025 年主动将目标收缩至 1800 万头,前 7 个月出栏 975 万头,完成年度计划的 54%。这一转变源于对过往 “散户合作模式” 的深入反思与优化。公司淘汰了 3000 家低效养殖户,聚焦 1000 头以上规模的农户,虽然短期内出栏量受到影响,但养殖成本下降了 1.2 元 / 公斤,为后续周期反转积累力量。
在种猪选育方面,新希望投入 1.5 亿元,引入丹麦顶级种猪基因,通过智能化养殖系统精准调控种猪营养与健康,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断奶仔猪数)提升至 28 头,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15%,为长期降本奠定了基础。同时,公司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养殖流程,饲料转化率提高 8%,每头猪饲料成本降低 50 元。
(二)傲农生物:资金压力下的被动去产能
2024 年的债务危机使傲农生物母猪存栏从 120 万头降至 70 万头,截至 7 月生猪存栏量为 56.82 万头,同比虽增长 19.52%,但仍无法掩盖产能断层问题。商品猪出栏中,50 公斤以下仔猪占比达到 25%,反映出其被迫提前出栏以缓解现金流压力。7 月生猪销售收入为 5.63 亿元,仅为牧原的 4.8%,抗风险能力较弱。
傲农生物通过出售 8 个低效猪场回笼资金 3 亿元,优化母猪结构,引入高繁母猪替换低产母猪,使窝均产仔数提升 1.5 头。同时,与金融机构协商债务展期,缓解短期资金压力,逐步修复产能,7 月生猪存栏量较 2024 年底增加 10.77%,显示出产能恢复的初步成效。
四、行业启示:规模化加速,中小企生存空间收窄
(一)集中度提升不可逆
2025 年 1-7 月,牧原与温氏合计出栏占比飙升至 74.7%,较 2024 年同期大幅增加 5 个百分点,行业 CR10 更是突破 85%。这一数据充分显示出头部企业在市场中的绝对主导地位。中小猪企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面临战略选择:若选择如立华、东瑞聚焦区域市场,需构建品牌、渠道与成本壁垒,立华凭借长三角布局,东瑞依托大湾区优势,在细分市场立足;否则,将在龙头企业的规模与成本优势下逐渐被整合。2025 年以来,已有 12 家中小猪企因资金链断裂、市场份额流失而被并购或宣告破产,成为行业集中度提升的例证。
(二)成本管控成核心竞争力
当生猪均价跌破 15 元 / 公斤的盈亏平衡点,成本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因素。牧原、温氏凭借成熟的养殖体系和精细化管理,将完全成本控制在 14 - 14.5 元 / 公斤,在价格下行期仍能保持微利;新希望、正虹科技成本在 15 - 15.5 元 / 公斤,盈利困难;傲农、金新农等成本高达 16 元 / 公斤以上,2025 年上半年处于亏损状态。行业内 “成本战” 全面爆发,企业通过优化饲料配方、提升养殖效率、降低疫病损失等方式降低成本,如牧原的低蛋白日粮技术、温氏的智能养殖设备应用,都是应对成本挑战的重要举措。
(三)多元化布局抗周期价值凸显
温氏 “生猪 + 肉鸡” 协同发展,神农集团 “生猪养殖 + 屠宰加工” 全链整合,在 2025 年 Q2 毛利率达到 8.7%,大幅领先纯生猪企业 4 个百分点。反观单一生猪业务企业,7 月毛利率普遍低于 5%,部分企业甚至亏损,印证了 “单一业务难穿越周期” 的行业共识。多元化布局通过业务互补,缓解猪价波动影响,分散经营风险,保障企业稳定现金流,成为猪企提升抗风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
五、后市展望:量增时代落幕,质增周期开启
随着 1-7 月出栏量同比增幅收窄(2024 年同期增幅为 28%),行业正式从 “规模扩张” 阶段转向 “质量竞争” 阶段。未来需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产能去化进度:6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4039 万头,仍高于正常保有量 3.5%,若 2025Q3 存栏量降至 3900 万头以下,将对 2026 年猪价产生直接利好影响。
消费旺季催化:9 月开学季与中秋备货期间,终端需求预计环比增长 15%,出栏均价有望反弹至 15 元 / 公斤以上,具有成本优势的企业将率先实现扭亏为盈。
政策托底效应:国家发改委 “防过度压栏” 政策的实施,第三轮冻肉收储或于 8 月启动,将对生猪价格形成短期支撑。
前 7 个月的出栏数据,既是猪企上半场 “规模战” 的成果体现,也是下半场 “价值战” 的起点。当 “量增” 红利逐渐消失,只有具备成本优势、区域壁垒或多元化能力的企业,才能在周期波动中稳健发展。对于投资者而言,相较于追求短期出栏增速,深入挖掘企业 “成本 - 效率 - 抗周期” 的底层逻辑更为关键,这才是在猪周期中实现稳健投资的核心要点。
|